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上个月,这座戏台被一支昆曲的剧团包下,又在周围搭起帐篷,改造成了一座剧院。
这个看起来很简陋的剧院,却迅速在京师扬名,苏泽在《商报》上也见过这家剧院的报道。
据说剧院扬名后,京师权门竞相邀请他们登门演出,公演的场次越来越少。
就连沈一贯也就抢到了两张票,所以两人背着罗万化在休沐日来到崇文门,观看演出。
《牡丹亭》?
等苏泽看到上演的曲目后,疑惑的向沈一贯问道:
“这剧团的曲目是谁写的?”
沈一贯显然是做了一些功课的,他说道:“听说是一位二十多岁的举人,名叫汤显祖,他是今年来京师备考后年贡试的,好像是因为手头紧张,所以将曲目卖给了这家剧团。”
还真是汤显祖啊。
也难怪这家剧团如此火爆了。
《牡丹亭》可是汤显祖最得意的作品,放在整个戏曲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长剧,在开演之前沈一贯向苏泽说道:“今日上演的是第一折,如果要看后面的,可要靠着子霖兄了。”
“靠我?”
沈一贯说道:
“是啊,这《牡丹亭》可是有足足二十九折,想要在这剧场看完全部的戏肯定不可能。听说这剧团常在定国公府上演出,到时候就要靠子霖兄的面子了。”
苏泽有些无语,原来沈一贯拉着自己过来,是想要让自己“刷脸”,去定国公府上蹭戏。
也是,邀请戏班上门唱戏的花销很大,绝对不是普通官员能请得起。
也只有定国公这样的累世国公才能请得起。
而《牡丹亭》这样的长戏,是没办法一下子唱完的,整部剧分为了二十九部分,也就是二十九折,每一折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唱。
这不同于以往的短篇戏剧,所以《牡丹亭》也被京师百姓称之为折子戏。
随着一声定音鼓声,戏班后台开始吹拉弹唱起来,大幕徐徐的拉开,戏子们开始登台唱戏。
不得不说,在文娱活动相对匮乏的大明,这出《牡丹亭》确实吸引人。
剧场内十分的安静,所有人都在认真听戏,一直等到演出结束,这才响起了绵延不断的掌声。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读书人冲上了舞台,大声喊道:
“请让我见一见汤大师吧!”
这场骚乱吸引了剧场观众的注意,苏泽和沈一贯也停下了脚步。
但是显然这个冲上台的读书人是有背景的,而且也不是第一次了,剧团的老板从幕后走上来,无奈的说道:
“金贵使,汤大师不在剧院,您每次都这样,我们剧团也很难办啊。”
沈一贯一下子认出了这个冲上台的读书人,他对着苏泽说道:
“那人好像是朝鲜朝贡的使者金显忠。”
“朝鲜贡使?”
苏泽看着金显忠失态的样子,这哪里像是堂堂一国的使臣,明明就是疯狂追星的粉丝。
“慕容当家,我代表朝鲜使团,邀请你们去朝鲜演出,我们国主绝对会厚赏你们的!”
慕容当家内心切了一声,这金显忠虽然是朝鲜贡使,可出手抠搜的很,上次邀请剧团的银元还差着没结,现在又要诓骗自己去朝鲜演出。
自从上次苏泽识破了朝鲜贡纸的猫腻后,朝鲜使团虽然还频繁来朝,但是每次都带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大明朝廷也只是礼节性的回赐,朝鲜国主再也没从朝贡中赚到便宜。
可朝鲜的贡使不得不来。
大明的吸引力太强了。
原本大明文化对于朝鲜就很有吸引力,自从大明开海以来,对朝鲜的输入就更猛了。
经常有朝鲜商人将大明的报纸带回去,弘文馆学士许篈又仿效《乐府新报》,办《朝鲜国报》。
说是《朝鲜国报》,其实就是《乐府新报》的分刊,报纸上都是关于大明的报道,真正朝鲜自己国内的报道只有一个版面,还都是没人看的。
这种文化的冲击,甚至要比经济上的冲击更加猛烈。
大明流行的小说戏剧,很快就会在朝鲜流行。
大明流行的衣服,也会出现在朝鲜的公卿宴会上。
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
朝鲜国主必须要不断派遣贡使来大明,才能维持朝鲜王庭在朝鲜士人中的影响力。
金显忠在看了一出《牡丹亭》后,就彻底痴迷于这个故事中,多次求见剧本作者汤显祖,还邀请剧团前往朝鲜演出。
能够在大明京师风靡的剧团,金显忠如果能将他们带回朝鲜,那他将会和许篈一样,成为大明风潮的引领者,获得国主的重用。
只可惜朝鲜贡使还是太穷了。
这位慕容当家看到纠缠的金显忠,只能说道:
“金贵使,您如果再闹下去,惹来巡捕营那就不好了。”
听到巡捕营三个字,金显忠一下子消停了。
前阵子使团中几个成员,喝多了蔗酒在街头闹事,被巡捕营抓进了大牢,还是自己去将他们保出来的。
大明巡捕营威名赫赫,背后站着五门巡城御史。
京师卿贵子弟见了也不敢闹事,生怕自家成了御史的政绩。
金显忠悻悻离开,苏泽和沈一贯来到了台前。
苏泽掏出一份拜帖,递给剧团老板慕容当家道:
“在下徐渭,这是我的拜帖,请汤公子来府上一叙。”
慕容当家本来想要拒绝,但是看了苏泽递上来的拜帖,身体像是被电了一下,结结巴巴的说道:
“可是青藤先生徐文长当面?”
苏泽对于冒充自己的幕僚毫无心理压力,微微点头后就和沈一贯离开。
等离开剧院后,沈一贯不解的说道:
“子霖兄为什么要用青藤先生的身份?你直接亮明身份,那汤显祖不是上赶着上门拜访?”
苏泽笑了笑说道:
“这可未必。”
“?”
“年轻读书人总是有傲气的,要是用我的拜帖,他反而不愿意来拜访了。”
沈一贯说道:“怕背上攀附的恶名?”
苏泽点点头,沈一贯也明白了。
徐渭也是戏曲领域的大师,用他的名头反而更好用。
沈一贯想起自己读书的时候,对满朝诸公也是不屑一顾的,总认为自己能力不在他们之下。
汤显祖能在二十岁就名扬京师,性格也绝对是孤傲的。
苏泽也只是临时起意,想要见一见这位原时空课本中的人物。
穿越至今,多少大人物他都见了,要见汤显祖,不过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已,也并非什么历史人物集邮的癖好。
——
只不过苏泽没有等到汤显祖来拜访,而是先等到了自己在国子监的学生张纯。
“你要放弃后年的贡举,去谋个学政的差事?”
苏泽有些意外,张纯在顺天府乡试里考中了举人,本来是准备后年,也就是隆庆六年的贡试的。
张纯是沈鲤在国子监的贡监生中挑选出来的好苗子,苏泽也经常会去国子监给他们讲课。
虽说举人已经可以出仕为官了,但是在大明举人做官还是职业天花板低了一点,以前张纯也说过他立志考上进士,这会儿突然改变主意。
苏泽看向张纯问道:
“如果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说。”
张纯感激的说道:
“恩师,弟子不是因为钱帛的事情而放弃学业的。”
“那是为何?”
张纯纠结了一会儿说道:
“恩师,自从考上举人之后,弟子才觉得自己未必能在科举之路上继续走下去了。”
张纯说的也是实话。
这次国子监内,有五人中举,这其中张纯也是在国子监中学习时间最长的监生。
可张纯也是这次这次中举五人中的最后一名。
虽说乡试只是贡试资格考试,名次并不重要,但是张纯还是感觉到了吃力。
同样是国子监内的监生,好友朱俊棠在通过乡试后进境飞快,就连老师沈鲤也说,朱俊棠已经有进士的实力了。
另外三名同年也都要比张纯年轻,他们就算是后年考不上,也可以再等四年。
但是张纯是五人之中年纪最大的,他家庭负担也是最重的。
所以在研究了历年来进士文章,又思考了很长时间后,张纯做出了放弃贡试的选择。
张纯又说道:
“顺天府和山西进行吏科试,就已经不再给举人授官了,所以弟子。”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张纯的意思。
举人是可以授官的,虽然是不入品的学政官员,但是做得好可以入品的。
但是自从顺天府和山西开始吏科试后,举人可以免试通过吏科试,直接参与吏科班的学习。
这本来是苏泽为了扩大吏科生员,解决举人就业的举措。
但是与此同时,吏科也停了两地举人入仕的门路。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有的举人只能做吏,有的举人却能做官,这种不公平显然会引起官僚体系的混乱,引发更多的矛盾。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苏泽明白了张纯的意思。
张纯明白,吏科试推广是大势所趋。
而随着这个“大势所趋”,举人功名就会贬值,如果等到全大明都推进了吏科试,举人就只能做吏不能做官了。
所以张纯才急着找上苏泽,想要以举人身份出仕,谋一个学官的差事。
当时,张纯也不全是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