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11节

  “锦心绣口无人收,玉阶却当戏场游。

  笔底烟霞成瓦砾,殿前粉墨掩兜鍪。

  菱花镜里空才调,丹墀影中老春秋。

  试问笙歌沸处:谁把良工,作偃师弄偶?”

  朱翊钧的文学水平有限,只觉得词曲华丽,拍手叫好。

  李鏻的汉文造诣也不深,也觉得词句优美,也跟着叫好。

  但是在场的官员,却脸上露出奇怪表情。

  苏泽皱眉看向汤显祖,如果只是恃才傲物也就罢了,当着太子作这样的词曲,就有点挑衅的意思了。

  这第一句“锦心绣口无人收“,就是暗喻其治国才华无人赏识。

  而“殿前粉墨掩兜鍪“,这句就更得罪人了。

  “兜鍪“为武将头盔,借代朝堂重任,“粉墨“指戏子装扮,暗讽真正人才只能以伶人身份接近权力中心。

  苏泽看向太子身后的吏部尚书杨思忠,这是打你大冢宰的脸啊!

  这不是明着说朝廷取才有问题吗?

  苏泽想起原始空这位大才子,似乎也是当官不久,就被贬到徐闻县,这说话也太得罪人了。

  不过苏泽看向杨思忠,这位吏部尚书脸上并没有任何异色。

  果然是大冢宰啊,这样都不生气,苏泽只能佩服杨思忠的养气功夫。

  太子又问了汤显祖不少问题,汤显祖都做了回答,晚宴的时候太子又拉着汤显祖共宴,甚至还委婉表示,要召汤显祖做自己身边的待诏。

  但是汤显祖还是拒绝了太子的好意,这让小胖钧有些遗憾,但是此时的小胖钧更在意的是看戏,倒是也没有继续邀请汤显祖。

  东宫晚上继续唱戏,重臣们则纷纷告退。

  杨思忠离开东宫后,却没有直接返回自己府邸,而是来到了吏部。

  虽然已经天黑了,但是文选郎张四维依然没有离开,朝廷自从新政以来,其实扩权最大的就是吏部。

  新政多出来的职位,都是需要吏部来委任的。

  张四维这些日子一直都在加班,准备山东第二次吏科试的事情。

  “大冢宰您怎么回部了?”

  张四维连忙将杨思忠迎入了自己的公房。

  杨思忠轻描淡写的问道:

  “前几日,朝鲜通政署来信,主司冯学颜是不是说缺个官儿?”

  张四维苦着脸说道:

  “劳烦大冢宰还记得这件事,下官也为这件事犯难呢。”

  “咱们大明的官员都不愿意离开京师,更遑论外派他国了,吏部拟了几个人选,还没公布就被人找上门来,至今没能定下来。”

  紧接着张四维看向杨思忠,小心的问道:

  “大冢宰心中有人选了?”

  “有是有。”

  杨思忠说道:

  “今日赴东宫宴会,这朝鲜使团上下,都对汤显祖非常敬重,他是举人功名吧?应该可以外派吧?”

  听到汤显祖的名字,张四维皱眉道:

  “可下官听说,这汤显祖准备参加明年的贡试,朝廷也不能夺其志吧?”

  杨思忠却说道:

  “这有何难,先让汤显祖去朝鲜,等明年再让他回来参加科举就是了。”

  张四维道:

  “大冢宰,这样不合旧例吧?”

  大明的官场极为重视“出身”,真正的高级职位,几乎都被进士出身垄断。

  甚至到了现在,学历已经卷到了“庶吉士”。

  只有屡试不第,看不到希望的举人才会愿意授官,而这也意味着基本上告别科举。

  杨思忠说道:

  “这个容易,让汤显祖作为朝鲜通政署的编外人员,以和朝鲜文化交流的名义派他去。”

  张四维愣着说道:

  “这,这汤显祖愿意去吗?”

  “他在朝鲜的功劳可以叙功嘛,等他日后考上进士,可以免于选官之苦。”

  杨思忠又拍了拍张四维的肩膀说道:

  “本官很看好你。”

  张四维听到领导发话,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好拱手称是。

  ——

  九月二十三日,宾主尽欢的朝鲜使团,从京师返回朝鲜。

  京师又传来消息,近些月声名鹊起的,《牡丹亭》作者汤显祖,也应邀前往朝鲜。

  崇文门戏班在东宫演出两日夜,立刻成为京师顶流中的顶流,戏班当家脸都笑开了花。

  而与此同时,江南官绅代表,也从乘船抵达直沽,不日进京。

第357章 散装江南

  京师城外的民驿中。

  江南官绅们推举出来的协商团,正聚集在一起商议。

  明日就要进京了,接下来就要和工部协商开会了。

  这一次的协商团,身负江南之望,如果办成了,自然就可以名扬江南,可如果办砸了,那就要思考如何回去面对江东父老了。

  不过江南的协商团,这一路上倒是没有多团结,首先他们在什么是江南的问题上,就达不成一致。

  最早的时候,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方,都可以叫做江南。

  唐代设江南道,就是如今苏皖浙赣湘闽六省之地,在秦汉时期,江南甚至被视为未开发的蛮荒之地。

  等到唐宋时期,隋唐大运河贯通,加上安史之乱后的经济中心南迁,唐代有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江南缩小为长江中下游南岸,加上太湖流域地区。简单的说就是苏杭地区就是江南。

  这时候南京和扬州自然也是江南。

  等到明代的时候,江南就仅仅代指苏松常镇杭嘉湖,这时候南京和扬州已经被叫做江北了。

  甚至还有极端一点的,苏松常才能算江南,其中最可疑的还是镇江府,和江北勾勾搭搭,很难被认为江南之地。

  江南的概念是在不断缩小的。

  比如这一次吴淞铁路,镇杭嘉湖四府其实都不热情。

  这条铁路是在松江府内的。

  当然,这只是第一期的铁路,按照苏松常的计划,最后吴淞铁路会连通苏州府和常州府下的各县,让三府的货物都可以从吴淞口码头出海。

  而这铁路再怎么修,暂时也修不到镇杭嘉湖四府。

  所以这一次的协商团,基本上都是三府的士绅。

  可就这三府的士绅们,在一路上也不愉快。

  比如这次协商团中无锡的代表顾宪成,无锡县隶属于常州府,但是顾宪成从来都只说自己是南直隶无锡人,而不会说自己是常州府无锡人。

  无锡在朱元璋刚定都南京的时候,行政区划上还是无锡州,是归朝廷中书直属的地盘。

  后来天下安定后,降无锡州为无锡县,又归于常州府管理。

  为此无锡人是愤愤不平了几百年。

  当然,称呼自己是常州府的江南人,也只有常州府城武进县的士人,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靖江县,这四个常州府下的县,都不会说自己是常州府的人。

  同理也可以套在苏州府上。

  苏州府在明代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和太仓州。

  苏州府比常州府还要散装,基本上对外没人称呼自己是苏州府人,都只会说自己的县籍。

  江南人只有在开除别人江南籍的时候,才能算是一个整体。

  顾宪成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是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有神童之名。

  顾宪成的祖父开始,从事棉花贸易致富,广置田产,奠定家族经济基础,转型为地主兼商人。

  顾宪成的父亲开始科举,虽然只中了举人,也没有出来做官,但是也奠定了顾家转为科举之家。

  顾家是棉业的巨商,很重视吴淞铁路的建设,所以作为牵头人,家族也为了给顾宪成增加名气,所以派遣他参加了协商团。

  协商团中,还有和顾宪成同为无锡人的高攀龙。

  高攀龙同样也是书香世家,其祖父曾经做过县令,他十几岁就中了秀才,也有神童之名。

  顾宪成和高攀龙早就相交,两人号称无锡二友,经常组织无锡的年轻读书人讨论学问。

  而这次协商团的代表,是前首辅徐阶的次子徐琨。

  高攀龙和顾宪成就十分看不起徐琨。

  海瑞清丈应天府的土地,查出徐家诸多不法之事,徐阶的长子徐璠扛下了所有的罪责,最终被海瑞判处发配充军。

  后来隆庆皇帝免了徐璠的充军,但是也免去了他恩荫的职位。

  徐琨虽然逃过一劫,但是他在松江府的名声也不好。

  大概是因为徐阶这位前首辅的威望,所以松江府的士绅最后还是推举他来做这个协商团的团长。

  明日就要进京城了,但是徐琨这协商团长,至今连一个能代表整个江南利益的一致意见都没能拿出来,这要如何和朝廷谈判?

  顾宪成和高攀龙都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是徐琨这协商团长无能,却占着位置不放,才让江南官绅如此被动。

  顾宪成和高攀龙干脆拉着几个相熟的士绅开小会,打算协商的时候撇开徐琨,直接提出他们的意见。

  众人聚在顾宪成的房间中,高攀龙首先说道:

  “叔时兄(顾宪成字),可记得海公丈量应天十府土地时,那场喧腾公案?有人田地逾制,侵吞黎庶膏血,末了却要家中长子顶罪发配,自己倒落得个‘清白’身子……如此‘担当’,也算奇闻了?”

  顾宪成和在场的士绅都哄笑起来。

  顾宪成嘴角扯起一抹刻薄的笑,悠悠道:

  “云从兄(高攀龙字),这有何奇?《尚书》有云‘世禄之家,鲜克由礼’,说的不正是这等人物?”

首节 上一节 41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