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25节

  “我与文台相交莫逆,情深义重,今朝为他报仇,宁弃一国以祭之。

  沛国之事,我自有计较,班师回朝,朕意已决!”

第174章 有一人,说出他名,吓汝一跳!

  “朕意已决,班师回朝!”

  此言一出,没等周瑜再说什么陆逊已挺身上前。

  “老师英明!

  此以退为进之计也!

  当下老师所以被曹操、刘备乃至于刘表围攻者,盖因连战连捷,群雄束手,引起诸侯之忌惮。

  诸侯所以合纵者,畏惧老师如六国畏惧强秦也。

  诚如公瑾所言,锐意进取,一往无前,或可尽得豫州之地,然进逼太过,诸侯难免效六国伐秦之旧事也。

  今不若以退为进,今岁夺五城,明年取十城,然后予诸侯一夕安寝,彼起视四境,而我军又至,此虽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犹举火薪,薪不尽,火不灭,倾之以缓,日削月割,则诸侯以趋于亡,我军常胜矣。

  当此之时,老师若退,则吕布、刘备争执于徐州,曹操、袁绍斗之于北方,刘表畏怯困守荆州。

  诸侯心思各异,若无老师威胁,其自相斗矣,老师可高居淮南,缓图以制,此不争一时,乃谋长远也。”

  袁术于王座之上,微微颔首:

  “伯言所言,甚合我意,陈国直面刘备、吕布,依旧由纪灵及他麾下三万兵马镇守,不可轻动。

  至于梁国,平东将军乐进何在?”

  “末将在!”

  “今命你拥兵两万,总领梁国诸事,以御曹贼,保境安民。

  可敢接令?”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今得主公信任,敢不效死?”

  袁术对此也颇为满意,这段时间以来,乐进表现的还不错,又有灭族大仇在前,所以还是打算给他个机会的。

  但也不能就此掉以轻心,是以袁术又吩咐曰:

  “袁胤、李丰可在?”

  “臣在!”

  “袁胤为监军,李丰为副将,你二人辅佐乐将军总领大军,但不要在军事指手画脚,可能明白?”

  “臣等亦晓大义,绝不耽误主公大事!”

  袁胤、李丰二人是他穿越而来最早接触的心腹,又是坚定的称帝党,在袁营之中深耕多年,地位不低。

  有他二人看着乐进执掌大军,以备不测,一旦乐进真有什么不好的举动,他一个空降的主帅,能否越过二人调动兵马都不一定。

  而他二人身为心腹,显然也能很好的领会执行袁术的意志,那便是:盯着乐进,多加防备即可,行军打仗上,只要乐进没有什么不妥的安排,就不要指手画脚。

  见他二人也接令退下之后,袁术又唤之曰:

  “伯言何在!”

  陆逊上前领命,“学生在!”

  “这段时间以来,伯言你每日跟着我,随侍身侧,得我言传身教,想来所学颇多,唯缺一历练实践之机也!”

  袁术解下腰间宝剑,交予他。

  “此剑名曰:如朕亲临!

  我回寿春期间,梁国、陈国由你任军师,代我坐镇前线,为两位将军出谋划策,临机应变,便宜行事。

  乐进、纪灵,天下名将,汝当多听从他们的决断,不可恣意妄为。

  骤临高位,应不骄不躁,大小诸事悉书信于我,莫负我望。”

  对袁术而言,此时能用以坐镇陈、梁的军师人选,目下不过周瑜、陆逊二人。

  以能力而言,周瑜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论亲近心腹,比不得时常随侍近前的陆逊。

  周瑜可用,但袁术不能单独交托他以大事。

  反观陆逊虽然年纪尚轻,还需要袁术交托佩剑来稳固他的地位与话语权。

  但这一年来跟随袁术四处征战,出谋划策,已经让天资聪颖的他,有了不少的成长与经验。

  此次镇守梁、陈,只是防守以备不测,又非出兵作战。

  且军事大局上还有乐进、纪灵两员大将操持,一旦果有不测,遭遇曹刘进犯,袁术也会即刻亲领大军来援。

  是以比起让陆逊在这里发挥什么作用,更不如说是袁术刻意给他一个离开自己身边,独自在外担任军师,操持大事的考验。

  顺便他也是袁术留在陈、梁,辖制乐进的最后一道保险。

  倘使乐进哪怕全族被灭,也要愚忠曹操,从始至终一直在装的话,而袁胤、李丰又无法辖制他的话。

  拥有临机决断之权的陆逊,就可持袁术佩剑,接管军队,在袁胤、李丰的配合下,夺走乐进这位空降主帅的军权。

  如此安排之下,兵马有陈国三万人,梁国两万人,统兵大将有纪灵、乐进,防备乐进又有袁胤、李丰,出谋划策更有陆伯言。

  在曹操、刘备同样要休养生息的当下,可以说是应对无虞。

  北面颍川的夏侯惇、太史慈、陈到、徐盛、杨弘统率的三万汝南兵更是固若金汤。

  至于南方的庐江,张勋虽率两万丹阳兵回了寿春,但赵云带去的两万黑山贼则留给了朱桓,随时防备刘表。

  如此袁术光在各处重地,防备各路诸侯的常驻兵马便已达十万之众。

  这也是他不得不回军休整的原因,此时的袁术因之前在梁国连番作战,来时的七万主力仅剩四万人。

  眼下分出两万人给乐进镇守梁国,他自领两万人回转寿春,再加上张勋麾下两万丹阳兵,寿春的一万精锐守军,合计十五万人已是袁术当下的全部兵力。

  此时此刻,王宫大殿之中,当听闻老师要亲授佩剑,更要教自己暂代梁、陈诸事,陆逊整个人为之一怔。

  要知道此前得授袁术佩剑的仅只阎象一人,今将第二把佩剑赐予自己,其中对他这位学生的期许爱护之情,陆逊怎不感激涕零,俯身长拜。

  “老师赐,不敢辞。

  学生定尽心竭力,替老师打理梁、陈诸事,不敢有丝毫愈矩。

  老师此去一别,再见不知何期,待老师下次引兵北上之时,逊必还老师一个焕然一新的梁、陈二国。”

  师生就此一别,袁术亲手将佩剑放入他手中,陆逊俯身不起,以双手举过头顶捧之。

  “勿负我望。”

  “唯!”

  对梁国、陈国等诸项示意安排,皆在袁术的一声声下令调度中稳步进行。

  待一切事毕,他笑谓角落之中的梁王、陈王曰:

  “二位大王可随我同往寿春一行,共迎年节。”

  梁王略带犹豫之色,吞吞吐吐。

  “那个.小王已受封地,无诏不得擅离.”

  然而梁王这边话还没有说完,边上陈王的国相骆俊已然当庭怒斥陈王!

  “大将军盛意相请,我王何故迟疑?

  大将军摄政朝野,口含天宪,难道还需要写诏书吗?”

  陈王刘宠:“.”

  我也没迟疑啊!我正要答应呢,这不是他先说了吗?国相你这也斥我呀?

  被国相当庭斥之,陈王刘宠那还敢迟疑,赶忙行大礼应下。

  “今蒙大将军诏,小王感激涕零,愿往寿春,同庆佳节。”

  边上这一王一相一唱一和的一幕,属实看呆了还在推辞的梁王。

  不是,你们陈国的堂堂刘氏封王和国相,就这么软骨头吗?

  你们这样就显得我刚才的推辞很突兀诶?

  梁王咬着牙,目视陈王君臣,当庭斥之!

  “陈王所言有理!

  方才是小王一时糊涂,还望大将军莫要见外,实则小王早慕寿春之繁华富庶,欣然愿往。”

  袁术:“.”

  他默然颔首,便着手提领大军,凯旋而归。

  与此同时,荆州襄阳。

  文聘跪在堂下久久不起,“回禀主公,聘未能打下庐江,还折损了黄祖将军与数千士卒。

  深感有负主公厚望,特来请罪。”

  他身侧跪着的蔡瑁、张允仗着和刘表关系亲密,又在大江之上同蒋钦互有胜负。

  后来之所以撤军也是因为文聘的陆军已经败退撤走,是以不仅无有认罪之意,还出言冷嘲热讽。

  “瑁当初就说了,袁术势大难挡,不可力敌,岂可为了曹操挟天子所发的召令就轻易与之为敌。”

  “是呀,早不听吾等之言,今不仅徒劳无功,靡费粮草,甚至还折了黄祖将军。

  蒯异度,你今还有何话说?”

  蒯越闻之冷笑曰:

  “今日几位将军兵败而归,不正应了我此前所言?

  袁术大势已成,若不早同曹刘联手,再发大军攻他,等将来诸侯尽灭,我等不过等死而已。”

  “蒯异度,主公重用你,每每听信你的谏言,可你今日所言,究竟安的什么居心?”

  “再发大军去攻?你是巴不得我二人也像黄将军一样死在庐江,还是希望主公麾下的兵马尽数在庐江覆灭呢?”

  面对蔡瑁、张允的逼问,蒯越挺身上前,凛然大义。

  “诸侯争霸,大势所趋,今不早图,后必为患!”

  大殿之上,刘表默然看着众人争吵,眼神越发冷冽。

  直至为了到底该不该继续攻伐袁术的群臣,察觉气氛变化,声音渐渐低落下来,他才沙哑着嗓音开口。

  “吵!吵!吵!

  今吵到明,明吵到夜,就能吵死袁术吗?

  袁术势大,必须遏制的道理,我岂不知?我没有听你们的出兵吗?

  可打过了吗?

首节 上一节 125/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