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第89节

  要知道,清流旧党被打压的这些年,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

  可真要说什么指望太子将来,其实都是虚话。

  官家今年才四十岁,身子又健朗得很,看上去与青壮无异。

  而且一眼就能看出,他八成是个长寿的命!

  那精力比唐时的李隆基也丝毫不差,甚至犹有过之。

  太子继位,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说不定根本活不过当今皇帝。

  大家群集于太子门下,也是无奈的选择,不是无路可走,谁会走这一步。

  主要是当时蔡京在位,官家身边除了蔡京就全是佞臣、幸臣,看也不愿意多看他们一眼。

  大家不群集于太子门下,还能去哪里?

  而且大宋文臣士大夫与君共治天下的传统久矣,这些自诩正统士大夫的旧党中人对于赵佶君权之重,也不满得很。

  他们的权位,不仅别的党派不能夺去,就是被君权压制,他们同样是受不了。

  太子好听的话说简朴沉静,言行稳重。难听一些就是性子有些懦弱,耳根子也软。

  将来这太子真的继位了,也好在手里摆弄,重新把君权给关起来。

  宇文虚中还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他指比手画,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将今日收集而来的文报分析出的河北与燕地局势。

  从财政到兵事,一一分说清楚,直说了一个口干舌燥。

  耿南仲今日是有求于宇文虚中,只得强自按捺。好不容易等宇文虚中停了下来,才冷眼看着他:“叔通兄,你旁鹜与此,到底是什么打算?要知道此刻朝局危急,我辈正人眼看就要如元佑故事,被清扫一空!朝中无清流正臣主持,这燕地河北,就算是打下来了,又有什么用处!”

  宇文虚中一震,一脸迷惘,看着自己这位也算是老友的刚严面孔,耿南仲神色严肃,气度端凝,宛然是一副标准士大夫正人君子的风范。

  宇文虚中嘴角一动想说什么,最后也只能摇头苦笑。

  话不投机半句多,耿南仲拂袖而去,只留下宇文虚中,站在院子里,默默站立。

  ——

  九月中,细作回报,夏州城人去城空。

  韩世忠不敢怠慢,连续派人去刺探,最终得到结论:真跑了.

  他马上派人禀报陈绍,这个喜讯,也快速传遍了陈绍治下每一个城池。

  夏州城坚持的时间,没有陈绍想的久。

  他总是觉得,自己前世所闻,忠臣名将守城,动辄就是几年。

  即使是落入重重包围,也能坚持很久,像张巡、李庭芝

  但是那些事例中的城池,都是在中原富庶之地,比如张巡守的是睢阳,李庭芝守的是扬州。

  夏州城,没有那些底蕴和府藏,而且夏州远离兴庆府,孤悬沙漠之中。

  宥州和燕州丢失之后,西夏实控土地,和夏州之间,相隔了近六百里

  想要两面夹击宋军都做不到,彼此之间距离实在是太远了,而且中途会被盐州兵和宥州兵痛击。

  随着附近部落的背弃,西夏朝廷也看出事已不可为,便下令野利崇山带人穿过沙漠,从草原绕道,西归兴庆府,保存有生力量。

  风雪中,陈绍扭头回望,大军正络绎而来。

  这些骄兵悍将因为连日的行军都显出了几分疲态。

  陈绍下令歇息片刻,埋锅造饭,然后再派哨骑去探查。

  先头部队已经展开了防御阵形,然后按部就班地扎营盘、挖壕堑、立拒马,起灶坑,派遣巡哨,火头军也已准备生火做饭了。

  所有的事情都有条不紊,整个营地都在运动,但是并没有什么喧哗。

  韩世忠练兵效果不错,能有这种效果,其实也是因为陈绍粮饷发的及时。

  承宣司掌握着粮草辎重、底层军官的任免,有功将士的赏赐和抚恤,所以陈绍的威望无人能及。

  韩统制被调往盐州,正面防御西夏,节帅亲自来统兵,大家卯足一股劲,要让节帅见到这支兵马的军容军威。

  他们本来就都是沙场老兵,一旦认真起来,军容之严整、军貌之规范,每个人身上透出来的那种沉凝厚重的肃杀之气,都让陈绍很满意。

  陈绍眺望远方,这是一片山坡,再往前去,就是一马平川。

  虽然风雪天,昏暗惨淡,但是依稀能看到周围并没有什么工事。

  夏州城,果然是个好地方,自此向前,一马平川,漫说千军万马,就算只过去一个人也瞒不过防哨的眼线。

  突然,一骑飞快赶来,到了陈绍跟前,猛地勒住战马,马上骑士也来不及行礼,大声疾呼道:“节帅!夏贼焚烧城池,还请速速前往!”

  陈绍一听,咬着牙骂了一句,当即下令全速前进。

  等大军奔至夏州城下,果然城中滚滚浓烟,许多百姓都惊恐地逃了出来。

  陈绍马上组织人手灭火,疏散这些百姓,远远望去,他们身上几乎全部带着血迹。

  陈绍截住人问了问,才知道野利崇山撤兵之后,留下了一队人马,等到他们走远,便开始杀人放火。

  不管是党项羌人,还是汉人,没有收拾东西跟随他们一起走的,全部杀了。

  收拾好要一起逃离,而没有马匹,跟不上队伍的,也全都要宰了。

  不把子民留给大宋。

  如今是冬季,天干物燥,虽然有落雪,但依然十分容易走火。

  好在这里与中原不同,木制结构的房屋不算多,大多是黄土砖墙。

  陈绍脸色有些难看,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是下令快速进城稳定住局面,搜捕猎杀残留的夏贼。

  ——

  同样是九月中。

  西军在种师道的率领下,已经开到了河北府。

  朝廷下令,升刘延庆为宣抚都统制,总揽河北兵马。

  一切都和事先传出的消息一样,大宋的军机大事,就这样被泄露一空。

  紧接着,官家御笔批奏,许可了蔡京复出,以秘书监的身份负责清查禁军亏空。

  而且虽然没有拜相,却许他在政事堂当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汴梁城中,顿时就紧张起来。

  蔡太师何等人也,宦海沉浮数十年,秉持大权也垂二十年,所有一切都看得通透。

  他来查禁军,那就是圣心已定,确要清查大宋这第一大亏空了。

  谁都知道是个无底洞.

  蔡京得此要紧差遣,旨意发出之后,是一片出奇的安静。

  并没有闹出什么意外,是因为他暂时病了,所有人都在紧张观望。

  大宋大宋承平日久,开国以后,杯酒释兵权,就未曾再有藩镇之祸。

  年深日久下来,大宋士大夫对于五代时候,臣子拥兵自重,甚至威胁中央的故事,都没那么警惕了。

  当年压制狄青,现在分化西军,文臣们对武将一贯的压制,丝毫不留手。

  谁也未曾真的想着狄青会凭借枢密使的身份造反,想着西军会割据陕西诸路自雄,最后杀到汴梁来。

  他们只能默默忍受。

  但是禁军不一样,禁军可就在都门之内。

  九月末,西北传来消息,定难军承宣使陈绍收复夏州,龙颜大悦。

  圣旨令陈绍带兵,入京献捷。

  然后紧接着童贯率胜捷军一万人入京。

  京中都门,第一次出现了禁军之外的大队兵马。

  人们争相涌上街头,观看这支威武之师。

  夏州刚刚收复,老百姓哪能分的那么清楚,只知道这些人也是从西北来的。

  而且收复夏州的那位承宣使,便是这支胜捷军出身的将军,所以汴梁百姓,就将外战告捷的喜悦和自豪,全都抒发在了这支胜捷军身上。

  一时间欢声雷动,汴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竭诚欢迎。

  童贯素来喜欢出这种风头,但是这次他没有在。

  开玩笑,在西北露脸就算了,这可是汴梁。

  官家面前出这种风头,纯属是嫌官大,嫌命长

  汴梁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大军进入之后,就要去京营驻扎。

  经南薰门,过旧城朱雀门,过龙津桥,便入御道。

  走过御道,才是京营。

  这么长的路,全都都胜捷军的舞台,他们算是出彩了。

  汴梁从上至下,都被此事给惊动了。达官贵人呼朋唤友,带着亲眷,带着奴仆,占据了从南薰门到宣德楼这条大道上沿街地势高处,或酒楼或亭台,置一席酒,温几壶酒,高谈太宗伐辽失败故事,真宗澶渊之盟约,说古论今,静静等候。

  汴梁城里的百姓闲汉们,腰里没有这么多钱,就在街边沿途挤挤挨挨,凑成一团。

  一家出来的,自己带着茶水冷汤,呼儿唤女,在人群当中翘脚观望。

  那些无家无口的闲汉,就在人堆里面挤来挤去,看哪家小娘子俊俏,还要壮着胆子上前摸一把。

  被逮住了,少不了是一顿胖揍。

  开封府,皇城司,三衙禁军,今天都调动的人手都抽出来当值了。

  禁军面街而立,将百姓们人潮当在身后。这些军汉今日也尽可能的洗刷打扮一新,穿着红色战袄,戴着范阳笠。佩刀持枪,从南薰门一直站到宣德楼前。

  他们的地位很尴尬,这群胜捷军是要去伐辽的,一直驻扎在城外。

  为什么如今这个时候要进城,恐怕大家都很清楚。

  童宣帅和蔡太师又结盟了.

  而且要对禁军下手。

  这群胜捷军,就是来威慑京营禁军的,让他们不要生出狗急跳墙的想法来。

  乖乖配合蔡太师清查。

  开封府的衙役捕快们就在人群当中维持秩序,看有什么闲汉闹得过分,什么下九流的人物在人群中上线开扒,靠上去锁了便走。

  一般这种也不往衙门里领,拽到一个阴暗角落,打的他十天半月出不来门就算了。

  人人都是忙乱得满头大汗。

  童贯此时,正陪在赵佶身边,在摘星楼里观看。

  李师师离开之后,他依旧经常带着心腹来此,欢饮达旦。

  赵佶看着胜捷军的雄壮,也是暗暗点头,面带笑容。

  “童贯啊。”

首节 上一节 89/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