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12节

  所以现在摆在沈一贯面前的情况就是,苏泽不升官,他就没办法升官,王锡爵不升官,苏泽也就没办法升官。

  当然,这自然可以抨击是大明官场晋升的陈规陋习,但是苏泽也承认这种方法好歹有一个基本的秩序,而不是一刀切的提倡提拔年轻人,导致国家政治生态的破坏。

  没办法,所谓“唯才是举”,大部分时候都是有后台官员违规提拔的借口,反而会挫伤兢兢业业干活官员的积极性。

  职场前期,按照资历设置一个天花板,就算是出了苏泽这样的妖孽,大部分官员还能按照资历获得晋升的机会,这也不失为一种良性的选人制度。

  反正沈一贯马上就要回京了,关于他的嘉奖皇帝和内阁估计早就已经商议好了,就算是官品不能提高,也能往更核心的部门挪一挪。

  还是那句话,古往今来官场中重要的不是品级,而是所在的位置关键不关键。

  “肩吾兄过几天就要返京了,朝廷的奖赏也会定下来,一甫兄先别忙着义愤。”

  苏泽又岔开话题问道:

  “对了,翰林院的馆选结果出来了吗?”

  从这个月开始,张位和王家屏就没有再来报官。

  普通的庶吉士,还是只是翰林院的临时工。

  科举后的第三年,会进行翰林院馆选考试,考试合格的庶吉士就能成为翰林官,而馆选考试不合格的就要离开翰林院,重新等待吏部授官。

  苏泽这一科中,除了前三甲直接授予翰林官外,苏泽和沈一贯也是因功免除馆选的。

  张位和王家屏就要参加馆选了。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你公务太繁忙,都忘了通知你,张王两位同年都顺利通过馆选,官授翰林编修了。”

  “他们想要等肩吾兄返京,再办庆贺酒宴。”

  苏泽这是真心为两位同年高兴,张位和王家屏,都是原时空万历朝入阁的人才。

  相处下来,王家屏性格耿直嫉恶如仇,张位性格圆滑,手段灵活却也有底线。

  罗万化又说道:

  “不过他们似乎有些难事,要找子霖兄商议。”

  就在这时候,张位和王家屏走入报馆。

  他们见到苏泽,眼睛一亮,走过来,对苏泽行了一个正式的大礼说道:

  “子霖兄,我二人有事相求,请务必帮帮我们!”

第286章 苏公楼建成

  还是平时更活跃的王家屏说道:

  “子霖兄,我们二人想要外任。”

  这下子轮到罗万化惊讶了。

  庶吉士馆选成为翰林,是多少读书人的追求,这就是科举的青云之路。

  那些翰林院的老翰林们,就算是在翰林院苦熬着,也不愿意离开翰林院,去地方上担任“浊职”。

  王家屏和张位却在馆选成功后,主动要求外任?

  苏泽玩味的看着两人问道:

  “忠伯(王家屏字)兄,明成(张位字)兄,二位仁兄为何要外任?”

  这下子反而是张位回答了,他说道:

  “子霖兄,我们想要外任,还是因为你的文章啊。”

  罗万化疑惑道:“子霖兄的文章?”

  张位说道:“子霖兄在报纸上说,此为‘大争之世’,吾等在翰林院见了那么多蹉跎岁月的老翰林,实在不想重蹈他们覆辙。”

  张位说道:

  “所以我们二人商议,想要外任,做出一番事业来。”

  其实张位也说了一半的理由。

  他们迫切想要外任,也有同辈竞争的压力。

  同辈竞争,来自于周围同辈的压力。

  人一般不会和比自己年长的人竞争,处于同辈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是最好的竞争对象。

  而科举同年,就是最典型的同辈了。

  大家都是同一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张位和王家屏也都入选了庶吉士,这放在整个大明历史上,也都是堪称辉煌的官场起点。

  奈何遇到了苏泽。

  好吧,就算是苏泽已经超越了同辈的范围,同年的进士早已经不把他当做同辈看待。

  那状元罗万化执掌京师第一大报,身兼东宫讲官,入仕两年就编写完成皇家教材《帝鉴图说》,这份成就又怎么看?

  那可以说罗万化是状元,不用馆选就授予翰林官,起点和别的同年不一样。

  那沈一贯这个正五品的礼部郎中,又立下出使草原奇功的又怎么算?

  甚至不要和沈一贯比,沈藻这个湖广监察御史,刚刚在楚宗案中立功的,还有王任重这个外城巡城御史,稳定京畿治安,刚刚获得刑部嘉奖。

  别人和自己一起进入官场,三年来一事无成,很多没有成为庶吉士的同年,也都在地方上任职三年了。

  这种压力下,王家屏和张位萌生了外任的想法。

  当然,他们选择在馆选结束后外任,那也是为了自尊心。

  如果馆选前提出外任,岂不是说自己没能通过馆选。

  先通过馆选证明实力,再请求外任,那至少也有了翰林院的工作资历。

  王家屏和张位主动请求外任,苏泽自然是支持的。

  大明的内阁体系还是太缺乏基层经验,张居正后的阁臣,基本上都对基层情况了解不足,大明很多政策都浮在上面,根本执行不下去。

  苏泽知道两人的做官的能力,但是有做官的能力不代表有做事的能力。

  既然两人求到自己头上,苏泽自然愿意帮忙。

  他问道:

  “两位兄台,想要去哪里?”

  这下子王家屏和张位大喜,他们想要请苏泽帮忙,只是希望苏泽能说服一下重臣们,放自己两人外任。

  刚馆选的翰林官请求外任,这在大明历史上还没有先例。

  执掌翰林院的是掌院学士张居正,执掌吏部的则是吏部尚书高拱。

  所以必须要这两位阁老赞同才行。

  而众所周知,苏泽和高张二位阁老的关系密切。

  但是现在苏泽不仅仅愿意帮忙说情,还主动提出要帮他们安排去向,这自然是意外之喜。

  众所周知,凡是苏子霖上疏的事情,无事不准。

  张位说道:

  “子理兄,我想要去山西看看。”

  “为什么是山西?”

  “羊毛、煤炭,这些东西都来自山西,草原动荡,京师的物价都很动荡,从未有一省有如此之重。”

  张位说道:

  “所以我想去山西看看,看看煤矿是如何开采的,看看马市是怎么交易的。”

  王家屏则说道:

  “子霖兄,我想要去福建。”

  “子霖兄也知道,我是山西人,从没有见过大海。”

  “大明海疆千里,海贸之盛还要看福建,我想要看看这海贸到底带给大明什么。”

  苏泽看着两人。

  王家屏一个山西人,要去福建看海。

  张位已经江西人,要去山西看草原。

  两人来了个南北互换。

  苏泽轻轻扣动指节说道:

  “山西那边,大同巡抚王用汲两次弹劾大同马政同知,朝廷已经连续罢黜两任。”

  马政同知,就是负责大同马政的官员。

  这是个正六品的地方官,张位这个正七品的翰林编修外任绰绰有余。

  当然,这也是一个被翰林们视作“浊职”的职位,甚至因为马政同知要经手钱财,更是被认为是充满铜臭味道的职位。

  但是对于地方官员来说,这个职位又充满吸引力。

  大同马政同知负责大同马政,众所周知这是个油水极多的肥缺。

  这也是王用汲连续弹劾两人马政同知的缘故。

  看到张位对于这个位置感兴趣,苏泽点点头。

  苏泽又看向王家屏说道:

  “忠伯兄,福建那边,前阵子福建官员上疏,请求撤澎湖巡检司设县。”

  这是福建几个沿海城市一同上奏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澎湖只有巡检司,导致整个澎湖的走私严重,这已经影响到了福建港口的利益。

  仅仅福建一个省,就有漳州、泉州、福州等三个城市开港,可以说是东南地区海贸最发达的省份。

  因为澎湖缉私不严,导致很多商船只是停靠澎湖,却不再前往福建。

  于是就有了这份奏疏。

  王家屏也喜道:

  “子霖兄我愿意去澎湖。”

  苏泽点头,这件事对他来说确实是不是什么难事。

  因为这两个职位,也都不是竞争激烈的职位,王家屏和张位的科举名次和资历,担任这两个职位也是绰绰有余。

  两人又向苏泽拜谢,接着说道:

  “子霖兄,如果我们要外任,这次翰林院分房的事情,我们就不参与了。”

  “翰林院分房?”

  张位回道:

首节 上一节 312/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