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看了远处敌阵之中,典韦、夏侯渊虽然带着人如虎入羊群一般展开屠杀。
但毕竟人数有限,三千人陷入十万人的汪洋大海之中,不断消耗,再深入下去,也有被合围耗死的风险,因此恨恨瞪了黄天大旗下,那名太平道人一眼,咬牙下令。
“鸣金收兵!”
这边厢曹军回去砍木伐树,制备防具,待明日再来厮杀不提,张勋、朱桓赶忙开城相迎,将于吉与一众黄巾请入城中。
之前不开城,是因为曹军五万大军合围,四面攻城之下,若不能暂且击退曹军,打开城门曹军进来的只会比援军更快。
待见到了张勋,于吉老道可算是松了口气,拱手谓之曰:“将此新军送至将军处,老道此行可谓圆满。”
于是几人叙话,于吉言说阎象要他们拒敌于淮南之外的要求。
朱桓也提出可以连夜拆除城中房屋石料,十万人在城上投石以阻曹军的方案。
至于张勋?不管谁提的建议,他也不管听没听懂,只当即拍板,口称妙计。
与此同时,袁术九万大军兵进襄阳郡,先克华容、枝江、其后进取当阳,宜城,一路连克十数县,普通郡县根本难以抵挡。
反而这一路上,有邢道荣高举大旗招降,奉天军扩军直四万。
于是乎,整整十万大军进逼襄阳城,威势一时竟无人可治。
好在有这些沿途郡县拖延,孙权与蒯越,总算率领陈应、鲍隆等两万人赶至襄阳城外汉水。
孙权当即整顿兵马,临河布置防线,建立营寨,准备待袁术大军渡河,对袁军实行半渡而击的计策。
“孙将军,眼下袁逆已攻克了当阳,聚兵十万,离我军近在咫尺,不知眼下可如何是好?”
“是啊,我等只有两万兵马,即便半渡而击,又真能抵挡袁逆十万之众吗?还望将军早做决断。”
面对陈应、鲍隆二人的问询,孙权表面镇定自若,实则内心也颇为紧张。
毕竟众人称他为一代名将,守住荆州的最后希望。
可其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此前连战连捷,都不过是率领几千人的突围战。
这等拥兵数万,排兵布阵的正面战场,他还是第一次。
不过,紧张归紧张,孙权却对自己有着莫名的信心。
无他,通过这段时间的遭遇,他已经明显察觉出来了!
这袁军之中,绝对有他的内应!!!
没错!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这段时间打仗神乎其神也便罢了。
孙权自己难道还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吗?
一人冲阵,千军辟易,自己那大哥小霸王孙伯符都做不到,自个在家又不是没被大哥揍过,何德何能来了荆州竟有此等实力?
不消说,定然是敌军之中,有他的内鬼!
而这个人,除了公瑾,孙权在想不到别人。
而如果是公瑾的话,一切就合情合理了。
全天下除了自己,也就公瑾一门心思想帮助大哥,摆脱袁术的控制,脱身自立。
眼下既然大哥被袁术过继为子,断然不能脱身。
那么帮助自己立足荆州,将来倘使袁术有个万一,完全可以由自己出奇兵,作为外援,里应外合帮助大哥夺取袁术家业!
不愧是公瑾妙计,能想出此等足以布局十年的奇谋。
反正一笔写不出两个孙字,公瑾又是大哥的好朋友。
想自个当初去长沙,也是得了公瑾嘱托,要为大哥的脱身自立做准备,现如今局势至此,他不帮我孙权,还能帮谁?
而久在袁营,亲近孙策、周瑜的孙权,更是比任何人都清楚,袁术领兵所以能百战百胜者,真正统率大军的公瑾功不可没。
今时今日,能让暗中操控大军,让自己连战连捷,挡者披靡的,除了公瑾,孙权想不出第二个人。
甚至连近日来那些不断为自己造势,将自己吹成神乎其神小兵仙的,定是也是公瑾的手笔。
毕竟大哥和公瑾自家人知道自家人,知道自己的本事,可那袁术老贼总共都没见过自个两面,定是不知道自己真实实力的详情。
公瑾这样明着给自己放水,袁术老贼定然察觉,可若将自己吹的神乎其神,大军由皆由公瑾统率,他再故意放水。
于是,他一骑当千,如入无人之境,就显得合情合理,此番里应外合,堪称神不知鬼不觉。
想通了这一切,孙权觉得再没有比这更真的真相了,要不然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忽然变得这般厉害。
而这也是孙权凛然不惧,接过这个旁人唯恐避之不及荆州大将之位的底气所在。
敌军实际意义上的最高统率,是我内应,敌方冲阵的主将,是我大哥,就问这仗,我还怎么输?
此刻陈应、鲍隆询问怎么办?
他哪知道怎么办?到时候两军开战,等着公瑾给自己演呗。
不过他对此也是多少做了些准备的,因此故作淡然,回复二人:
“两位将军勿忧,日前蔡将军书信问我能掌多少兵马,我谓之曰:【多多益善!】想来不久襄阳便有大量兵马送来。
趁袁军半渡,我等率大军掩杀,必能得胜。
届时还需仰仗二位将军效力,随我大破袁军。”
闻听此言,陈应、鲍隆面上忧色不仅没有散去,反而更显忧虑。
“多多益善?孙将军领兵之能,我等自无疑虑。
只这荆州上次征兵之后不久,眼下真的还能筹集出足以对抗袁军的大军吗?”
孙权闻言略一皱眉,冷冷看他一眼。
“大战在即,安敢在此乱我军心?
兵多有兵多的胜法,兵少也有兵少的战术,如此对敌,本将自有定计,何须你在此摇唇鼓舌,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小将不敢。”
见孙权生气,陈应赶紧拱手行礼,连连告罪,“应只是见敌军十万之众,忧心战事,绝无心怯畏战之意。”
其实孙权倒是没有生气,他只是编不下去了而已,毕竟此间内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他来说,兵多兵少无所谓,反正有公瑾配合,哪怕只有一千人,他也会像往日里般,暗中放水,使自己得胜。
但那样的放水,就显得太假了,很容易被袁术看穿,他之所以管蔡瑁要【多多益善】,是心存为周瑜打掩护来着。
几人说话间,只见传令兵闯入进来,朝孙权回禀。
“报!蔡将军来了,他还自襄阳带来了漫山遍野的人马。”
“好!”
孙权微微颔首,忙领几人去迎。
军营之外,蒯越正同蔡瑁叙话,显然已经在清点造册这支兵马。
在他们身后,乌泱泱的人海络绎不绝,足有数万之中。
但显得颇为古怪的是,这支兵马竟由约莫一万人的精锐押送过来,其身上手铐脚镣鞭痕累累,令人侧目。
见孙权出迎,蔡瑁朗声大笑谓之曰:
“襄阳城最后的守军一万,押送荆襄刑徒劳役七万,就交给仲谋了。
合计你麾下本有的两万大军,共计十万人马,抵挡十万袁军,莫负我与主公之望!”
孙权见之皱眉,“将军上哪找来得七万刑徒?”
蔡瑁笑了,眼底冷意意味深长。
“胆敢抗拒兵役,不是邢徒,也是邢徒。”
孙权:“.”
蔡将军你莫不是要害我?
讲道理,要不是知道对面公瑾会给我打假赛,你给的这兵我哪敢用哇?
第221章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时建安二年春夏之交,积雪消融,春雨绵绵,化作滚滚汉水东逝去。
刘表以孙权为大将,领兵十万屯于汉水之北,欲拒袁术于南。
然,看着蔡瑁强征来的七万刑徒,其皆心怀怨愤,军纪涣散,将校虽严加约束,士卒仍多有逃亡,众人无不以为难堪大用者。
唯有孙权,不知为何,似乎心中早有定计,对此不以为意,反而信心十足。
众人问其缘故,有何应对之法,权只笑而不语。
蒯越为此心中忧虑,遂在孙权议事大帐,召众将商议。
“袁术兵精粮足,麾下孙策、许褚、周泰皆万人敌,可谓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自兵进荆州以来,攻无不克,难有抗之者。
今我士卒皆强行征发而来,人心未附,不如临汉水而深沟,建高垒,待其师老兵疲,拖到寿春有变,其自退之。”
众人皆称善,以为老成谋国。
孙权心思要和内应周瑜配合,打一场大大的胜仗,一举击溃袁术呢,闻听此计,当然不喜。
深沟高垒?这种呆傻的攻城战,周瑜就算想给自己送可都没机会。
毕竟这种呆仗,硬仗,怎么打,打的什么样,几乎一目了然,周瑜就算想配合自己都没机会。
是以没等蒯越继续说下去,孙权已经摇了摇头,“老师谬矣。
正因袁术攻无不克,是以其骄横非常,所谓骄兵必败者,是此理也。
其必轻我兵少,草率进军,若待其渡江半渡而击之,可获大胜!
若能将袁术大军尽灭于此,我等可高枕而无忧矣。”
孙权沉吟良久,将之娓娓道来。
蒯越听此计策,也是皱眉深思。
“半渡而击?袁术用兵多年,近年来更是常有胜绩,我等能想到半渡击之,他如何不知?倘使他不中此计?”
“他会中计的。”
孙权对此似乎信心满满,“他若不中计,他就过不来,我们就成功将他挡在了汉水之外。
可他只要渡水,又不可能一次将十万大军都送过案,必然就会被我等半渡击破!
至于他猜到?他猜到又如何,此乃阳谋,他还能不渡水不成?”
“话也倒是此理。”
毕竟那么大一条汉江就拦在中间,只要渡水必然会被半渡而击,孙权硬要这么说,蒯越也没什么好反驳的,只得暂且压下心头忧虑。
见蒯越神色不佳,孙权又不好向他明言周瑜为内应之事,只得再做吩咐。
“虽权已有定计,但老师老成持重之言,也不得不听。
我意趁袁军未至,在准备半渡而击的同时,命刑徒多造营垒,以备不测。
届时倘使半渡而击,真有意外,我等亦可退守营垒,以御袁军,如此可保万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