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48节

  地方上有没有偷奸耍滑?又要让地方上推动改革,又不能让激进的政治投机者谎报政绩。

  奖励干得好官员,惩罚干的差的官员。

  让合适的官员,去合适的地方做官。

  两京十三省都有不同的情况,各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要怎么解决这些困难。

  这些事情苏泽想到都觉得头疼。

  其实张居正和高拱如果能携手,张居正负责财税改革,高拱负责吏治改革,也许对大明会更好一点。

  但是两人都太过于强硬,都不肯由别人主导变革。

  ——

  张元忭走进了贡院。

  张元忭是浙江绍兴人。

  张元忭的父亲张天复曾任云南按察司副使,但是在一次平叛作战中战败,又因为曾经和严嵩不对付,于是被嘉靖皇帝下狱治罪。

  张元忭来到京师,散尽家财营救父亲,这才让父亲出狱。

  后来张天复病故后,张元忭在家守孝完毕,去年才来到京师备考。

  他和徐渭是同乡,在徐渭的引荐下,他得到了一个《乐府新报》采风使的职位。

  张元忭也会向《乐府新报》投稿,靠着这样倒是也勉强维持了生活。

  张元忭非常瘦,在守门士兵的检查后,他被放进了贡院。

  拿到牌子,进入自己考号,接着就是书吏来核对张元忭的身份,然后将他的号牌挂在考号外。

  紧接着张元忭就见到了两名身穿朱红色官袍的大臣,领着一群文官走了过来。

  考场里的官员,就只有主副考官和阅卷官了。

  张元忭连忙站起来稽首行礼。

  人群中,有一个丰姿不凡的年轻官员瞥了一眼张元忭号房边上的牌子,牌子上写着他的名字和籍贯。

  这个年轻官员自然是苏泽。

  张元忭,苏泽用【记忆香囊】回忆过自己看过的明代资料,张元忭似乎就是本科的状元。

  当然,自己改变了太多的历史,也不知道张元忭还能不能成为本科的状元。

  但是能考上状元的,肯定还是有本事的。

  苏泽准备在监考的时候,多关注一下这个名叫张元忭的考生。

  苏泽随着张居正继续巡视贡院。

  张元忭等众人离开后,开始整理考试贡举。

  号房狭仄得仅容转身,寒意料峭的初春清晨,冰凉透体的砖石气息扑面而来。

  张元忭紧了紧身上半旧的青布棉袍,手脚利落地放下考篮,里面只有几支磨损的毛笔、一方陈墨。

  “贡稿纸了!一黄铜币一张!”

  周围的考生纷纷喊住叫卖的小吏。

  贡院内是不能自己带稿纸的,但是写文章也是需要草稿的,所以这些书吏就会卖一些稿纸。

  当然,在贡院里称呼卖就不合适了,所以这买纸钱也被称呼为“贡钱”,算是贡给大成至圣先师的钱。

  张元忭从考篮中掏出三枚黄铜币,他在京师生活解决,这次考试的文房四宝还是同乡徐渭借的。

  一想到这位同乡,张元忭有些遗憾。

  徐渭和张元忭是同乡,在京师的时候他受到徐渭的照料。

  原本徐渭考上了举人,本来也可以参加本届会试的。

  但是他的恩主苏泽被选为同考官,徐渭为了避嫌,放弃了本次科举。

  张元忭为徐渭感到遗憾,但是他也理解徐渭的放弃。

  他将唯一值钱的澄泥砚小心翼翼摆在尺许见方的木板上,这便是他未来九天安身立命之所。

  “咚!咚!”沉重的梆子声惊破贡院沉寂。书吏鱼贯而入,分发弥封考卷与光素纸。

  接下来几天,张元忭都在答题。

  苏泽在巡视考场的时候,也在张元忭的号房前经过了几次。

  只能说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考试,更是身体和毅力的考试。

  就在答四书五经经义题目的这第一场考试里,就有好几个考生因为体力不支被抬了出去。

  这才是第一场的考试,也不知道等到最后的策论完成,还剩下多少考生能够坚持。

  张元忭等到了五经题目的最后一天。

  书吏们举着经义题目的牌子,在考场来回游走。

  张元忭也治的《易经》。

  他看到了苏泽题目。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张元忭紧扣笔尖,迅速就找到了破题的关键。

  他在京师这些日子,整日里阅读《乐府新报》上的文章,靠前又突击学习了苏泽的奏疏集。

  他对于朝堂之上渴求变法的风向是很了解的。

  “大人之变,如虎威新革其文,岂独为饰观哉?神物自化,孚信存乎其中,而天下莫之能测矣……”

  张元忭以“虎变”喻革故鼎新乃天理使然,威势之下更需“孚信”——以公心待天下,行堂堂正正之法。

  “未占”非不疑,而是如日月经天,其光自明,无需占卜。

  破题便定下“新政必以公信为先”的调子。

  信,就是取信于百姓,张元忭主张变法必须要先说服百姓,形成官民共识,这样的改革才能上利国家下利百姓,而不是仅仅让一方得到好处。

  二月十五,终于到了会试最后一天。

  张元忭的精神和体力都已经到了极限。

  他从号房中醒来,今天是最后的策论了。

  张元忭早就从徐渭那边知道了,今年策论的重要性,于是强行打起精神来,准备最后的答题。

  张元忭先吃了一口三白糕。

  在贡院考生都是吃这东西的,这是一种用米粉和糖盐混合的糕点,因为吃了不容易腹泻,所以是贡院专用的食物。

  另外科场也只会提供少量的水,这也是减少考生上厕所。

  “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果然又是和变法有关的!

  张元忭的才思敏捷,他提起笔,迅速写下了破题的主题——

  “周公兼夷狄以拓华夏,而惟社稷之是安,乃为快耳。”

  张元忭自然是支持变法的。

  想到父亲的遭遇,他父亲就是因为云南土司叛乱,最后才丢官罢职,郁郁而终的。

  在父亲死前,依然在惦念云南的情况,这也对张元忭形成了影响。

  和普通士大夫的主张不同,张元忭是支持华夏拓张的。

  当然,这样的主张在会试上写出来,是非常冒险的。

  但是张元忭还是决定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来答题。

  张元忭写道:“煌煌汉家,当兼夷狄。”

  紧接着他又就西南的问题,写出殖拓三策。

  大概就是改土归流,汉家教育,混居改姓这样。

  策论就是这样答的,破题之后怎么答题,就看个人的见识和政治观念。

  这也是宋代科举重策论,被明人批评的地方。

  这种考试方式,考生可以通过研究政治风向,通过策论来政治投机。

  而主考官也可以通过主题,来筛选自己需要的考生。

  反之,八股文是限定写作,有一套评判标准,所以明人觉得更加公平。

  张元忭答完,终于交卷了。

第383章 贡试放榜

  二月十六日,考生离场。

  苏泽这些同考官只是监考,都觉得累到不行,更不要说那些考生了。

  不过对于考官来说,苦日子才开始。

  他们在接下来的十五天时间内,就要批改完成这四千份考卷,还要给这些考卷排名,确定一份会试的录取名单出来。

  紧接着张居正就领着众多同考官开了会。

  “奉陛下的口谕,本次阅卷八股和策论并重,策论优异者,前两场稍差的可以拔优。”

  张居正这么一说,在场的同考官都面露痛苦的表情。

  后世总喜欢批判大明的八股文,其实从八股文的考试形式可以看出来,科举本身并没有特别推崇八股文,甚至整个考试的内容十分的平均。

  四书五经文考察了基本功,诏表考察的是公文写作和朝廷律令,最后策论则是时政能力。

  但因为科举考试的批改时间紧张,而科举人数的爆发增长,导致了批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变得重视第一场考试。

  原因也很简单,八股文是最好改的,改出来的结果也是最没有异议的。

  八股文是有着固定格式的写作范式,批改起来也有范式,得分点和扣分点都很明确,是经得住复核的。

  大明的科场弊案不少,很多考试都有考生闹事,当明代考官同样也是高危职业。

  久而久之,对于考官来说,只要认真批改第一场四书五经文,自然就可以完成工作。

  原因很简单,通过第一场考试将不合格的考卷刷掉,剩下的名次评定就容易多了。

  所以重视八股文,实际上就是考官们,在高压的批卷需求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应对结果。

  而考生们在明白这一点后,也开始重视八股文的写作。

  现在张居正提出要重视策论,这等于给考官增加了难度,不能光靠第一场考试就随意废黜考卷,无形中增长了巨大的工作量。

  苏泽无奈的叹气,这也是大明僵化的体制导致的。

  明初才多少考生?

首节 上一节 448/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