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99节

  接下来的一个晚上,他们把算盘珠子都给打烂了。书房里,算盘珠子噼里啪啦的声音响个不停,他们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额头上满是汗珠。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核对,他们惊愕地得出结论:大明两万万百姓只能得到三亿~四亿石粮食,这些粮食勉强只能养活自己,只要有任何灾害,他们就有可能会饿死。

  而朝廷获得的钱粮在整个天下创造的财富面前,税收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整个天下六七亿石粮食的财富被士绅获得。

  这个数字简直震碎了他们的三观。他们原本认为士绅受到一定的优待是应该的,毕竟他们在文化传承、地方治理等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贡献。

  但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士绅会赚取天下如此多的财富,是朝廷的30多倍,而且这不是几百年积累出来的事,而是每年都有这么多的财富流入士绅的口袋。士绅获取这么多财富真的是正确的事情吗?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赞同这个观点。

  为了进一步证实,同时也是为了对比,他们又收集了大同社的报纸,仔细研究大同社的税收情况。大同社下有延安府和榆林府,两府共有600多万亩土地,今年又在河套新开垦了上百万亩土地,大同社一共有七百万亩土地。按照亩产一石粮食来计算,大同社收三成税,一年就是210万石。即便今年陕北闹旱灾,但因为大同社种植的大部分都是高产作物,加上他们还有一定的农场,所以260万石的税收,这个数字是真实可靠的。

  然而,这个数字却让他们更加难以接受。因为两府在大明治下,一年交的税收连26万石都没有。大同社不仅税收翻了10倍,而且农户的负担居然减轻了。

  没有了地主士绅的盘剥,农户可以获得自己收益的七成,而且连徭役都没有。也就是说,大同社地方上的农户比大明其他地方的农户负担更少不说,收入还翻了一倍。

  在这个简单的只有农业的结构模型当中,把士绅除掉,居然所有人都是获益者。朝廷可以得到10倍以上的税负,有了这么多的税负,朝廷现在面临的问题那还能是问题吗?

  西南、辽东的叛逆都可以轻松击败。

  农户还能得到一倍以上的收益,他们就不会饿肚子,不会饿肚子这些农户就不会造反,大同社或许就不会出现。

  他们简单推论得到的答案快让他们跳起来了。大同社的政策在这个简单的农业模型当中,居然是解决天下问题的最优解。

  但这个最优解却不是他们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一直以来所维护的、所认同的士绅阶层,可能是天下诸多问题的根源。

  后世有句老话说的好,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他们被自己得出来的数字实实在在的刀了。

  杜麟征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到现在他还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气氛略显沉闷,徐孚远为了转移话题,他不经意地看向窗外,眉头微皱,疑惑道:“今天这是怎么回事?这天怎么这么黑?”

  夏允彝顺着他的目光望向不远处厚重的乌云层,那乌云如墨汁般在天空中肆意蔓延,仿佛一头巨大的猛兽正缓缓逼近。

  他脸上却浮现出一丝笑意,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说道:“终于要下雨啦,关中的旱灾可能会减缓一些了。”

  这段时间以来,关中大地久旱无雨,农田干裂,庄稼奄奄一息,百姓们整日忧心忡忡,盼望着能有一场甘霖降临。

  然而,他们没想到这场雨来得如此猛烈。夏允彝话音刚落,狂风便如咆哮的野兽般呼啸而来,吹得窗外的树枝沙沙作响,尘土飞扬。两人意识到情况不妙,当即起身,快步走到窗前,用力关好门窗,防止狂风灌进屋内。

  “霹雳,霹雳”,紧接着电闪雷鸣接踵而至。一道道耀眼的闪电如巨龙般划破漆黑的夜空,照亮了整个房间;一声声震耳欲聋的雷声仿佛要将天地撕裂。随后,一阵“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倾泻而下,打在窗户玻璃上,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

  窗外,乌云愈发厚重,仿佛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笼罩着整个五原城。雨势也越来越大,如注的雨水形成了一道道水帘,让人几乎看不清外面的景象。

  他们屋檐下的防火缸很快就接满了整整一缸水,水不断地从缸沿溢出,在地上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洼。院子当中也逐渐出现了积水,且水位在不断上升。

  这场暴雨来势汹汹,下得极其猛烈,而且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三天之久。五原城此时还处于建设当中,排水系统尚未完全建好,面对如此大的雨量,根本无法承受。很快,整个城市就陷入了内涝之中,街道变成了一条条小河,房屋的底层也被积水淹没。

  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这场大暴雨还夹杂着狂风。大量即将收割的麦子、玉米被吹倒在地,原本饱满的麦穗和玉米穗沾满了泥水。土豆、红薯等作物也泡在积水当中,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已经开始出现腐烂的迹象。如果再不及时收割,这些农作物必然会全部腐化,到时候当地的农户们一年的辛勤劳作将付诸东流,必然会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困境。就在农户们心急如焚、故不的暴雨在田间忙碌着收割自己的粮食的时候。

  “滴滴滴,全军集合!”的紧急集合声突然响起。紧接着,整齐而响亮的口号声“1234,1234”回荡在整个城市上空。

  夏允彝他们正在屋内休息,被这呼喊声吵到,夏允彝脸上露出一丝烦躁,皱着眉头问道:“这暴雨刚停,他们集结起来干什么,不会想去打仗吧?”

  不一会儿,命令声清晰地传来:“一营去帮助临沃第一农场收割粮食,二营去帮助第二农场,三营去帮助临河农场~~~。”

  夏允彝听到这个命令,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瞪大了眼睛说道:“他们集结起来是想要帮助百姓抢收粮食?”

  在他的认知里,军队的职责主要是打仗,保护城池和边疆。而让军队去帮助百姓抢收粮食,这是他从未想过的事情。

  但对徐晨来说却觉得理所应当,在他的认知里,百姓遭灾了,军人去支援,这本就是应该做的事情。

  但对夏允彝来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大明,军队残害百姓的事情屡见不鲜,想让他们做好事、帮助百姓,就如同太阳打西边出来一样不可思议。

  徐孚远听后,不禁长叹一口气,感慨道:“撇开他们屠戮自身的士绅的问题,大同社的确是在身体力行地实践他们的大同之志。说他们是知行合一的君子并不为过。”

  杜麟征却有不同的看法,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分析道:“这是因为徐晨的野心极大,他掌握上百万人的生死,住在军营,吃的和普通的百姓一样,每天在田地里和农户一样劳作。他忍耐越多,野心越大。”

  他认为徐晨这样做更多的是为自己的野心,并非单纯地为了帮助百姓。

  夏允彝沉思片刻,认真地说道:“君子论行不论心,就目前而言徐先生是做到了自己说的一切,他是在带领大同社社员践行大同之治,这一点我们得承认。”

  他觉得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的实际行动,而不是去猜测他的内心想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徐晨和大同社的成员们确实在为百姓做实事。

  他想了想,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接着说道:“旱灾之年,每一粒粮食都是宝贵的,能多救活一粒粮食,就能多救一个人,走,我们也去帮助农户收割粮食。”

  说完他便率先起身,徐孚远、杜麟征四人,相互对视一眼也纷纷跟上,加入到了帮助农户抢收粮食的队伍中。

第174章 ,大明特产“猪队友”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十日。

  山西行省,闻喜县,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战争阴云之下。罗汝才在占据曲沃县后,野心勃勃地开始四处攻城略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先后拿下了绛县和绛州,两州县几乎是望风而降。

  而后亲率三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闻喜县,目标直指一路南下的运城。

  运城拥有整个山西最大的盐池,几千年来一直是富裕之地,罗汝才将其视为自己争霸天下的重要资本。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罗汝才在绛县和绛州未能有效约束部下,农民军在两县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这一系列暴行不仅耽搁了他的行军速度,也引起了解州地主士绅的极度惊恐。

  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平日里吝啬的他们终于大方起来,一方面,他们自掏腰包,替朝廷给断了两年军饷的太原镇士兵补发军饷,另一方面,在整个解州大量招募青壮,加强城池的防守力量。

  明军向来如此,有钱就有战斗力,没钱就士气低落。靠着解州士绅的慷慨解囊,再加上罗汝才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发指,农民军连续进攻闻喜县十余天,却始终未能将其攻克。

  与此同时,贺函率领 5000秀子营士兵和一万民夫,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行军,越过潼关,一路途经蒲州、解州、安邑,终于来到了涑水河边。

  解州知州王世文,闻喜县的李梦辰等人得知有援军到来,顿时大喜过望,当即派遣使者前来求援。

  当使者看到 5000秀子营士兵在河边排成整齐的方阵队列时,那雄伟的气势,仿佛能气吞山河,让他们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使者领着手下,急匆匆地奔了过来。

  双方见面后,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使者言辞恳切,请求秀子营北上击溃叛军,救闻喜县于水火当中。

  然而,贺函却皱着眉头面露难色地说道:“我军远道而来,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而且粮草也供应不济,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才能继续北上。”

  使者一听,急得差点哭出来,声音带着哭腔说道:“将军啊,歇不得啊!闻喜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再耽搁下去就来不及了。”

  一旁的萧涛冷哼一声,满脸怒气地说道:“你们山西人好无礼啊!求人帮忙也没有个求人的态度。我军为了救援你们,一路疾驰,每日行军超过了三十里,就连你们山西自己的将军曹文诏都没有我们赶路的速度快。

  可结果呢,这一路上,不管是在蒲州、解州,还是运城、安邑等州县,当地的地方官防我们就像防贼一样。城池紧闭也就算了,连粮草都不给我们准备,营地也不安排,我们一路走了三百多里,居然得不到任何补给,现在还打算让我们饿着肚子帮你们打仗,你们这些山西人真是抠门到骨子里了。”

  秀子营的军官们听了萧涛的话,也都纷纷点头,纷纷表示没有粮草打不了仗。

  他们也憋了一肚子的火气。他们在关中的时候,好歹还能获得一些补给,可一过了潼关进入山西行省的地界,情况就完全变了。

  当地的官员把他们当做贼寇一样,什么补给都不给,就让他们离开。当地百姓一听说大军过境,一个个都逃到山里面去了,只留下空荡荡的村落,他们想买粮草都买不到。

  要不是贺函他们还带了一万民夫来运输粮草,这一路的补给和安营扎寨都要成为大问题。

  即便如此,秀子营的粮草也已经所剩不多了。毕竟他们是来打仗的,不是专门运输粮草的,出发时也就带了半个多月的粮草而已。

  使者听到这番话,并没有关心秀子营的待遇问题,而是着急道:“还请将军说明要求,某定会上报知州。现在军情紧急,想来知州是不会拒绝的。”

  贺函冷淡地说道:“准备好十万石粮食,我军连同民夫共 1.5万人,每人准备 10两赏银。”

  使者一听,苦着脸说道:“将军,能不能少点啊?这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一时间恐怕难以筹集。”

  贺函却满不在意地说道:“东西送到营地,某才会出兵。你们可以拖着不办,某也可以在这里迎击叛逆。”

  经历了重民社初期缺钱的危机和陕西士绅各种奇葩的动作,贺函知道粮草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山西行省的官员拙劣的表现,也让贺函对他们一点都不信任。

  如果这些官员不把粮食和赏银送过来,自己的军队将陷入绝境。他可不会把自己的命脉交给这些不靠谱的“猪队友”。闻喜县官员不把钱粮提前准备好,他情愿带军队回关中也不会再留在山西。

  使者见贺函态度坚决,马上改口道:“某这就去上报,还望将军稍作等待。”说完,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贺函望着使者离去的背影,满脸失望,朝廷官员的能力越来越低下,以前是卸磨杀驴,现在是事情都没做就想杀驴了。

  使者匆忙赶回闻喜县,将贺函的要求如实上报给了解州知州王世文和闻喜县令李梦辰。两人知道军情紧急,秀子营的到来是解闻喜之围的关键。

  于是他们分工合作,王世文继续留在闻喜县抵抗叛军。

  李梦辰只想办法向当地的大户。筹集十万石粮食和十五万两赏银虽。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四处奔走,想尽办法东挪西借。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刻,筹集如此大量的粮草谈何容易。

  李梦辰几乎跑遍了闻喜县的每个大户家族,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关系。经过三天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带着银子和部分粮草来到了秀子营的营地。

  李梦辰见到贺函后,先是满脸敬佩地赞扬道:“久闻秀子营乃是读书人的榜样,诸位将军心怀家国,不远千里前来救援,实乃我山西百县之福,闻喜百姓之福。”

  接着,他面露歉意地说道:“粮草因为数量太大,在如今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实在难以在短时间内筹集齐全。某这次只带来了 1万石粮食,但 15万两银子某还是带来了,余下的粮食还请将军给某一点时间,某定会竭尽全力尽快筹集。”

  说完,他一挥手,身后的士兵们便抬着一箱箱白花花的银子走进了帐篷。

  贺函看着李梦辰诚恳的样子,心中的不满也消散了几分。他知道现在想要筹集10万石粮草的确有点难,而且李梦辰是崇祯元年的进士,谈吐文雅,言谈当中将他们视为自己人。而不是将门丘八,这点他也非常受用。

  贺函解释道:“不是某要挟县尊,而是粮草乃是军中大事。某进入山西三百里,当地官员却没有一地为我们准备营帐和粮草。某实在不习惯在缺乏粮食的时候打仗,还望县尊理解。”

  李梦辰连忙拱手赔罪:“这是我等之错,未能妥善安排将军一行,还望将军恕罪。”

  贺函见李梦辰态度诚恳,便下令道:“全军拔营,向闻喜县进攻。”

  “遵命!”众将士齐声回应,迅速开始收拾营帐,准备出征。

  与此同时,闻喜县罗汝才的营地大帐内。

  罗汝才趴在案几上,借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仔细地看着一张破旧的羊皮地图。他眉头紧锁,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说道:“高迎祥那个伪君子已经打下了沁水县了,看样子他是想要占据整个宁山卫了。张三也打下了汾州,看他的样子,他是想推一下太原,我们这位盟主的野心很大呀,连太原都敢想。

  而后他又着急道:“我们的动作要快了,要不然地盘和实力就比不上其他义军了。”

  罗汝才不仅时刻关注着自己的敌人,对自己的盟友也充满了妒忌和猜忌。尤其是得知张三打下汾州的消息后,他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真巴不得张三打一场败仗。在他看来,敌人的强大固然让他担忧,但盟友的成功更让他心生妒忌。

  下山虎在一旁无奈地摇了摇头,劝说道:“大哥,我们还是先关心眼前的局势吧。陕西的秀子营已经渡过了涑水河,距离我们不到五十里了。要是他们和闻喜城内的守军来个内外夹击,我们可就麻烦了。”

  下山虎心里暗自嘀咕,都这个时候了,大哥还在妒忌盟主的势力发展快,也不想想办法先把闻喜城打下来。他这个大哥什么都好,就是妒忌心太重,连自己的盟友都不放过。

  罗汝才却不以为然地笑道:“真当大哥是那种轻重不分的人吗?某早就派人打探了秀子营的情况。说是有上万人,但其实就只有 5000士兵,余下的都是民夫。”

  “秀子营,哈哈哈,他们还真以为自己会打仗了,居然从关中一路跑到山西来,真不知死活。”罗汝才满脸不屑,在他看来,一群秀才组建的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

  他觉得这不过是陕西行省士绅为自家子弟弄军功的地方,没想到这些秀才还真把自己当成回事了,居然跑到山西来送死。

  下山虎见大哥如此轻视秀子营,不禁担忧地说道:“大哥,可不能小看这些秀才公。大同社的徐当家不也是读书人吗?

  据说秀子营的贺函也是米脂来的。这两年,莽金刚、钻天鼠、一丈天等人都是死在他们手中,不占泥他们也被打得不敢靠近西安府。他们还是有点本事的,你哪怕不相信秀才能打仗,但他们手中 5000支火枪可是真家伙,那是真能打死人的。”

  罗汝才自信地笑道:“像徐当家那样的读书人,上千年才能出一个。某不相信米脂还能出一个徐当家那样的人。而且我们有三万人,对付他们 5000人,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火枪虽然厉害,但也要看在谁手中用。在秀才手中,那还不如一根烧火棍。只要我们靠近了他们,秀子营的火枪也就没有用了。”

  “消灭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现在缺时间,我们拖不起。我们一定要在下雪之前攻占整个解州、蒲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壮大。等下一次会盟的时候,谁当盟主还不一定呢。”罗汝才一边说着,一边握紧了拳头。

  想了想,罗汝才又说道:“我们先去消灭这支秀子营,让闻喜城的守军知道援军没了,到时候他们就会不战而降了。”

  双方都怀着交战的想法,各自调兵遣将。秀子营在贺函的带领下,士气高昂地朝着闻喜县进发,罗汝才的农民军也在做好准备,打算给秀子营一个迎头痛击。

  两支军队行军了半日,在闻喜县二十里的郊外不期而遇。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大战一触即发。

  闻喜县郊外,湛蓝的天空如同被水洗过一般,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洁白如雪的浮云三三两两地飘浮在空中,悠然自得,仿佛世间的一切纷争都与它们无关。

  几天前一场意外的寒风刮过,本来夏日炎炎的气候瞬间寒冷下来,连太阳懒洋洋地俯瞰着这片陆地。此时的温度不高不低,对于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来说,这样的天气恰到好处。

  义军队列,一阵急促而密集的马蹄声打破了平原上的宁静。义军的斥候们从七八个不同的方向,如离弦之箭般狂奔而来,他们带来了秀子营的最新动向。

  罗汝才得知秀子营也在朝着自己靠近时,脸上顿时露出了大喜之色,他狂妄地大笑道:“这些秀才公真是自寻死路!来人,摆开阵型,让我来教教这些秀才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打仗!”

  刹那间,猛烈而激昂的战鼓声冲天而起,那声音如同滚滚春雷,响彻了空旷的平原,在空荡荡的天地之间久久回荡。

  罗汝才的三万大军迅速行动起来,简单地分成了左、中、右三部,而三部其中又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几股人马,罗汝才的大军就是大大小小的义军的联合体,想要摆出太严谨的军阵还是有点强人所难

  士兵们略显慌乱,但在将领的呵斥下,还是努力地调整着阵型,勉强有个阵型的样子。

  与此同时,贺函也通过自己的侦察兵探查到罗汝才部正朝着他们冲来。

  他冷静地下达命令:“秀子营由行军的纵列变成横列!”

  得到命令秀子营从行军的纵列,快速的变成了战斗的横列。他们平日里训练有素,变换阵型的速度极快。

首节 上一节 99/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