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27节

  韦文明道:“你把北河套商社的股票和大同社的战争债券带在身上,找到机会就去延安府,大同社只要想得到天下,就不可能出尔反尔,这些能保住你往后的富贵生活。”

  韦祁不解道:“父亲,您既然知道大同社如此厉害,为什么还不愿意减租减息也不愿意和重民社一起对抗大同社?”

  韦文明苦笑道:“因为韦家不能退,今年给了朝廷十万银子,你以为就这样了事了,不会,以后朝廷每年都会找我韦家要10万两银子,你没有经历万历时期,不知道朱家的天子有多贪婪,朱家的天子是喂不饱的,被他们盯上了,只会家破人亡。”

  “而且父亲本以为徐晨是要夺取朱家的天下,在占据延安府之前他们要盘剥士绅,但要治理天下却离不开我等,但徐晨却建立大同社取代我等,徐晨出人意料的举动,让为父想法落空。”

  “还有就是徐晨练兵的手段太厉害了,说是当世的戚继光也不过,朝廷这两年也算是练出了十几万精锐了,但面对大同社还是不堪一击,我等希望全部落空,现在也只能分家了。”

  韦祁满脸无奈,他真想对着自己父亲大喊一声道:“父亲时代已经变了,您的老规矩已经没用了。”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关中的各大族开始逃离长安,虽然潼关方向已经被锁住了,但通往蜀中和荆襄的方向还没把大同社攻占,那些地方大族纷纷从这两个方向逃命。

  而这些人的出逃又带动了整个长安城百姓的恐慌,大量的百姓也逃离长安城。逼得洪承畴只能在整个长安城戒严,不许任何人进出。

  崇祯三年(1630年)4月 22日,耀州城。

  大同军第一师,第五师3万余人把这座城池团团包围住。而耀州的守将是大同军的老朋友,就是当初归德堡守备尤世辛。

  他是越打败仗官升的越高,被岳和声赎到关中之后,再次官复原职,后因为练兵颇有成效,升迁为耀州参将,领着1万大军驻守耀州。

  耀州府衙内,全州士绅都汇聚城中,原因也很简单,乡村已经不安全了,到处都是大同军来抓他们,县城都不安全,他们只能逃到相对安全的耀州来。

  尤世辛正义凛然对现场的士绅道:“只要有本将驻守耀州城一日,大同贼寇就不可能攻破城池。”

  “将军说的好。”在场的士绅纷纷叫好,尤世辛的话好歹给了他们一丝安慰,总好过那些想要投降的将领。

  尤世辛继续道:“想要守住城池,粮草是最关键的,所以还请各位乡老把粮食集中在官府的粮仓储蓄,这样的话,本将也好计算能坚守多少时间?”

  这就让所有人迟疑了,现在交出粮食容易,以大明军人强盗般的习性,想要要回粮食就难了。

  尤世辛看到众人的神情,脸色严肃道:“都到这份上了,各位乡老还不肯与本将同舟共济,本将又不是要你们的钱财,只是为了守城才把粮食集中起来,如果城破了,大同贼寇要的就不是这些粮食了,你们的家产也通通保不住。如果这点信任都没有,那本将何必为大家守城,某就带着士兵突围而出,回长安城去。”

  “将军万万不可,我等这就把粮食拿出。”这些大族族长一个个惶恐不已,在尤世辛的威胁下,还是答应拿出自己家的粮食。

  当所有士绅离开之后,尤世辛松了一口气,而后嘱咐自己的副将道:“这事情你盯着,最好在1日内就让这些大族把粮食交出来,然后你派人看管住,这些粮食可能就是我们保命的最后手段了。”

  副将点头道:“俺知道了,将军。”

  其实尤世辛在大同军包围城市的第一天,就派遣自己的心腹来大同军营当中,说是要和平谈判。

  表示自己愿意献出耀州城,同时他也提出了条件,自己的军队可以整编,但只能由他来整编,同时他也要求自己成为大同军的一个师长。

  这种条件徐晨怎么可能答应,想要投降可以,大同军可以保证他和他部下人身和财产安全,余下的条件通通没得谈。

  他要是不肯献城的话,大同军也可以攻破城池,到时候他就要再次成为阶下囚。

  为了让尤世辛面对现实,徐晨命令两个火炮团疯狂的轰炸耀州的城墙,炸的士兵都不敢待在耀州的城墙上。

  尤世辛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手上的本钱太少了,靠着手中的1万大军根本不可能打动徐晨,而且大同社弄的是均田制度,最不缺的也是士兵。

  他思考了半天,终于想到了,徐晨缺的就是粮食,所以尤世辛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开始想办法骗城中士绅的粮食。

  崇祯三年(1630年)4月 23日,大同军营,中军大帐。

  尤世辛的谈判代表,尤富神情谦卑的走进来,张献忠看到他鄙夷笑道:“你家的将军还有那么不切实际的念头,想要做我大同军师长。你们尤家不是9代都是明朝的将门,你家将军的这举动怎么对得起你尤家的列祖列宗。”

  大帐内的其他人听到了张献忠这嘲讽的话,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一时间大帐内满是嘲讽的气氛。

  对大同军的将领来说,师长是除都督之外,军中最高的指挥官了,他们都没当上师长,你一个跪着投降的人,也敢这样狮子大开口,简直分不清大小王。

  尤富却对徐晨拱手行礼道:“都督,几天前我家将军可能没有谈判的筹码,但今日可不一样,我家将军为都督筹集了50万石粮食,如果都督觉得这些粮食也无所谓,那我家将军也可以一把火把这些粮食全部烧光。”

  张献忠严厉道:“谁敢,这些粮食要真没了,你和你家的将军,还有你的家小,通通脑袋不保。”

  尤富却淡然道:“大同军可是优待俘虏,我家将军也没违反大同社的规矩吧,这些粮食可都是朝廷的粮食,即便是被我家将军烧了,那也是对大同军有利的事情,都督又以何等借口来处罚我家将军?”

  张献忠等人惊的目瞪口呆,用自家的粮草来威胁他们,尤世辛不要脸的程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偏偏他们还真被威胁到了,五十万石粮食,足够让50万人吃三个月。

  尤其是不用他们后方运粮,这相当于给他们节省了上百万石粮食,对接连遭受了多场旱灾的关中来说,任何的粮食都是极其宝贵的,更不要说是50万石。

  徐晨道:“尤世辛一上来想当师长是不可能的,如果他真想为我大同军效力,可以让他加入我军的军官培训班,但只能从最基层做起。”

  “不过我还可以给你们将军一个选择,占领关中之后,我们大同社会在整个关中推行公民议会,如果你家将军能保住这些粮食,算是对关中立下了大功,我可以推举他为耀州的公民议会的议长。”

第210章 ,觉醒拷饷技能的刘宗敏

  崇祯三年(1630年)4月 24日。

  耀州城上阳光灿烂,万里无云,耀州城门缓缓打开,发出沉重的吱呀声。

  尤世辛身着破旧的铠甲,满脸疲惫与无奈,双手高高举起自己的战刀,声音颤抖却又清晰地说道:“罪人尤世辛,向都督请降。”

  此前,尤富把徐晨提出的条件带回之后,尤世辛沉思许久,他投降不要紧,但不能连累家族。他的兄长尤世禄还在大明当总兵,家族的声誉和地位在他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战败投降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他转身就加入了大同军,尤家在大明就难以立足。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他最终果断选择了接受成为所谓的公民议会议长这一安排。

  徐晨骑着战马上前去,伸手接过尤世辛的战刀,看着尤世辛说道:“以后不可做这无赖之举,要多为国为民出份力。”

  尤世辛听后,脸上露出一丝尴尬,连忙点头道:“是!”

  随后,大同军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排着队列进入了耀州城。士兵们目光炯炯,士气高昂,他们迅速接管了粮仓、武库、县衙等关键地区,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平稳有序。

  明军士兵们则一脸庆幸和高兴的走出城池,他们被大同军收缴了武器,然后被看押在城池之外。终于不用打仗,想到自己还有地可以分,这些人甚至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家了。

  徐晨等人进入耀州府衙之后,找出了耀州的田籍和户籍。

  当他看到这么大一个耀州,在籍的田地竟然只有二十万亩时,他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他毫不犹豫地把田籍狠狠地丢在地上,冷笑道:“这玩意也只能骗骗大明朝廷了。”

  耀州有铜官,宜君两县,但一个县却只有不到10万亩的土地,这让徐晨如何相信,这种田籍就说明耀州的问题很大,当地大族私吞的土地非常多,需要下一番大力气来清洗当地士绅。

  徐晨转过身,看着一众将领,严肃地说道:“有谁愿意留在耀州,完成丈量土地、均田、清洗大族的任务?”

  他的声音在府衙内回荡,然而现场却一时安静下来。此刻,长安就在不远处,对于这些将领来说,那是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谁愿意留在这耀州呢?

  徐晨的目光落在了张献忠身上。

  张献忠察觉到徐晨的目光,心中一紧,连忙上前一步,赔笑着说道:“都督,您是知道俺老张的,虽然大字勉强认识一箩筐,但俺算数不行啊,一看到那些数字头就痛。你想让我完成这任务,只怕连田地多少,俺都算不清楚。”他一边说着,一边挠着头,脸上露出一副为难的表情。

  徐晨又把目光转向王二。

  王二见状,急忙抱拳说道:“都督您是了解俺的,打仗还勉强行,当官真不行啊。这你要找也应该找朱治他们,他们是读书人,适合处理政务。”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诚恳,希望能逃过这一差事。

  徐晨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有些无奈,但他知道耀州的情况复杂。需要矫枉过正,朱治他们反而不适合了,需要一个大砍大杀的人把耀州的蛀虫全部弄死。

  他严肃道:“耀州情况复杂,现阶段还是要以军事镇压为主,尤其是要把当地的大户给清洗干净,方便我们大同社未来施政。”

  忽然,他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合适的人选。他眼睛一亮说道:“任命刘宗敏为耀州知州。”

  他记得刘宗敏就是第一师的团长,从他历史上的手段来看,他是最适合做事的事情的。

  张献忠一听,马上拍手叫好道:“刘宗敏虽然看上去是个粗人,但却胆大心细,是成为耀州知州的好人选。”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赞同,觉得刘宗敏确实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总之自己没有留在耀州就行。

  而就在这个时候,下面的士兵来报,说是朝廷派来使者说是想要议和。

  张献忠笑道:“朝廷的这些狗官是被我军的气势给吓到了,我们距离长安还有200多里,他们议和的人就到了。”

  王二冷笑道:“还有什么好议和的,自三月出兵以来,我军势如破竹,明军根本没有办法给我军带来任何麻烦,他们有什么资格议和,有什么条件谈议和。”

  朱治想了想道:“他们有心意和我们就谈,能减少一些伤亡,让我军快速攻占关中也是好的,不过议和的条件得以我为主。”

  徐晨道:“把那使者带上来,看看他洪承畴带来什么议和条件。”

  没多久洪承畴的使者就来到府衙。

  “子瞻,你没有死!”大同军参谋李强惊喜道。

  “守谦,是你?”罗伟也惊喜的看着那人。

  两个重民社社员抱头痛哭,张献忠等人以一副玩味的表情看着二人。他们对重民社不屑一顾的,玩结社居然让一群地主给屠杀了。真给他们会社丢脸。

  倒是徐晨很有感触,虽然双方走的不是同一条道,但他们也在探索救国,错误的道路也是鲜血留下来的经验,尤其是重民社惨烈的下场,让他有几分回看历史的感。

  而且重民社在关中有根基,所以这次出兵,他把原重民社员带在军中,方便大同社占据关中后,稳定关中。

  罗伟整理了一下心,而后对徐晨行礼道:“多谢都督拯救我等重民社员。”

  徐晨道:“感谢的话稍后再谈,洪承畴想如何议和?”

  罗伟道:“洪都督打算以双方战线为基准停火,关中明军可以加入大同军,共建公民之国,双方以公民议会的名额,确定统治的州县。”

  张献忠耻笑道:“洪承畴倒想的好,居然还想和我们都平起平坐,他有这资格吗?”

  徐晨淡然道:“我们的条件是洪承畴献出长安城无条件投降,大同社可以保证他和他部下人身财产安全,他想要去大明就去大明,除此之外的条件,我们通通不答应,关中的城池我们自己会取。”

  居然还想弄个联合政府,洪承畴倒是想得美。

  罗伟满不在意道:“都督没有其他条件了。”

  徐晨摇头表示没有。

  罗伟道:“那么我就把这条件带回长安城。”

  他对洪承畴也没有好感,重民社更讲忠义,而洪承畴此举可谓是不忠不孝,要不是看在洪承畴保住了自己的小命,他都不愿意来耀州。

  大同军在耀州休整了 1日之后,大军再次集结。士兵们精神抖擞,士气高昂,继续向着长安城进发。

  留守在耀州的刘宗敏和鹿信两人看着向长安进发的大军,一时间都有点迷茫了。

  昨天他还在营帐中,和鹿信商议着一些军中事务,忽然就得知自己被任命为耀州知州。

  刘宗敏听到这个消息,瞪大了眼睛,一脸愕然,转头看向鹿信,挠了挠头说道:“老鹿,你看俺这光长肌肉不长脑子的人也能当知州?这不是开玩笑嘛。”

  鹿信笑着拍了拍刘宗敏的肩膀,说道:“都督给你这个任命,那是看得起你,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咱大同社又不是大明,可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文武不分家。军中那么多将军、参谋可都是读书人,现在你一个大老粗,当个耀州知州又怎么啦?这是个机会,好好干!”

  鹿信虽然安慰了他,但现在他看到徐晨他们带领大军离开了,整个人一脸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事?

  他一脸茫然地问道:“鹿信,这知州该怎么当啊?俺可从来没干过这事儿。”

  虽然徐晨交代要他丈量土地,均田,清理大族,但他一时间还不知道从何地下手?

  鹿信思索了一下,说道:“这还不好办,你就学着都督做就是了。都督平日里是怎么处理事务、怎么为百姓谋福利的,你就照着做。”

  刘宗敏眼睛一亮,顿时恍然大悟道:“俺知道该怎么做了。多谢老鹿指点。”

  很快,整个耀州的大街小巷中,都有大同军的士兵拿着锣鼓,一边走一边大声敲喊道:“青天大人审案了,有冤屈的百姓可以上告。”

  “青天大人审案了,有冤屈的百姓可以上告。”那响亮的声音在街道上回荡,吸引了不少百姓的注意。

  耀州距离延安府比较遥远,当地也没有抗旱会组织。百姓们大概也知道有大同军这个“叛逆”势力,但由于各种谣言的传播,他们对大同社并没有太大的信任。

  不过,地方上百姓受的冤屈和当地士绅豪强的嚣张程度是成正比的,只要有冤屈的百姓多了,就总会有一部分百姓愿意冒着风险去尝试。

  半天之后,就有上百位城中的百姓来到刘宗敏这里告状。

  刘宗敏坐在公堂之上,认真地听着百姓们的诉说。在这些告状的百姓中,有 30多人都是状告本地的大族杨仁义巧取豪夺、霸占土地、抢人妻女等种种恶行。

  刘宗敏听完这些百姓的诉说,眼中闪过一丝愤怒,冷笑道:“杀鸡儆猴的那只鸡找到了,来人,给我包围杨府。”

  话分两头,耀州的士绅们得知尤世辛开城投降的消息之后,如同遭受了晴天霹雳一般。他们刚刚给了尤世辛粮食,没想到他转眼就投降了,如此吃干抹净,简直把他们当猴耍。

  “尤世辛,你不得好死,某要去长安城告你,去京城告你。”一位士绅愤怒地挥舞着手臂,大声咒骂道。

  一时间,全城的大户都在咒骂尤世辛,他们觉得自己被尤世辛背叛了,心中充满了怨恨和愤怒。

  杨仁义也是如此,虽然他长了一个心眼,粮食没有全部上交,但也损失了六成的粮食。

  每每想到这里他都感觉心口痛,必须要破口大骂尤世辛一顿才能缓解。

  这天他刚骂尤世辛,管家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道:“老爷,大事不好了,大同军包围了我们的府邸。”

  杨仁义内心一惊,手中的茶杯差点掉落在地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站起身来,走到门口向外看去,果然看到大同军的士兵在门口严阵以待。而后,他家其他方向的家丁也纷纷跑来汇报,大同军已经把他家包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想逃也逃不走了。

首节 上一节 127/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