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67节

  沈一贯已经摸出了官场的门道,他说道:

  “曹尚书是不得不这么上书啊!”

  “?”

  沈一贯说道:“上次武监的事情,兵部强烈反对,已经在陛下那边丢了印象。这次子霖兄提议强化海防,兵部还是推诿,却闹出了倭寇刺驾这样的大案出来。”

  “君辱臣死,这时候兵部再不表现强硬,陛下就不是疏远兵部这么简单,是要厌弃兵部上下了!”

  经过沈一贯这么解释,就连罗万化也立刻明白了!

  是啊,皇帝差点遇刺,你兵部这个时候不发布强硬发言,是不是等着皇帝被刺杀?

  几次在重大军事问题上的站队失误,已经让兵部在皇帝心中失了分。

  曹邦辅也是官场老油条了,他意识到了这个危机,所以才领着兵部上了这道表现态度的奏疏。

  至于皇帝如果真的上头要征讨倭国,到时候再说吧,兵部先过眼前的难关再说。

  同理,锦衣卫、六科十三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锦衣卫办事不力,没有搜捕到倭人细作,这时候不表现一下,就要失去皇帝信任了。

  六科十三道也是抨击过苏泽海防政策的,他们现在矫枉过正,就是为了和之前的自己做切割。

  苏泽微微叹息,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执政者,总是左摇右摆的原因。

  矫枉必须过正,滑向任何一极都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能平衡左右,能走好钢丝的政治家就太稀少了。

  苏泽默默询问系统。

  “系统,已经递交的上书,能够重新模拟吗?”

  【可以,本月提交的奏疏,可以将副本放入系统进行模拟,使用方法和上书前模拟一样,也可以使用威望点确保奏疏通过。】

  幸好幸好!

  本来苏泽都准备再上一疏了,现在看来只需要誊抄一下奏疏副本就行了。

  明代大臣写奏疏都会留存副本,这是方便大臣在致仕后编纂自己的文集。

  明代的重臣一般都会将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奏疏编成奏疏合集,这也是明代史料丰厚的原因,这些都是亲历者第一手的史料。

  苏泽的思绪又发散开来,日后自己的奏疏合集该有多厚啊?

  沈一贯又问道:“子霖兄,你说陛下会不会同意出征倭国?”

  苏泽想了想,摇头说道:

  “圣意难测啊。”

  说完这些,苏泽连忙说道:“两位兄台,我突然想起家里有事,先回去一趟。”

  说完这些,苏泽就匆忙赶回家里,寻找上一次奏疏的副本。

  ——

  ——【模拟开始】——

  《奏请设靖海巡防舰队督察琉球防倭事疏》送到内阁,阁老们都票拟赞同你的奏疏。

  但是更多的奏疏被送到内阁,大批官员上书主张强硬惩办倭国。

  隆庆皇帝又不甘心简单处理倭国的事务,留中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120。】

  【是否使用500点威望值,保证奏疏被完全执行?】

  看完结果,苏泽微微叹气。

  这也是自己靠着金手指,要不然在这大明朝怕是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皇帝也明白强硬派的上书不可行,但可能又觉得自己的建议太过于软弱。

  明明是最好的机会,却因为群臣、皇帝的各怀心思,最后错失良机。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改革如此难的原因。

  如果只是利益集团的反对,好歹知道这个利益集团在哪里,只要针对性下手,在野的利益集团,绝对不是在朝的执政者对手。

  怕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利益互相交织,各方势力互相拖后腿。

  更怕的就是这种,完全是因为官僚机构的惯性,大家只是为了不犯错少犯错,就反对真正有价值的提议,最后错失了良机。

  这种事情不仅仅防不胜防,还会牵扯大量的精力,有时候为了推动改革还需要协商做一些妥协。

  好在自己有金手指。

  苏泽果断选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620点,已经在现实中完成上书,请等待奏疏生效。】

  苏泽也在好奇,系统会怎么安排,让朝廷通过自己的奏疏。

  ——

  “爹,是大哥的来信!”

  张嗣修是张居正的次子,自从长子张敬修离开京师,前往登莱海防教习所学习后,张嗣修就代替兄长的职责,侍奉张居正。

  张嗣修今年十五岁,也是出了名的神童。

  比起兄长,张嗣修的性格更加活泼一些,也开始协助张居正处理一些私人事务。

  张居正听说是长子的信,面无表情的说道:

  “放下吧。”

  等到张嗣修放下信离开书房,张居正立刻放下手里的毛笔,迫不及待的拆开了张敬修的来信。

  开头是向父母问安,这是儿子给父母家信的格式,张居正跳过这些内容,看起信件的正文。

  张敬修也不是第一次写信了,他前往登莱后,每个月固定往家里写两封家书,由张府的家丁快马送回来。

  张敬修在信中讲了自己在登莱海防教习所学习的内容。

  登莱海防教习所会让学员先在陆地上学习理论知识,等到理论知识合格之后,才会登舰现场学习。

  张敬修是能考中举人的读书人,在一众学员中也是掌握最快的。

  他入学最晚,但是和最早一批学员通过了岸上的笔试,获得了上船学习的机会。

  张敬修写自己学习操帆的课程道:

  “教习引儿观操舵之法,言此舰可逆风取‘之’字航迹而行。儿以苏翰林格物之学分析计算,方知道这三桅十二帆之妙。”

  “西洋造船亦有可取之处,今我登莱造舰,博采东西之长,何愁海波不平?”

  “更携红衣大炮六门,射程倍于旧铳。”

  “罗盘师授测算潮信之术,以象限仪度日月星辰,虽雾隐涛狂亦不失途。”

  张居正看着书信,摸着自己的胡子连连点头。

  他并不是很支持张敬修去航海,但是看到长子信件中透露出的兴奋,张居正想到了青年时期的自己。

  那时候自己考上进士,入馆成为翰林,可谓是年少得意。

  但那时候朝堂昏暗,正直官员没有出头之日,年轻的自己告病归乡,沿途也游历了大明的风光。

  也就是那个时候,张居正见到了不少民间的问题,看到了民间的困顿和疾苦,重返朝堂后才有了改革变法的想法。

  长子的生长环境比自己更好,更是没有见过民间疾苦,从小到大也是在自己这个父亲的期待下读书。

  想到这里,张居正也就由着张敬修去了。

  但是读到下一段,张居正脸色大变。

  原来这最后一段,是张敬修在海防教习所看到市舶司征募新舰的军官,于是主动报名参加。

  登莱新造的战舰实在是太缺军官了,于是还没有全部完成学业的张敬修也被拉上船,一边学习一边在船上干活。

  这不就是登莱筹建的水师舰队吗?

  张居正想到了最近百官上书,要和倭国开战,脑子里嗡嗡的。

  他原本就支持苏泽的办法,觉得贸然和倭国宣战弊大于利,奈何这件事又和刺杀皇帝的案件有关,张居正也不方便多进谏。

  阁臣大概都是这个想法,所以对百官的“作秀”都保持了沉默。

  可现在张居正真有一个儿子在舰队的船上,如果真的和倭国开战!?

  张居正不敢多想,海上战争可要比陆地上还残酷。

  陆上战败还有逃脱的机会,茫茫大海战败,以倭人的残忍,断无幸免的可能。

  一想到这里,张居正收起信件,又想起了苏泽的奏疏。

  相比之下,苏泽的奏疏提出的政策更加温和,也更加有可行性。

  张居正原本不愿意趟这次的浑水,可想到这里,还是决定要想办法说服皇帝,冷静处理这次的事件。

  “来人啊,我要入宫。”

第253章 水毒病

  【张居正连夜入宫劝说皇帝,《奏请设靖海巡防舰队督察琉球防倭事疏》通过】

  【大明水师前往琉球巡航,震慑了倭国人。】

  【琉球王室在琉球通政署主司吴绍祖的帮助下,逐步驱逐了倭国在琉球的影响力。】

  【大明重新控制琉球。】

  【国祚+1。】

  【威望+200。】

  【剩余威望:830。】

  苏泽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这么大的事情,最后竟然只加了1点国祚。

  而且在如今群臣主战的情况下,还能加200威望,这也说明朝廷中也有不少稳健派的官员,只是在谋刺皇帝的大案中不敢发声。

  所以自己上书后,他们赞同自己,才涨了200点威望。

  苏泽不由的叹气,政治从来不是一个只算账的游戏,总要考虑各种问题,有时候就算是明白前方是悬崖,也只能被裹挟着跳下去。

  现在还不是对倭国用兵的时候,能够派遣舰队巡航,利用大明海军这幅空架子吓到倭国人,斩断倭国对琉球伸手,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结果了。

  五月二十二日,这场水晶宫博览会谋刺大案,终于等到了最后的裁决。

  这次闯入水晶宫的倭人全部处斩,尸体被吊在京师城墙上示众。

  英勇抗击贼人的工部郎中傅顺,被皇帝下旨嘉奖抚慰,封一子为锦衣卫百户。

  其余随着傅顺抗击贼人的工部官员和工匠,也都得到了奖赏。

  而义助傅顺的楞严寺僧人,也到了皇帝的赏赐,隆庆皇帝手书一副楹联赐予楞严寺。

首节 上一节 267/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