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452节

  但是这项推荐被皇帝给留中了。

  张四维听到的消息,是太子不同意这个任命,太子更喜欢苏泽担任这个少詹事。

  虽然这个传闻,张四维自己通过内廷打探来的,也不知道是是真是假,但是这个推荐泡汤了。

  高拱对于这个弟子还是不错的,紧接着又推荐张四维升任国子监祭酒。

  这一次隆庆皇帝也不好再反对高拱了,于是承诺在这次会试结束后,就以功劳升迁张四维。

  但是眼看着会试陷入到风波中,耽误了自己的升迁。

  而更糟糕的是,苏泽借机上书,要求改革科举,将这趟水搅浑。

  这些日子,张四维也通过自己的能量,打探外面的消息。

  高拱没有支持苏泽的奏疏,内阁之中还有殷士儋这个教育大臣反对。

  各地士子都对这个方案不满,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吃了亏。

  张四维恨苏泽多事,如果不上书,这件事说不定早就过去了,如今大家都被锁在贡院里,就是想要想办法都无处使力。

  而更加让张四维担忧的,是高拱的态度。

  高拱没有支持苏泽的奏疏,而殷士儋激烈反对。

  要知道,殷士儋如今和高拱算是盟友,两人结盟,还是张四维从中沟通的。

  现在殷士儋反对,高拱不置可否,是否说明了,高拱想要借此彻底打倒张居正?

  张四维是个心思很多的人。

  他深知政治的残酷。

  身为高党核心,他知道这次东西榜的事情,并非是高拱设局。

  但是如果换成自己是高拱的位置,现在有一个打击政敌的机会放在眼前,自己要做的就是牺牲几个前途远大的门生,你会怎么选?

  张四维不知道高拱会怎么选,但是如果他是高拱,他肯定会选择打倒政敌。

  至于弟子,日后再补偿就是了。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张四维就越发的不可收拾。

  苏泽已经是从四品了,而张四维还是正五品。

  张四维要比苏泽大十几岁。

  虽然从权势上说,张四维这个正五品,大概是全大明最有权势的正五品。

  但是联系到两人的年纪。

  苏泽可以犯错,以他和太子的关系,日后还是能入阁。

  可是自己可没有犯错的机会。

  在各种思考之下,最终,张四维选择见了张居正。

  他看到张居正如此淡定的态度,判断张居正必然会有脱困的办法,既然这样,他就需要张居正带着他一起从泥潭里出来。

  当然,张四维并不是要背叛高拱,而是暗中向张居正靠拢一点。

  也许在日后,他会将高拱核心的一些消息传递给张居正。

  又或者在一些时候,稍微不那么顺从高拱的命令。

  这时候太阳落下去,张居正露出笑容。

  他在明远楼上,就是为了钓鱼。

  当然,张居正本来想要钓的是吕调阳。

  吕调阳被锁在贡院后也非常的焦虑,张居正做出这个成竹在胸的样子,就是想要让吕调阳来求自己,从而挖开高拱阵营的裂隙。

  没想到吕调阳没有来,却来了张四维。

  这让张居正更高兴了!

  吕调阳虽然是吏部侍郎,高党的核心人物。

  但是吕调阳已经快六十岁了。

  吕调阳也不是高党核心圈子成员。

  但是张四维是高拱除了苏泽以外最得意的弟子。

  也是高党的智囊,高党的核心骨干兼打手,还在文选郎这个重要的位置上。

  张居正觉得是意外之喜。

  正如张四维所想的,张居正也没有指望能获得张四维的忠心。

  但是只要张四维做出背叛高拱的事情,那张居正就能撬开更大的墙脚,最终让张四维成为自己的人。

  而且作为顶级人精,张居正也感受到了张四维对苏泽的嫉妒。

  嫉妒,这是最容易被人掌控的弱点了。

  张居正摸着胡子说道:

  “子维不用担心,过上两天,你我就能出去了。”

  张四维看向张居正,他还想要从张居正这边等到更多的承诺,却听到张居正的语气冷下来说道:

  “怎么,子维不信我?”

  张四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他连忙说道:

  “下官不敢。”

  张居正说道:

  “人都有自保的想法,以后子维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以遣人来府上,本官会在这里见你。”

  说完,张居正将一个地址塞进了张四维的手里,然后就淡然的下了明远楼。

  张居正自然有自救的手段。

  他留在贡院,是不支持苏泽的奏疏,不想要让苏泽“搭车”通过这份分卷考试的奏疏。

  但是现在张居正也决定不想那么多了,张四维上钩,这次会试的收获足够大了。

  那就遂了苏泽的愿吧。

  ——

  三月五日。

  “号外号外!都察院上书,请求公布会试答卷!”

  “张阁老为保证科举公平,其长子主动放弃科举!并承诺永不参加会试!”

  四大报纸上,分别刊登出了这次会试的新闻。

  比起言官要求公布会试名次考前考生的答卷,后一则新闻才更引起了京师舆论的重视。

  这篇刊登在《乐府新报》上的文章,让京师读书人回忆起上次顺天府乡试的事情。

  上次张居正之子张敬修,参加顺天府乡试获得了第一名,那一次风波过后,张敬修主动放弃了会试。

  这件事被《乐府新报》翻出来报道。

  而张敬修也给《乐府新报》的报社去信,无论自己父亲是否在朝,自己终生将不会参加科举。

  而且张敬修还提出,可以和那些置疑本次会试有黑幕的读书人比试文章,如果对方能超过自己,那他就会代父亲保证,全家会辞官归乡!

  这篇文章刊登出来之后,巡捕营又出动,抓捕了两个团伙。

  这两个团伙,并不是真正参加科举的考生,而是京师一些破落文人。

  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会试,但是炮制了很多有关科举的谣言。

  这帮无良文人,还专门找到了落榜的士子,向他们收取费用,承诺帮他们出头,让他们获得会士的资格。

  这其中也有不少落榜士子上当,被诓骗的银元高达数千。

  而一些叫嚣着地域不公的官员,似乎一夜之间就闭嘴了。

  这时候坚持反对的,就剩下殷士儋等寥寥数人。

  而紧接着,三月四日,首辅高拱也上书,坚持为张居正洗脱冤屈,认为本次会试没有弊案,请求皇帝公布会试前二十名的考卷,并同意苏泽的奏疏,下一次会试再分卷。

  这一次隆庆皇帝不再犹豫,批准了高拱和苏泽的奏疏。

  至此,本次会试的风波这才告一段落。

  三月六日,苏泽就从贡院出来,回到了家里。

  苏泽也看到了结算报告。

  【《科举分卷革新议》通过。】

  【在张居正的动作下,舆论反转,皇帝通过了你的奏疏。】

  【分卷科举成为定例,弥补了地域差距,减少了地域矛盾。】

  【八股策论并重的考试原则,也给大明选拔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但更加重视策论的考试原则,也加剧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读书人的差距,寒门读书人出头的机会变少了。】

  【国祚不变。】

  【威望值不变】

  【剩余威望:720】

  看到这个结果,苏泽也只能叹气。

  任何一个国策,都是有利有弊的。

  正如殷士儋所反对的那样,越是综合性的考卷,越是会造成寒门弟子的困境。

  要写出一份好的策论,不是光读四书五经就行的。

  需要引经据典,就要读史书。

  要了解当朝的政治局势,需要订购报纸,阅读当朝名臣的文集。

  穷苦的读书人,连教材都买不起,不要说这些书籍了。

  苏泽叹息一声,这也是个两难的选择。

  如果继续重视八股文,那最后科举就会和明末和清末那样,选拔出来的都是死读书的书呆子,那对于国家来说也是灾难。

  自己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发展,想办法弥补差距,给寒门读书人更多的机会。

  可如果不改革,地域矛盾就能将大明给撕了。

  这两京十三省的担子可真不轻啊。

  苏泽走出贡院,就见到了正在等待自己的徐渭。

  见到徐渭,苏泽有些愧疚。

  “文长。”苏泽想要开口,却不知道说什么。

首节 上一节 452/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