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技能,经常出海的老水手一般也都会些,甚至有的老水手要比这些纸上谈兵的秀才更擅长一些。
但是重要的是,海务教习所让所有人明白,这些都是可以进行规模化培养的。
也许培养出来的水师军官上限不如一些有天赋的老水手,但是下限要超过大部分水手了,而且他们的水平还很综合,在船上很适用,可以安排在各个军官岗位上。
这一次归航后,李超见到船坞里那几艘新造的舰船,大明水师已经面临船员不够的问题。
这次上京,一定要奏请朝廷,解决这个问题!——
十一月五日,沈一贯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报馆,他一开口就是:
“子霖兄,帮帮我!”
罗万化知道沈一贯最近在忙鸿胪寺的事情,看样子又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肩吾兄,你不是应该先去求大鸿胪吗?难道大鸿胪都没办法解决吗?”
鸿胪寺刚重组完毕,王世贞初掌寺权,苏泽本来也不愿意介入太多。
毕竟他和王世贞没什么交情。
但是沈一贯说道:
“正是大鸿胪让我来求子霖兄的,这次你可一定要出手啊!”
苏泽无奈地说道:
“肩吾兄先说说看是什么事情。”
沈一贯说道:“是马尼拉吕宋国使团的事情。”
“这马尼拉吕宋国,并非吕宋旧邦,如果光是这样也就算了,这马尼拉吕宋国连一个国主都没有,而是三十三家组成的市政会议执政。”
“朝廷对此颇有议论,认为这马尼拉吕宋不可称国,不能接受他们的朝贡。”
苏泽又问道:
“那大鸿胪的意思呢?”
沈一贯说道:
“王鸿胪自然是支持马尼拉吕宋国朝贡的,马尼拉是南洋重要支点,我大明要重下西洋,自然要控制马尼拉。”
“大鸿胪说,我华夏上古的时代,尧舜也是部落共选出来的,马尼拉吕宋国也不能算是化外蛮夷,其中过半也都是华商家族。”
罗万化点头说道:“大鸿胪的说法很有道理啊。”
沈一贯苦着脸说道:
“大鸿胪可就被喷惨了。”
“啊?”
“礼部官员说,大鸿胪竟然将化外蛮夷和上古先贤相提并论,要上书弹劾大鸿胪。”
“还有言官拿华商身份说,这些吕宋的华商名为商人,其实是背离大明的流寇,这等不忠不义的人根本不能视作大明子民,说马尼拉吕宋国是个海盗倭寇的国家。”
这下子罗万化也不说话了。
苏泽皱眉,他也没想到,马尼拉吕宋国朝贡的问题,竟然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
政治问题,讨论的就不是马尼拉吕宋国朝贡利弊的问题,而是要讨论马尼拉吕宋国政体是否正当,海外华人的政治定位。
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一旦陷入到辩经之中就无休无止。
上升到政治,王世贞这个鸿胪寺卿就不够看了,也难怪他会让沈一贯向自己求助。
苏泽也头疼。
马尼拉政体的问题,是关系到日后大明吸纳朝贡国的问题。
总不能朝贡国没有国王,就不允许朝贡吧?
而海外华人的问题,在原时空都是个敏感的话题,网络上都能用键盘战斗到天荒地老,更不要说本身就很注重华夷大防的大明朝了。
“肩吾兄我知道,但是这件事,我要和师相商议下。”
“高阁老?高阁老能出手吗?”
苏泽点头说道:
“师相推崇实学,实学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先搁置问题,南洋问题事关我大明再下西洋大业,只要能说服师相,就能压制朝中反对的声音。”
沈一贯连连点头,苏泽说要请高阁老出手,他也安心多了。
——
十一月七日,京师。
这一次苏泽预料错了。
高拱支持了他的意见,上书“务实为本,封贡吕宋”这一主张后,立刻引起了朝野的反对浪潮。
而且这一次朝野争议,已经从反对马尼拉吕宋国朝贡,上升到了对实学路线的反对上。
《新君子报》一马当先,抨击高拱的含糊暧昧态度,更是严申华夷大防。
这次《新君子报》的文章很有水平,指出朝廷再下西洋,本意就是“宣扬王化”。
如果在宣扬王化的过程中,放弃了华夷大防,岂不是本末倒置?
《新君子报》甚至提出了“灭夷狄而尊王化”的口号,要求讨伐这些“不尊王化”的国家。
《商报》的立场则要温和一些,它提出马尼拉吕宋国如果要向大明朝贡,可以从吕宋国旧王室中选出一名国主来,亲自向大明请罪朝贡。
而马尼拉的华商,那就是马尼拉吕宋国的商人,只要按照外国商人的标准纳税就行了。
但最激进的是《新乐府报》,这篇报纸将马尼拉的市政会议,和上古时代推举尧舜的制度并列。
报纸上吵得昏天黑地,朝廷上吵得昏天黑地。
苏泽也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其他事务,专心应对这次马尼拉吕宋国朝贡的事情。
按照登莱那边的消息,马尼拉使团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如果不尽快明确他们的朝贡资格,马尼拉朝贡的事情就要吵黄了。
看来这场辩经还是逃不掉啊。
苏泽无奈的苦笑,也开始起草奏疏。
不就是辩经吗?既然要辩,那就辩个痛快!
第297章 请个国主?
苏泽提笔写下奏疏:
“臣伏惟陛下圣德昭彰,怀柔远人。今者马尼拉吕宋国请贡之事,廷议纷纭,有司拘于“华夷大防”,以彼邦无君、华商主政为由,斥其“不文”,欲绝朝贡。臣窃以为此论谬矣!”
“华夏宗藩之道,本在政治尊卑:藩邦自居卑下,奉天朝为宗主,方行朝贡之礼;若非如此,则其地为华夏疆域,当行郡县之制矣。”
苏泽这段话,意思其实也简单,藩属国朝贡大明,是因为奉大明为主,正是因为藩属国的文化落后,所以才只是藩属,而不是大明的郡县。
用现代的话说,这些藩属国是欠发达地区,所以才更需要国际秩序。
“非以文明高下判华夷,实以文化同源立纽带。昔周室封建,诸侯朝王,非缘诸侯愚蛮,乃因其位卑而尊周礼;若诸侯僭越,则天子征伐,裂土而治。”
既然辩经,苏泽就拿出宗周的例子。
宗周诸国,也有楚国这样的国家,而正是因为周天子册封楚国,如今湖广之地才成为中原之地。
紧接着苏泽拿出了自己的“藩属国鉴定办法”:
“《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今廷议拘泥于马尼拉“无君摄政”之形(文),而忽其行汉礼、奉儒教之实(质),是舍本逐末也。”
苏泽抛出了一个儒家的经典议题——文质论。
文质之说,经过历代儒家的阐释,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意思。
“文”表示外在形式,“质”表示内在本质,文质之论,就是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关系的论述。
苏泽将文质之论套在了国家上,提出了新的文质论法。
第一类,就是大明这样的君子之国。
实质上实行王政,又奉华夏之礼,也就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二类,就是马尼拉吕宋国这种,以及大明其他藩属国那样的。
在外在上不一定完全照搬大明的制度,但是内部奉行儒家的实,也在学习大明的先进文化,那就是“质胜文则野”。
对于这类的“野国”,是可以通过文教来提升的。
第三类,则是倭国这样的国家,安南也可以差不多这类。
也就是所谓的“文胜质则史”。
表面上学习汉家制度,实际上并不尊崇大明王化,这类“史国”,也就是虚伪狡诈的国家,大明不仅仅需要教化,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苏泽紧接着又以“文质”之论,阐述了马尼拉吕宋国可以作为藩属国的理由:
“礼为文,忠为质。马尼拉市政会议虽无国君,然其尊大明之主,国内通行汉文教化,百姓仰慕王化,此乃以华夏礼法为治国之质。”
“名为文,实为质。若必以‘国主’名号(文)为朝贡要件,则草原以可汗为贡,可有‘君’呼?然朝廷纳其贡,正因奉中原正朔之实(质)。”
最后苏泽写道:
“夫藩邦如器,华夏若工。器形可异(市政会议),其质必承工法(儒礼);工法所及,万器归宗。苟执“诸侯称王”之朽文,弃“文化归心”之实质,是使朝廷自缚于周礼旧简,岂不谬哉!”
最后苏泽提出“终极目标”:
“诸国皆兴文教,而皆为君子之国,则天下大同,史书可终也!”
等天下都能成为大明这样的君子之国,那就是历史的终结,完全步入大同之世了!
最后苏泽请求朝廷同意马尼拉吕宋国朝贡,册封其为藩属国。
《为辨明宗藩大义以固国本事疏》。
写完这些,苏泽将奏疏放入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模拟开始】——
《为辨明宗藩大义以固国本事疏》送到内阁,阁臣都高度赞赏了你的奏疏。
隆庆皇帝也对你奏疏中的文质论很感兴趣,下令交由群臣商议。
朝野之中虽然倾向你的很多,但是也因为反对声不断,皇帝还是留中了你的奏疏,没有接见马尼拉吕宋国的使者。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12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3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好家伙,自己叭叭这么多,还因为争议太大搁置了?
果然是你明效率低下的决策系统,要是没金手指,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苏泽就不明白,都是干着朝廷的事儿,为什么总是谁干的多,受的委屈就越大?
哎,还要靠金手指啊!
苏泽选择了“是”,接下来就看系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