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第359节

  与朱允炆的相像固然像天命,但张妍希望朱瞻基能够逆天改命。

  张妍心头很是无奈,这些,都是因为朱高炽早早的就病逝了。

  但凡朱高炽能够多活几年,将朱瞻基带在身边多教导几年,这个家不用她早早就来撑起,或许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吧。

  但可惜,事情终究已经成为定局,那些终究是她的想象,如今她只希望朱瞻基能够尽早的恢复到往昔吧。

  最初的朱瞻基,其实各方面在她看来,是真的都挺好的。

  自从朱高煦的大汉越发强大之后,朱瞻基渐渐的就开始出现了变化,尤其是朱高炽病逝之后,朱瞻基的变化越发的大。

  如今,确实已经没有人能够管得住朱瞻基了,她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劝导。

  朱瞻基听着张妍所说的这些,也渐渐从原本迷茫、慌乱的情绪之中走了出来。

  是啊,他是皇帝,他为什么要去怕朱高煦呢?

  朱高煦能够从一个小岛发展起来,如今他拥有大明天下,又何必怕朱高煦呢?

  尤其是听到张妍所说的,朱高煦所重视的,他也去重视,朱高煦的人都是从大明出去的,他坐拥大明如此之多的人才,只要他去做,难道还怕追赶不上吗?

  只要大明快速发展起来,他又何惧朱高煦的大汉国?

  到了那时,就是朱高煦需要看他的脸色了,是朱高煦需要担心这些了。

  张妍说的这些,却是让他心头越发坚定了之前与杨士奇等人聊的那些,那就是一边加强对大汉的防备,防止朱高煦靖难。

  一边大力发展科技、经济与民生,尤其是火器的发展,重视那些匠人,他要比朱棣更加重视,让那些人肝脑涂地的尽快使得火器能够跟上甚至超越大汉。

  至于杨士奇等人一直反对的提升那些匠人地位,朱瞻基现在也看明白了。

  他要是再不去重视,只会让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张妍说的,有些他是真的听进去了,有些他是选择性过滤了,有些却是理解成了另一个极端。

  朱瞻基缓缓站起身,原本的气势逐渐开始恢复。

  “娘,我知道了,以后我不会再这样了!

  儿子要下去安排事情了,娘你也回去好好休息,这后宫与内廷,您先管着吧。”

  朱瞻基确实迫不及待的想要下去开始安排,不仅是提升对匠人的重视,他还要准备彻底放弃新政的实行。

  如今他也想通了,现在他需要做的,是尽快缩小与大汉的差距。

  实行新政固然会让大明更加富强,但太耗费时间。

  他等不了那么久,他现在要先进行休养生息的恢复,使得民生与经济快速复苏,然后再去考虑新政,提升大明上限的事情。

  对这些事,现在他有着极强的自我认知,该停的停,该加大力度,就加大力度。

  至于杨士奇等人的反对,也得先给他放在一边。

  他已经足够优待这些人了,也如张妍所说的,对这些人,还得要让他们畏威才行。

  此刻的朱瞻基,俨然从这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内心深处的那些阴影确实走出来了,但产生的认知,却并不是如同张妍所希望的那样。

  至于自己的享受,反而是朱瞻基一直未变的。

  张妍看着朱瞻基醒悟过来,也是欣慰的笑了。

  随即说道:“好,你去安排吧,不过,现在你该告诉我,你准备给你爹追封什么了吧?”

  朱瞻基文言,神情郑重又坚定,缓缓说道:“娘,爹的追封,必然是孝仁皇帝!”

  母子两人对视一笑,随即朱瞻基开始整理仪容仪表,召集杨士奇等人前来商议。

第369章 大明政策的转向?杨士奇等人的反对与朱瞻基的立场

  殿房内,朱瞻基召集杨士奇等人纷纷到来。

  “朕父亲的追封,朕已经有了决定。

  先太子虽为太子,却是帮助太宗皇帝处理国事繁多,一度因操劳国事而累垮身子。

  虽无皇帝之实,但应有皇帝之名。

  现追尊先太子为孝仁皇帝,庙号仁宗!

  诏书稍后下发,你们通传天下!”

  朱瞻基神情坚定的看着杨士奇等人,经过张妍的开导,他也已经想通了。

  这些事,朱允炆做过又如何,他与朱允炆做的许多事相似又如何。

  他是他,朱允炆是朱允炆。

  他是大明的宣德皇帝,他文武双全,岂是朱允炆所能相比拟!

  杨士奇等人看着朱瞻基如此果断的下定决心,心头都是一阵诧异。

  之前的朱瞻基有多犹豫,心中的害怕,他们可都是清楚的。

  原本他们以为朱瞻基虽不如朱高炽,更不如朱棣,他们能够更加容易在朱瞻基这里实现政治抱负。

  但此刻朱瞻基所展现出来的,让他们心中也有了些许的忌惮。

  准确来说他们不是对朱瞻基的忌惮,而是对宫内那位仅存的,可以对朱瞻基产生极大影响的大明太后张氏张妍,有着极深的忌惮。

  张妍与朱瞻基谈过的事,他们基本已经知道了。

  原本那么犹豫不决的朱瞻基,与张妍聊过之后,却是展现出了与以往都不同的一面,这更是让他们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哪怕那位曾经的太子妃,素有东宫贤妃之名的张妍,成为了太后,依旧可以轻易改变局势。

  若是朱高炽登基,张妍恐怕也是一代贤后,可惜如今却是直接成了太后。

  尽管如此,但杨士奇等人更多的是欣慰。

  如果朱瞻基真的不追尊朱高炽为孝仁皇帝、仁宗,那他们就真不会再管顾任何昔日东宫的情份了。

  一个连亲爹都能够做到那样无情的人,更加会让他们心寒。

  杨士奇等人纷纷起身,神态恭敬。

  “臣遵旨!”

  当这件事定下,朱瞻基看着杨士奇等人,肃然开口。

  “接下来还有一事,朕决定,扩大工院规模,火器监、铁器监、船舶监归属工院,同时设立大明科院,对标大汉科研院。

  同时调集大明天下各地所有优秀匠人,以及懂得科技之道的所有人才,进入大明两院。

  工院与科院,院长之人尽皆由匠人直接对朕负责,所有物资,全部向两院倾斜,由两院优先使用。

  除此之外,在原本的基础上,再次增加待遇,不仅是钱粮上的待遇,朕还会在京城为他们修建新的房舍。

  同时会成立一所特别的学院,两院做出贡献的人,可入此学院念书。

  此学院的所有老师,将会从翰林院、国子监挑选。

  除此之外,还会设立工院学院与科院学院,用于培养两院人才,对标大汉的科技学院。

  此举意在让两院所有人齐心协力,尽快在火器、锻造、航海、科技上取得突破,全面追赶大汉,你们可有想法?”

  经过张妍的疏导,朱瞻基很清楚,既然要面对,那就必须要全面追赶其中的差距,唯有如此,他才能不再惧怕那些阴影,他也能或许有朝一日将大汉彻底纳入大明的实际掌控之中。

  他虽然喜欢贪玩享乐,他虽然将权力下放,虽然他会对大明边地的重视程度下降,但对这些方面的重视,他与朱棣、朱高炽的意见是高度相同的。

  实在是朱高煦的大汉在这些方面做得太过于优秀了,他们看见了许多的不可能,这些,朱瞻基是不可能不去重视的。

  大明与大汉之间的差距,在他眼中,着重还是火器以及科技这两个方面的差距,其他并不存在什么差距。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克服自己心中的那份恐惧。

  张妍有句话,他很认同。

  那就是这些事他逃避不掉,一味的逃避,只会让差距越来越大,他唯有去面对,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消除。

  杨士奇等人听着朱瞻基的话语,尽皆心头一震。

  原先朱棣要提升匠人地位,他们反对无用,最终只得放任。

  现在朱瞻基又要来,而且还在原本朱棣的基础上再度优化。

  扩大规模,资源倾斜,还要建立学院,还要用翰林院与国子监的人为老师。

  尤其是那个学院,他们自己都眼红,如今朱瞻基竟然为了那些人而设立,这让他们怎么也无法接受。

  “皇上,不可啊!此等做法,没有任何先例,更是违背太祖皇帝祖训。

  匠人本是低贱之人,太宗皇帝已经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待遇,可他们又如何回报朝廷了?

  至今没有做出大的贡献,白白耗费朝廷钱粮与资源。

  如今天下各地艰难,应该将这些资源投入到各地之中,发展民生才是正途。”

  “皇上,臣反对!今皇上如此对待他们,那又该如何面对天下儒生士子,如何面对天下官吏。

  他们为大明昌盛兢兢业业做事,最终却是不如一介匠人,如何能使万民安定。

  还请皇上收回成命,同时应该下降当初太宗皇帝所给其待遇与地位。

  若是他们真的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那可对做出极大贡献者进行赏赐,臣绝不反对。

  但如今他们完全没有做到,大明与大汉的差距依旧存在,如此情况之下,如何能够使得天下信服?”

  “皇上,如今他们就是仗着当初太宗皇帝信任,才让大明与大汉存在巨大差距。

  如今要做的,不是给他们提升待遇,同时更应该降低,只有当他们做出突破,可再给。

  同时还应该定下惩罚制度,若是久久没有突破,白白耗费朝廷钱粮物资,应当给予他们严苛的处罚。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尽快突破。

  只对他们各种好处,他们只会以为朝廷离不开他们,后面他们一旦以此来要挟皇上索要更多,又该如何?”

  “皇上,当初太宗皇帝的好心,就被这些匠人所辜负,如今不可再涨他们的歪风邪气。

  自古以来,这样对待他们者,亘古未有。

  现在他们有了地位,有了众多待遇,他们分明已经懈怠,他们正在以此对抗朝廷,想要得到更多。

  现在外面更甚至有了传言,匠人才是支撑朝廷的根本,朝廷离不开他们,他们只要随便做一做,朝廷就会满足他们各种需求。

  地方之上,已经有士子决定不再入仕,一旦此风成长,必然会给朝廷带来灾难。

  还请皇上三思!”

  杨士奇等人,纷纷开始各抒己见,但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不仅要让朱瞻基放弃,还要降低那些匠人的地位。

  当初朱棣实行他们不敢这样反对,因为朱棣是真的会下得去手,是真的会砍人。

  但朱瞻基他们并不怕,不仅因为朱瞻基重视他们,重视文人,更是因为他们都是东宫心腹,他们与原本的东宫就是一体的。

  朱瞻基的登基,离不开他们这些人的帮助。

  要是朱瞻基动手,那名声就彻底的完了。

  而且朱瞻基是什么样性格的人,他们可太清楚了。

  更重要的是,朱瞻基需要他们稳定朝堂,需要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需要他们做事。

首节 上一节 359/3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