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44节

  “得到消息之后,锦衣卫和巡捕营立刻出动,突袭了这家仓库,果然抓到了人贩子!”

  “审讯之后,这些人贩子果然和狄主事所料,他们从更夫手里买到消息,在上元灯会开始前就蹲点,扮作商贩诱拐这些孩子。”

  “这次重案司一举解救了四十三名被拐孩童,抓捕人贩子三十多人,京师百姓都拍手称好。”

  沈一贯又压低声音说道:

  “审讯后,这些人贩子也不是第一次下手了,他们在京师作案两个月了,经手贩卖的孩童多达百人,只是以前这些案子都被压下去了。”

  苏泽又是解气又是愤怒,解气的是这帮禽兽不如的家伙,不知道祸害了多少家庭,如今终于伏法。

  愤怒的是,这些人在京师翻案这么久,要不是上元灯会闹出乱子,不知道还要祸害京师多久。

  不过案子能这么快的破案,也能解救这么多孩子,也亏了自己这次上书及时,系统也稳定发力。

  这时候,系统也弹出了结算报告。

  【《请饬整畿辅治安以靖民患而固国本疏》通过,皇帝下旨严查京师人贩。】

  【锦衣卫重案司出动,在刑部主事狄许的帮助下,一日破案。】

  【人贩集团被抓捕,顺天府以采生折割罪名,判处五名主犯凌迟。】

  【巡捕营又继续出动,对京师内犯罪进行一次重点打击活动,提升了京师的治安。】

  【新的治安体系建立,成为近代警察制度的发端,增加了官府的治安治理经验。】

  【国祚+1。】

  【威望+500。】

  【剩余威望:1430。】

  这么一场行动,竟然国祚加一?

  国祚是大明国祚,这国祚是越往后越难增加。

  没办法,任何体系运行到最后,都会积弊丛生,苏泽今日改革的良政,到了百年后就可能成为恶政。

  但是如果按照这次模拟,这个案子确实意义深远。

  治安问题确实是个很重要是问题。

  城市治理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是一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过程。

  城市出现各种新的犯罪,而城市治理者有时候会落后于犯罪组织,但是随着组织结构和行政能力的提升,或者新的技术出现,城市治理者又能压住犯罪分子。

  这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城市治理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管理一座几十万人乃至于百万人的城市,可要比管理一个县困难多了。

  而京师作为大明最大的城市,它的城市治理经验,自然要用在其他城市头上。

  这种治理水平的进步,自然能稳定社会,延长国祚。

  ——

  这场京师的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

  等到了正月二十三日的时候,京师的注意力转移了。

  凌晨四点,报社印刷馆的边上,工人们将印刷好的报纸搬出来,等待的报童一拥而上,有序的将报纸瓜分一空。

  他们将报纸塞进背篓,然后几个报童聚集到了满脸麻子的报童身边。

  这个报童大概十四五岁,比周围的报童都要高一些。

  其中一个小个子的报童举着鲸油灯,帮着他照亮报纸。

  这个报童就是孙麻子,他卖报要比别的报童卖的更快,就是因为他能将报纸上的内容编成卖报歌,一边唱一边叫卖。

  其他报童围着他,就是为了背下他的卖报歌。

  孙麻子看完报纸,就开始唱起来:

  “人贩头子挨千刀,凌迟台上跑不了!

  房山铁路开张喽,铁龙架桥铺路忙!

  山东要开新商税,考试开科招吏才!

  书院迎来督学官,四大书院管起来!

  武监生,有搞头!二月进营把兵当!

  朝鲜海路不太平,倭寇黑心又劫商!”

  那些会写字的报童忙着写下来,不识字的则努力背下来,不过孙麻子也只说一次,然后就背着自己报篓准备离开。

  就在这个时候,报馆之中突然有人向孙麻子招手。

  孙麻子疑惑了一下,还是走向报馆。

  见到招收的人他突然愣住了,连忙要行礼道:

  “恩师。”

  招手的正是苏泽,因为苏泽曾经在养济院给报童讲课,孙麻子一直将他当做老师看待。

  如今苏泽已经很久不去养济院了,讲课的是苏泽在国子监的弟子。

  听到孙麻子喊自己恩师,苏泽反而很高兴。

  招呼孙麻子进来,苏泽开门见山的说道:

  “这次侦破诱拐要案,你立了功劳,我向朝廷讨了恩赏,你要什么?”

第309章 优秀的向上管理能力

  孙麻子一阵激动,他看向苏泽,小心的问道:

  “恩师,真的什么都行吗?”

  苏泽露出笑容说道:

  “这次的诱拐大案,是陛下亲旨查办的,你的功劳自然是上达天听的,有什么想要的就说出来,为师也会去帮你争取的。”

  听到这里,孙麻子立刻说道:

  “我……我想读书!好好读书!”

  “读书?你们在养济院不是已经读书了吗?”

  孙麻子说道:“养济院学的是认字和数数。我想……想像正儿八经读书人那样,进学堂读书!”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孙麻子的想法。

  养济院夜校,是类似于扫盲班,最多教一点简单的声韵知识,并不是读书人上的那种蒙学。

  就算科举到了大明朝,读书也不是孙麻子这样的贫民有机会参与的。

  光是开蒙这一道关,就拦住了无数普通人。

  历史上很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算起来家中都是有田的自耕农,才能供养一个人脱产读书。

  有些人家境贫寒,但是家族是地方大族,这些大家族都有族学可以上。

  苏泽的前身虽然父母双亡,但是靠着家里留下的土地完成了学业。

  张纯这样的举人算是穷的,但是张家在山东也是一个县级豪强,家族子弟众多。

  在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更是私学昌盛,大户人家会资助私塾,从开蒙到考进士,都有相应的书院。

  教育,也就是东南文化霸权最重要的一部分。

  虽然苏泽已经说服了礼部,向书院派遣督学,审核书院的教材和言论。

  但是仅仅是靠管还是不够的。

  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为师给你两个选择。”

  “武监今年要设预科,我可以推荐你去武监读预科,成年以后再读武监。”

  “另外为师想要在奏请朝廷,在国子监也设置预科,招收品貌端正的良家子弟入学读书。”

  “选前一个,为师现在可以帮你安排,后一个则要等朝廷奏准才行。”

  武监预科,是苏泽在《武监教育论奏议》上所奏的内容,就是对十四岁以下的武监生,先在预科接受一年的识字和德育教育,然后再升入武监学习。

  第一批武监预科只有十人,也就设在武监内。

  孙麻子的呼吸也急促起来。

  他没想到苏泽真的认了自己这个弟子,还给了自己如此一份大礼!

  武监预科!

  苏泽刊登在报纸上的奏疏他都认真读过,他自然知道武监预科是什么东西。

  能在武监读书的,都是勋贵和世职子弟,武监培养的就是未来大明的军官。

  只要能在武监毕业,肯定能获得军职,这对于孙麻子这样的孤儿,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相比之下,苏泽给出的后一个选项,就有些不确定了。

  国子监预科是什么,苏泽没有说明,看样子就是国子监设置的蒙学幼学。

  国子监自己都衰落了,很多举人都不去坐监了,国子监预科又能有什么用?

  说到底,文官这条路,都是要科举的。

  县试、乡试、贡试、殿试,每一次都是跃龙门,多少聪明才智的读书人皓首穷经,一辈子都是穷酸读书人。

  孙麻子在京师卖报这么久,见到的这类读书人多了。

  但是孙麻子还是说道:“恩师,我想选……国子监预科。”

  苏泽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孙麻子,他没想到孙麻子会选择这条路。

  孙麻子说道:

  “我读过恩师写的文章,知道您做官为民除害、为老百姓办事。要做您这样的好官,只有走读书考科举的路。”

  他似乎觉得自己说得有点大了,声音又低了些,“虽然难,但我想试试。”

  苏泽愣了一下,但是也不得不认同孙麻子的说法。

  虽然苏泽对武监进行改革,但是在和平时期,武人是不可能执政的。

  原时空哪个大国是军政府?

  这个被自己魔改到乱七八糟的大明,武人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只能在海外了。

  孙麻子既然有这个志向,那也只能走科举这条路了。

  明白了这点后,苏泽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等国子监预科吧。”

  苏泽又问道:

首节 上一节 344/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