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轻御史浑身一颤,慌忙退回班列。他虽然心有不甘,却不敢有半分迟疑——乾熙帝御极多年,积威深重,何况他方才,还打断了圣言。
殿内落针可闻。
乾熙帝目光掠过那御史,转而看向诸位大臣,嘴角浮起一抹冷笑:“今日倒是稀奇,奏事之人,竟争先恐后!”
“佟国维!”
被点名的大学士心头一紧,连忙躬身。
“往后,你们这些阁臣,要好生教导——”乾熙帝的指节重重敲在龙案上,“规、矩。”
二字如雷,震得佟国维后背沁出冷汗,只能连声应诺。
正当众人以为此事揭过,乾熙帝却忽然转了方向:“太子。”
这一声唤,让本就寂静的朝堂,霎时如坠冰窟。
“朕听闻,你今日亦有本奏。”乾熙帝似笑非笑,“那这第一本,便由你来吧。”
第189章 人口滋生 永不加赋
沈叶已经写好了奏本,也做好了上奏的准备,却没想到,自己的好老爹竟然把首奏之位留给了自己。
仰望着端坐在须弥座上的乾熙帝,沈叶突然有一种横刀立马的感觉。
当然,他就是那个被横刀立马的人!
乾熙帝从容淡定地看着这一切,就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大将军,正以睥睨之姿,等待着敌人的冲杀。
而且,在这件事上,他一上来就让自己上奏,除了擒贼先擒王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先声夺人。
面对这等的情形,沈叶倒也不慌不忙。
不论乾熙帝如何去想,自己现在可没有把这位父皇当成自己的对手。
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也没什么可怕的。
他当下在御阶上迈了一步,然后沉声的道:“父皇,儿臣今日准备的奏疏是三个,现在,儿子就先说第一个。”
乾熙帝看着稳若磐石的太子,心情很是复杂,心里既有忌惮,又觉得甚是欣慰。
不管怎么说,太子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储君。
不管太子做的事情有多么的愚蠢,至少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这种临危不乱的气度上,绝对是无可挑剔的。
当下淡淡的道:“那你就奏来吧。”
父子两个人在御台上说话,但是下方的群臣,一个个心里却犯起了嘀咕。
佟国维是首席大学士,也是乾熙帝的舅舅。
索额图和明珠相争的时候,他虽然谁也没有帮,却让两个人都对他忌惮不已。
甚至成为了朝堂的一大势力。
但是此时,这等的情形,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难道,太子这是准备和陛下摊牌吗?这是要明刀明枪的对弈吗?
这怎么可能?
谁给他的勇气!
虽然他已经得到了孔梅云等人的支持,但是这些人加起来,就能斗得过陛下吗?
不管怎么说,他是不看好太子的。
毕竟,兵权这种东西,一直都是牢牢掌握在陛下手中的。
至于大皇子等几位皇子,此时的心里除了愕然,还有惊喜。
他们在乾熙帝点太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一次的朝会,父皇肯定会好好的敲打一下太子。
对于这种敲打,他们的心中是充满了期待。
却没想到,太子面对这种敲打,不但没有表现出什么畏惧,甚至还变本加厉。
我不是有本要奏,我是有三本!
这是要摆明车马炮了吗?
至于王琰和孔梅云,此时更是心惊肉跳,他们去找沈叶,本意只是让太子出面,借太子之口反对摊丁入亩的新政。
可没有让太子和乾熙帝直接打起来。
作为乾熙帝的臣子,对于这位皇帝陛下,心中一直充满了畏惧。
他们心里很清楚,面对这位陛下,如果要是造反的话,他们真的是没有任何的胜算。
和乾熙帝硬刚,无异于以卵击石,根本就是找死。
可是,太子这等模样……
莫非,我们说祖制的事情,说的有点用力过猛,以至于太子爷有了其他的想法?
就在他们的担忧中,沈叶缓缓的拿出了自己的第一份奏疏道:“儿臣这第一本奏疏,是关于丁税的。”
听到沈叶如此说,乾熙帝的脸色更加的阴冷,嘴角浮起一丝冷笑。
这个愚笨的儿子,被人当枪使还不自知!
三个奏疏,第一个就是摊丁入亩。
呵呵……
乾熙帝并不作声,只是朝着沈叶的身上看着,他甚至都没有让人把沈叶的奏疏呈上来的意思。
“儿臣的奏疏为《盛世添丁,永不加赋!》”
“……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加增之数尽行开獭。今海内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现有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妥。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
随着沈叶清越的声音在太和殿中回荡,偌大的太和殿变得落针可闻。
乾熙帝在沈叶启奏的时候,还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注视着沈叶,准备给他的奏疏找毛病。
可是,听着这盛世添丁,永不加赋八个字,他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
对于丁银的数量,乾熙帝心中无比的清楚,从他登基到现在,丁银也不过增长了二十多万两。
可以说,增长之缓,增幅之微,令他既痛心又愤怒。
乾熙帝心如明镜,造成这样的情形,固然有不断打仗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有人在这方面上下其手,从中渔利。
只不过,他心里虽然洞若观火,但终究法不责众,却也束手无策。
他虽然是九五至尊,但是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网,他也无计可施。
甚至还出现了丁税不增加,但是一些普通百姓的负担却成倍增加的情况。
而现在,太子这个提出的奏疏,不但惠泽民生,施恩天下,还巧妙地缓解了现在的一些矛盾。
让那些被肆意增加丁银的普通百姓,日子能好过一点。
毕竟,丁银数固定了,百姓不必再忧心逐年加征之苦。
更要紧的是,此政一出,太子的贤名必将如日中天,更上一层。
无论是士绅还是百姓,谁不说储君仁德?
毕竟,不管从什么方面而言,这都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善政。
乾熙帝眉峰微蹙,神情更加凝重,此时的他,感到眼前的太子,远比想象中更难应付。
这道奏疏,他不得不准。若驳回,天下人将谓君王不仁。
更棘手的是,有此善政在前,即便太子后续奏议有失,亦不便严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因小过而苛责仁厚的储君,只怕.
太子日壮啊!
乾熙帝暗自喟叹,其他大臣也是心思各异。
拿于成龙来说,他这次是顶着压力来的,但是听到太子的奏疏,他觉得自己这一次,真的是不虚此行。
太子这个奏疏,字字句句,都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至于皇四子允祯,心里五味杂陈,既钦佩又怅惘:莫非自己当真不及兄长?
方才还在为告状得逞而窃喜的八皇子允祀,此刻也是后悔不迭,这等名利双收的良机,咋就被太子抢了先机?如果是他提出来,不仅“贤王”美誉更甚,更能
既生瑜,何生亮!
就在允祀暗自可惜的时候,沈叶的奏疏已经说完了。
乾熙帝在稍微沉吟之后,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朝着下方的众臣道:“诸位臣工,对于太子的奏请,大家意下如何?”
乾熙帝的话音刚落,就有人道:“陛下,臣有话说。”
第190章 咱来个免税的公示
乾熙帝让群臣商议,是在拖延时间。
此时的他,还没有完全打定主意。
对于太子这个请求,他虽然知道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恩准,但是怎么恩准了,依旧是一个事情。
毕竟,他不能让人将所有的恩德,都放在太子的身上。
所以他要让大臣们商议,从大臣的话语中,他来找到最适合他的答案。
他是皇帝,他拥有这样的权利。
第一个站出来开口的人,有点出乎乾熙帝的意料。
因为这个人既不是户部的官员,也不是都察院的官员,而是新的顺天府尹施世纶。
这个人可以说是乾熙帝夹袋里面的人物,对于这个人,乾熙帝的心中,一直都是寄托了厚望。
他觉得这个人能干,而且还有一副公心。
对于朝廷之中的争端,他并不是太理会,一门心思的,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下属,让他从心底感到放心。
看着神色郑重的施世纶,乾熙帝道:“你对于太子的启奏,有什么建议?”
“陛下,微臣出仕以来,一直都是在下面的州县任职。据微臣所知,因为丁银的事情,一些没有钱的普通农户,为了不增加负担,不敢多要孩子。”
“可是就算是这样,一些地方依旧因为要完成丁银的增加,从而采取各种手段,增加普通农户的丁银额度。”
“臣看过一地的记录,同样是一户中等人家,在十年的时候,丁银只有三钱银子,可是到了臣去任职的时候,短短十五年,丁银已经增加到了一两多。”
“可是朝廷的总丁银,增加的并不多。”
“虽然这个永不加赋,还是存在着一点缺陷,但是这个在执行中修改就行了。”
“臣认为,这是一大善政,只要是执行,则天下一定会感念陛下的恩德。”
施世纶说的不是套话,他以自己做过县里主官的情况来举例子,无疑是非常有说服力。
而那句平常人家的税负增加,但是县里缴纳的总额增加不多,更是引人无数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