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29节

  这些蒙古勇士用自己的弓箭,射了一轮箭雨,但都被第六师士兵身上坚固的铠甲弹开了,只有少数的倒霉蛋会射中薄弱点跌落战马。

  而这个时候第六师的战士把自己手中的短枪对着蒙古人。

  “砰砰砰!”

  半两重的子弹打碎了蒙古人的胸膛,鲜血到处在战场上挥洒,上千蒙古士兵直接倒地不起。

  这轮射击完成之后,第六师的战士把火枪放进套中,拔出自己的战刀。

  孙可望的战刀对着蒙古人大喊道:“杀!”

  跟在孙可望后方的士兵,排列整齐,以锥形阵列率向蒙古人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在巨大的轰鸣声里,第六师士兵犹如一支犀利的巨箭,一路咆哮厉啸着,狠狠地扎进了蒙古人大阵里。

  此时的蒙古人直接被打蒙了,根本抵挡不住,第六师战士的冲击,第六师战刀所指之处,蒙古骑兵不是被砍死,就是向后方逃命。

  杀到中军的孙可望,这个时候看到林丹汗的大旗。

  他战刀指向林丹汗的位置怒吼道:“同志们,随我杀进去,杀了林丹汗。”

  跟在他身后的士兵,看到林丹汗的大旗,振奋不已,这就是最大的军功。战士们奋勇突前,阻挡在他们面前的蒙古骑兵,像纸张一样脆,被他们的战刀轻易划破。

  林丹汗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汉人的骑兵靠着自己越来越,而自己的勇士接二连三的被砍死,完全阻挡不住孙可望他们。

  败了这么多场的林丹汗知道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想转身逃命,但孙可望他们冲杀的太快了,他眼睁睁的看着这支骑兵距离自己100步,50步,30步。

  然后他到大同军士兵拔出火铳对向他,那黑漆漆的枪口让他心有余悸。

  “轰!”十几声枪声响起,他感受自己被什么重重的撞了一下,鲜血从他身体里流淌出去,他浑身没有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急速坠地,而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孙可旺他们杀了林丹汗,砍死了护旗的士兵。而后在战场上大喊道:“林丹汗已死,投降免死。”

  “林丹汗已死,投降免死。”第六师的士兵们,也纷纷用汉语,蒙古语,重复这一句话。

  还在激战的蒙古士兵听到这话,看向中军位置,果然没有看到主帅大旗,他们本就被打蒙了,现在连大汗都死了,战意顿时消散,一个个丢弃马刀下了战马,向大同军的战士投降。

  自此林丹汗主力被大同军歼灭。

第212章 ,长安在望与宁夏城破

  崇祯三年(1630年)5月 4日。

  炽热的太阳烘烤着关中大地,这个关中好像进入盛夏一般,徐晨带领着大军抵达了三水县。

  此地距离长安城不足百里,仿佛能隐隐听到那座古老都城的喧嚣与心跳。三水县此时已被义军占据,城中弥漫着一种别样的紧张与期待。

  “小人张存孟拜见都督!”一个身材壮实、面容憨厚的汉子走上前来,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地说道。

  “张存孟?”徐晨微微皱眉,脑海中快速搜索着关于关中义军的信息,一时竟有些疑惑,关中的义军里有叫张存孟这个人吗?

  这时,张献忠大笑着走上前去,拍了拍那汉子的肩膀,笑骂道:“不沾泥,你装什么大尾巴狼啊,俺说怎么会有俺老张不认识的义军。”

  不沾泥挠了挠头,憨笑道:“这本就是俺的名字,还是俺爹花了 30文钱请村口的秀才取的。俺上山当了,自然不好叫真名,但现在是要见都督,俺就报上本名了。”

  徐晨恍然大悟道:“你的大名我也听过,打仗是一把好手,不管是杨鹤还是岳和声都对付不了你这支义军。我还听说你擅长屯田,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本事。”

  张存孟听了,脸上泛起一丝红晕,不好意思地笑道:“这点本事比起都督差远了,屯田更是比不上您老人家了。”但徐晨的话却让他心里一喜,受其用极。

  徐晨看着张存孟,认真地说道:“能屯田就是本事,等天下太平了,就需要你这样会种地的人来治理天下。”

  “俺这样的也能做官?”张存孟瞪大了眼睛,一脸的惊讶与不敢置信。

  徐晨点了点头,说道:“那些读书人不下地都能当官,你这个会种地的为什么不能做官?要是这天下的官都是给种地人做,这天下早太平了。”

  而后,张存孟又向徐晨介绍了一些义军首领,孙昂、洪用光、吕佐等人。他们一个个眼神中充满了期待,纷纷表达了想要投靠徐晨的想法。

  徐晨微笑着点头,说道:“我大同军当然愿意接纳各位。但我大同社有制度,想要继续留在军中的,要加入军官培训班,好好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想要从政的可以加入政务培训班,学习如何治理地方;两者都不想,想要成为富家翁的也可以,按照一个士兵给十两银子收编你们的军队。总之,天下义军是一家,各位的要求只要合理,我大同社都会满足。”众人听了,都面露感激之色。

  随后,徐晨以三水县为总部,开始了解各路人马的战场情况。张献忠汇报道:“都督,第七师田见秀来报,他们已经攻占凤翔府,请都督指示第七师下一步是进攻甘肃镇还是南下进攻汉中府?”

  徐晨微微沉思,目光坚定地说道:“让田见秀第七师南下进攻汉中府,甘肃镇交给镇北府。”

  他接着解释道,“现在要趁着大明还没反应过来攻占汉中府,为下一步进攻蜀中打下基础。要不然等大明的军队反应过来,在汉中布置个几万大军,再想攻占汉中,难度就要提升十倍都不止了。”

  当年曹操就差一步就能占据南方三个重要的据点,汉中、襄阳、合肥,要是这三个南方要害全在他手中,他统一天下也就不会如此麻烦了。就现在而言,甘肃镇的战略价值远远比不上汉中。

  “遵命!”张献忠响亮地回应道,接着又说道:“杨秀头的第八师攻占了同州府,占据潼关,杨秀头来报大量的关中士绅通过商州逃到河南行省。他请求继续攻占商州,封锁整个关中。”

  徐晨果断下令:“同意杨秀头的请求。”

  张献忠继续汇报:“镇北军包围了宁夏镇,不过宁夏镇有两万明军死守,攻占还需时日。”

  徐晨笑道:“让大壮不要着急,现在宁夏镇已经是瓮中之鳖了。”

  这时,朱治皱着眉头,走上前说道:“将军,现在关中八府几乎全部被我军攻占了,但缺乏大量的官员,我们不好每个州县都军管。”

  徐晨思考片刻,说道:“让政事堂安排好官员来接管这些被攻占的州府。”

  王二眼睛发亮,笑着说道:“都督,长安近在咫尺,攻占西安府之后,这个关中就属于我们大同社的了。我等是不是应该迁治所到长安来了,毕竟延安太偏僻了,是一座小城,已经难以满足我大同社发展的需求。”

  张献忠眼前一亮,兴奋地说道:“长安有帝王之气,都督就应该定都长安城。”而后他鄙夷地撇了撇嘴,“什么西安府,朱元璋就是个土老帽,取的名字都难听。长安,长安,长治久安,寓意多好。”

  对于关中人来说,长安城才是他们心中的都城。几乎所有大同社将军都认为要把治所迁移到长安城来。

  朱治微笑着,侃侃而谈:“都督,某也以为要把西安府改为长安府,治所迁移到长安城来。占据了关中,再攻占巴蜀,我大同社就取得了当年秦灭六国的态势了。等我们在关中囤积了足够多的粮草,趁势杀入中原,则北方必定为我大同社所有,而后再休养生息个两三年,攻占江南,这天下就归我大同社了。”

  朱治的话让所有人都热血沸腾,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在他们手中诞生,他们将成为开国功臣,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崇祯三年(1630年)5月 10日。

  宁夏城被一片压抑紧张的氛围所笼罩。总兵府内,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

  “轰轰轰”,火炮的轰鸣声不时地传出来,从大同军围困宁夏城开始,这样的轰炸已经持续了大半个月时间。那一声声巨响,如同死神的催命符,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高大壮在发现现有的火炮难以攻破宁夏城之后,就想到了当初徐晨用来攻破榆林城的方法。于是,他一边指挥火炮持续轰炸城池,一边组织士兵挖掘隧道,企图炸塌宁夏城的城墙。然而,贺虎臣当年是经历过榆林城如何被攻破的人,他自然不会再吃这样的亏。

  当贺虎臣发现了高大壮的举动之后,他迅速做出反应,每每会派出士兵出城野战,试图打扰大同军的挖掘速度。但他们出城作战,恰恰是高大壮所希望的。每次榆林镇派遣出来的军队,都要经历火炮轰炸、火枪糊脸、刺刀格杀这三板斧。在大同军强大的火力面前,这些明军就像脆弱的纸糊玩具,大军很快就直接崩溃。

  没几日,城中的士兵已经伤亡过半,士气低落得如同坠入谷底。他们再也没有勇气与大同军交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同军挖掘的隧道一步一步靠近宁夏城的城池。

  贺虎臣心中焦急万分,正面打不过大同军,守又守不住,他唯一的希望就在大漠的蒙古人和关中的援军了。

  贺虎臣几乎是每天写一封求援信,派遣亲信卫队冒着生命危险冲到关中求援。然而,他每每能得到的答复,只有“坚守待援,等待时机”这 8个字。

  他连写了 12封求援信,12封回信全部都是这 8个字,洪承畴甚至不愿意多写几个字。这让贺虎臣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愤怒。

  他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大漠上的林丹汗身上。然而,在三天前,这唯一的希望也断绝了。麻德玉被丢到宁夏城,而后带回一个绝望的消息:纵横大漠几十年的林丹汗已经被孙可望阵斩了,他们唯一的援兵也指望不上了。

  以贺虎臣为首的宁夏将门都一脸颓丧地坐在总兵府内,他们仿佛被大同社枷锁紧紧束缚,等待着最后的审判时间。

  他们已经找不到任何求生的办法,大同军一来到宁夏镇,就用均田的手段蛊惑当地的军户,宁夏镇其他的军户也反了。他们的敌人不但是高大壮手中的 3万大同军,还有 5万当地的军户。

  “将军,洪总督交给您的信。”一个亲卫着急地将一封信递到贺虎臣身边。

  贺虎臣虽然有九成九已经知道信件里面的内容,但他还是想抓住这根救命的稻草,万一有万分之一的几率洪承畴找到了救他们的办法。于是,他双手颤抖着接过信件,小心翼翼地打开,而后满怀期待地看着里面的内容。

  结果还是那“坚守待援,等待时机”这 8个字。看完这 8个字,仿佛耗尽了他最后一丝力气,他的身体一下子瘫软在椅子上。

  坐在他一旁的甘肃镇巡抚梅之焕抢过信件,看完后气急而笑道:“固守待援,等待时机,好一个固守待援,等待时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他整个人仿佛疯癫了一般,歪歪扭扭地走出了总兵府,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房间。而后他喃喃自语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随后,他解开自己的腰带,穿过横梁,打上个结,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吊了上去。

  参将姜瑄从总兵府跑出来之后,想要活命靠上面已经靠不住了,只能靠自己争取。

  于是他来到东城门下。看着士气低落的士兵们,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他大声说道:“兄弟们,援军已经断了。我们继续守下去,必死无疑,但开城投降不但可以活命,还能分到 50亩土地。现在我要献出东门,大家愿不愿意?”

  姜瑄内心暗叹,终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但凡有任何选择,他都不会献出城门,放大同军入城,他父亲和兄长就在延安府,他很清楚大同社对他们将门的态度,就是根本不给他们机会加入大同社上层,甚至连他们联姻的对象都受到了大同社的打击。

  徐晨对他来说,真算不得一个明主,根本没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他在大明这里做参将,还有机会做总兵,但去了大同社只能做个平头百姓,就这样待遇差距,但凡大明的天下还能撑得住,他都不会看大同社一眼。但偏偏大同社太能打了,现在他不献城,以后只能沦为阶下囚了,财产和小命都要保不住。

  守着城门的士兵们相互看了几眼,确定了参将不是在忽悠自己。

  这大半个月来,大同军不断在城下宣传他们的均田政策,甚至已经有不少他们原本的同伴在城下现身说法,说家里分了 50亩地,原本那些千户、百户的宅子也分给了他们,粮食也分了,家里人能活得下去了。

  要不是这些将门长期的威严,再加上宁夏镇当中家丁数量比较多,他们早就想投降了。现在连参将都不愿意守了,他们自然不愿意为这些将门卖命,给他们卖命,这不是阻碍他们分田吗?

  于是士兵们纷纷喊道:“愿意,愿意。”

  但就在这个时候,城南门忽然传出来喊杀声。姜瑄大惊失色,有人想抢占他献城之功。他急忙喊道:“快快快打开城门,放下吊桥,要不然功劳都被别人抢走了。”

  而在城外的高大壮的人,惊愕地发现,攻打了大半个月的宁夏城,城门大开。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姜瑄已经出城,急切地说道:“将军,俺愿意献城,您赶快带领大军杀过来。”

  高大壮自然明白现在不是发呆的时候,他当机立断,率领军队迅速控制了大门,而后大军如潮水般杀入宁夏城当中。

  总兵府内,其他的将军在知道他们已经彻底没有援军之后,都各自开始想办法自救了。

  像高大壮面临这种情况,其他方向的大同军也一样遇到了,甚至连没士兵进攻的北门都被打开了,

  大同军从三个城门相继入城,迅速控制了城中的城门、粮仓、武库等重要的部门,收缴城中士兵的武器,把明军士兵看押起来。

  而贺虎臣整个人还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经出窍。“将军大事不妙了,姜瑄等人打开了城门,放大同贼寇进来啦,我等赶快逃命吧。”一个士兵惊慌失措地跑进来报告。

  贺虎臣无力地摇头道:“你去逃命吧。”

  此刻他心中充满了绝望和耻辱,被贼寇俘虏一次已经是很丢脸的事情,要是再被大同军俘虏一次,青史将会如何记载他?大明朝有一个被俘两次的将军了。

  想到自己会被后世之人嘲讽,他缓缓地拔出自己的战刀,想要自刎以谢天下。但每每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却不敢动手。

  当初在榆林城的时候,他就有自刎以谢天下的想法,只是那个时候没死成。自杀本就是极需要勇气的事情,更不要说他还失败了一次,第二次就更不敢下手了。

  “不许动!”几十个大同军士兵冲进了总兵府,他们端着火枪,枪口对准了贺虎臣。

  贺虎臣这时候只能把刀从自己脖子上放下,眼中满是悲伤,喃喃道:“陛下,臣对不起您。”

  崇祯三年(1630年)5月 15日。

  长安城仿佛一头被困的巨兽,被战争的阴霾紧紧笼罩。徐晨的大军越靠近长安城,行军的步伐反而越是迟缓了,因为关中的灾民太多了,他要安顿好这些灾民,才能带领大军继续前进。

  不过大同军各方面却是捷报频传,胜利的曙光正逐渐照亮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

  田建秀在攻占陇州之后,如同一只迅猛的猎豹,带领主力南下。他的军队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攻克宁羌州,正式杀入了汉中府,为大同军在南方开辟了新的战场。

  杨秀头在攻占商州之后,带领大军一路北返,5万大军如同一条奔腾的巨龙,浩浩荡荡地汇聚在长安城之下。

  徐晨的主力部队在消化吸收了大量的俘虏和义军士兵后,总兵力高达 10万人。这 10万大军如同铁桶一般,已经把长安城团团给围住,让城中的守军插翅难逃。

  长安城郊外,重民社屯垦营地。尽管关中大地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但这片屯垦营地却呈现出几分丰收的景象。田地当中的土豆、红薯、玉米长得郁郁葱葱,粗壮的茎秆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然而此时却已经没有人来收割它们。

  这里原本是重民社的屯垦营地,曾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自从刘南卿被暗杀之后,一切都变了。韦家、杜家这两个贪婪的家族,如同恶狼一般霸占了这块屯垦营地。他们赶走了八成营地的农户,只留下了原本两成的农户。而后,他们提高了地租,要求农户们缴纳六成的租子,并且恶狠狠地告诉这些农户,交不出粮食就把他们赶走。

  这些农户们在惶恐当中继续劳作着,脸上写满了无奈和恐惧。这段时间关中大战,战火纷飞,他们害怕被卷入战争的漩涡,只能躲在家中,不敢出门劳作。田地里的杂草疯长,原本的良田看上去有几分荒芜了。

  徐晨骑着一匹黑色的骏马,缓缓来到屯垦营地。他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皱起了眉头,惋惜地说道:“你们在长安城做的不错,整个关中八府除了延安府之外,就属你们这里水利设施修的最好了。

  罗伟无奈道:“关中大族太贪婪了,关中不是没有荒地,但他们却不肯花精力去开垦,只知道吞并百姓的田地,这片土地本来可以供养上万百姓,但被韦家杜家弄得连两千人都养不活。”

  后面他无奈的摇摇头,关中大族的贪婪已经到了难以理解的程度了,整个关中已经暗潮涌动,他们还在疯狂制造流民,这是怕自己死的不惨。

  徐晨道:“你们重民社明明为关中做了这么多事情,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你们没有站对立场。你们站在地主一边,又要限制地主的利益,你们以为地主会感激你们,大错特错,他们不会看到你们维持天下秩序的功劳,只会觉得你们在侵害他们的利益。”

  罗伟站在一旁,听着徐晨的话,心中满是悲伤。他微微低下头,感慨道:“要是以前我会反驳都督你的话,但现实已经教育我等了,地主士绅的确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他们的没落是不可阻挡的,我等螳臂当车,咎由自取啊。”

  “罗先生,你回来啦?”几个农户看到罗伟,顿时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救星。他们冲了出来,眼中含着泪水,哭诉道:“你要为我等做主啊,韦家人,杜家人,冲到农场来,说这些田是他们的,但明明这些田地都是先生你带着俺们开垦出来的,怎么就忽然变成他们的了?”

  而后另外一个老农哭泣着说道:“老张,老王他们被赶走了,估计现在已经饿死了,杜家,韦家一点人事都不做,你可要为我们做主啊?”

  罗伟看着这些农夫,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同情。他拍了拍老农的肩膀,安慰道:“你们放心,我会为你们做主的,害了你们的人一个也逃不掉。这位是徐都督,他会为你们报仇的。”

首节 上一节 129/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