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是高欢 第249节

  主要元子攸登基称帝,确实刺激了元颢。

  你爹是孝文帝的弟弟,我爹也是啊。

  一个六弟,一个七弟,从继位的法统来说,俩人半斤八两。

  当然……

  最主要还是荥城守将的劝说,尔朱荣为了防止大规模的叛乱发生,对于洛阳之外的守将、郡守基本都是保留其职务,然后给爵位封赏,聊胜于无,这些外面的人也清楚自己不可能进入尔朱荣的核心圈层,不会被视作自己人。

  尔朱荣一开始也不过是个外臣,凭借着拥立之功,一步登天封王拜相。

  凭什么他们不能呢?

  “将军您无需忧虑,登基称帝只是为了让守将不抵抗的方法,待到平定贼匪后,我自当随将军南归,面见陛下,我绝无叛逃的野心和想法!”

  “当年……汉高祖同样是行义兵便能一路兵不血刃的杀进关中,我等为何不效仿呢?暴秦失了天下民心,眼下尔朱荣这羯胡贼子,也同样失了天下民心啊!”

  陈庆之迟疑了。

  尽管他不相信战事顺利的话,元颢会真的跟他返回建康,面见萧衍。

  但也确实有可取之处。

  洛阳朝廷对除司州、山西之地以外的地方掌控力几乎为零,元子攸只是表面上的皇帝罢了。

  若这个时候元颢能够登基称帝,确实可以让各地守将的抵抗之心降到最低。

  毕竟元子攸是被尔朱荣拥立,并非是走的正常继位流程,被人质疑其称帝的合理性以及否定他的正统性是很正常的情况。

  元颢登基。

  就相当于大魏有了两个太阳。

  对地方官员而言,拜西边的太阳是拜,拜东边的太阳也是拜,俩边都不得罪呗。

  保全自身实力,待价而沽,谁赢了,他们再帮谁。

  眼见陈庆之并没有第一时间严词拒绝,驳斥自己,元颢心中一喜,连忙开口劝说,“将军若有顾虑,可现在就手书一封前往建康,向陛下言明实情,然时不我待,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陈庆之犹豫再三过后,摇头道,“此举不妥。”

  元颢眼中闪过一丝愠怒,却又换上一脸笑容,连忙反问,“有何不妥?”

  “大王您未立功绩却着急称帝,如此行事与那洛阳伪帝有何异?我等举义兵前来,是要伐不义,铲除尔朱荣这逆贼,吊民伐罪,起码也得是先立下一定功绩,再向天祷告,登基称帝。”

  “还是先攻下梁郡,携大胜之势,再言及此事,方能堵住悠悠之口。”

  元颢笑容一滞,但还是配合着说道,“将军果然心思缜密,目光长远,我险些铸成大错,那便如将军之言,我军赶紧北上攻取梁郡。”

  “大王英明!”

  待到陈庆之离开后,元颢面目狰狞,恼怒不已,却最终还是平复下来。

  “此番北伐还需他相助,且再忍他一忍。”

  事情肯定是瞒不住了,元颢连忙坐下拿起纸笔,他同样也要手书一封遣心腹回建康,他甚至还会让心腹将被自己带来的家眷全都送回建康去,以安萧衍之心。

  “大丈夫何患无妻,无子?”

  另一边。

  陈庆之同样也是奋笔疾书,将情况言明,他虽然使持节,但可不敢擅自做出这样的决定。

  攻取梁郡不过是个借口,他要拖延时间等萧衍给他准确的答复后,他才能听令行事。

  他跟元颢不同,他的根在南梁。

  “传我军令,全军开拔!!”

  陈庆之让亲卫前去传递军令,其麾下白袍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很快便提前开拔。

  反倒是元颢召集的旧部拖拖拉拉,耽误了不少时间。

  但总归还是北上了。

  元颢短时间内就已经召集两万旧部,大军加起来差不多有三万人,出行规模浩浩荡荡。

  梁郡内的守将唤做丘大千。

  其本姓丘敦,其祖上乃是临淮公丘堆,丘大千多年在南边前线与梁军交战。

  “报!将军,打探清楚了,此番梁军主将乃是武威将军陈庆之。”

  “什么?”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丘大千手中的酒杯失声跌落在地,一脸恐惧之色,“是他??”

  “尔等可调查清楚了?”

  “回禀将军,末将看的清清楚楚,其麾下部曲人人皆着白袍。”

  “该死!怎么会是他!”

  丘大千满脸惊慌,在原地来回踱步。

  他跟陈庆之算是老对手。

  早在孝昌元年(公元525年)时,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彭城造反称帝。

  失败后为了活命,便向南梁上书乞降。

  当时萧衍便派陈庆之带兵前去接应元法僧,刚好当时大魏的安丰王元晖业带平叛大军前来,丘大千当时就在元晖业手下为将,元晖业令其前去拦击,丘大千被陈庆之当场击溃,杀的丘大千丢盔弃甲,扔下本部将士带着数名亲卫就跑了。

  “这可如何是好?那陈庆之虽手无缚鸡之力,连弓弩都拉不开,然其麾下士卒骁勇非凡,当初我率中军精锐都难以与其抗衡,眼下城中防备松弛,我如何与之力敌?”

  丘大千彻底慌了神。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大魏已经名存实亡,要是在这里死战,真死在沙场上,朝廷上有没有人记得自己都得另说。

  “将军,何须这般忧虑?”

  这时,其麾下长史捻着胡须笑道,“陈庆之乃是护送北海王北上讨贼,尔朱荣眼下无余力顾及南面,北海王指不定真能一路打到洛阳去,将军不如学荥城守将,直接率众归降,若北海王将来登基称帝,少不了将军的拥立之功啊!”

  丘大千不由眼前一亮,“对对对,罗长史所言极是。”

  但其身侧的亲卫却摇头道,“将军,我军麾下尚有数万可战之士,尚未与敌军交战便先言归降,怕是将士们心中难以服众,且我军就这么归降,日后怕是会被人轻视。”

  “不若这般,我军应先力敌,大破敌军一阵后,将军可以大胜之势树立在将士们心中的威望,再向将士们言明实情,亦可让北海王麾下之人不再轻视我等,如此方能两全!”

  丘大千闻言。

  不由一愣,连忙拉着自己亲卫的胳膊,不断的夸奖道。

  “你倒是有些急智。”

  “去,传我军令,召集军中精锐出城,我等主动前去迎敌,趁其刚刚渡河,立足未稳,突然杀出,攻其不备!”

  “将军英明!”

  ………………

  陈庆之确实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

  在他一再要求下,北伐大军北上的速度很快。

  眼下已经借助浮桥渡过睢水来到了睢水以北,往前几十里便是梁郡所在。

  “传我军令,原地安营扎寨,令士卒外出砍伐树木,打造攻城器械,明日攻城!”

  元颢却来到其身旁,“将军,何必这般急切,不若我今夜先遣人送书信入城内招降,梁郡守将与我有些故交。”

  “哦?”

  陈庆之反问,“大王可知梁郡守将是何人?”

  “丘大千。”

  “他?”

  陈庆之一愣,反倒是让元颢有些摸不着头脑,“将军也认识丘大千?”

  陈庆之却露出一抹笑容,“我与丘将军可是老相识了。”

  深知丘大千秉性的陈庆之,也点头道,“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还劳烦大王速速写下亲笔书信,让亲信入城内前去劝降。”

  这种一战即溃,扔下部将不管的‘逃跑将军’,陈庆之生平仅见,能对他印象不深刻么?

  这种人不会据城固守。

  如果丘大千有据城固守的决心,当初也就不会干出那种事情来。

  然而……

  就在此时。

  突然有斥候飞骑来报!

  “报,将军!西北方十里处发现敌军踪迹,正在朝我军赶来!”

  “什么?”

  元颢大惊!

  陈庆之不由一愣,主动出击?

  这是丘大千能做出来的事情吗?

  不像啊,还是说洛阳已经得到北伐大军的消息,知道丘大千不靠谱临时换将?

  “将军!这可如何是好?”

  “大王不必担忧,我这就遣人前去,将其平定!!”

  陈庆之极为淡定,他来到白袍军士卒们的面前。

  “将士们,敌军正朝此处赶来,我欲率领尔等前去迎敌,可敢随我同行!!”

  “迎敌!迎敌!!”

  将士们纷纷高声呐喊,其声势震天,每个人眼中都迸发着浓浓的战意。

  “好!不愧是我大梁的勇士!”

  “将军!”

  突然有人上前一步,下拜行礼道,“末将请求将军给我五百精锐,便可平定来犯之地!”

  陈庆之闻言,定睛一看。

  此人年少,然容貌俊美,且身材魁梧,虎背熊腰,臂膀孔武有力,望之便知道是难得的骁勇!

  但他却没有什么印象,并非是他本部的部曲,应该是此次征调进入白袍军中之人。

  “勇气可嘉,但你可知军中无戏言?”

  “末将愿在此立下军令状,若不能率众大破敌军,末将甘愿受军法!”

  “好!”

  陈庆之连连称赞,进而问道,“还不知你姓甚名谁。”

首节 上一节 249/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