当初你去之时,我就将那里的所有事宜,全部交给你处理,并且还让地方驻军在必要之时配合你行事。
你本就有先斩后奏之权,更何况你还处理得很好。
若是没有你的处理,又岂能让泰五省之地发展起来?
更何况,现在你也来和我说了,很不错。
那些人胆敢反汉,抵制大汉,就应该狠狠的处理!”
朱高煦拍着龚仁的手臂,他是真的欣赏龚仁。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其实龚仁要是真的请示,一来一回耗费时间,会耽误黄金处理时间,不然局势会更加糜烂。
这么果断有魄力,关键是处理得他都找不到什么不足的地方,这个能力,同样极为出色。
龚仁闻言,双眼都有些红润。
虽然朱高煦将那里的大权交给了他,但他做的这件事,影响实在过于重大,本应该先报备朱高煦,等待朱高煦决定他才能动手的。
这次他不停赶路回来,在途中,其实他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后续的补充,就是他即便被处理,也要给朱高煦提出的完善解决法子,都是他整理了许久才整理出来了,耗费了他不少精力。
朱高煦看着龚仁,握住龚仁的手,继续开口。
“你说的那些提议,也非常好,当初始皇统一度量、文字,今日大汉也应当统一文化,也包括佛与道的文化在内。
这些地方,原本不过蛮夷小国,今能得到我汉人文化,是他们的大幸,那些糟粕,又何须继续存在。
此事你写一个奏本上来,到时我交给善司院与玄教院实行下去。”
朱高煦想得也很清楚,以后将会是大汉的疆域了,那么就只能有大汉文化。
那些地方,与之前的南洋诸国不同,南洋诸国是没有自己的文化。
这些地方哪怕就是佛教文化,他都不能允许有不同。
而且如今的人口迁移也已经完成,原本的那些人,敢不遵从,那就直接处理就可以了。
统一嘛,难免是血腥的,朱高煦可没有指望着靠嘴皮子就能让人信服。
这也是大汉处理那些打下的地方,出现的另外一面吧。
不然,为什么打下来的那些地方,为什么建城、修路、挖渠等等基建能够很快跟上呢,就是因为有着太多这样的劳力,进度怎么能不快。
刚才龚仁说的那些处理人数,这只是值得拿出来说的,他很清楚,远远不止那些人。
而至于善司院与玄教院,这是朱元璋在洪武元年设立的,只不过在洪武四年废除了。
如今朱高煦拿过来用的,也只是名字,内部的构造,就与大明的有很大的差异了。
第347章 民间文化与习俗,新粮食消息入大明
朱高煦看着龚仁,无比的欣慰。
这就是大汉的栋梁砥柱,是真的能够做实事,做成事,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就龚仁刚才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法子,换成其他人去,大部份人都做不到像龚仁这样完美解决,并且还是在第一时间解决,没有让泰五省之地爆发大的混乱。
当初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若是在大明,恐怕世人都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但如今在大汉,成长了起来,其才能与能力,真的就比大明的那些人差吗?
朱高煦丝毫不那样认为,更多的人,在他眼中都是缺少了那一个机会。
有名者被历史铭记,但鲜有人是从出生开始就有名,就有那足够的能力。
像龚仁这样的人在大汉有着更多的机会崭露头角,展现出来的,丝毫不比那些所谓的名人差。
有时候朱高煦都挺唏嘘的,当初从大明出来时,他帐下文武,除了一个张辅,以及一个被提及一笔的靳荣,其他人,有哪个是被历史所铭记之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班子,愣是打造出了如今的大汉。
如今再用王玉这些人去对标大明的杨士奇那些人,杨士奇那些人甚至都无法与王玉、许柴佬这些人相媲美。
以前的默默无闻之辈,现如今,哪个不是名震天下之人?
朱高煦是真的感慨,幸好他刚来之际,不是奔着要那些所谓的经过历史验证的那些人,这些无名之辈经过历练与自我成长,如今都个个成角了。
现在朱高煦更加明白,为什么每个开国皇帝身边的那些人,最初都是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最后都成了大将名将名臣。
都是从最开始的普通人,经过不断的历练与成长,最后逐渐到了那个位置。
朱高煦也更加深知,民间出人才,只是绝大部分人,没有那个机会得到历练与成长,没有机会拥有那个舞台,最终默默无闻一生。
龚仁听着朱高煦这样同意下来,心头无比的感动。
这才是他们的王爷啊,与大明的那些人,完全不同。
“王爷放心,臣下去后便尽快整理出来,上呈王爷。”
“好,这事就交给你了,在完善这件事时,你也可以多与善司院与玄教院沟通,尽快将这些完善出来。”
龚仁听后,尽皆应下,满脸的笑容。
但随即,龚仁的神情又变得凝重起来。
“王爷,除了此事,还有一事。
臣认为在泰五省,准确来说是整个王爷所说的东南亚八省之地,民间文化也需要除去。
那里的人,从当初大唐时期开始,尤其泰中省以西四省之地,原当初的骠国早期,就有如今朝廷正在出兵的南亚地区婆罗门传输过文化。
如今那些地方,深受其影响,与我汉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臣认为应当将他们与南洋诸国当初归附之时的情况区分开来,且经验也不能完全按照以往那般。
在东南亚八省之地,臣想的是可以推出一个特别的政策,那就是最快融入大汉之地时,可以适当保留一两个,或者三五个地方习俗。
但至少习俗,其他的例如婆罗文化这些,必须要彻底去除,全部以我汉家文化、风俗为准。
通过这样只是保留一两个特有习俗的方式,既可以加快他们真正融入大汉,也可以让他们心底略微有一个寄托,从而对融入大汉不再抗拒,加上已经迁移过去的汉人,也能进一步加快融合的速度。
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朝廷的目的,又不会让他们的文化复苏。
只要文化不复苏,今后那里不管怎么演变,最终会是我汉人的其中一地,而不会再次分离出来。”
朱高煦听着龚仁说的这些,心头一沉,这点之前他还确实没有想到,不仅是他,王玉等人同样没有想到。
直到现在龚仁说出来,他也有了一些印象,东南亚的婆罗文化,确实在及早的时候就有输出东南亚诸国,哪怕就是那里的佛教,也是因为南亚那里的影响。
大唐时期,可以追溯过去的,也就是当时的天竺国时期。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已经没有找王玉来一起商议的心思了,当即看向龚仁。
“你说的这点,提得很好,这是朝廷所有人都疏漏的一点,你提得正是时候。
这件事交给你去实行,过后你再过去一趟,将这个政策彻底实行下去后,再回来。
至于你说的保留习俗,你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每个地区,最多只能保留两个。
且保留下来的习俗,不能与之前的文化,有任何关联,不然不能保留。
这个事,你还是要整理出来,通过奏本送上来。
现在朝廷成立了国事院,你是知道的,过后直接上报给国事院,我会直接审批,你这里提前做好准备。
等这个事情做好,到时再调你进入国事院。”
朱高煦没有丝毫的迟疑,这个问题,他是必须要解决的。
在大汉,就只能有汉家文化,不能有其他任何文化。
各地的习俗,可以有不一样的,但文化必须统一,这也是进行各地统一的根本。
大汉所实行的政策,也不会因为某一个地方,就实行另外一套政策,所有地方,都不能有任何的特殊。
想着这些,朱高煦再度开口。
“这次本王给你权力,本王不在乎过程怎么样,只需要结果。
必要之时,本王可以让八省驻军全面协助你,八大都督府,都会全面配合你行事!”
做这样的事情,朱高煦已经做好了当地流血的准备,毕竟这样做,肯定是会引起剧痛的。
但痛一阵与一直痛,朱高煦分得清轻重。
有句老话说得好嘛,长痛不如短痛,哪怕痛得强烈,经历一次就够了,他可不想经历多次。
不然,这些地方就会像是大明的交趾那样,年年都有叛军反叛,且随着大明国力的消耗,尽管在不断平叛,但交趾的叛军越平越多。
朱高煦绝不允许大汉有一个地方像大明的交趾那般。
而且他就不信了,会所有人都想死,只要融入到大汉,入了大汉户籍,就有极好的待遇,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随时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他不信那些地方的人,都是不在乎自己性命的人。
更多的不过都是一些普通百姓罢了,绝大部分普通百姓所考虑的,不过都是怎么填饱肚子罢了。
让各地驻军配合,就是怕那些普通百姓被裹挟,被那些人给利用,制造动乱。
真的出现了,他可就不会管那么多了,该镇压的直接镇压。
在没有成为真正的大汉百姓之前,就不是大汉的子民,他无需为不是大汉的子民考虑那么多,从而伤害到已经迁移过去的大汉子民。
龚仁见朱高煦这么支持他,并且让他去亲自处理,还让八省都督府,也就东南亚八大省督配合他,龚仁既是激动,又是感动。
那八大省督,还差两省省督,就彻底相当于大汉北大都督府的配合协助了。
大汉总共都才五个大都督府,朱高煦这就相当于是调动了一个大都督府的大军,但凡他有其他心思,就能给大汉制造出一场不小的灾难,但朱高煦就这么让他放手去做。
这怎么能不让龚仁感动,这份信任,更是让他激动。
龚仁站起身,恭敬又郑重的向朱高煦一礼。
“请王爷放心,一年之内,臣若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臣便辞官致仕,自尽家中!”
朱高煦给了他这么大的支持,龚仁也展示出了自己的决心。
那里是他治理这么多年的地方,要是一年之内真的无法解决,辜负了朱高煦的信任,唯有自尽方可赎罪。
朱高煦将龚仁扶起,郑重道:“我相信你。”
朱高煦也没有说什么‘大可不必说这些’等等这样的话语,既然龚仁做出了承诺,那他相信。
毕竟他给了这么大的支持,龚仁要是连这点担当都没有,那也没有必要身居高位了。
在大汉想要身居高位,没有真本事,没有大本事,是不行的。
聊了一会,朱高煦忽然想到一个严肃的问题,看向龚仁。
“对了,还有一个事需要你去做。
你将这些经验,做出一份心得,到时不仅要存放国事院,方便为以后处理这样的事情积累经验,也要发一份给于谦。
如今于谦正在南亚,南亚之地也已经差不多拿下,在朝廷实行军政分离之后,他已经不再担任大军后勤之事,而是在治理当地。
而南亚之地是婆罗文化的起源,那么那边的任务更是艰巨。
给于谦一份,也让他有可以参考的经验。”
朱高煦这次是真的对龚仁欣慰到了心头,因为南亚那里的情况,比起东南亚,还要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