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第84节

  方默在沪上打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早已引起了将鬼子视为假想敌的白鹰海军的极大兴趣。(因为太平洋,白鹰海军极度敌视鬼子)

  如果能将这样一位擅长以弱胜强的战术天才“救”出去,无论是用于研究还是宣传,都价值巨大。

  方默闻言,只是笑了笑:

  “谢了,上校。但我的战场在这里,我和我的兵,还要跟鬼子干到底。”

  “哇哦!” 麦克上校夸张地吹了个口哨,耸了耸肩,“有个性,陆军的道格拉斯将军肯定爱死你这样的硬汉了。好吧,祝你好运,希望下次再见时,你还能活着。”

  方默带人迅速消失在黑暗中。

  麦克上校看着他们离开,这才重新打开皮箱,从里面抽出几沓刀乐,塞进毒蛇手里:

  “说好的介绍费。合作愉快。可惜,这样痛快又安全的好生意,可不多了。”

  毒蛇熟练地将钱收好,脸上笑容不变:“只要战争还在继续,机会总会有的,上校先生。”

  回去后,方默将新购买到的M2重机枪和60迫击炮加强给了561团和新二团。

  这40挺12.7mm重机枪,虽然射速一般,但威力巨大,无论是打鬼子的小坦克还是低空的飞机,效果都不错。

  接下来的几天,沪上的巷战变得更加残酷。

  一条遍布瓦砾和废墟的街道上。

  一个小队约七十多名鬼子兵,正紧张兮兮地向前搜索前进。

  打头的鬼子曹长步枪刺刀上挂着的“日之丸”旗无力地耷拉着。

  他们显得格外谨慎,每前进几步,就盲目地向街道两侧可疑的残破建筑窗口和废墟扫射一番,企图用火力侦查,将可能埋伏的大夏守军惊吓出来。

  “砰!砰!”

  “哒哒哒……”

  三八式步枪和歪把子机枪的射击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击起一串串尘土。

  远处,一栋半塌的二层小楼的楼顶。

  一名工兵排的战士,嘴里默默倒数着,计算着鬼子队伍完全进入伏击圈的时间。

  他的手中,紧紧握着一个起爆器。

  下压给出电信号,引爆炸药

  “……三、二、一!”

  他猛地用力压下了起爆器的手柄。

  瞬间,电流通过细细的电线,激活了预先埋设在街道两侧废墟下的电雷管。

  雷管紧接着引爆了成捆的TNT炸药!

  “轰!!!!!!!”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猛然爆发!

  街道两侧的残垣断壁被猛地掀开,无数的碎石、砖块、木屑伴随着冲击波,劈头盖脸地砸向街道中央的鬼子队列。

  几乎在爆炸响起的同时,孟烦了从一个炸塌了一半的窗口探出身,手中的驳壳枪向前一挥,声嘶力竭地大吼道。

  刹那间,街道两侧早已埋伏好的新二团战士们纷纷现身。

  步枪、机枪、冲锋枪同时开火,密集的子弹如同泼水般射向被炸得晕头转向、死伤惨重的鬼子。

  “嗖——啪!”

  几个点燃的燃烧瓶被奋力扔出,砸在鬼子人群中,破碎的瓶体溅射出大量的燃烧剂,瞬间引燃了鬼子的军服和尸体,街道上顿时火光熊熊,惨叫声四起。

  鬼子先是被突如其来的猛烈爆炸炸得晕头转向,伤亡惨重。

  紧接着又被致命的火网覆盖,再被熊熊燃烧的火焰吞噬,指挥瞬间瘫痪,幸存的鬼子兵惊慌失措,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板载……” 一名受伤的鬼子军曹刚举起手雷,就被一梭子冲锋枪子弹打成了筛子。

  战斗结束得很快。

  没多久,这支七十多人的鬼子加强小队,就被干净利落地全部消灭在了这条狭窄的街道上。

  孟烦了提着还在冒烟的驳壳枪,小心翼翼地走到街道上,踢了踢一具鬼子尸体。

  “呸。狗日的小鬼子,还想跟你小太爷玩巷战?老子当年在京城胡同里打架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呢。”

  “赶紧打扫战场,收集弹药,把鬼子的枪和手雷都捡走。机枪组和迫击炮组转移阵地,快。”

第141章 大夏,还在战斗

  “高下立判,高下立判啊!”

  江湾,第9集团军指挥部内,一片忙乱景象。

  参谋和通讯兵们正忙着拆卸电台、搬运文件箱,角落里,机要员正将一摞摞不宜带走的文件投入火盆,跳跃的火光映照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唯有集团军司令张冶中将军,依旧稳如泰山地坐在他那张略显陈旧的靠背椅上。

  他手中拿着一份最新的《申报》,头版头条赫然印着方默的半身像。

  照片背景正是硝烟弥漫的闸北警局,方默一身戎装,目光坚毅,堪称军人楷模。

  由于罗店-大场防线失守,大夏集结在沪上的近70万大军被迫全线后撤,退往更外围的防线继续抵抗。

  张冶中的司令部自然也要随之转移。

  然而,与周围的忙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冶中脸上非但没有多少慌乱,反而带着一种复杂的感慨。

  上峰严令,要求第9集团军下辖的第88师和方默的独立第21旅留在已成孤岛的沪上市区,继续抵抗,“做足姿态给国际社会看”,以博取同情和干预。

  命令刚一下达,第88师的孙师长就充分发扬了其“飞将军”的特色,跑得比谁都快。

  一溜烟的功夫,就带着师部和一个相对完整的团,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好的留下整个第88师,最终变成了只留下麾下的谢晋中和600多官兵,号称1000人继续坚守。

  与之形成天壤之别的是,独立第21旅少将旅长方默。

  他先是坦然接受外国著名记者采访,其英勇事迹通过电波传遍海内外,赢得了无数赞誉。

  接着,他毫不犹豫地率领全旅,主动承担起最危险的殿后任务。

  至今仍顽强地钉在闸北、虹口一带的残垣断壁之中,与数倍于己的鬼子周旋血战,死死拖住鬼子追击的脚步,为整个其他部队的转移争取宝贵的时间。

  这一比,岂止是高下立判?

  简直是云泥之别。

  “司令,各部已准备就绪,警卫连也已在外面等候,请您立刻动身转移。” 一名年轻的参谋快步走来,语气急促地请示道。

  张冶中闻言,却只是不紧不慢地摆了摆手,目光依旧停留在报纸上方默的照片上。

  “慌什么?”

  “方默现在还在沪上市区内,带着他的弟兄们跟鬼子死磕呢。有他在前面顶着,鬼子一时半会儿还咬不上来。”

  他抬起眼,扫视了一下周围虽然忙碌但尚且有序的指挥部,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轻松甚至调侃:

  “咱们现在还能有条不紊地收拾家当,而不是丢盔弃甲、狼狈逃窜,都得承他方默的情啊。”

  “这小子,是真敢打,也是真能打。有他在,我这心里,踏实不少。”

  参谋闻言,脸上的焦急也缓和了几分,不由地点了点头,对方默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张冶中终于放下报纸,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军装。

  “走吧。告诉各部,按预定计划,交替掩护,有序后撤。”

  “另外,给方旅长再发一份电报,告诉他,我张冶中和第9集团军全体官兵,感谢他的断后之义。让他……务必坚持住,也务必保重。”

  说完,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用作指挥部的大院,大步向外走去。

  脚步沉稳,背影坚定。

  因为他知道,在最危险的地方,有一个最可靠的战友,正在为他,也为这个国家,死死扛住那扇即将倾覆的闸门。

  “轰——!”

  一发150mm重型榴弹炮弹狠狠地砸在沪上北站附近的一处街区。

  刹那间,地动山摇,一栋本就摇摇欲坠的平房瞬间化作齑粉,砖石木梁混合着烟尘冲天而起。

  第87师王师长猛地压低身子,捂紧了头上的M35钢盔,飞溅的碎石泥土噼里啪啦地砸在他的背上。

  他的师,经过连日苦战,伤亡惨重,此刻终于接到了向后方转移的命令。

  部队正在抓紧最后的时间,通过北站尚在控制中的铁道线撤离。

  王师长最后望了一眼闸北、虹口的方向。

  那里,枪炮声最为密集,烟尘最为浓重。

  他知道,那位如同战神般崛起的同僚——独立第21旅少将旅长方默,正率领着他的部队,死死地钉在阵地上,为他们这些后撤的部队断后。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讨价还价,只有毅然决然的承担。

  王师长缓缓抬起右手,五指并拢,庄重地举至头侧,向着那片血火交织的方向,敬了一个长达十余秒的军礼。

  眼神中,充满了敬佩、感激。

  “方旅长,保重!87师,全体弟兄,谢过了!”

  他喃喃自语,随即猛地放下手,转身对参谋吼道:“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别辜负了方旅长为我们争取的时间!撤!”

  随着部队的陆续撤离,方默及其独立第21旅“孤军断后”的事迹,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电波、报纸迅速传遍了饱受战火摧残的大夏大地。

  《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几乎所有仍在发行的报纸,都在最醒目的位置,连续刊载着来自沪上的最新消息。

  “沪上孤狼方默,率铁血雄师死守孤城”

  “阵斩敌酋两名,今又独挡十万倭寇”

  “民族英雄方默,沪上最后之防线”

  一个个充满震撼力的标题,配着方默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那张目光坚毅的照片,彻底点燃了全国民众的激情。

  茶馆里,报童挥舞着报纸高声叫卖,瞬间被抢购一空。

  街道上,人们围拢在张贴报纸的公告栏前,情绪激动地议论着。

  校园里,学生们慷慨激昂,将方默的事迹编成话剧,高声朗诵着他的“名言”。

  所有的大夏民众都知道了,在沪上那座即将沦陷的都市里,有一位名叫方默的战将。

  他不仅曾在战场上阵斩鬼子两名少将,创下惊世战功,更在全军后撤的危难时刻,主动请缨,率领麾下将士,毅然决然地留在了最危险的地方,以身为盾,为袍泽弟兄争取生机。

  这是何等的胆魄!何等的担当!

  “方将军真乃国士无双。”

  “有此猛将,何愁倭寇不灭。”

  “愿苍天保佑方将军和他的将士们平安。”

  方默的名字,已然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在至暗时刻不屈不挠、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首节 上一节 84/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