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整个三里屯卫所,就是一个纸糊的卫所,根本不能起到保护京师的重任。
看完这篇报道,曹邦辅的脸色也铁青。
兵部不是不知道京营的问题,但是他们没想到京营的问题竟然这么严重。
这也是所有大型组织的通病了。
上层想要解决问题,却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下层知道问题在哪里,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兵部是文官统兵,没有一个兵部官员真正在军营待过,他们根本不了解京营的问题有多严重。
这也是这次武监挂职的意义所在,这是兵部第一次将触手深入到京营卫所中,然后就看到了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
曹邦辅站起来,来回踱步说道:
“张百户已死,他冒领军饷的事情不能这么结了!”
“事到如今,兵部只能奏请陛下,一查到底了!”
曹邦辅也是没办法,别的大臣可以请求缓查,但是兵部作为京营问题的责任人之一,此时不得不表现出强硬态度。
曹邦辅心中苦涩,从武监开始兵部就被苏泽牵着走,现在苏泽又将京营问题完全暴露出来,这是逼迫兵部跟着他走。
自己当真是大明朝最窝囊的兵部尚书了!
——
此时在报馆中,苏泽正在写奏疏。
这份奏疏内容很简单,是苏泽抨击六科和都察院监督不力,放任京营失控。
“窃闻京营弊政积重,虚额冒饷尤甚,而科道官职司风宪,竟视若无睹,殊失纠劾之责。兹事体大,敢沥肝胆以闻。”
“近《乐府新报》所刊三里屯卫所一案,其状触目惊心:兵额全虚,账载军士百十二员,然实存者不足半,虚报七十余人冒领军饷。”
“器械尽废,武库甲胄、战马牲畜皆被变卖,所余唯空营败舍”
“此非孤例,实乃京营痼疾之缩影。昔年边警频传,京营竟无可用之兵,全赖九边驰援,其源概出于此!”
说完了京营的问题,苏泽又开始抨击科道。
“六科十三道坐拥纠劾之权,却于咫尺之弊闭目塞听!”
“见白不举,空饷之事历年已久,科道未尝劾一将、参一官,致蛀虫盘踞如三里屯者逍遥十数载!”
“本月《乐府新报》揭露房山弊政,科道联名攻讦报馆,于真正蠹国之徒反纵容不问,实舍本逐末!”
紧接着苏泽开始给科道上强度:
“伏乞陛下,简派御史专核京营,以清军御史旧制,择刚正御史彻查各营兵额、军械、粮饷,凡虚报者主官革职问罪。”
“立新册以断旧弊,命兵部会同五军都督府,以各卫所现任在职军数,重造军籍,每季遣御史抽核,敢有隐冒者以军法论!”
“再调宣大、直沽新军入京,以防事端。”
等苏泽写完奏疏,递给罗万化后,罗万化看完倒吸一口凉气说道:
“子霖兄,这会不会太狠了?”
罗万化是老好人,他已经忘了前几天科道言官联名弹劾报馆的时候了。
苏泽点头说道:
“一甫兄说的没错,三里屯刚刚出了人命,我再加一条,御史清兵的时候需要朝廷得力士卒保护,切不可再闹出人命来。”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我不是这个意思。”
“那一甫兄是什么意思?”
罗万化说道:
“若是京营闹出乱子来,朝廷又要如何收场?”
苏泽说道:
“正是因为京营已经糜烂至此,才是动手的良机。”
罗万化叹息道:
“子霖兄为何如此着急,这件事不能徐徐图之吗?”
苏泽摇头道:
“一甫兄,你看过翰林院的档案,你应该知道,先帝朝的时候,庚戌之变后,先帝也曾经动手整顿过京营。”
“当时官员上奏的奏疏中,就已经提到了京营的问题。”
苏泽直接背出这些奏疏中的内容:
“京营军额不实,额兵十万七千余人而存者仅半。”
“官员冗积以及冒籍占饷,自正德以来,辦纳月钱、私役占用,不下八九万余,岁支钱粮百余万石。”
苏泽又说道:
“先帝徐徐图之,派遣咸宁侯仇鸾整顿京营,最后结果如何?”
罗万化叹息,仇鸾整顿京营如果有成果,现在京营也不会烂成这样了。
苏泽又说道:
“变法改制本就是逆天而行,机会转纵即逝,如今朝堂有动一动京营的共识,拖得久了可就没有了。”
“纠劾本就是科道的职权,京营沦落至此,科道难道没有责任吗?”
苏泽的奏疏确实没说错,纠劾本来就是科道的权力,但是京营问题闹成这样,就是科道没有好好履行权力,放任京营问题积弊至此。
虽然这其中都是历史积累的问题,但是苏泽弹劾科道“不作为”,也确实没错。
等罗万化走后,苏泽将《请派御史清查京营弊政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20章 必须要出重拳
——【模拟开始】——
《请派御史清查京营弊政疏》送到内阁,阁臣对于派遣御史大规模清查京营达成共识,却对如何处理京营产生分歧。
张居正表示赞同,赵贞吉反对裁减京营,票拟反对你的奏疏。
阁臣也达不成统一意见,隆庆皇帝也担心造成混乱,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15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只需要200点?
苏泽也没想到竟然只要200点威望值?苏泽还以为这次需要的威望点很多呢。
看来朝中支持清查京营的力量也很大啊。
每年虚耗这么多的开支,朝堂上早有不满。
苏泽选择了“是”,接下来就看系统了。
【威望点已扣除,剩余威望点:950点。请尽快在现实中完成上书。】
苏泽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果然政治上最容易解决的,就是问题本身。
而问题之所以拖着难解,往往是因为政治背后的斗争。
京营裁减制造出来的利益太大,阁臣们争的,其实是这笔省下来的银元。
要知道,三大营七十八卫所每年支出的漕粮高达二百万石,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一石米在京师的售价是一银元,这就是足足二百万银元的开支。
就算是砍掉一半,那也是一百万银元的开支。
如果能多出这笔银元,朝堂就能办很多大事了。
而苏泽从武监开始布局,终于到了这一步,这笔银元他早就已经计划好了用处。
——
苏泽的这份奏疏送到了内阁,果然引起了争议。
张居正是最支持苏泽的奏疏,支持将派遣御史清军,重新核定京营人数的,在按照最后京营的人数发放军饷,裁掉吃空饷的京营预算。
这是最能节省朝廷开支的办法,可以解决财政紧张的问题。
赵贞吉是最反对的。
赵贞吉分管军事。
赵贞吉认为处置京营是应该的,但是他反对苏泽这种一刀切裁撤京营。
赵贞吉认为维系京营存在是必须的,等清查完毕再募兵就是了,而不是和苏泽所奏那样,直接砍掉京营的编制,只保留真正在册的士兵。
高拱对于两边的意见都不置可否,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户部独吞这笔预算。
从隆庆四年以来,户部在编纂完毕《隆庆会计录》后,部权日益膨胀。
作为次辅的高拱,也感受到了张居正的威胁。
如果户部多了一百万银元的预算,那张居正的权力又要膨胀到什么地步?
于是这份奏疏送入宫中,请求皇帝裁断。
——
皇宫中。
果不其然,苏泽的上疏又让皇帝犯了愁。
和内阁的争议不同,皇帝的顾虑还是京师的稳定。
总而言之,隆庆皇帝登基五年了。
如果他刚登基,苏泽上这份奏疏,他立刻就会全力支持苏泽,整顿京营。
如果是登基第二年,隆庆皇帝大概会犹豫一下,然后有保留的支持苏泽,派人调查情况再决定。
但是现在是他登基第五年,大明朝这几年风调雨顺,财政也没有紧张到需要对京营下手的地步。
皇帝刚开始痛恨京营的贪腐,但是现在他更怕处理京营闹出事情来。
任何一家公司,都会花钱养着一些不干活的刺头,这倒不是没办法裁他们,而是上层没有动力去和这帮刺头斗智斗勇。
反正朝廷养着京营也不是一年两年了,百年都养下来了。
隆庆皇帝看向司礼监三人,问道:“司礼监怎么看?”
李芳和陈洪都沉默了。
李芳是保守,他也和皇帝一样,认为财政没有紧张到需要裁撤京营的时候。
陈洪则是事不关己,裁撤京营省下的是国库的银子,和他执掌的内帑毫无关系,他对于军事也不懂,所以也不准备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