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60节

  陛下特传此诏,术亲发调令,征汝往陈国,以兴北伐之志,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此所谓降汉不降袁也,而今你还在迟疑,莫非是要抗旨不遵,为他一己之私,置家国大义于不顾。”

  黄忠:“.”

  袁公,您跟曹操百步笑五十步的,还有脸说人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不过黄忠眼下还真被袁术这番话说的有些无所适从,他本来是不打算投降的,可现在人袁术也没让他投降啊?

  袁公直接发天子诏与大将军令,命他去陈国前线讨伐国贼。

  他这根本没给自己拒绝投降的机会,拒绝之后直接是于国不忠,抗旨不遵。

  再念及袁术此前言说自己错看了他,与满城百姓相胁之语。

  他久在长沙驻守,与当地百姓岂能没有感情,黄忠清楚的知道,若袁术一味威胁相逼,他也只能无奈投降。

  可他没有,反而还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

  降汉不降袁,他黄忠没有投降,只是被天子诏与大将军调令给调走了。

  甚至还贴心的把自己调往了陈国战线,不必同荆州同袍对阵厮杀。

  表面是一封矫诏乱命,可其间降汉不降袁的体贴关怀之处,纵观此前降袁之夏侯惇、乐进等人,何人能及?

  既保全了忠义名声,又保全了自身性命,更保全同袍情意与这满城百姓,念及至此,黄忠怎不动容。

  “忠没有看错,袁公,您是仁德的人。”

  他说着放下长刀,躬身一拜,“平北将军忠,愿尊天子诏,奉诏讨贼!”

  “好,将军快快请起,往后匡扶汉室,剿除国贼,还得你我勠力同心才是。”

  不想袁术话音落下,黄忠却长跪不起。

  “望袁公勿怪,黄某眼下尚有一个不情之请,若袁公应允,这边拍马上阵,驰援纪灵将军。”

  “哦?”

  袁术眸光阴晴不定,面上仍存浅笑,“将军且说来一听。”

  “刘荆州待黄某有知遇之恩,还望袁公.”

  “哈哈哈”

  袁术闻之摇头而笑,“将军未闻前扬州刺史,今当朝太傅刘繇之旧事吗?

  昔日他于江东拥兵自重,苛政虐民,术奉诏以讨之。

  其兵败被俘,术尚且未取其性命,今刘表虽妄自尊大,尚怀篡逆之心,但念其大汉宗亲,亦曾有功于社稷。

  届时若襄阳城破,术将之送往洛阳,表他个当朝太师,同曹贼相争,以匡汉室,兴炎汉,也未尝不可。”

  黄忠闻言舒了一口长气,“诚如是,则忠于陈国愿效死力,身先士卒,万死不辞。”

  袁术这边拿降汉不降袁劝服了黄忠,另一边蒯越身边只剩三千人正要出城而逃。

  不幸却遭遇了袁军杀出城中的近万人围追堵截,眼看要受困城中,几无生路。

  不想此刻斜刺里杀出一部人马,那为首小将,不是旁人,碧眼紫髯,正是孙权。

  这兵马虽只千余人,然他们这一路上跟着孙权连战连捷,未尝一败,气势正是鼎盛!

  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是百人敌,千人敌,勇猛难当,虽前有万军,吾往矣。

  那带队来追的袁军将领李丰,惊见碧眼紫髯,当即回想起袁公私下的那道命令。

  【十万天兵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紫髯!】

  知晓这是自家计策,毫不迟疑,当即开始演。

  于是乎,震惊蒯越的一幕就在他眼前上演。

  孙权越马冲阵,身后千人相随,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这个少年却指挥自若,视千军万马宛如等闲。

  年少万兜鍪,坐断长沙战未休。

  他竟率区区千人,破开敌阵,挡者披靡,其剑下竟无人敢与之一战,恍如江东猛虎再世。

  当被孙权带着一同杀出城来,此情此景,对比坐拥两万受军,才一日不到就被袁军破城的黄忠,蒯越恍然!

  “悔不该多疑三思,越中袁贼之计矣!”

第202章 祢衡:国贼!安敢冒充曹公,玷污忠魂!

  碧眸紫髯,长枪铁马纵横!

  指挥若定,千军万马谁敌?

  少年应有凌云志,自诩人间第一流!

  蒯越看着前方引军冲阵,杀出一条血路的孙权,怔然久久出神。

  这些时日里,他也常听闻孙权胜绩,然而此子麾下不过千人,纵有得胜,也无关大局,是以他还从未放在心上。

  可这一切的过往军报传闻,都抵不过眼下这一刻,真实上演在他面前的冲击来的大。

  年少万兜鍪,碧眼紫髯的少年越马阵前,指挥千军若定,视万马如等闲。

  千人虽少,然士卒器仗行军无不整肃,所过之处,敌军皆作鸟兽而散,几无一合之敌。

  要知道在另一个时空,便是久任汉相,大权在握的曹操,都要被孙权带兵的这幅卖相所迷惑,生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叹惋,又何况是此时此地的蒯越呢?

  于绝境之中,那道碧眼紫髯的身影,好似一道划破黑夜的利剑,照亮他前行生路。

  对比拥两万之众据城而守,反被袁军一日破城的黄忠,两者之间高下立判。

  及至此情此景,蒯越怎还不恍然大悟!

  哪来的什么忌惮黄忠!

  袁术一直想隐藏的,哪怕宁愿对阵黄忠这样一位强劲的敌手,也不愿真正面对的,分明是他眼前这位恍如军神的少年。

  所谓多谋者多虑,袁术先前分明就是最简单的一个仿效昔年先秦赵括的计策。

  可却利用了自己的多虑疑心,利用了自己深知黄忠绝非碌碌无为庸人的固执己见,反而多想了几层,正中了他的计策,上了他的当!

  是啊!他怎么早没想到呢?此前困扰自己彻夜难眠的难题解法,是如此的简单。

  碧眼紫髯,天生异相,此子绝非常人!分明就是恍如我大汉冠军侯再世的少年军神。

  明明只要派来孙策,就能更好的号召长沙孙家旧部,且绝无二心,可为什么来的会是孙权?

  定然是为了出其不意,此子暗渡长沙,定是袁术为荆州准备的一把刺穿心腹的利剑!

  只是因自己与黄忠猝然出手,又侥幸俘虏了孙权,恰逢其竟也对袁术心存二心。

  这一系列的巧合,才使得这把刺穿荆襄心腹的利刃,落入自己手中!

  当时是,有如此想法的远不止蒯越一人。

  纵观麾下还心向刘表的荆州臣民,他们在短短时间内信仰崩塌,见证了战神黄忠的猝然兵败。

  这一败,败得实在太快,袁军大势似洪水滔天而下,沛然莫御。

  可就在这绝境之中,他们见到了新的希望!

  “孙权!

  孙权!!

  孙权!!!”

  蒯越与孙权合军共计约莫五千人,高呼孙权之名,以势如破竹之军势,冲开层层险阻,杀出城来,往零陵逃去。

  城楼之上,袁术远眺孙权策马扬鞭的身影,轻笑间接过孙策递来的蜜水轻啜。

  “父亲,为何不允策儿去擒杀那背义投敌的贼子?坏我孙家忠义之名,岂能容他苟活于世。”

  袁术闻言抬眸打量着他,他不知孙策这话里有几分真,几分假,但至少表面上,眼前已经成为袁策的他,可算有了几分忠心模样。

  略一摇头,袁术谓之曰:

  “不急,饵才刚放下,线不拉长,又怎能钓上大鱼?

  仲谋不是赵括,虽有父辈的名声,可他在荆襄毫无根基人望,凭空要将他一降将推上神坛,绝非易事。

  唯有旧神陨落,才能有新神诞生,而只有绝境之中,人们才会把心交给希望。”

  为什么蒯越百思不得其解袁术的计策,盖应他之计策不在当下,不在黄忠,而在将来未发生之事,着眼于当下的蒯越又如何能看清龙隐其间,这层层云雾缭绕?

  孙策略一思量,试探开口,“父亲是说黄忠?确实,有今日临湘一战,那.仲谋他足以接手黄忠在长沙的声望。”

  “黄忠?”

  不想袁术竟嗤笑出声。

  “黄将军本事是有的,但即便有我助他强推一把,可这名望上还是差了点。”

  说着他抬眸凝视孙策,“知道昔年赵国为什么会把希望交给赵括吗?

  因为绝望!

  赵国上下全部的青壮,近乎全在长平!

  国中的土地已长久无人耕种,粮食却要源源不断的运往长平,长平之战却一日又一日的拖延,仿佛没有尽头。

  谁都清楚,拖下去,廉颇足以挡住秦军。

  可谁又不明白?拖下去,赵国拿什么耗过奖励耕战,坐拥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又占据巴蜀粮仓的秦国?

  正是这份温水煮青蛙的绝望,明知必败的绝境,才促使殊死一搏的赵国,把心和希望寄托在一个初生牛犊的年轻人身上。

  而现在.”

  他抬眸远望孙权奔逃的方向,一把饮尽杯中蜜水,谈笑曰:

  “走,袁策,随为父出征!

  此去零陵,彻底打断荆州的脊梁,让他们在深彻的绝望之中,祈求希望。”

  【可这份希望】

  想到自家那位二弟,孙策只觉一阵不寒而栗,他深深低下了头,心底暗叹。

  【正是父亲您,为他们亲手送上。】

  当日,袁军攻破临湘,因不计消耗强攻城防,袁军死伤近万。

  不过入城之后,有太守张羡收降旧部万余人,四舍五入之下,好像没有损失?

  未几,太守张羡发书各地,长沙其余郡县,无不望风而降。

  收复长沙后,休整五日,袁军兵进零陵。

  与此同时,洛阳。

  祢衡至,下马被侍者引入丞相府,见众皆端坐,为首一人,身长七尺,细眼长髯,不是曹操,又是何人?

  祢衡遂放声大哭,众皆讶然,由曹洪问之:

  “贵使方至,何以哭之?”

首节 上一节 160/2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