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郎 第48节

  按照学规,书院休假分两种,曰‘旬休’、‘节假’。前者就是每十天固定休息一天。后者则是逢年过节放假,除了年假有整整一个月外,其余六个节日,清明冬至、重阳中秋、圣诞万寿都是一天。

  三月初七正是清明节。人们纷纷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去给祖先扫墓,然后踏青插柳放风筝,享受大好春光。

  苏录三人也难得放假,却窝在了春哥儿的书房里……

  李奇宇虽然不信服倒数第一能教自己这个倒数第二啥东西,但兄弟都发话了,他得捧场!所以昨晚就跟着来了二郎滩。

  看着一旁的苏淡正襟危坐、满脸兴奋的样子,他忍不住小声问道:“咱哥真有两把刷子?”

  “何止两把?我哥本事大着呢!”苏淡激动道:“从开学那天,我就等着他传授秘诀了!”

  “那他还……”李奇宇不解道。

  “我哥以前只是没学过。他一旦学会了,那帮笑话他的人,就等着被他甩在后面吃灰吧!”苏淡对苏录信心满满,他可是与其朝夕相处,亲眼见识过苏录的诸多不凡!

  “真的假的?”这下李奇宇也被勾起了好奇心,抬头看向正在一张大蕉叶纸上写板书的苏录。

  他忽然意识到短短不到两个月,这位兄弟的书法就突飞猛进。从一开始的拘谨刻板,缺乏书法气韵,转眼间已经不比自己写字差了……

  这时苏录停下笔来回头,对两人沉声道:“我现在教你们,用‘申论’的方法来作八股!”

  ~~

  一开始学破题时,苏录就发现,张先生传授的那些破题之法,怎么跟申论中用到的各种论证法这么像?

  随着学习深入,他发现八股和申论这两者,绝对一脉相承——

  八股之破题就是申论的开篇论点!

  承题就是论点阐述!

  起讲就是引入论证段落!

  而从起股开始的八股部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分层论证,与申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论证观点’、‘提出对策’等段落布局,在功能上高度契合!

  总之,申论和八股文,两者在核心论证逻辑、层次布局、功能目标上,存在深刻的共通性。区别无非就是八股文要用文言写作,有更机械的文体格式,和严苛到变态的引用要求。

  但他发现哪怕张先生,都很难把如何破题、承题、起讲、起股……每一步讲系统、讲透彻、讲到位。以至于学生总是处在一种似懂非懂,需要自己感悟的辛苦状态。

  但他却可以把申论讲系统、讲透彻、讲到位。因为他是曾经的国考金牌讲师!掌握科学系统教学论的专业人士!

  经过近两个月的研究,苏录已经可以用申论的方法教八股,让学生可以对八股文写作,有一个系统透彻的方法论!

  于是‘苏老师’在清明节这天,为两位‘学生’上了一堂颠覆性的八股解构课。

  他先以申论‘审题立意’的方法,破解八股文‘破题承题’之核心——

  “破题时,要紧扣题干要求,明确核心观点!”只听苏录朗声道:

  “具体可用‘题干拆解法’来分析题目,首先圈出核心概念……比如‘民为邦本’中的‘民’、‘邦’、‘本’,便可明确必须围绕‘民与邦的根本关系’破题,避免漏题、偏题!”

  “起讲时,需‘代圣贤立言’,确立全文核心观点。具体可参照此公式,”苏录指着墙上——‘总论点’等于‘主题’加‘圣贤角度’的公式,接着讲述道:

  “还以‘民为邦本’为例,主题就是‘民与邦’,以圣贤的角度就是‘民心决定邦之兴衰’,便可确保后续论证不偏离这一核心。”

  李奇宇刚听完第一段,就完全不质疑了。因为苏录讲得简明扼要,却鞭辟入里,瞬间击碎他心中迷雾,理顺了他脑子里的一团乱麻。

  听到苏录剖析‘起讲’时,李奇宇已经佩服到五体投地,他全神贯注的认真听讲,憋得屁都不敢放。

  便听苏录条理清晰,简洁明了地继续剖析道:

  “接着是八股主体段落。起股是‘首段分论点’,从‘是什么’切入。”

  “中股就是‘核心论证段’,从‘为什么’深化。”

  “后股乃‘补充论证段’,从‘怎么办’、‘需注意什么’拓展。”

  “束股乃‘结尾总结’,回扣起讲!”

  “如此,便搭建起了八股文的‘股段论证框架’。要注意段落衔接的连贯性——起股需紧承起讲的论点,用对偶句自然过渡。”

  “中股、后股、束股需层层递进,通过‘盖、夫、然则、故’等虚词衔接,体现条理关系……”

  “好一个‘起股论其然,中股论其所以然,后股论其必然’。”苏录讲完之后,苏淡终于可以击节叫好,满脸崇拜道:“哥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从此视八股如掌上观纹矣!”

  “是啊,大哥,我真是服了!”李奇宇更是夸张地伏身跪拜苏录道:“以后你就是我的股神!”

  “快起来,什么股神?多难听。”苏录无奈看着这只猴崽子。

  “就是八股之神啊,大哥。”李奇宇爬起来,夸张地比划双手道:“你讲的比张先生还好呢。我从十岁学八股,到现在四年了,没有今天听哥一堂课来得明白!”

  “不要对先生不敬。”苏录轻咳一声,他可是打心眼里敬重张先生的。

  “现在知道我没骗你了吧。”苏淡得意地瞥李奇宇一眼,就知道这厮会被秋哥儿狠狠折服。

  “没骗我,没骗我!咱哥真是‘大炮射暖壶——水平上天了!”李奇宇忙点头如捣蒜,却忍不住奇怪问道:“可是哥那你的文章怎么总是……质纯如初?莫非在扮猪吃虎?准备月考时一鸣惊人?”

  “我有那么变态吗?”苏录没好气地白他一眼,苦笑道:“我现在就像赵括,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好似把廉颇都能比下去,可一上阵就丑态毕露,被白起杀得落花流水。”

  “这是为什么呢?”李奇宇不解。

  “因为哥以前没写过文章,甚至没上过对课,事实上他去年八月才开始从‘三百千’学起的……”苏淡替苏录解释道。

  “啊?”李奇宇的下巴快掉下吊脚楼了。他实在无法相信,一个只念了三个月书的人,就能考进太平书院。

  但转念一想,苏录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能把八股文理解到这种洞若观火的程度,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那哥你之前都干啥来?”李奇宇问道。

  “看孩子喂猪,放牛种庄稼。”苏录苦笑一声,摆摆手道:“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说之无用,只能往前看了。”

  开学以来,他一日不辍,背诵的时文已经接近两百篇。也吃透了八股文所有的规矩,还跟申论写作融会贯通——

  但他依然写不好八股啊。

  因为八股文与申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古文写作啊!而且是综合了骈散两种文体的古文。

  好的八股文,要求理辞具优,就是你的义理再正,论述再强,还需要文辞典雅浅显,文势流畅贯通,平仄相间,音韵和谐,读起来铿锵有力才行。

  苏录所背诵的那些优秀范文,无不声调高亢激昂。这就是通过句子的音韵和节律,制造出和谐美感。

  张先生说八股文高手都是精通诗赋音律的行家,非常擅长从词牌曲牌乃至音乐中‘偷调’,使得文字更具音乐性,提高文章的吸引力,从而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

  但就像张先生所言,这些文辞相关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水磨工夫,需要从小属对作诗,填词作文,在师长和古文的熏陶下一点点培养出来。

  而这些正是苏录欠缺的。他三月速成考上书院,实则是投机取巧,省略了这些虽然不会考,却无比重要的基础环节。现在就是他还债的时候……

  苏淡和李奇宇反而就不存在这方面的困扰,他们都从小接受了完整的蒙学教育的。苏淡虽然之前没学过八股文,但属对作诗一样不落,欠缺的只是一个系统透彻的八股写作方法论……也就是‘理’的方面。

  他们之前是理弱辞不弱,苏录帮他们补上短板,自然就都不弱了。

  而苏录是理强辞太弱,又没办法一下子提高自己的文采,所以才会有赵括之叹……

  “那哥,我们能帮上你什么?”李奇宇满脸关切地问道。

  “帮我补蒙学的课程吧。”苏录苦笑道:“阿淡每天上下学都陪我上对课。”

  “那我教你作诗吧。”李奇宇拍着胸膛道:“哥有所不知,小弟在老家被人称为‘土城小李白’!”

  他爹是土城百户所百户。

  “好,多谢。”苏录随口应道,并不太指望这个不靠谱的家伙。毕竟自己家里就有一位,自称被诗文误一生的‘二郎小苏轼’呢。

  “不过文采这东西提高就是很慢,哥还得保持耐心呀。”苏淡提醒苏录道。

  “我知道。”苏录点点头,他早已经盘算过了,苦笑一声道:“但是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几个月内提高不上去,就只能哦豁了。”

第61章 第一次大考

  当晚,苏有才告诉苏录,接自己班的人找到了。

  族学那边其实并不缺先生,之前太平书院肄业的学长们,可都没考上秀才呢。

  此番县试亦只有春哥儿一人过关,其余三位都已回乡赋闲。落第读书人的就业选择太窄了,不放下架子的话只有教书一途。

  而想到官办的社学坐馆吃皇粮,必须有生员的身份。比方二郎滩的社学就被程秀才占了,所以苏家才要另设族学……

  因此这其实是个买方市场,老族长一文工钱都没涨,很快就谈妥了一位。

  清明节一过,新先生到位,苏有才就收拾收拾正式离馆了。

  老爷子这才知道他辞馆,气得又是好几顿饭吃不下去,把苏泰难过的不要不要,觉得是自己做饭太难吃。

  但苏有才先斩后奏,木已成舟,老爷子也无可奈何,连番日决也只能出气而已。

  苏有才倒是一天没耽搁,次日就到镇上找活去了……

  如此干脆利索有计划的行事,完全不似有才同志往日婆婆妈妈的作风,以至于苏录总感觉他动机不纯。

  咦,还怀疑谁动机不纯来着?

  不过他也没那个闲心破案,因为第一次月课迫在眉睫了!

  考前几日,班里的空气都焦灼起来,平时嘻嘻哈哈的声音彻底消失了,就连‘程三万’也顾不上嘲讽苏录的垫底三人组了,所有人都闷着头备考,少年们再次感受到了入学考试前的压力。

  张先生也变得异常忙碌,所有学生的每日制艺作业,他全都逐字逐句的批改,文法不周、义理不妥之处,也都一一做了标注。

  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张先生却及时下发,从不拖延,尽职尽责,可见一斑。

  苏录看到先生都忙出黑眼圈了,不想再给他增加负担,便请求暂时停下额外辅导。

  谁成想却遭到张先生的呵斥:“班上所有学生,我最担心的就是你。你现在除了勤学苦练,别无他途!每日作文加到三篇,一篇不能少。中午拿过来,我给你当面讲评,讲不完就放学后接着讲!”

  先生如此认真负责,叫苏录还能如何?只有拼命地临阵磨枪,祈求考试的时候能超水平发挥……

  ~~

  三月十五,春雨如油,榴花似火,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烟雨山河间的太平书院,美得像一幅水墨画。

  学子们端坐在讲堂中,却无心欣赏窗外的美景,一心只等着先生发卷。

  今日月课,非但是学生们入学后的第一次大考,也是书院革新后的头一次考试。院方十分的重视,连监考都换成了平日没见过的先生。

  监考先宣布了规则,月课考一上午,分两场,第一场帖经墨义,第二场制艺。

  第一场考试时间为六刻。卷子发下来一看,帖经题二十道,墨义题十道。

  题量着实不小,但对在座的学生毫无难度。这场考试主要是为了督促他们知新不忘温故,逼着他们按时复习经义和朱注,所以做对了不会加分,但做错了会扣分。

  这一场苏录也答得十分轻松,早早做完题又仔细检查了两遍。像他这种‘偏科严重’的学生,绝对不能在自己会的地方出一点错。

  第一场结束后,学生们稍事休息,紧接着开始第二场制艺。就一道题,要求不超过五百字。考试时间却加长到一个时辰,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苏录拿到题目一看,乃‘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

  从内容上这是一道小题。从格式上叫双扇题,意思是两句并立,作文时自然也要两头兼顾,是一种很典型的题型。毕竟刚开学俩月,肯定得先收着点,不会在出题上作妖。

  但以某山长的尿性,不作妖是不可能的。这题难在这两句本身,非常不好把握……

  难点不在句读,在大明朝,没有第二种句读。事实上,在梁启超之前,都没有,也不能有……

  难点是对这两句的注解。自汉唐至今,先儒便众说纷纭,大体可分为两种,‘愚民’说和‘民愚’说,前者解作‘愚弄民众’,后者解作‘民众愚昧’。

  既然是写八股文,自然是以《论语集注》为准,苏录回忆朱子曰:‘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意思是‘百姓能够被引导,去遵循那些本就合乎道理的必然准则。却不能让百姓明白,这些道理背后的深层原因。’

  朱熹还引用了程子‘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解释了‘使由、使知’两句,强调了民愚说,而批评了愚民说。

  学子往往会陷于这两种说法之间,虽然一定以朱子的民愚说开头,但写着写着就会滑向愚民说,从而与朱注相悖。

  但用苏录的申论写作法,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首节 上一节 48/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