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70节

  徐晨的语气中满是忧虑:“而关中其他府县,根本就没人组织农户抗灾,粮食减产一半甚至更多才是常态。那些远离水源的旱地,恐怕已经颗粒无收了。”

  “所以我们要快速建立粮本体系,全面管控延安府所有的粮食。”

  刘永苦笑道:“没有用,现在整个关中都知道我们大同社在赈济灾民,那些受灾的百姓如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纷纷往延安府涌来。甚至连黄河对岸的山西行省,无数灾民不顾黄河水的湍急,冒险游过来,想要进入我们的地盘。每天都有无数的灾民在渡河过程中被淹死,实在是惨不忍睹啊!”

  他顿了顿,神色愈发凝重:“我已经命令清涧等县,让他们全力做好救援工作。但我们现在承受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就拿 5月来说,前 10天就有上万灾民涌入延安府,照这个趋势,现在我们一个月要赈济的灾民数量高达 3万之多!”

  刘永满脸无奈,继续说道:“先生,您看现在延安府 16县的情况。每县都安排了两个、三个屯垦队,五六个土木大队,像肤施县甚至组建了一个上万人的土木联队。他们一刻不停地修路、修城墙、扩展城区,建设新市坊和新的工业区。

  我们还大力发展各类工厂,新式钢铁厂、纺织厂、机械厂、军工厂、砖窑厂、水泥厂、面粉厂、造纸厂等等,各个作坊都在拼命招募工匠。如今招募的工匠数量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的三倍,即便让他们 12个时辰三班倒来安排人手,可依旧满足不了这如潮水般涌来的人群。灾民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啊!”

  说到这里,刘永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绝望:“先生,我们真的不能再继续接收流民了。我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拼命制造就业岗位,在整个延安府大搞基建,光基建工程就容纳了 10万人。可面对每个月涌入 3万灾民的速度,我实在是想不到任何办法来安置他们了。”

  徐晨静静地听完刘永的倾诉,目光望向窗外那片被旱灾肆虐的大地,陷入了沉思。

  此刻大同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这汹涌而来的灾民潮,成了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生死难题。

  关中旱灾肆虐,灾民遍野,粮食危机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

  片刻之后,李文兵猛地站起身,双眼透露出腾腾杀气,一字一顿地说道:“这既然没办法治标,那就治本。我们不要精兵简政了,省下那点粮食,对于数以万计的灾民来说,还不够他们一个月吃的。

  我们要全面扩张护卫队,眼下的三个旅远远不够,必须扩编到6个旅乃至更多。让兵工厂三班倒地全力打造火枪火炮,正好现在我们也不缺人手。也是时候让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老爷们,尝尝灾民怒火的厉害了。”

  他稍作停顿,握紧拳头,大声命令道:“命令高大壮带领第二旅、第三旅向北攻占榆林镇,而后我们挥师南下,直取关中,抄了西安城那些藩王士绅的家。他们有的是粮食和钱财,就一个贫瘠的延安府,之前就给我们提供了上千万两银子。西安府可是关中最富裕的地方,抄他们个千万石粮食,七八千万两银子也是轻轻松松的。

  这些蛀虫在大名府这片土地上啃食了200多年,现在轮到他们吐出这些不义之财的时候了。他们根本无法维持关中的秩序,那就让我们大同社来取而代之。”

  徐晨听后,眉头紧锁,语气平和却坚定地说道:“还没到绝境的时候,这个时候贸然掀起战争,只能让更多无辜的灾民惨死在战火之中。现在赈灾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不能再给百姓带来更多的苦难。”

  徐晨沉思片刻,接着说道:“我们大同社目前难以制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来安置这些灾民。我想,我们可以开放一部分行业,让那些商贾帮我们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刘永听闻,不禁皱起了眉头,疑惑地问道:“现在的关中可没啥好生意可以做啊,那些商人向来无利不起早,他们只怕不会轻易听从我们的命令。”

  徐晨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们可以卖给他们全套的纺织羊毛的机械,让他们也开纺织厂。还有制砖的机器,让他们开砖窑厂,以及水泥厂、面粉厂等等。要是他们资金雄厚,哪怕是钢铁厂也可以让他们尝试去开。”

  刘永一听,当即激动地站起身来,用力摆手反对道:“不可,万万不可!现在纺织厂可是我们大同社收入的支柱产业,每年能收上百万两银子,比延安府16县的田赋总和都要高。要是纺织业出现了竞争对手,我都督府的财政肯定会出现巨大的亏空,这可不是小事啊。”

  此时,因为粮食价格的高涨,已经引起了整个关中地区的物价飞涨。就拿纺织业来说,现在一匹羊毛布的出厂价已经达到了九钱银子一匹,那些带有花色的羊毛布、羊毛毯价格更加高昂,而高档的羊绒布更是价格突破了十两银子。

  这些高档布料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纺织厂的利润。这也正是刘永坚决不允许纺织厂出现竞争对手的原因,一旦纺织厂的利润受到影响,大同社的财政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徐晨依旧面带微笑,耐心解释道:“如果羊毛布的产能提升好几倍,但依旧不能满足北方的市场,不会对纺织厂的利益有太大的损失。而我们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从这些商贾手中收回一部分利益。而且,我们高价卖出纺织羊毛的机器,这本身也能赚一笔钱。如此一来,我们的收入未必比单纯依靠纺织布匹差多少。”

  李文兵却不屑地哼了一声,说道:“先生,有钱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赚?何必分给那些商人。无商不奸,这些商人的品德不比那些士绅高多少。看看现在,关中旱灾才不过爆发了几个月,粮食的价格就翻了两倍多,这些倒买倒卖的奸商可谓是罪魁祸首。”

  徐晨苦笑着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我们必须认清现实,我们没有足够的管理人才来管控整个纺织业。就算我们强行扩大纺织厂规模,管理不善也只会导致效率低下,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只能靠那些商人来帮我们把产业规模做大。”

  这个时代的纺织厂发展存在诸多限制,大概300张到500张织布机就是一个工厂管理的极限。大同社目前把新设立的纺织厂都计算在内,总共有12个纺织厂。然而,这些纺织厂的效率却是参差不齐。

  效率最高的自然是米制那些第一批建立的纺织厂,而新建立的纺织厂由于各种原因,效率普遍会比第一批的低3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这个时代,管理才能确实是一种稀缺的技能。

  大同社虽然也有不少人才,但对他们而言,当下最关键的任务是组建强大的军事体系,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完备高效的政务体系。以及培养下放到乡村的组织农业人才,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大同社的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这三个体系当中,实在难以抽出更多精力去全面管理纺织业等其他产业。

  大同社虽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全面打击地主士绅,但对于商贾力量却是有限的打击,那些放高利贷的,倒买倒卖囤积居奇的奸商都遭到了大同社毫不留情打击。

  但对于那些开造纸厂,砖窑厂,甚至纺织厂的作坊不但没有打击,还予以保护,给他们下大量的订单,对小商小贩也不在打击的范围之内。就目前而言,腐朽的地主阶级对大同社的压力不是很大,还不需要那么矫枉过正,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手工业作坊组还是大同社的盟友。

  大同都督府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需要的各类物资是海量的,同时徐晨他们收缴了延安府地主士绅200多年来积累的财富,手中拥有的钱财并不少。

  大同都督府也不吝惜这些钱财,大规模的下订单,这就导致了整个延安府各个手工作坊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大同社的崛起对地主来说是天灾,但对这些手工业作坊主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机遇。

  现在徐晨就是想,加快延安府手工业产业发展的速度,开放更多的行业,让这些手工作坊主吸纳更多的工匠。

  现阶段刘永和李文兵两人共同的想法就是,赚钱的产业,他们大同都督府全部要抓在手。

  这既有外部流民不断涌入带来的压力,他们需要更多的钱财,掌握更多的资源来安置这些流民。

  内部则是他们想要建立大同世界驱使他们如此做,大同都督府所有的资源由他们掌握,再由他们分配,然后再建设出一个农户有田种,工匠有差事,小孩有书读,妇孺能够安心的养儿育女,如此景象,则是他们认为的完美的大同世界。

  但只有徐晨知道,这不现实,大同社没有那个组织能力掌控整个天下的生产,也没有那么高的道德能公平的分配这么庞大的利益,抓大放小才是大同社未来的趋势。

  二人听了徐晨的分析,陷入了沉思,现场气氛依旧凝重,两人都在权衡着各种利弊,最终刘永和李文兵二人被徐晨说服,在肤施县来一场招商引资。

第138章 产业链体系的监管与挨骂的张献忠

  肤施城,工业一区,星晨家具作坊里,到处都是“哒哒哒”的敲击声音,这个作坊不小,用的是竹筋水泥做支柱,高度超过了两丈,有半亩大小,里面有30余工匠在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情。

  “铛铛铛”的声音有节奏地响着。

  孔晨是这作坊的东家,他身材壮实,双手满是老茧,此刻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大声喊道:“好了,你们到下班的时间了,收拾好工具回家!”

  工匠们纷纷回应:“知道了,东家!”声音里透着一天劳作后的疲惫,但又带着几分即将回家的轻松。

  他们一个个手脚麻利地收拾好工具,陆陆续续走出工厂。与此同时,另外一班工人走进来,准备接手接下来的工作。

  孔晨的师弟赵铁柱快步走过来,他憨厚老实,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师哥,晚班就交给俺吧,您放心!”

  孔晨拍了拍赵铁柱的肩膀,笑着说道:“有了煤油灯之后,咱这作坊就能一天开到晚。这可是个好东西,多亏了都督能弄出这样的好东西。”

  不过他很快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师弟可得注意一点煤油灯的方向。咱这作坊里木屑多,要是木屑靠近了煤油灯,那可就危险了,说不定会引发大火,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呐!”

  赵铁柱用力地点点头:“俺晓得,师哥。俺一定多留意着,保证不出岔子。”

  星晨家具作坊他占七成股份,他三个师弟占三成股份,所以赵铁柱也是东家,对作坊的事情他自然也异常上心。

  孔晨还是有些不放心,继续叮嘱道:“早班交接的时候更要注意了。交班时间一到,就绝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工厂。你还记得咱旁边老陈的木材作坊吧,就因为他儿子多上了一个时辰的差事,结果被上面罚了二十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咱可不能犯同样的错。”

  赵铁柱再次重重地点头:“俺知道啦,师哥。俺回去之后,先仔细清点人头,到点了一定带着所有人一块儿走,一个都不落。”

  说起这煤油灯,那可是徐晨带领大同社的一大功绩。自从徐晨建立石油产业,廉价的煤油灯就开始大量生产。

  为了推广煤油灯,大同社在肤施县南北两条主干道上,建立了路灯系统。一到晚上,两条街道被照得亮堂堂的,这可是破天荒的事儿。即便是京城,也没有这般奢侈的照明。虽说一开始,很多人在背后暗骂大同社是暴发户,可这实实在在的便利,这两条街的店铺即便是到了夜间也生意火爆,甚至还开成夜市。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示范效应,煤油灯迅速在延安府大规模普及开来,现在已经全面取代了蜡烛和老式的油灯。

  有了这更亮、更廉价的照明系统,肤施工业区实行三班倒就有了物资基础。但整个肤施城却没多少作坊敢随意加班。

  其中的缘由也很简单,大同社不允许,徐晨当然不允许有加班这样的事情了,现在每个月都有3万流民涌进来,本来就业岗位就不够多了,还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你这是在找打。

  所以大同都督府对于加班这是重点打击,哪怕是工匠想加班也不允许,你加班了,那其他人怎么生活?

  现在大同府的政策就是极限增加就业岗位,同时以甲方的地位优势逼着这些作坊多招工匠。

  在收缴了整个延安府大户的钱财之后,大同社已然成为肤施城最大的经济体。肤施城六七成的作坊都要和大同社打交道,既然要合作,就得听大同社的命令。

  徐晨对产业链管理那是相当熟悉,毕竟后世的经验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依样画葫芦,只要作坊愿意和大同社做生意,就得接受大同社的产业管理。什么标准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大同社都会派人来指导。

  而且,大同社还有严格的规定,工人的俸禄最低不能少于三钱,每个班次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四个时辰,一旦违反规定,就要接受处罚。

  尽管大同社的限制条件不少,可肤施城的作坊主们还是争着抢着要和大同社做生意。

  为啥呢?道理很简单,大同社推行的标准化管理和流水线作业,能大大提升作坊的生产效率。而且大同社的订单多,利润也高,和他们合作,实实在在能赚更多的钱。

  就拿孔晨的星晨家具作坊来说,原本他和师弟4个人的小作坊,他们自己是老板,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加不加班的事情。

  但孔晨通过原本在大同工业区的关系,弄到了都督府的订单。那是一万张课桌的大订单,他只能多招60人,三班倒的赶订单,同时也要开始遵守都督府的规矩。

  而像这样的大订单,大同社手里有十几份,得到这些订单的作坊一个个都赚了钱,他们清楚知道自己赚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自然要听从都督府的命令。

  而那些没有加入大同社产业链的作坊,生产效率比不上人家,订单也少得可怜,最后不是破产就是倒闭,根本没法在这行里继续混下去。

  孔晨从作坊出来后,径直去市集买了些卤菜,随后朝着幸福小区走去。幸福小区可是整个肤施城第一批改造完工的小区。

  这段时间,大同都督府在整个延安府大力开展基建工程,肤施城作为重点区域,徐晨有意将其打造成近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工程。而且当下人力充足,于是在城中大规模地进行拆建工作。挖下水道、在核心街道修建水泥马路,等水泥的原材料充足之后再扩张,在道路两旁设置后世常见的绿化设施,还建起了类似后世小区的建筑。虽说这些建筑比起后世的小区要简陋许多,都是三层楼的筒子楼样式,以竹筋水泥为支柱、砖石为结构,但在这个时代,那绝对称得上是高品质住宅。

  幸福小区作为首批竣工的住房,大部分都分给了上次与杜文焕大战中立功受奖的战士们,因此也成了大同社的军官小区之一。

  孔晨提着买好的吃食走进了田建秀的家。

  此时,田建秀的老婆莲娘正抱着小儿子,满脸严肃地训斥着自己的小弟二狗。

  莲娘一看到孔晨,立刻换上笑脸:“孔大哥来了,二狗,还不叫人。”

  二狗赶忙打招呼:“孔大哥,好。”

  这时,坐在大厅里看《大同报》的宋老汉听到声音,放下报纸,笑着说道:“小孔又来啦,正好留下来吃个饭。”

  可别小看宋老汉,他以前也是读过书、学过字的,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启蒙读物他都能通读。只可惜他读书天赋有限,后来世道越来越艰难,也就断了读书这条路。

  不过自从成了纺织厂的看门大爷,整天守着亭子没什么事,就渐渐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即便现在在家,每天也都要看上一看。

  宋母正带着田见秀的大娃,眼前这温馨的场景,让孔晨心里不禁生出几分羡慕,田大哥如今这日子,一家人团团圆圆的。

  田建秀分到的这套房子挺大,两厅四室。他干脆把老丈人家也接过来住,彼此也好有个照应。现在,他给老丈人在纺织厂安排了个看门的活儿,虽说每个月只能挣三百文钱,但活儿轻松还包。

  宋建军(大狗)被安排到钢铁厂当学徒,活儿虽然辛苦,不过收入不错,正式工就有一两银子,而且上升空间大,要是能成为技术工匠,每个月挣十两银子那都不是难事。

  宋建华(二狗)因为年纪小,被安排到戏曲团做帮工,每天主要负责帮下乡的剧团搬运各种物品。

  宋建华干了半年后,发现戏曲团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可他跟着姐夫来就是想留在城里的,于是就想让姐夫帮忙换个差事。

  莲娘知道这事儿后,立刻把宋建华狠狠训斥了一顿,当初为了把全家人弄到府城,自己的夫君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现在二狗居然还矫情上了,看不上戏曲团的工作,自然引起莲娘的口诛笔伐。

  正好孔晨来了,莲娘才停下,可眼神还是恶狠狠地盯着宋建华,把他看得心里直发毛。毕竟长姐如母,宋建华从小就是姐姐带大的,自然对姐姐怕得很。

  孔晨笑着问道:“今日是老田轮休吧,他在家不?”

  莲娘点点头:“在呢,在书房看书呢。”

  孔晨便自己朝着书房走去。书房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架,能装不少书,还有一张大书桌,这些可都是孔晨亲手打造的。

  这种书房的样式和现在大明读书人的书房截然不同,这是徐晨按照自己记忆中后世书房的样子弄的。之后大同社的人纷纷效仿,这种样式的书房便在整个延安流行开来。

  孔晨走进书房,看到田建秀正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看,封面上写着“纪效新书”四个大字。

  孔晨打趣道:“当年咱可是斗大字不识一个,如今老田你都成读书人啦?”

  田见秀认真地说:“不学习不行啊,都督抓的紧,经常要考我们,俺可不想让都督失望。而且现在大同社发展的这么快,跟不上可不行。俺现在要指挥上千号兄弟打仗,得为他们的生命负责啊。”

  这段时间,护卫队难得迎来一段和平时期,但训练任务依旧十分繁重。新兵要接受基础训练,老兵要学习新的战术技能,军官更是得上速成班,从文化教育到各种军事教育通通都得上。被俘虏的赵宝国,也被拉来当教官,教大家如何成为能指挥大军的将领。

  孔晨深有同感地说:“俺跟你情况也差不多,现在俺管着几十号人的生计,可俺想学点东西都不知道去哪儿学。”说完,他压低声音问道:“听说都督要把纺织机器开放给大家,这事儿是真的不?”

  田见秀点点头:“是真的。怎么,你也打算开纺织厂?”

  孔晨眼睛一亮,笑道:“纺织厂那可是个赚钱的好买卖,谁不想啊?”

  田见秀却摇摇头,认真地说:“这事儿虽然是真的,但俺不建议你盲目往里闯。”

  “为啥呀?”孔晨一脸疑惑。

  “你瞧瞧现在,整个延安的那些大族听到风声后都蠢蠢欲动。人家有钱有势,资源又多。你才多少本钱啊,就这么挤进去,别说赚钱了,只怕你那点家底儿很快就亏光咯。”田见秀耐心地解释着:“俺觉得你还是把心思多放在提升家具制作技术上,把家具生意做好,也能有不错的收成。你看现在肤施县的人越来越多了,对家具的需求肯定也会越来越大,这市场足够你赚的啦。”

  没过多久,厨房里便飘出阵阵饭菜的香气,宋母手脚麻利地将做好的饭菜一一端上桌。此时,宋建军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时回到家中。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气氛格外温馨。

  宋建军看见和姐夫一起出来的孔晨,脸上立刻露出笑容,热情地招呼道:“孔大哥也来啦!”

  孔晨笑着点点头,看向宋建军,关切地说道:“建军啊,我听说钢铁厂的活儿可苦了,要不你来我这儿做木匠吧。只要你肯用心把技术学好,过不了多久,我就提拔你做管事,以后日子肯定差不了。”

  宋建军却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眼神坚定地说:“孔大哥,做木匠虽然也不错,但俺还是更喜欢留在钢铁厂。”

  孔晨有些诧异,不禁笑道:“钢铁厂难道就有意思了?每天又累又脏的。”

  宋建军眼睛亮晶晶的,兴奋地说道:“当然有意思啦!俺们师傅说了,要建造整个陕西行省最大的高炉。您可不知道,据说那高炉一次就能炼出三万斤的铁呢!还有那烟囱,可高啦,比肤施县城墙都要高好多。俺活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这么高、这么大的烟囱呢!而且钢铁厂里可好了,有宽敞的大食堂,饭菜虽说算不上山珍海味,但管饱又好吃;还有澡堂,下班后能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一天的疲惫都没了。自从进了钢铁厂,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钢铁工匠。”

  听到儿子的话,宋父也跟着笑了起来,脸上满是欣慰:“俺这两个儿子啊,性子老实,确实不太适合经商,就适合踏踏实实地做些实在事儿。钢铁厂这份差事,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孔晨理解地点点头,心中明白宋父的想法。虽说跟着自己做木匠,收入可能会高一些,但宋父更看重大同社工厂的稳定和优厚待遇。

  在大同社的钢铁厂,正式铁匠的收入稳定在一两银子,技术好的铁匠每月能拿到五两银子的俸禄,而且各项待遇生老病死都安排好,让人心里踏实。

首节 上一节 70/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