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是高欢 第53节

  为了保证马匹进洛阳马市的价格,一般从塞外来的马,都会在晋阳养上一段时间再南下

  “这……我还真不知。”

  但高欢很快便下了决定,“既是如此……那这百匹骏马便劳烦贵珍帮我卖出全部换成钱物。”

  “何须卖出,我按市价全部收了便是!”

  刘贵让商队中留下一部分人在晋阳照看马匹,其他人则继续南下!

  路线在这里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路向南,而是向西先进入汾州后,然后再顺着驿道一路南下进入司州,也就是洛阳所在之地!!

  改变确实大!

  更为炎热,在晋阳城外还能看到有放牧的人,但过了晋阳后,便再也看不到。

  反倒是这一路上的佛寺越来越多,难怪刘贵要用‘多如牛毛’来形容。

  不知道拓跋焘泉下有知会不会气死?

  他大费周章的灭佛,结果……如今北魏境内这佛寺却多如牛毛!

  进入司州后,众人便放缓了行程,不再像之前那般急切,毕竟距离洛阳也就几日的行程。

  ………………

  洛阳,皇城太极殿内。

  小皇帝元诩端坐在案前,而在其身侧便是坐朝听政的胡太后。

  眼下乃是朝会的时候。

  “六镇封赏已拖了数月,不知太傅意下如何??”

  大臣纷纷看向殿中为首之人。

  乃是当朝太傅、太尉,领门下省诸多事务的清河王元怿,直白一点,是如今权倾朝野的顶级宗室权臣。

  “不是已经嘉奖过中军与迎接蠕蠕王南归的功臣了吗?六镇军民的封赏你们看着商议便是,掌握分寸即可。”

  众人看向胡太后。

  而风姿绰约的胡太后一双美目却停留在元怿身上,这眼神十分勾人,下方的官员却对太后和清河王之间的眉目传情装作看不见,好在胡太后也没有太过分,收回眼神后看向殿中群臣。

  “清河王所言甚是,这也是朕的意思。”

  元怿看向群臣,大声问道,“可还有要紧政务需禀报??”

  没有人搭话,朝会便散了。

  胡太后对朝中政务十分感兴趣,因此群臣走后,便要带着小皇帝回显阳殿。

  显阳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宫殿。

  她原本是想要将今日朝会所呈上来的奏疏都浏览一遍,这时……却有宫女禀报。

  “征西将军张彝之子张仲瑀说有要事禀报,要奴婢将此奏疏转呈太后。”

  胡太后从宫女手中接过奏疏,这奏疏用蜜蜡封口,完好无损,是密奏,胡太后当即面无表情的屏退左右后才将其拆开,粗略看了一眼奏疏中的内容。

  当即大骇!

  “去,去将清河王请来!就说有要事要商议!”

  群号:1042810192欢迎加群讨论剧情

第55章 苦一苦六镇军民

  清河王元怿乃是孝文帝之子,从小就聪慧伶俐而且长的好看,跟自己哥哥元恪的关系也好。

  孝文帝死后,元恪刚一继位,元怿就被封为侍中,领门下省。

  元恪死后,其幼子元诩继位。

  自古,主少国疑。

  元怿作为宗室中辈分高,又极有能力的人,自然会成为胡太后这孤儿寡母的在朝堂上的依仗。

  元怿能够走到权倾朝野这一步。

  靠的就是1%的努力,9%的天赋至于另外90%靠的什么?

  长得好看,胡太后每次看见他都内心,欢喜!

  从太极殿走出,元怿正在跟吏部尚书李韶、度支尚书等人一同商议给六镇具体封赏的事项。

  “奖赏之事,拿捏好分寸即可,朝廷也不富裕。”

  “可……朝廷大肆中军,还嘉奖了立功的那几人,若是不给于六镇军民足额赏赐,怕是会激起怨愤。”

  “这不正好给六镇军民树立了一个榜样吗?朝廷就是会重赏有功之人,下次再北征蠕蠕,六镇军民定当奋勇杀敌,六镇军民苦,我们都知道,但朝廷诸多事宜都需要花钱,先苦一苦六镇百姓,骂名我来担着。”

  这时,一宫女快步走来。

  元怿等人一眼便看出这是贴身伺候胡太后的婢女。

  李韶等几位官员不再多言,反而一个个极为识趣的冲着元怿躬身行礼,便说下去处理公务。

  元怿则跟着婢女转身前往显阳殿。

  到殿门口的时候,婢女就不再跟着,元怿走进一看,只有胡太后坐在案前,皇帝元诩并不在,而胡太后身边并无其他婢女。

  他明显错愕了片刻。

  今天玩这么大?

  可再一看胡太后的表情不像是要找他‘欢喜’的样子,当即开口询问,“太后,有何要事?”

  “又无他人,你过来便是,何须这般拘谨?”

  元怿这才上前,胡太后则将那份密奏递给他。

  元怿接过奏疏一看,仅仅只是粗略一撇,跟之前的胡太后一般,露出惊骇之色。

  奏疏最为核心的便是‘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就是请求朝廷在改变官员的选拔标准,禁止武人晋升为文官。

  胡太后和元怿都惊骇的原因就是……这等于撅了朝中武人的根,尤其是中军,这是要彻底断绝中军这伙人的上升通道。

  “想必乃是征西将军之意,其身体有恙,便由其子呈交密奏。”

  征西将军张彝,出身清河张氏,乃是三朝元老,年轻时还参与过孝文帝的迁都事宜被重用,但在宣武帝元恪时期因为与当时的外戚权臣,孝文帝皇后,宣武帝生母之兄高肇争夺陈留公主,得罪了高肇,便将其停职。

  在高肇掌权期间,张彝得中风后直接偏瘫了,胡太后联合领军将军于忠铲除高肇等人夺回权力后,便重新启用张彝,封其为征西将军,其子也得到重用。

  长子张始均为尚书郎,其次子张仲瑀乃给事中,这些可都是无数人眼馋不已的清要职位,也就是其奏疏中要求禁止武人升迁的职务。

  元怿一眼便看出其中问题所在!!

  清河张氏,虽然也算是颇有名望的豪族,但可不是‘崔、卢、李、郑’这四大高门。

  朝廷明面上的官员职位数量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

  清河张氏就跟‘代人’集团中那些‘乙、丙、丁’姓族,互为直接竞争关系!!

  这些‘乙、丙、丁’姓族的鲜卑人,基本都在中军里熬资历,等着升官。

  表面上看似是文武之争,实际上是北魏朝廷的政治资源被上面汉家四大姓,鲜卑八大姓吃了大头后,底下的人为了为数不多的政治资源进行的倾轧。

  “不对!想来不单单是征西将军的意思,他只是负责牵头的。”

  “朕也想到了,所以才叫你来商议。”

  这事往更深一点追求,那就是汉人跟鲜卑之间的矛盾,如果闹大的话……难以收场。

  元怿一时之间也难以定夺,毕竟张仲瑀敢于上这道奏疏,虽然是密奏,但肯定是已经做好了准备。

  他再一细想,可能这事的诱因便是此次北征柔然闹的。

  阿那瓌被带回洛阳后,朝廷册封其为‘蠕蠕王’,中军士卒占了奖赏的大头,大批中军之人得到擢升,一下子占了太多坑位。

  “不如将广平王等宗亲召入宫中一同商议,此事干系甚大。”

  “善,那你便去召集宗亲吧。”

  元怿当即遣心腹将高阳王元雍、广平王元悌,江阳王元乂……全部都召入宫中,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孝文帝之子,都是三十多岁出头,唯有广平王元悌,其父死的早,他便承袭了王位,仍是少年。

  元怿屏退左右,将密奏给众人阅览,看完后……

  每人脸上的表情都各异,元乂眼珠子转了转,似乎是若有所思,他是宗亲也是胡太后的妹夫,眼下是领军将军,执掌皇宫内的禁军,但却跟元怿不对付,索性也就不发表言论。

  反倒是不通政务,毫无经验的愣头青元悌在看完后,当即开口发表意见。

  “我觉得征西将军之子张仲瑀的这道奏疏言之有理,此番提议合汉家制度,清要之职,本就该清贵之士担任。”

  元雍看了他一眼,元悌平日就喜欢与汉人士族交往,属于是汉化很彻底的元氏宗亲,刚娶的妻子便是出自汉家四姓之一的荥阳郑氏,相州刺史郑道昭之女,郑大车。

  “此乃国之大事,需谨慎,我倒是觉得祖宗之法无需改变,维持现状即可,要是同意此提议,如何面对中军士卒?”

  元悌躬身行礼,反驳道“叔父之言,我不敢苟同!中军士卒日益骄横,数月前北征蠕蠕,想必各位叔父都清楚,到底功劳是谁的,但中军士卒却夸大功劳,大肆揽功!”

  “为何中军士卒敢这般行事,还不是有恃无恐!不若借机敲打一番中军。”

  “况且……中军士卒素无学识,不堪清要之职,若是令其擢升高位,只会误国!!”

  眼见众人各有各的看法。

  元怿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决定暂且先将这道奏疏留中不发。

  众人散场后,元乂找来一心腹,低声叮嘱了几句。

  翌日!

  张仲瑀上密奏之事,洛阳皆知!!

第56章 天子脚下,首善之区!

  “父亲!祸事了!!”

  张仲瑀急急忙忙的冲进房内。

  “何……何事,慌慌张张,成……成,成何体统!”

  中风不单单是让张彝偏瘫,需长期卧榻,连带着还有很严重的口吃,但他也是个狠人,愣是不要婢女搀扶,硬生生靠自己翻身坐起。

  “密奏之事泄露了,现在朝野皆知!不……是整个洛阳市井皆知!该怎么办?”

  “你……你慌张什……么,无需忧虑,可……可还有其他消息?”

  “还有消息说,广平王似乎赞成同意奏疏上之事。”

  张彝没有立马说话,而是在思考。

  这件事前前后后都透着奇怪,密奏为什么会被泄露呢,毕竟也没有在朝堂上当众议论,而且为什么还要把广平王赞同这件事情给泄露出来呢??

  元悌才承袭爵位两年,在朝堂上根本没有任何势力。

  应该不至于有人算计他才对。

  “无需忧虑,一切照旧即可,对了……你去广平王府上拜见他,随后再带他来府里见我,无……无需遮遮掩掩,光明正大邀请,岂能忧惧一群武夫?”

  一看张彝如此安然淡定,张仲瑀也没有了之前的慌张,转而询问。

首节 上一节 53/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