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人家 第14节

  因此,她又开口道:“谢谢!”

  圆儿发现,这姑娘很少说话。

  但她的目光比嘴巴更能传达心意。

  比如,此时她说“谢谢”,只两个字,他却看出不止这些,还有“你们这样人家是不会在乎这些小东西的。小兄弟格外照应,我都知道。既然你一片美意,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想着,他不禁问道:“姑娘贵姓?”

  问完后悔,人家姑娘家的名讳怎么能告诉他呢?

  然清哑却回道:“姓郭。名清哑。”

  圆儿跟着少爷,肚里也攒了些墨水,闻言眼睛一亮,“清雅!”

  这真是人如其名了。

  清哑没解释,只是微笑。

  圆儿又问郭大贵名字,住哪等等,和他热乎乎攀谈起来。

  吴氏见闺女与从前不一样,竟与一个小子说这许多话,又忐忑,又担心,因走上来低声道:“这东西重吧,娘帮你拿着。”

  清哑怕她不知古琴用处而有失,摇摇头,依然自己抱着。

  一时昌儿叫了金妈妈来,蔡氏已经秤了枣和菱角。

  金妈妈没买过郭家的东西,自然要先尝;尝完又问价;问了价又嫌贵,又压价。

  圆儿道:“哎哟金妈妈,我和昌儿已经尝过了。要是不好,能喊你老来?你老就别压价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人家种些东西也不容易,大老远的送到镇上来,就贵个几文钱,也是该的。就说这菱角,那可是加了料煮的,味道特香。这枣子也不用说了,我才瞧见这大嫂和大婶在刘家那边卖了过来的,要是不好,也不能就剩下这么点了。你想要多买还没有了呢!”

  金妈妈失笑道:“你小子今儿怎么了?这是你亲婶子啊还是刚认的干娘啊?净帮人家说话。不像买东西的,倒像卖家。到底是跟大少爷的人,嘴上功夫一套一套的。”

  说着,众人一齐都笑了起来。

  吴氏见圆儿这样照顾他们,又感激又警惕。

  她忙道:“这小哥厚道,我们也不能眼皮子浅。老大媳妇,把零头都抹了,按整斤算吧。”

  金妈妈倒不好意思了,连说不用,遂付账。

  说笑间,圆儿见清哑抱着琴静静站在一旁,忍不住又关切地问道:“郭姑娘,这琴你知道去哪找人修吗?”

  清哑没回答,却目露询问之色。

  郭大贵赶紧问:“去哪找?就在镇上吗?”

  圆儿摇头,道:“湖州府城外有个天音寺。天音寺旁有个天音阁。天音阁的主人就是制琴高手。这琴最好送那去修补才好。”

  郭大贵失声叫道:“湖州府城!那么远!”

  清哑微笑,没有失望,也没有流露出意动神色。

  以郭家的条件,她不可能将琴送到那里去修。

  圆儿见她神色,也知自己白说了。

  若有条件去找天音阁的主人,也就不会买这破琴了。

  他不禁替清哑发愁,这破琴拿回去怎么办呢?

  一旁,蔡氏已经收了钱,吴氏忙招呼郭大贵和清哑离开。

  清哑对圆儿微微点头致意。

  圆儿立即道:“姑娘慢走。”

  又对郭大贵道:“郭大哥慢走。”

  郭大贵笑道:“多谢你殷兄弟。”

  说完,蹲身就要挑起担子。

  然担子一头放了圆儿送的一箱旧物,另一头却是空的,挑不起来。只一转念,他便俯身将郭巧抱起来放在竹篓内,“巧儿,三叔挑着你。”

  一头箱子一头娃,正好平衡了。

  郭巧欢喜地叫道:“好。”

  郭大贵便蹲身,挑了离开。

  圆儿看着他们拐过屋角,才收回目光。

  再说清哑等人,走出后街,吴氏才松了口气。

  不知为什么,她本能不想闺女跟那小子多说话。

  现在好了,东西都卖完了,她便一心惦记此行的目的来。

  因对蔡氏使了个眼色,说:“老大媳妇,咱们去那边。”

  又扶着清哑胳膊道:“清哑,街上人多,你跟着娘。”

  蔡氏忙殷切笑道:“对,对。清哑,咱去东门渡那条街。那儿热闹。”

  清哑点头,随着他们往前走。

  郭巧仰头问蔡氏:“大娘,有卖吃的吗?”

  蔡氏笑道:“有。有好多。”

  郭巧就满意地笑了,转动小脑袋四处看闲热闹。

  一路上,吴氏婆媳两个眉来眼去,不时道:

  “清哑,往这边。”

  “清哑,这铺子东西不错,进去看看。”

  清哑很是醉心于小街上的一切,但凡见到民俗风味浓郁的铺子和饮食摊子,都要驻足观看,或问或买,十分悠闲。

  不知不觉,就到了一家店铺前。

  抬头一看,上书“江家竹器铺”。

  I954

  

第14章 相亲(1)

  

  清哑目光下移,望进铺子里。

  只看了一眼,便轻移莲步,走了进去。

  这间竹器铺与其他竹器铺类同,又不尽相同。

  店面整洁、宽敞,卖的东西也要精致、精细得多。

  清哑站在正当中,目光四下扫视:大到竹床,小到竹勺、竹筷,无不应有尽有。竹床上铺着精美的竹凉席,安放着竹枕;竹篾编的各式几案上,放着各式大小竹盘、竹碗、竹扇、妆盒等,旁边配着秀雅的独凳,或者古朴的竹椅,一组一套,竟不比木质的逊色;另外大小形状不等的花篮、提箱、竹箱、针线簸箩等都整齐排放,无不精致秀雅,令人耳目一新,倒是没见箩筐等粗糙的农具。

  再抬眼看墙上,挂着一幅喜鹊登枝图。

  清哑的目光立即被粘住了。

  正看着,柜台后走出个少年,问“姑娘要什么?”

  清哑对他微微点头,也不言语,自顾继续观看。

  因见一张竹几上放着一把竹扇,似绢扇,又不像。

  心下疑惑,走上前,将古琴放下,拿起扇子仔细观看。

  这时,吴氏等人也跟进来了,喊“清哑。”

  就听蔡氏惊喜道:“哎呀,明辉兄弟!”

  这铺子便是吴氏婆媳今日所行目的地,少年便是郭家精挑细选要相看的女婿:江明辉。

  吴氏婆媳原要哄着清哑进来,谁知她不用人哄,自己走进来了。

  既进来,却不看人,而是看物。

  这令她们满心疑惑——难道天定的姻缘?

  吴氏心里七上八下的,面上且不动声色,装作看物品。

  “是蔡姐姐。”江明辉笑着跟蔡氏招呼,“蔡姐姐来镇上有事?”

  蔡氏笑道:“嗳,跟婆婆来卖些东西。卖完了这不要买嘛。哪儿赚钱哪儿花,钱是过不了夜的。唉,过日子,想省也省不了……”

  唠唠叨叨说了一堆,惹得吴氏瞪了她一眼,嫌她净说废话。

  少年忙请道:“蔡姐姐坐下歇口气。”

  又对吴氏客气道:“大婶也坐。”

  再对郭大贵点头,然后看着郭巧做了个可亲的笑脸。

  郭巧一歪头,也回他一个甜甜的笑,然后站起身,伸手让郭大贵抱她出篓子。等下地,小女娃立即奔向清哑,“小姑,这什么?我瞧瞧。”

  这边蔡氏对江明辉道:“不耽误你做生意,我们看看就走。”

  说着装模作样地对婆婆道:“这是江兄弟。”

  吴氏很随意地看了江明辉一眼。

  少年十六七岁,穿一件蓝布长衫,身材修长。许是少做农活的缘故,他肤色白皙,称得上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蔡氏说他长得俊,一点没夸张。

  吴氏十二分的满意,那心就热了起来。

  因问蔡氏道:“你娘家那边的?”

  蔡氏装作无事人一样,点头道:“我娘家隔壁的。娘你应该见过。那时候他还小,长大了就不认得了。”

  又对江明辉道:“这就是我婆婆。”

  又指向郭大贵和郭巧道:“这是我三叔。这个是我侄女。”

  江明辉一一点头,重新招呼一遍。

  最后,蔡氏指清哑道:“那是我小姑。”

  又对清哑喊道:“小妹,你看什么?要不买我们就走。”

  江明辉便看向清哑。

  他有些诧异,没想到这文静的姑娘是蔡氏小姑。

  清哑对他们间情形毫无所觉,正举着那把竹扇凑近眼前细看。

  竹制扇柄,扇面则以极细的竹丝编织,两只喜鹊站在梅枝上。扇面、喜鹊和梅枝分别用竹篾之阳面和阴面凸显色泽之不同。前者是柳黄色,后者则是青色,淡痕隐隐,相互映衬,好像一幅画,又像一幅刺绣图。

  虽然只有双色,那手艺却是巧夺天工。

  许是编织不易,所以类似的作品只有这扇子,以及墙上挂的喜鹊登枝条幅。条幅上的图同扇面上的一致,只不过放大了。

  清哑看扇看得出神,一旁的江明辉也痴了。

  他是看人看痴了。

  眼前的少女举着扇子,迎着光凝神静观。

首节 上一节 14/9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