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139节

  寺庙田产由皇庄划拨,收入专供养老。

  三是有返乡补助。

  自愿返乡者,发放路费(20-50两)及田地(10-20亩),避免其流离失所。

  砰砰砰~

  魏忠贤看完之后,重重磕头,声音颤抖着高呼道:“皇爷圣明啊!奴婢.奴婢活了这把年纪,从未见过如此体恤下情的明君!这养廉银和养老制度,简直是给咱们这些无根之人开了天恩!”

  他抬起袖子擦了擦发红的眼眶,哽咽道:“宫里多少老太监,临了连口薄棺都凑不齐。如今皇爷连三十年后的退路都给大伙儿想周全了,这哪是银子?这是给奴婢们续命的菩萨帖啊!”

  说着又砰砰连磕三个响头:“奴婢代十二监四司八局三千六百个苦命人,叩谢皇爷再造之恩!往后谁要是还敢贪墨银子,不用皇爷开口,奴婢第一个剁了他的爪子!”

  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朕也是知晓你们的苦楚,有时候不贪,下半辈子谁来养?如今朕告诉你们,朕会养你们,为你们送终,尔等便需好生为朕办事,杜绝贪腐之事!”

  明代宦官退休后常被遣返原籍或寺庙,生活无保障,导致其任内疯狂敛财。

  而现在,皇帝替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至于这钱是从哪里出的?

  自然是从皇室庄田收入、市舶司关税、矿税等专项拨款,不动用国库正赋。

  当然

  给了这么多好处,一旦内廷之人有贪污之事出现,必定是要严惩的!

  朱由校对着魏忠贤警告道:“朕花费这么多银子,为尔等养老,让尔等下半辈子的日子不至于流落街头,自然是要尔等真的能为朕办事,真的一点都不贪,若发现受贿、勒索,则追回全部养廉银并革职治罪,你可明白?”

  魏忠贤当即磕头道:“老奴如何不明白?皇爷天恩如此,谁敢贪墨,谁就得去喂金水河的王八!”

  养廉银对于中下层太监来说,是好事,但对于上层太监来说,并非是好事。

  这几千几百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很容易就拿得到。

  是故,朱由校看向魏忠贤,说道:“这只是养廉银与退休金,为你们做最后保障之用,尔等若是立下大的功劳,便是白银万两,朕也会赏赐,现今,便让朕看看,你们是如何报答朕的。”

  朱由校的话让魏忠贤眼睛一亮。

  说实话,他确实是看不上几百两的养廉银。

  但如果说立了功能够赏赐万两白银,那他可就不困了。

  贪污的收入,不能名正言顺的拿出来花。

  但陛下的赏赐,他怎样显摆都可以。

  大明‘销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朱由校调动起来了。

  魏忠贤当即说道:“皇爷放心,老奴一定以最快的速度将皇庄整顿了,有罪的人,必定全部揪出来,不放过任何一个,之后清丈土地,让下面的人贪无可贪!”

  朱由校点了点头。

  “朕拭目以待!”

  说完此话,魏忠贤便要告辞。

  不过朱由校却是叫住了他,说道:“吏部尚书周嘉谟,朕听闻他日费颇靡,且有结党的嫌疑,你替朕好好查一查。”

  魏忠贤眼睛一亮。

  要他去整顿皇庄,他可能并不专业。

  但要查那些文官,这可就到了他最擅长的领域了。

  毕竟这段日子,他就是干这个事的。

  并且手底下的锦衣卫番子,已经是在北京城中构筑了一道道情报网络。

  获取情报的能力大大提高,查那些官员底细的能力,亦是今非昔比。

  颇有太祖锦衣卫时的荣光。

  魏忠贤当即表态道:“奴婢一定将周嘉谟查个底朝天,往上祖宗十八代都查个清清楚楚。”

  朕要查他的祖宗十八代作甚?

  朱由校翻了个白眼,提醒道:“切莫不要罗织罪名,朕要切切实实的罪过。”

  问罪臣下,如果是莫须有的罪名,会让手底下臣子战战兢兢,破坏了政治生态。

  只有真真切切的罪名,才能堵住各方的嘴。

  魏忠贤拍着胸脯说道:“陛下放心,老奴绝对不会冤枉人!”

  听到这句回答,朱由校这才对着魏忠贤摆了摆手,说道:“下去罢!”

  魏忠贤离去之前,恭恭敬敬的将写着内廷养廉银和养老制度小册呈递御前。

  朱由校接过小册,看着魏忠贤离去的背影,眼神闪烁。

  养廉银与养老制度,可以让他这个皇帝得到绝大多数太监的支持与拥护,内廷以后将会更如臂指使。

  另外,这个养老制度,还有针对宫女的。

  毕竟朱由校可不想宫女勒脖颈的情况再次出现。

  说起来,明朝宫女的养老问题也是长期被忽视,多数人晚年凄凉。

  朱由校向司寝宫女赵清月问过宫女养老的问题。

  被问到时,赵清月偷偷的抹眼泪,经她一番言语之后,朱由校才对明朝宫女的养老方式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其养老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服役期满出宫。

  宫女一般25-30岁可申请出宫(但需主事太监或女官批准)。

  需无过错,且未被皇帝、后妃留用。

  因为条件比较苛刻,实际上少数宫女能够服役期满后出宫。

  即便是出宫,多数宫女因无家可归或缺乏嫁妆,出宫后沦为贫民、佣工,甚至娼妓。

  其二,配婚宦官或军士。

  年老宫女可能被赐给太监“对食”(名义夫妻),或配给边关军士(如宣府、大同戍卒)。

  不过此类婚姻多为形式,宫女仍需自谋生计。

  其三,升任女官。

  少数精明能干的宫女可升为六局一司(尚宫、尚仪等)女官,年满50岁后可留宫养老。

  但这是少数中的少数,而且,即便能够留宫养老,由内廷供给衣食,但宫里面是看人下菜的,没有俸禄,地位低下,日子其实也不好过。

  其四,侍奉太妃、太后。

  若曾侍奉过太皇太后、皇太后等,可能被允许继续留在慈宁宫、仁寿宫等养老。

  但一旦主子去世,宫女常被遣散。

  其五,尼姑庵、道观安置。

  北京保明寺(又名“姑姑寺”)、白衣庵等,专门收容年老宫女。

  由内廷拨少量香火钱,生活清苦。

  无依无靠的宫女则自费出家,靠刺绣、抄经维生。

  其六,由太监出资设立的安乐堂,收留老病宫女,但条件恶劣,形同等死。

  由此可见,在明朝当宫女,大多数是结局悲惨的。

  再在宫中被皇帝苛刻对待,出现勒皇帝脖颈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宫女的养老问题,朱由校借鉴了清朝的制度。

  正常情况下,宫女三十岁出宫,朝廷发放嫁妆,替他们寻找良配。

  不愿意出宫的,也给他们安排荣养之地,由内廷拨款。

  给内廷的太监、宫女都安排了后事,朱由校终于是可以睡个好觉了。

  不过,花出去了这么多钱,那朱由校就得想办法收更多的钱上来。

  江南地税、盐税,是要开始提上日程了!

  要是收不上来税,他的这个内廷养老制度,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形同虚设罢了。

第139章 汾水悬冰,雀金钩沉

  北京城的西面,就是山西布政使司。

  山西布政使司东接太行山脉;西临吕梁山脉;北连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控扼蒙古南下要道;南抵河南膏腴之地;中部是汾河谷地,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素有表里山河之美称。

  其地形封闭,是抵御蒙古骑兵的“第二防线”(第一防线为蓟镇、宣大)。

  明初徐达北伐时,先取山西,再攻大都,足见其地理枢纽地位。

  山西布政使司在明代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军政格局,形成了两条重要的商业通道:

  其一为茶马古道,这条经由大同、张家口通往蒙古的贸易路线,成为中原农耕经济与草原游牧经济的重要交汇点。

  在这条商路上,茶叶、布匹等农耕产品与马匹、毛皮等游牧特产进行着频繁的交易。

  其二为盐铁之路,河东盐池所产食盐通过汾河水系源源不断地输往陕西、河南等地。

  这个盐池年产量高达上亿斤,其盐税收入在万历年间占到全国盐税总额的四分之一,而晋商集团掌控了其中七成的贸易份额。

  另外,作为九边重镇,山西境内的大同镇和太原镇常年驻守着十万以上的边防军队。

  这支庞大的军事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军需市场,晋商通过承包粮草、棉布、军械等物资供应,并与边镇将领相互勾结,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然而,这些合法贸易只是晋商财富的表象。

  其真正的暴利来源在于非法的边境走私和官商勾结。

  以介休范家为代表的晋商集团,通过大同马市将严禁出口的铁器等战略物资走私至后金,换取十倍利润的人参、貂皮等商品。

  同时,他们还贿赂盐政官员,将盐引特权转变为家族世袭的垄断资源。

  正是通过这些合法与非法手段的结合,晋商集团在明代后期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而介休范氏,则是其中翘楚。

  此时已是泰昌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汾州府。

  介休县。

  大雪飘飘。

  还有三日,便要过年了。

  介休县衙之中,王承恩脸上却是眉头紧皱,盖因他此番前来介休县抄家晋商范氏,居然所得寥寥。

  范氏族长范永斗在来他之前突然‘暴死’,匆匆下葬。

  其子范三拔不知所踪,仅抓到了范永斗之侄范毓宾一人而已。

首节 上一节 139/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