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每年都有千万两白银输入大明,若有一座储量丰富的白银矿握在朝廷手中,朝廷就能以极低的成本铸造货币,满足所有百姓的需求,而且能把宝钞那玩意彻底淘汰掉,想必陛下和诸位都知道铸造货币有多重要,宝钞又有多败坏社稷吧?
官员不满、士子不满、百姓不满,所有人都厌恶宝钞,可朝廷铸不起铜钱,只能用宝钞,若是有了白银,就不再有这样的担忧了!”
一字字、一句句的呐喊落在朱棣耳中,将他浑身热血都调动起来,猛的一拍桌案,殿中响起清脆一声响,“显穆说的对,有些事不能退让,白银矿必须掌握在大明手中,日本答应或是不答应,都不能让大明退让。”
做事先定调,先确认态度,接下来就好搞很多。
譬如打仗时,若是主战、主和吵起来那就全完蛋,先定下主战或者主和,后续推进就会非常快,无非是主战或者主和程度的差异。
其余阁臣愣神中,皇帝就已经彻底定下了调子,瞬间将他们脑海中的东西彻底创飞。
如果底线是发动战争的话,那计划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毕竟是个人口大国,大明跨海作战,势必损伤巨大,能不打仗还是不打仗。”
殿中陷入了片刻的安静沉默,皇帝朱棣以及众内阁阁臣都带着些无语的望向李显穆,说不惜战争的是你,现在说不打仗的也是你,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显穆则从容道:“陛下,《司马法》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微臣说不惜战争是希望不要忘记最后的手段,我们绝不退让!
微臣说能不发动战争是希望能尽量不打仗,毕竟打仗会耗损国力,这并不冲突。”
这个说法说服了朱棣,“那显穆你说说,我们该如何处理郑和信中所说之事。”
李显穆皱着眉头缓缓道:“郑掌印信中说,日本国王源义持的态度还是很不错的,并没有和我大明交恶的打算,既然如此,那自然是不便一上来就动刀兵。
而且方才微臣就说过,跨海到日本作战,取胜不易,陛下乃是当世最强名将,认为能有几成胜算?”
朱棣沉吟片刻道:“若是野战的话,在平原上,朕亲自率领大军,胜之不难。
但若是要占据国土,攻城拔寨,那基本上没有胜算,尤其是日本的山川地理,一概不清楚,稍有不慎就会被埋伏,朕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胜算。”
内阁众人都不意外,打仗打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地利是最重要的一项,武将世家传承的东西里面,除了排兵布阵的东西,即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所记载,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学习地理。
燕太子丹派出荆轲刺杀秦始皇,所用的就是樊於期的头颅和一幅地图,秦始皇认为有了那幅地图,就能攻破燕国。
如今大明对日本国内两眼一抹黑,加上大明到日本的海域,一年中有半年多都有大风暴,根本不能走,否则郑和的信件也不会这么晚才送回来,后勤不通畅,大军过去就是找死。
李祺回忆着明朝万历年间和丰臣秀吉的那一场抗日援朝战争,最终是明朝获胜,这一仗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中最有含金量的一场战争”。
从战争双方来看,丰臣秀吉时代的日本和现在实力相差不会太大,都是刚刚统一不久,正处于军力强盛的时期,人口一千多万。
丰臣秀吉带到朝鲜的军队大约是十五万到二十万人,跨海远征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多,毕竟朱棣带着号称五十万人的大军、以及朱祁镇五十万大军,其实也就不到二十万人。
现在的大明自然远比万历年间强大,但当时也不弱,经过张居正十年变法,无论是边军还是财政,正处于明朝中后期最强盛时期。
而后双方都在远离本土的朝鲜,最终明朝击败了日本,如果永乐时期在朝鲜打仗,那日本必然是来十次输十次。
可若是去日本本土,正如朱棣所说,面对一个千万人口的农耕国家,基本上没戏。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形容,隋唐的东北强敌,从隋炀帝开始征讨,一直到李治时期才覆灭的高句丽,同样是农耕文明,最强盛时,只有三百万到五百万人口!
不足日本的一半!
虽然高句丽的难以攻克有山城之利,可相对于日本的大海之利以及千里远途之利,也差不多。
攻克日本,没有代差科技的话,需要很长时间。
英雄所见略同。
朱棣沉吟道:“若是想要攻占日本,依赖水军是不行的。
唯有从朝鲜借道,然后通过风平浪静的海峡前往日本北边登岸,先夺下几座城池,让大军有落脚之地,而后了解日本山川地理。
这样才能在野战中占据平等的地位,增加后面战争的胜算,而后还要争取当地的民心,让他们为大军提供粮草。
这样大军才能站稳脚跟,之后必须要保证从大明到日本的粮道顺畅,源源不断的从大明往日本运送物资,不能仅仅依靠当地,否则必然生出祸患,如果被人断掉后路,或许有人背叛,那所有人都要横死异乡。
打仗赢不难,可统治就太难了。”
朱棣的感叹落在众人耳中,顿时生出一阵赞同之声,统治太难了。
大明将云南纳入统治已经四十年了。
可这四十年间,有三十三年都有叛乱,沐国公府的平叛就没停下来过,真是拿命替大明镇守云南!
第170章 花之御所
“威之以势,晓之以利。”
李显穆慨然陈词道:“日本国从隋朝时就与中原天朝密切交流,至今已经八百年,深受我中原儒释道影响,不是塞外那些没文化的蛮子。
郑掌印率数百艘宝船、两万大军跨海而至,叩开日本门关,必然让日本朝廷上下震撼,是以说话才留几分余地。”
“我大明天下无敌,日本小邦,自当惊惧。”
李显穆沉声道:“白银之事干系重大,臣请往日本一行。”
“不可!”
朱棣皱眉回道:“这等情形前往日本,倘若遭遇不测,朕怎么向你母亲交待。”
其余内阁众臣也颇为震惊李显穆的想法
李显穆深深拜倒:“陛下爱护之情,臣铭感五内。
但臣并非冲动,日本是个血统至上的贵族时代,他们不看重能力,最看重血统。
臣是皇帝的外甥、公主的儿子,去了日本天然就被高看一眼,他们敢怠慢郑掌印,却绝对不会怠慢臣,况且大明再没有谁比臣更了解日本,此事非臣去不可。”
李显穆说的情真意切,“臣生来就深受皇外祖父、陛下大恩,年纪轻轻已经列于中枢,为朝野内外所重。
父亲曾说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臣纵有几分才华,也多亏了陛下的照拂和看重,才能为之尽数施展。
若一直在陛下的羽翼之下,臣何时才能成为为天下社稷遮风挡雨的栋梁,此番前往日本,请陛下应允。”
前往日本,李显穆是深思熟虑过的,汉王败退太子稳固,江南刚刚巡抚过,朝廷没有北巡计划,皇帝还有十五年寿命,国内无事,那白银之事就是重中之重,这一趟必须前往。
他和其他大臣不一样,其他人大多不希望离开中枢,深怕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但他不一样,背景通天,随时都能回来,既然有这么好的资源,更应该舍身建功立业。
否则和那些无用的膏粱子弟又有什么区别?
朱棣听出了李显穆话中的坚决,他起身缓缓踱步,最终深深叹口气道:“你……
朕允了,翌日你便前往日本,全权代表朕与日本国王相谈。”
其后众人又商议了大明这边谈判的底线等具体事务。
……
日本京都室町殿,别名“花之御所”,室町幕府将军统治日本之处,京都,古称平安京,别称洛阳,又称京洛,就是日本武士“提刀上洛,痛陈利害”的那个洛。
“你是说大明皇帝的外甥李君亲自来了日本?”源义持差点连手中的茶都没拿稳。
“是的将军,李君不仅仅是皇帝的外甥,他的岳父是大明第一公卿,他的父亲生前是大明最有权势的大臣,他是一个真正的大明贵族,大明皇帝将他派来,一定是很重视此事。”
源义持当然明白,使者地位越高,说明越重视,先前他直接拒绝那位大明使者,也是因为郑和只不过是个阉人,可现在就不好搞了。
“现在李君在哪里?”
“昨天刚从港口下了船,今天正率领使团往京都来,说要来拜见日本国王,按照大明朝的体制,将军您是仅次于大明皇帝的王。”
源义持深深踱步,他是愿意和明朝做贸易的,毕竟能赚钱,可那些不满对明朝称臣的守护大名,是支持幕府的根基,得罪了他们,他的将军之位可能坐不稳。
“难啊难。”源义持叹息几声,“去准备欢迎仪式,明朝使者来之后,带到室町殿来。”
下人离开后,源义持望着殿外的湛湛澄澈青天,只觉风雨欲来,他这个征夷大将军,难做啊。
前往港口迎接李显穆的自然是郑和,他脸上颇有几分羞愧,“陛下对我寄予厚望,可我却一事无成,此番回朝后,当向陛下请罪。”
“郑掌印不必如此,陛下不会怪罪,如今日本国中情况,掌印不若将所知皆通讲一番。”
郑和清了清嗓子,皱起了眉头沉声道:“日本国中的情况比我们大明所了解的复杂太多。
李忠文公所言不虚,日本果真有名为天皇的皇帝,传说中从上古神话时代就流传下来,号称是日本至高神天照的直系后裔,所以日本天皇是神,没有凡人的姓氏。”
李显穆无语道:“这不是抄袭先秦时期周天子无氏吗?父亲说日本国本来是原始奴隶部落,是接触了隋唐文化才一跃而为帝制,果真没错。”
郑和闻言也没忍住笑出声,“正是如此,我们此番所去的京都,又名洛阳,是唐朝时仿照洛阳而建造,我第一次见到,还以为梦回大唐了,据说其中有许多唐朝时的旧物,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
日本最古代由天皇掌权,后来由公卿掌权,天皇就成了傀儡,后来公卿太腐朽了,下层武士暴动,就建立了现在日本的幕府政权,有点类似于魏武帝曹操用丞相府、魏国架空汉朝。
日本所有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在征夷大将军的室町殿,甚至天皇和公卿都在室町殿听命。
不过日本有点类似于春秋时期,所以天皇还是很有权力和影响力的。
上一任日本国王源义满想让小儿子做下一任征夷大将军,但当时他已经传位给现在的日本国王源义持,于是就将小儿子引见给天皇,希望能够得到天皇的支持。”
李显穆明白,日本现在和春秋时期几乎一样。
天皇(天子)——幕府将军(霸主)——守护大名(诸侯)——下层武士(卿大夫士)。
诸侯都看不上周天子,但周天子是正统,谁也不敢打周天子。
郑国那个二愣子箭射周天子,结果之后诸国有事没事就打郑国,齐国和晋国当了霸主,还向周天子朝贡,日本也是一样。
幕府将军依靠下边的大名、武士统治日本,但不可能取代天皇,无论是天皇、公卿、大名都不答应。
郑和讲到这里,踌躇了一下还是说道:“李学士,我能感觉到源义持很担心惧怕下面的守护大名,日本的大名就是地方诸侯。”
“下克上。”李显穆沉声道,“父亲说过,日本下克上的文化很严重。”
郑和一愣,而后感慨道:“李忠文公果真是学究天人,没有来过日本竟然如此了解,日本下克上之事,比想象中还严重的多,”
“愿闻其详。”
“我也是听说,日本天皇出巡时,遇到了守护大名,不仅没有下马参拜,反而直接上前把天皇的车帘扯下来,然后把天皇身边的公卿打了一顿,事后这个大名被幕府处死,但却引起了其他大名和武士极大的不满。”
郑和讲的时候都觉得不可思议,“日本有句俗语:‘如果没有天皇不行的话,就用木雕一个,或以金铸一个,把活的天皇流放到别的地方去,省得惹麻烦’,简直是大逆不道!”
让经历过无数次皇位更迭的汉人喊出大逆不道,可想而知日本的下克上有多离谱,李显穆纵然从父亲口中听过,可依旧觉得不可思议。
郑和叹道:“所以此番仅说服日本国王源义持是不行的,他能做主,但做不了所有的主,这就是先前我所遇到的问题。”
李显穆略带沉思的点了点头,“我大概知道了,比我想象中的结果要好很多。”
郑和从李显穆脸上看到自信的神色,不由大为好奇,在他看来如今日本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几乎是无解的。
李显穆听完后的确有信心多了,日本这种政治体制,是因为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古代基本上不受外界政治影响,于是得以形成一种平衡,天皇、公卿、将军、大名、武士构建了这个体制。
可现在大明来了!
一个比日本强大数倍的政治实体,要将堪称庞大的政治力量投入到这个岛国上,那日本原有的政治平衡就必然会打破!
而这就是李显穆的筹码。
从郑和的讲述中,以及大明有限和日本国王源义持的接触中,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和聪明的人讲话,会很省力。
……
京都果真是大唐洛阳的风光,几乎每一道建筑都是仿照唐朝样式所建立。
这等风光即便是在中原也见不到,安史之乱后,长安和洛阳早就毁灭无数次,即便重新修复后,也早已大相径庭。
此刻在异国他乡见到这等场景,让李显穆不禁有些感慨。
当李显穆见到源义持的欢迎队伍后,对源义持的看重又提高了一些,在明确拒绝了明朝的来意后,依旧组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这的确是个聪明人。
只不过……
这前来欢迎的日本女性,脸上厚厚的粉,有点像鬼,还有嘴里黑色的牙齿,有点让他反胃。
“李君,我是王的家臣,王在宫殿等着见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