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冰海霸主 第145节

  他索要地图,巴西尔使了个眼色,附近的两名宦官展开一幅做工精良的羊皮卷轴。

  尼尔斯的眼神飘忽不定,指向卷轴最偏远的角落,位于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

  “对,就是这里,假如您愿意授予我一块荒地,让我和年迈体衰的弟兄们养老,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第332章 凯旋式

  得知头号功臣的要求,巴西尔在座位上陷入沉思。

  参考有关尼尔斯的传闻,这人犹如一头贪得无厌、权力欲旺盛的野兽,为什么主动退出中枢?

  难道这些流言是错的,尼尔斯是个难得的忠臣,所做的一切都是迫不得已?

  巴西尔冷冷瞥了眼大厅角落的中年宦官,怀疑情报工作出了问题,吓得对方直冒冷汗。

  此刻的巴西尔面临两难处境,假如尼尔斯真心效忠,放任这家伙退休,意味着帝国少了个最能打的指挥官。

  整场战争期间,他统率一万多临时拼凑的雇佣兵,长期牵制保加利亚主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获得大胜,指挥能力远超众多希腊将军,和历史上的杰出将领属于同一档次。

  攻占保加利亚并不是结束,东方的阿拉伯人实力强盛,后续必有一战。

  最理想的情况是,巴西尔与尼尔斯各自率领一部,一方牵制,另一方攻打敌人的薄弱区域,复刻在保加利亚的胜利。

  但是,假设传闻真实有效,尼尔斯先后背叛了拉格纳、乌伯,内心隐藏着难以抑制的贪欲。让这种人留在身边,早晚会发生叛乱。

  重用?

  铲除?

  或者让他退休,自此闲置?

  第一个选择风险太大。巴西尔通过政变上位,最担心其他人用同样的方式夺取权力。权衡许久,他决定沿用之前的想法,换个头脑简单的蛮子执掌瓦兰吉卫队。

  至于第二个选择。尼尔斯立下罕见的功勋,而且态度恭顺,从未有过出格的举措,巴西尔找不到借口杀人,如果强行动手,势必惊吓到各地的将军们。

  思索许久,巴西尔发现自己没得选。

  巴西尔的目光在地图上逡巡不定,把半岛南部的一处废弃海港——苏达克索,以及周围的土地赐给尼尔斯,作为世袭封地,让他和那些退役的瓦良格人在当地繁衍生息,为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重步兵。

  而且,克里米亚经常遭到游牧部落袭扰,让退役的瓦良格人在当地安家,有助于减轻克森尼索(半岛西南角,规模最大的希腊城镇)的防御压力。

  “感谢您的慷慨,陛下。”

  尼尔斯恭敬行礼,交出代表卫队指挥权的印鉴,内心泛起难以言喻的失落,但他同样别无选择。

  早在政变之初,他察觉卫队内部存在异常,据推测,二十个百夫长,至少有三个是巴西尔的眼线。

  登基之后,巴西尔对于帝国的掌控力度日益加深,安插在卫队内部的眼线越来越多,尼尔斯几乎毫无秘密可言。

  剩余的雇佣兵更加靠不住,他们尊重尼尔斯的战功,并不代表会帮他作战。只要巴西尔开出一个合适的价格,预计有一半的雇佣兵当场叛变。

  亲笔写完诏书,巴西尔盖上皇帝印鉴,略带遗憾地说道:“您是我见过最有能力的将军,真舍不得放您走。”

  获得此等赞誉,尼尔斯反而流露出一丝伤感。

  “指挥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数十年战斗积累的教训。我出生自瑞典的乡下农民家庭,从小由叔叔拉格纳抚养,学习剑术和射术,追随他四处冒险、征战。

  起初,我们只会盾墙这一种战术,打仗全凭个人勇武。后续,经历的战争越多,我和兄弟们各有所悟,彼此相互学习,最终成长到今天这种境地。”

  回首往事,尼尔斯觉得今生最快活的岁月仍然是在拉格纳麾下,只可惜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欲望,伊瓦尔、贡纳尔、维格、自己、比约恩、索拉、亚丝拉琪,内部纷争不休,最终瓦解了维京人的黄金时代。

  如今的不列颠看似强盛,但是在尼尔斯看来,她已经偏离过去的传统,算不上真正的维京国度。

  “美好的时代过去了,悲哀的是,还是由我们亲自摧毁。呵,真希望时间能够停在当年。”

  三月,东罗马军队返回君士坦丁堡城郊。士兵们彻夜未眠,打磨盔甲,整理缴获的战旗和武器,分类装上马车。

  次日清晨,号角齐鸣,西城墙的金门在机械和人力作用下缓缓开启。这道城门并非黄金材质,而是象征荣耀与权力,用于皇帝和凯旋军队的通过。

  最先进城的是神职人员,其次是战利品和俘虏,再然后东罗马的各支军队,瓦兰吉卫队战功卓著,因此排在友军的前方。

  尼尔斯骑乘白马,身披华丽斗篷,盔甲在三月阳光下闪耀,面无表情接受民众们的欢呼。在他身后,穿着重甲的瓦兰吉士兵列队前进,双手战斧的狰狞造型引来众多惊叹。

  紧随其后的是剩余参战部队,再往后,当皇帝的车驾通过金门,人群的欢呼达到顶点。

  皇帝站在一辆由四匹纯白骏马牵引的华丽战车上,镀金车身镶嵌着诸多宝石,他披着紫袍,巍然屹立,一手持十字宝球,另一只手向民众致意

  战车还站着一个宦官,按照传统,手持一顶金色桂冠悬于皇帝的头顶,嘴里重复提醒:“你终究只是凡人。”

  皇帝忽略宦官的念叨,耳中尽是民众的赞美,街道两侧的房屋抛洒花瓣,商贩趁机兜售一种特制的“胜利面包”或其它纪念品。

  凯旋队伍沿着君士坦丁堡最宽阔、最神圣的梅塞大道向东前进,途经狄奥多西广场这类重要地点,队伍会稍作停留。

  许久,他们抵达凯旋式的终点——圣索菲亚大教堂,皇帝、将军和部分功勋士兵参加仪式。

  下午两点,皇帝在大竞技场露面,他按照流程处决一名战俘,并赦免其余成员,彰显宽恕之心,接下来是盛大的战车比赛。

  当晚,皇宫举行盛宴,现场极尽奢华,尼尔斯耐着性子与周围人交谈,熬到宴会结束,他疲惫地离开皇宫。

  直至此刻,整座城市仍然沉浸在欢庆气氛,酒馆爆满,街头艺人表演着胜利主题的剧目。偶尔有醉鬼在街道游荡,赞美皇帝的辉煌胜利,尼尔斯懒得搭理这些人,热闹只属于这些希腊人,他满心想着远离此地,享受乡下的平静时光。

第333章 尼尔斯

  两天后,尼尔斯收拾个人物品,准备乘船前往克里米亚,他总共积攒了价值三千镑的金银珠宝,足以支撑后半辈子的开销。

  “大人,您真的要走?”

  操场,瓦兰吉卫士自发集结,送别这位声名显赫的传奇人物,尼尔斯的目光扫过众多面孔,有很多话想说,但强行抑制内心的激动,默默牵着重载马车离开了。

  他身后跟随着二百个退役老兵,人人扛着一个硕大的包裹,里面有个人装备和征战多年的积蓄,尤其是保加利亚战争,每个瓦兰吉卫士至少收获价值二十镑的财物。

  沿途,市民好奇地打量这群蛮子,猜测他们曾是瓦兰吉卫队,或者临时雇佣的罗斯人,但是自始至终,没有民众认出那个车夫的身份。

  穿过佩拉马门,前方是热闹繁忙的金角湾,尼尔斯一行人走向码头停泊的海军战舰,亮明身份后,船长恭敬行礼:“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将军。”

  忽然,不远处涌来一大片罗斯雇佣兵,吵着要见尼尔斯,请求前往克里米亚定居。

  尼尔斯满脸疑惑:“为什么?”

  一个络腮胡壮汉挤到最前面,“凭借您的指挥,弟兄们发了财,然而赚的钱实在太多,一旦返回部落,极有可能遭到首领或者其他人的抢夺,我们凑在一块商量,认为您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听说了我的过往经历,还愿意相信我?

  尼尔斯突然笑出了声,十多年来,他从未如此畅快地笑过,咳嗽一阵,他接纳了眼前的六百多个雇佣兵。

  尼尔斯询问船长,“海军能提供多少船只?”

  “只有六艘,能够装载三百人。近期爱琴海的海盗猖獗,严重干扰帝国的贸易,陛下把大部分海军派过去清剿。我建议让这些罗斯人雇佣民船。”

  尼尔斯掏出钥匙打开一个铜箱,从里面拿出一大袋诺米斯玛金币(重约4.48g,含金量95%),让属下尽快雇佣船只。

  “记住,钱不是问题。”

  他没兴趣讨价还价,也不愿在君士坦丁堡耽误时间,拖得越长,或许皇帝会有别的心思。

  上午九点,港务官吹响铜号,海湾入口的铁链在绞盘嘎吱声中沉入水下。船长宣布起锚出海,桨手们划动长桨,船队缓缓驶出金角湾。

  尼尔斯立于船尾,望着渐行渐远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金顶,表情复杂。

  “劳苦数年,赚了三千镑退休金、一块安身之地,这趟不算白干。”

  他转身走到船头,眺望前方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崖壁陡峭,西岸时不时出现权贵的乡间别墅和葡萄园。东岸矗立着众多修道院,恍惚间还能听到教士的集体诵经声。

  许久,经过最后一道海岬,前方景色豁然开朗,满眼皆是浩瀚无垠的灰蓝色海面,风浪骤强,船身开始小幅度颠簸。

  船队沿着黑海西岸前进,偶尔遇见一些满载奴隶的船只,奴隶会被贩卖至埃及、北非、伊比利亚。强壮者被集中训练,成为阿拉伯统治者最信赖的“萨卡里巴卫队”(蛮族卫队),剩余的人沦为底层奴工,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迎来命运的尽头。

  一星期后,船队抵达多瑙河口,岸上遍布沼泽、森林,炊烟从密林升起。船员们怀疑这是游牧部落的营地,拿起武器随时待命。

  “据说很久以前,帝国在多瑙河南岸修筑众多堡垒,配合多瑙河的内河舰队,成为巴尔干半岛的第一道屏障,怎么荒废成这个样子?”

  尼尔斯抱怨许久,随即反应过来,自己不再是帝国重臣,只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北欧蛮子,没必要为了巴西尔的事业浪费心思。

  又过了五天,船队抵达克里米亚半岛,沿岸分布着众多希腊裔村落,山坡梯田种植葡萄,修道院坐落于山巅。

  沿着西南海岸航行,他们到达半岛西南的克森尼索,这是帝国在黑海北岸的关键贸易节点,东欧草原的奴隶和货物汇聚于此,主要是蜂蜡、毛皮、谷物、羊毛,然后输送至君士坦丁堡。

  港口的最外围是石砌防波堤,高耸的灯塔矗立于岬角,里面停放着上百艘大小船舶。

  上岸后,尼尔斯和船长找到本地的军区将军,展示皇帝的册封诏书。

  “苏达克索?半个世纪前,可萨汗国劫掠克里米亚,众多定居点遭到废弃,苏达克索也荒废了,附近只剩十几个村落。大人,您战功卓著,完全有资格在保加利亚挑块封地,为何选择这里?”

  尼尔斯:“我退休了,只想找块僻静的地方安度晚年,不在乎当地是否繁华。”

  船队在当地停留三天,采购牲畜和各种生活物资,随后航行至苏达克索。

  这是一座废弃的港口城镇,石墙倾颓,附近生长着茂密的野草。北方分布着连绵起伏的山地,两条小河自山间流淌向南,汇成一股流入海洋。

  “北靠山脉,南方是大海,是个不错的养老居所。”

  尼尔斯指挥属下清理墙内废墟,开垦城外荒地。时间流逝,半岛南部的居民习惯了外来者的存在,许多农民把女儿嫁给这些身家阔绰的退役老兵。

  某次婚礼上,尼尔斯在人群中瞥见一个希腊乡绅的女儿,从她身上,尼尔斯依稀察觉到几分伊芙公主的模样,不由得愣在原地,许久没有动弹,怀疑这是一场重复过无数次的梦境。

  没过多久,两人顺利成婚。

  自此以后,这位声名显赫的将军彻底安定下来,他经常在岳父赠送的葡萄园中漫步,青翠的藤蔓纠缠着,倔强地攀缘于支架之上,如同那些深藏于记忆的往事。

  尼尔斯手持一把铜柄小剪,缓慢而专注地修剪多余枝条,感受到它们饱满的生命力时,一种无可替代的踏实感从指尖直抵内心深处。

  下午时分,尼尔斯时常前往城外的西南侧山坡,倚靠着一块巨石晒太阳。山风与海的气息混合着,不倦地拂过山崖,远处航船渺小如浮草,在海的褶皱里挣扎着移动,偶尔有几只鸟雀落在身边,陪着他一同发呆,在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他终于获得难以言喻的安宁。

第334章 利沃尼亚

  公元867年5月,小帕斯卡再次来到涅瓦河口,码头附近修建了成排的畜棚,周围游荡着许多无所事事的佩切涅格人。

  “看来留里克没有敷衍我们。”

  小帕斯卡来到码头,与前来迎接的贵族寒暄片刻,接过雇佣兵和物资清单。

  年初,保加利亚战争结束,大量雇佣兵失去工作,留里克顺利招募三百游牧骑手,采购七百余匹草原马。

  “雇佣兵和战马的价格没问题,毛皮的价格再低一成。”

  贵族面露错愕,“去年降过一次了,为什么还要削减毛皮收购价?”

  小帕斯卡:“别紧张,这不是我在刻意压价。新大陆提供的毛皮数量多、价格低廉,不列颠市场的毛皮供大于求。

  而且今年年初,海军部派出第二拨移民船队,等到新的定居点建立,与附近的原住民部落达成联系,毛皮价格仍会继续下跌。”

  两人讨价还价,直至达成一份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晚餐时,小帕斯卡提到留里克,听说这人一直待在第聂伯河中游,“为什么?”

  贵族连喝好几杯上等威士忌,神情恍惚,解释这段时间的变故。

  二月份末,东罗马解散数目庞大的雇佣部队,数千罗斯人返回家乡,有些部落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盔甲,财力雄厚。留里克担心压不住这些人,带领卫队前往当地的乌鲁堡,防止有人密谋叛乱.

  小帕斯卡仔细倾听,从醉鬼的胡言乱语筛选出有用信息。晚餐结束后,他连夜拟定一份报告,评估留里克政权的实力。

  截至目前,留里克的影响力局限于黑海——波罗的海商路,真正掌控的只有伊尔门湖(诺夫哥罗德)、拉多加湖周边区域,居民数量6~8万,第聂伯河中游的罗斯部落名义上臣服于他,实则各怀心思。

  报告末尾,他做出总结,“严重依赖对外贸易,而且自身实力弱小,无法造成威胁。”

  达成交易之后,小帕斯卡让船队留在涅瓦河口装卸物资,他乘坐一艘双桅帆船前往利沃尼亚考察。

  去年,波罗的海舰队在利沃尼亚的一处海岸建设据点,命名维尔扬卡。

  抵达后,小帕斯卡发现这里的地形不错,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汇入海面,据点位于南岸,拥有木制寨墙和壕沟,对付缺乏铁器的当地人绰绰有余。

首节 上一节 145/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