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有了草原上的草木灰进口贸易。
接着草原上发现了天然碱石,算是缓解了一些行业的需求,但是听说在京畿周围不断涌现的玻璃工厂,让碱石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工厂需要的可是长期稳定的供货,这让商人们日夜不息的来往草原,高价收购各种碱。
听说这次和草原关系紧张后,最焦虑的就是这些玻璃工厂的工厂主了。
没有碱就没办法生产玻璃,现在玻璃卖出去可是高价,但是随着工艺发展和更多的玻璃厂投产,玻璃的价格一定会迅速降低的。
所以越早的生产出玻璃,就越是能赚到大钱。
除了玻璃之外,皂化产业也对碱的需求。
精油皂和棉籽皂,前者因为本身腥味难以去除,后者则因为棉籽会造成不孕,一般都只有普通百姓使用。
可随着苏泽“微虫致病说”在报纸上的宣传,有关“卫生”的观念开始进入百姓生活。
致病的是看不见的微虫,而肥皂可以清洗手上和身上的微虫。
一些能读书识字的百姓,开始要求孩子吃饭前洗手,讲究一点的甚至要求用鲸油皂洗手。
这样下来,果然生病的概率要少了很多。
在这个年代,疾病对待穷人和富人都是公平的,于是京师有钱人家中也开始使用鲸油皂。
可精油皂的海腥味,还是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于是京师又出现了猪胰香皂。
说是猪胰子,其实哪有这么多的猪胰子,这就是用猪油和碱进行皂化的猪油皂。
猪油皂味道温和,然后加上一些香味物质,就可以用高价出售,很快风靡京师的上层圈子。
这些都促进了对碱的需求。
而羊毛的需求就更大了。
羊毛御寒的效果,已经在去年冬季得到了验证。
而且经过毛纺织工艺的不断升级,羊毛的价格也逐渐走低。
制作同样的衣服,羊毛线的价格略高于棉布,低于丝绸。
现在就是普通人家的妇人,也会想办法学一下织毛衣的技术,帮着自家男人织个围巾或者帽子。
就在沈一贯启程前,他听妻子杜氏说,她参加了一个苏泽妻子赵令娴组织的织毛衣活动,说是要给东胜卫的戍卒织毛衣御寒。
这个活动得到了京师很多贵妇的支持,大小官员的妻子都承诺在入冬前捐一套毛线冬衣。
这还只是京师一座城市的需求。
这样庞大的贸易需求,是能阻挡的吗?
大明和草原的关系,已经彻底的改变了。
大明需要草原,草原更需要大明。
沈一贯有一种想法,就算是黄台吉要开历史倒车,拒绝封贡,他的政权也坚持不了多久。
只不过那样会给大明和草原都带来伤害。
沈一贯想到一切的“始作俑者”,苏泽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果吗?
不过仔细想想,这还真是苏泽的风格。
在宣府修整之后,使团继续前进,这一次在大同前的驿站王世贞都没有进城,而是直接向着草原而去。
使团又经过了东胜卫棱堡,见到了驻守在棱堡之中的戚继光。
每次见到棱堡,沈一贯都感觉到恐惧。
这种具有强烈几何美感的建筑物上,可以说每一寸墙面的染红了血液。
这种恐怖的堡垒,是整个世界军事工程学的集大成之作。
沈一贯试着想,如果自己是进攻方,恐怕用再多的人命,也无法攻克这可怕的棱堡吧。
戚继光对于使团的到来十分的高兴,他再次派遣自己麾下精锐,护送使团北上。
不过戚继光倒是对局势乐观很多,他认为东胜卫棱堡的存在,就算是黄台吉不接受册封,以目前九边的实力也能据守。
要是蒙古人真的不识抬举大举进攻,戚继光也不吝啬再送他们一场大败。
戚继光的信心,也给了王世贞信心。
再怎么说,外交都是以国力为后盾的博弈。
戚继光对大明的兵力有信心,那他施展外交的空间就大了很多。
从京师出发十天后,王世贞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板升城外。
等见到迎接自己的顺义王妃三娘子后,王世贞心中咯噔了一下。
最糟糕的情况果然发生了,黄台吉都不来迎接使团,这也说明了他的态度。
再次见到三娘子,这位曾经协助俺答汗完成封贡的女强人憔悴了不少。
不过她还是尽可能用最高规格的礼仪,迎接了大明使团。
例行慰问后,王世贞故作惊讶的问道:
“顺义王储黄台吉何在?”
三娘子有些吞吞吐吐,王世贞压低声音说道:
“三娘子,若是黄台吉不接受大明册封,草原将有大祸!”
第284章 让草原再次伟大
三娘子露出哀戚的表情,她屏退左右后说道:
“贵使说的道理妾身都明白,可如今的局势,黄台吉也不会听从妾身的话。”
三娘子等于明确说了,俺达汗的继承人黄台吉反对封贡路线。
接着三娘子说道:
“贵使也放心,妾身会竭力保证使团安全的。”
王世贞的脑子飞快转动,他问道:
“吾等的安危三娘子可以保证,那谁能保证三娘子的安危?”
三娘子脸上露出黯然的表情,最后说道:
“那妾身就去给大汗守陵。”
王世贞非常了解草原的习俗了,到了三娘子这个地位,所谓“守陵”其实就是殉葬的意思。
王世贞说道:
“在下有一策,可以保三娘子周全,也可保大明和草原安定。”
三娘子连忙问道:
“请贵使赐教!”
王世贞说道:
“请三娘子嫁给黄台吉,再劝说他接收顺义王之位!”
三娘子愣了一下,却有些迟疑的说道:
“贵使的意思妾身明白,可黄台吉本就有妻子,又能如何抛下娶我?再说老汗在的时候,他与我处处敌对,又怎么会娶我?”
草原女子谈起再嫁本来就没有多少心理负担,但是三娘子也不可能主动向黄台吉说要嫁给他。
“此时休要再提,贵使还是去吊唁老汗吧。”
三娘子不在讨论这个话题,这让王世贞也觉得无从下手。
接下来使团来到了俺达汗停灵的地方,在完成了吊唁礼后,王世贞和沈一贯依然没有见到黄台吉。
当日,使团在板升城内的迎宾馆内住下。
沈一贯焦急的说道:
“王大人,这黄台吉迟迟不肯见我们,悖逆之心已经昭然,吾等还是应该立刻向朝廷报告,早做军备啊!”
王世贞此时脑子也很乱,他说道:
“你立刻派遣得力人手,将消息送回去。”
沈一贯立刻将草原的情况写下,装入加急信件中,派遣使团中的急递骑手送回。
王世贞来回踱步,突然福至心灵的说道:
“黄台吉不肯出来,那老夫就要想办法让他出来!”
沈一贯问道:
“大鸿胪有好办法?”
王世贞站起来,走到书案边上提起笔说道:
“老夫也只能尽力而为了,至于能不能成事,就要看天命了!”
——
王世贞提笔奋战了一夜,几乎要累倒,一大早沈一贯就立刻命令使团成员,将王世贞所写的稿子散布出去。
王世贞作为当世文宗,不仅仅对汉人的历史传说很了解,也对蒙古的文化非常精通。
王世贞连夜写的,是一部蒙古喉歌。
喉歌,是一种蒙古的歌剧形式,一般用马头琴伴奏,通过特定的曲调来讲述传说故事。
最早期的北派元曲,就是起源于喉歌。
王世贞这篇喉歌的名字叫《忽兰朵》。
《忽兰朵》以成吉思汗的侧妃忽兰妃为主人公,讲述了她辅佐成吉思汗,又在成吉思汗死后,和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产生爱情,接着辅佐窝阔台的故事。
这其中有一段就是忽兰妃和窝阔台表达情愫,又担心窝阔台不接受自己心意的唱调,沈一贯听完大为拜服,不愧是当世文宗,就连写喉歌都这么厉害。
沈一贯也明白了王世贞说的办法,通过传播《忽兰朵》,来撮合三娘子和黄台吉。
至于黄台吉会不会露面,那就要看天意了。
果然和沈一贯所料,王世贞这当世文宗亲自出手,《忽兰朵》立刻在板升城里风靡开来。
喉歌本身就是蒙古人最传统的艺术形式,凡是能弹奏马头琴的牧民都能弹唱。
王世贞的歌词朗朗上口,虽然是用汉文写成,但是草原和中原纠缠了几百年,能说唱汉语的草原人也非常多。
整个板升城中都传唱这首喉歌,赞颂忽兰妃的爱情。
虽然知道黄金家族历史的人都知道,王世贞这纯粹就是艺术家的胡编乱造。
历史上的忽兰妃虽然是成吉思汗的侧妃,但是和窝阔台没有这种关系,不过她确实辅佐窝阔台执政过一段时间。
但是美妙的爱情都是在文艺作品中的,越是现实中不存在,越是被世人赞颂。
一直留在板升城内,却不肯见大明使者的黄台吉,自然也听到了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