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工帝国 第364节

终于认栽了,郑芝龙心里一阵得意,他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叹息道:”唉,那就一百里吧,不能再少了,不然我就没法向皇帝陛下交待了。“

蹋奇还能说什么,割地求存波斯帝国又不是没做过,连阿巴斯大帝为了生存,为了发展都割过地,那还只是面对一个奥斯曼帝国而已,这次可是奥斯曼帝国加一个更加强大的大明帝国。

最后,他不得不无奈的点了点头,割地不可怕,亡国才可怕!

第十六卷 第六十章 明军再出征

有皇上在嘉峪关坐镇,与出征瓦刺相关的事宜都进展很快,像各类物资那都是疯狂的往嘉峪关发,不管是粮草辎重还是修建铁路所需的钢材水泥,早就在嘉峪关内堆的跟山脉一样。

各藩属国军团和各预备军团的士兵更是像赛跑一样往嘉峪关赶,不到十天时间,竟然全部到齐了。

现在边防军第三军团和边防军第四军团正在嘉峪关内集结操练,个其他三个军团还有藩属国的军团也早已押着瓦刺联军尽二十万俘虏在修筑嘉峪关通往哈密卫的铁路。

这个时候修铁路并没有后世那么复杂,无需配什么电气线路,只要挖好路基,铺上石子,再收拾平整,铺上枕木和铁轨,固定好就行了。

明朝这会儿修铁路,最费时间的几件事就是挖路基、铺石子和加工枕木。

要换做没有翻地龙以前,挖个上百里长的路基,十万人起码得挖两天,现在有了翻地龙就不一样了,翻地龙带着特制的爬犁,一路开过去,后面的人将翻起来的土清理一下就可以了,十万人一天挖个两百里都没问题。

铺石子倒不是说铺的时候难,铺的时候只要往路基里一填就差不多了,主要是这个石子难找,要是在没有山脉的平原地区,那只有到河里去挖,或者从别的地方运过来。

好在嘉峪关到哈密一线到处都有天山余脉,找点石子倒是不成问题,只要派人去开采,就行了。

最后一项大明也想到了办法,现在的枕木不再像以前一样砍伐木材,然后再慢慢加工,而是直接用钢筋混凝土翻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做枕木的模具可能比直接做枕木还浪费时间,但是现在,大明的枕木模具不知道有多少,随便拉一火车过来,用都用不完,只要扎好钢筋,搅拌好混凝土往里倒就行了。

当然,修铁路还有一件最麻烦的事情,那就是修桥和开洞,如果铁路线上有河流或者山脉拦路那就麻烦了。

从嘉峪关到哈密卫的铁路之所以一直没有修建,倒不是因为这里地形复杂,这里并没有什么河流,山脉也是东西走向的根本就不会挡住铁路,主要还是因为风沙太大,修好以后可能几天就被风沙埋掉了。

不过,现在,经过孙传庭几年的治理,规划的铁路线两侧已经差不多布满了几十里的抗旱植株,风沙的问题倒是不需要太担心了。

要是以前,孙传庭带着秦军和十万屯卫慢慢修,嘉峪关到哈密卫的铁路至少要修半年,但是现在,那速度简直不要太恐怖。

这个时候嘉峪关外到底聚集了多少人呢?

有秦军、边防军第一军团、边防军第二军团,三个正规军团总共三十万大军;

还有东瀛第一军团、东瀛第二军团、朝鲜军团、暹罗军团、安南军团和东胡军团,六个藩属国军团总共六十万大军;

还有瓦刺部和哈萨克汗国的俘虏将近二十万,他们现在可是免费劳力。

足足一百一十万人在工部官员的指挥下,分工合作,全面铺展开来:

边防军第一军团和边防军第二军团押着二十万俘虏去开采石子;

东瀛第一军团和东瀛第二军团负责运送石子;

朝鲜军团和暹罗军团负责搅拌混凝土,翻制枕木;

安南军团和东胡军团负责挖路基,填石子;

秦军则负责配合工部官员平整路基,铺设枕木和铁轨。

一百多万人就像流水线一样,那速度,简直快的惊人,不到半个月,嘉峪关到哈密卫的铁路就已经修通了!

现在,秦军、藩属国军团和二十万俘虏正在哈密卫以北的天山脚下休整,而边防军第一军团和边防军第二军团则被调回嘉峪关内重新编整。

朱慈炅之所以把边防军第一军团和边防军第二军团调回来,主要还是因为瓦刺联军留下的十多万匹战马。

这些战马可是瓦刺和哈萨克汗国累积了几十年累积起来的,大明虽然幅员辽阔,也很富有,一次也凑不齐这么多战马。

经过禁卫军第一军团五万骑兵的挑选,已经从十多万匹战马中挑选出十来万匹健壮且没有受伤的战马,至于受伤的,全部被运送到鞑靼草原疗伤去了,剩下的也被分到各军团拉粮草辎重和火炮去了。

这十余万匹战马,边防军第三军团和边防军第四军团只需要两万匹,而剩下的八万匹,朱慈炅准备全部装备给边防军第一军团和边防军第二军团,倒不是他想将这两个军团都升为一等军团,主要还是为了战斗需要。

因为荒原上最重要的战力就是骑兵,而此次出征的五个军团有四个是三等军团,只有一个一等军团,骑兵数量加起来才九万,对于西域各国并不能形成碾压优势,这样的话,西域各国在臣不臣服大明的问题上可能会扭扭捏捏浪费很多时间。

如果把边防军第一军团和边防军第二军团整编成都有五万骑兵的军团那就不一样了,出征西域的明军总共就有了十七万骑兵,如果有谁不臣服,直接十万甚至十五万骑兵压境,就看你怕不怕!

当然,西域五国里面可能有一个国家不会怕十五万骑兵,那就是月即别,因为他原本就是西域强国,而且在这里大明和瓦刺还有波斯萨法维帝国的战斗中,他们都没有受到一点损伤,还保存着全部实力。

对于这个月即别,朱慈炅准备采取南北夹击战术,到时候让南亚的侯世禄在月即别南部边境屯上二十万大军,然后再让孙传庭在月即别的北部屯上几十万大军,不信他不屈服。

边防军第一军团和边防军第二军团整编出八万骑兵之后,却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转轮燧发枪不够了,骑兵是不可能用单发式燧发枪的,因为骑马的时候不好装填子弹,只能用转轮步枪。

而工部这次总共才送来三万余把转轮步枪,边防军第三军团和边防军第四军团各装备了一万把之后,就剩下一万多把了,所缺的六万多把要做出来起码得一个多月。

时间不等人,朱慈炅最后决定,让禁卫军第一军团先和他们换下枪,因为禁卫军第一军团并不会一起出征,而是负责守住后方的卫所和嘉峪关,用转轮步枪和普通的燧发枪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他们还可以慢慢等工部把新枪做好送过来。

经过十余天的休整和筹备,明军终于再次出征了,这次朱慈炅并没有赶到哈密卫去多嘴,因为他已经将西域的事务全权交给孙传庭负责了,他相信,这个明末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必不会让他失望。

第十六卷 第六十一章 四路出击

西域最早指西周诸地,自汉朝以来则成为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汉唐时期,西域一直牢牢掌控在汉王朝和唐王朝手里,像汉朝就曾建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诸国,唐朝也曾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治西域地区。

而明王朝作为仅次于汉唐的超级大国,却很尴尬,有明一朝的历史上貌似从来没有真正掌控过西域,最多也就是人家来朝贡一下,名义上归属大明而已,实际上却从来没有真正接受过大明的统治。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按理来说明朝时期的科技和军事应该是远超汉唐的,两百多万军队,还有火枪火炮,这些是汉唐都无法企及的,为什么明朝却从未去染指过西域呢?

这主要是因为明朝的军事重心在漠南和漠北而不是西域,其实,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还是来自北方的游牧部落,像汉朝就是解决了匈奴才统治西域的,而唐朝也是灭了西突厥才掌控西域,而明朝历史上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灭掉盘踞在漠南和漠北的蒙元势力,北边的威胁他们都无法解除,又哪有心思去管西域呢。

现在就不一样了,在朱慈炅的带领下,明军于漠南草原打败满蒙联军,不但解决了宿敌满清,还将盘踞在漠南的蒙元鞑靼诸部全部控制,整个漠南也成了大明的一个行省,大明北方已无威胁,这使得统治西域变为可能。

当然,如果按朱慈炅的计划,应该是先海上再陆上,先抢夺了足够的殖民地,再来慢慢收拾西域的蒙元势力。

但是,反哈布斯堡联盟的列强却不让大明好好发展,先是让沙俄挑起了极北之地西伯利亚的战争,又让波斯萨法维帝国在极西之地坎大哈挑衅,沙俄更是怂恿瓦刺和哈萨克汗国直接对陕西行都司发动了攻击。

这种情况下,就逼的朱慈炅不得不将重心转移到陆上,因为这些势力没一个是善茬,如果大明不好好教训他们一下,他们绝对会得寸进尺,那大明的边境就永无宁日了。

现在,波斯萨法维帝国已然屈服,对沙俄的战争也因西伯利亚冰封和明军兵力不足而暂时陷入了停滞,西域成了这一时期大明帝国的战略重心,而瓦刺正是大明西域战略的首要目标。

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对付游牧部落,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的转运,因为北方疆域太辽阔了,动不动就是上千里甚至是几千里,十数万甚至是数十万大军的粮草转运千里就已经很麻烦了,如果再远,那动用的人力物力更本是无法想象的。

首节 上一节 364/4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