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面积很大,到处都可以埋钉子,那一群民警找半天,都没有陆诚几分钟找得快!
陆诚淡淡道:“怎么找到的?很简单,直觉,只要你干久了刑警,稍微动点脑筋,就可以凭经验推断出来。”
许霖皱眉:“直觉?经验?你干刑警多久了?”
“入职半个月。”
许霖想报警把这个装比犯抓起来。
陆诚呵呵了一声,道:“老刑警可以是凭直觉和经验,而我不用,因为我是例外。”
十几个埋钉处被白灰撒了圈,拍照后,钉子被取出,装入了证物袋。
有的钉子上被涂了绿漆,和草皮的颜色一样,为了更隐蔽。
看见钉子上的绿漆,有民警“哎呀”一声。
“三天前,虹湖公园也有一起埋刀片的案子,刀片上也涂了绿漆……”
根据民警描述,刀片案的调查方向也无从着手,罪犯避开了摄像头,也没有目击证人。
案件涉及到公共安全,所以一帮人立刻去了派出所开会讨论案情。
苏清舞叫来了小郑小胡他们,并把钉子和三天前的刀片,都送到了技术科。
技术科的人在公园里检查痕迹。
陆诚是扫过的,没有发现,但他也无法明说。
目前对于案犯的特征,各方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罪犯对公园内部布局十分熟悉,不排除是内部人员或常驻工作人员。
但现在同时有两起案子,明眼看,应该属于同一人所为,这两个公园虽然距离很近,却是没有相同工作人员的。
另一种观点则指出,作案地点选在CBD区域的公园,显示出较强的仇富倾向,建议将侦查重点放在无业或低收入群体上。不过这种方式排查范围过大,实际难度很高。
还有推测认为,罪犯可能受到国外犯罪手法或犯罪题材作品的影响,或许是某些心理不成熟的年轻人模仿作案。
更有人提出,CBD地带精英汇聚,也存在个别高压力白领通过极端行为发泄不满的可能性。
各抒己见完毕,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结论。
有人看向了许霖,听说这位小年轻是刑侦大师季伯川的徒弟,于是纷纷邀请他来讲一讲看法。
许霖看了眼陆诚,自信地站了起来,走到了白板前。
小郑小胡瞧他的样子,仿佛听到了那小子的旁白:
都让开,我要开始装比了!
“大家的说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那我就根据犯罪心理学,说说我的一些想法,如果说得不对,请大家指正。”
最后一句并不是他的风格,原本不想说的,但因为陆诚在,还有师姐看着,谨慎一点好。
万一推断失误了,丢脸捡不起来。
犯罪心理吗?
刑侦队的几人和派出所的民警,都有很浓的兴趣。
犯罪心理这玩意儿,在有人的看来,有点冷门,不常见。
而实际中,也用不到什么复杂的犯罪心理。
所以,他们都想见识一下,刑侦大师徒弟的犯罪心理学,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第239章 犯罪心理学真这么牛比吗?
“我从犯罪现场和犯罪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考虑作案时间、作案动机,参考近年来危害公共罪行的数据……可以大致勾勒出案犯以下几点特征:”
“一、案犯年龄不会太大,预计在25岁以下,文化程度高中。”
“二、具备一定的反社会倾向,现实生活中适应不良,属于社会竞争力较弱群体,因此重点嫌疑应指向无业、临时务工等低收入人群。”
“三、案犯极有可能是CBD的保安,工作表现不好,经常遭到上司批评,三天前的下午,也就是周四下午不值班。”
“四、此人脾气比较急躁,年少时很可能有过违反法规或校纪的记录,至少受到过学校方面的严厉惩戒;早年曾经历较大的家庭变动,比如经济状况骤降、父母分手等情况;情感经历相对简单,未曾建立过稳定的恋爱关系。”
许霖说完,会议室内一片安静。
不是,犯罪心理学真这么牛比吗?
现场经过初勘,还没发现有用的线索。
却能通过犯罪心理,确定嫌疑目标?!
许霖看着大家的反应,微微一笑。
犯罪心理就是这样,有的时候不用繁琐的调查,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分析出很多东西,而且准确度很高。
如果在案发现场能发现更多的东西,许霖甚至能侧写出案犯的样貌来。
办公室安静了一会儿,这才有民警问道:
“所以,我们要找的,是一个25岁以下、高中学历、工作业绩差、周四下午不值班的CBD单身保安?”
许霖回答:“是的。”
他坐了下来,双手交叉放在桌子上,然后两根大拇指打着转。
看他表情,好似在说:“嫌疑目标我帮你们找好了,抓捕就是你们的事儿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种在影视剧里才会出现的剧情,他们在现实中看到了。
真的按照这种玄乎的犯罪心理推断,就可以去调查CBD的保安了?
他们都没这样办过案子。
苏清舞瞥了眼许霖,微微蹙眉,她认为许霖的推测是有点问题的。
小郑小胡是陆诚的拥趸,咱陆哥还没说话呢,你小子哐哐一通推理,就能去抓嫌犯了?
犯罪心理要是真这么牛掰,那干脆咱都去学得了,以后坐办公室办案得了。
但在座不少人还是因为许霖的刑侦大师弟子这个身份,而忽略了他的年龄。
推断正不正确不清楚,但听起来是蛮厉害的。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空调的送风声。
许霖的推理令人印象深刻,但那过于具体的结论,让队里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觉得太过武断,应该是有点问题的。
但他们又不知道具体是哪里有问题。
听说刑侦大师季伯川的学生都是厉害人物,苏清舞就不用说了,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刑警副队长。
这许霖也是个小天才,推理一套一套的。
但要论最厉害,大家还是把目光转向了苏清舞旁边的陆诚。
人家是战绩可查的。
这时,苏清舞轻轻用笔敲了敲桌面,声音清晰而冷静:“许霖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思路,其他人还有什么意见?”
她巧妙地将“很有趣”三个字咬得稍重,既肯定了许霖的参与,又自然地引导了话题。
这个其他人不是泛指,而是特指。
许霖看了眼苏清舞,自信的笑容微微僵硬了一下,但很快恢复自然,他也看向陆诚,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战意味。
陆警官,请指教。
他对自己基于犯罪心理学模型的推导很有信心。
陆诚脑中的思路早就已经很清晰了,他站了起来,走到白板旁边,拿起了马克笔。
“许霖同志运用犯罪心理学进行侧写,大胆假设,这种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尤其是在线索匮乏的初期,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思考。”
他先肯定了许霖,但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听出了“但是”即将到来。
“但是,”陆诚果然话锋一转,“侧写是概率学和行为学的结合,它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更不能替代扎实的现场勘察和物证分析。直接将其作为摸排筛查的硬性条件,可能会让我们走弯路,甚至错过真凶。”
许霖的眉头皱了起来,想要辩解,陆诚抬手虚按了一下,继续平静地说:
“我就针对刚才的几个点,结合我们目前掌握的有限信息,谈几点不同的看法,和大家探讨。”
“第一,关于年龄和文化程度。推断25岁以下、高中学历,主要依据可能是这类无特定目标报复社会案件的案犯统计特征,倾向于年轻、教育程度不高、易冲动群体。这个统计规律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忽略了我们这个案子的一个关键细节——‘绿漆’。”
陆诚在“绿漆”两个字上画了个圈。
“钉子刀片涂绿漆,是为了隐藏。但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动手能力。”
“一个纯粹出于冲动、发泄愤怒的年轻人,更可能随手丢弃危险品,而不是花费时间和心思去给它们做伪装。
“这种‘精心准备’的行为,更符合一个心思缜密、甚至可能享受这种‘布置陷阱’过程的人。”
“这类人的年龄范围可以很宽,从二十出头到四十岁都有可能,教育程度也可能更高,至少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审美——他知道选绿色来匹配草皮。”
在场的人都若有所思地点头。
许霖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第二,关于职业和动机。推断为‘工作表现差的CBD保安’,核心依据是‘仇富’和‘对公园熟悉’,这二者结合,保安似乎很合理。”
陆诚顿了顿,“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首先,‘仇富’动机值得商榷。CBD公园的使用者不仅仅是所谓的‘富人’。”
“傍晚和周末,这里同样是附近居民、逛街的年轻人、带孩子的家长的公共休闲场所。案犯放置钉子的地点,草皮、长椅,都是无差别攻击区域。”
第240章 陆大神虐菜小许霖!
“如果真是针对特定‘富人’群体,他应该有更明确的目标区域,比如高级健身房入口、豪华公寓附近的步道。’
‘他的行为更像是对‘社会公共秩序’本身的恶意挑战,或者享受伤害随机陌生人带来的快感,而非单纯的‘仇富’。”
“其次,‘对公园熟悉’不一定来自职业。一个喜欢在公园发呆、观察的流浪汉,一个每天穿行公园上下班的公司职员,一个经常来遛狗的老人,甚至一个借助卫星地图进行‘线上勘察’的人,都可能对公园布局了如指掌。仅凭‘熟悉’就锁定保安,范围太窄,容易遗漏。”
会议室内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显然陆诚的分析更贴合他们的实际办案经验——动机不能想当然,排查范围宁可广不可错。
“第三,关于作案时间。推断‘周四下午不值班’,是基于虹湖公园刀片案发生在周四下午。这个推断的前提是,两案是同一人所为,并且案犯只有在‘不值班’的时候才能作案。”
陆诚看向之前提到刀片案的民警,“请问,虹湖公园和黎明公园的监控排查情况如何?是否有发现同一可疑身影?是否能确定刀片案就是周四下午放置的?刀片是否可能更早之前就被放置,只是周四下午才被发现?”
那位民警愣了一下,尴尬地摇摇头:“这个…虹湖公园的监控有盲区,没拍到可疑人员。发现时间是周四下午,具体放置时间无法精确。”
“所以,‘周四下午不值班’这个点,基础就不牢固。”
陆诚一针见血,“即便两案是同一人,也无法确定他就是在周四下午作的案。他甚至可能是在夜深人静时行动。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点,去反向筛选一个不确定的职业,风险很大。”
许霖的脸色有些不自然了,交叉的手指也不转动了。
不少人点头,陆诚这么一分析,许霖的犯罪心理学推理,漏洞不是一般的大啊。
“最后,关于性格和成长经历。急躁脾气、年少违纪、家庭变故、情感简单……这些特征确实常见于很多罪犯的背景调查中。”
陆诚的语气放缓了一些,更像是在探讨,“但,犯罪心理侧写的艺术在于‘可能性排序’,而不是‘特征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