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五龙同朝,这个逆子孝出强大 第18节

朱高煦这才和颜悦色地开口道,“本王之所以让你去明晚万国宴,是因为你身份特殊,既是建文旧臣景清之女,又是靖难功臣孙愚养女,父皇若是赦免了你,那就是一个好的信号,你应该明白本王的意思。”

听了这话,孙若薇沉思了片刻,最终咬了咬牙,应声道:“皇爷,我去。”

孙若薇现在很矛盾,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答应这个计划。

因为朱棣是杀了她全家的仇人,她根本就没有办法原谅朱棣。

但是,她又何尝不希望靖难遗孤们脱罪,那些兄弟姐妹们,都能从奴儿干都司那蛮荒之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宁生活。

或许齐泰、黄子澄这些建文旧臣有罪,但上一辈的恩怨,不该牵连到下一代。

建文旧臣,与靖难遗孤,这是不一样的两代人。

孙若薇一向雷厉风行,下定了决心,就不会改变。

“皇爷,那我该以什么身份,参加万国宴?”

朱高煦闻言有些错愕,随即向门外努了努嘴。

“这不很明显了吗?”

孙若薇神情一滞,随即霞飞双颊,啐了一口。

“我这傻儿子不会说话,但他对你的心意想必你也看在眼里,不要因为怄气后悔一辈子啊!”

话音一落,朱高煦起身来到门外,见朱瞻壑还傻傻地站着,气得又给了他一脚。

“还愣着干什么?进去道歉啊!老子聪明一世,怎么有你这样的傻儿子!”

朱瞻壑讪讪笑了笑,这才屁颠屁颠地走了进去。

看着这对冤家,朱高煦露出了姨母笑。

朱瞻基啊朱瞻基,别怪二叔截胡,主要郎有情妾有意啊!

……

乾清宫。

朱棣眉飞色舞地坐在软榻上面,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等重臣尽在此地,还有刚刚满载而归的郑和。

御案上面,放着珊瑚玛瑙等奇珍异宝,闪烁着耀人光彩。

“现在叫你们来议事,就是让你们拟定出个章程,如何把郑和带回来的番货变成银子。”

虽然这回郑和下西洋,可谓是满载而归。

但是郑和带回来的这些番货该如何变现,却是成了一个难题。

因为太祖高皇帝曾下过禁令,朝廷不许使用番货,唯恐带来奢靡之风。

正是因为这禁令存在,想要将这一船船的番货变现成银子,却是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毕竟朱棣得位不正,他对祖训看得极其重要,不愿见再有臣子指责自己违背祖训。

夏元吉及时提醒道:“皇上,眼下郑和船队自海外带回来的香料、苏木、胡椒、药材等番货,因数量太多自卸船后至今还堆放在码头上,如遇大雨,损失只怕难以计数,还要整日派遣专人看管护理。”

郑和亦是点了点头,正准备开口,却不料夏元吉却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他。

“皇上,郑和出海之前筹措物资,共计耗费国库二百多万两纹银,至今尚未弥补,老臣敢问郑和大人,可有解决之法?”

郑和愣了,我什么时候欠你二百万两纹银了?

这不都是为了大明吗?

夏元吉又道:“臣记得当年皇上第一次让郑和大人出海时曾说,郑和大人能带回来一大批银子,可是现在呢?淫巧之物带回一大堆,就是没有银子,相反还得耗费人力与钱财去管理……”

“够了!又是老调重弹,当年你就这么说的,现在又来了!”

朱棣怒了,瞪大了眼睛。

“朕让你来,是让你想出办法,怎么将番货变现,填补国库,不是让你来抱怨的!”

夏元吉也怒了,给这位皇上管钱袋子,真是一个要命的差事!

“皇上,既然番货是郑和大人运回来的,那该怎么办,不如问问郑和大人吧!”

这番话语有理有据,朱棣也无法反驳,只能看向了一旁的郑和。

郑和此刻很是无奈,试探性地开口道:“皇上,各位大人,臣带回来的番货,无非就是三种。”

“一是海外的贡物,数量很少,由贡使代表其国王进献给皇上,正是眼前这堆奇珍异宝与那些奇珍异兽;二则是各国国王和使节随船携带的附进物,其实也就是私物,往往超过贡物的数十倍,却被番商在大明口岸自行卖掉了,以赚取私利。”

“第三种才是臣与海外诸国商贾百姓商贸所得,我们可以自行处理,或是变现或是赏赐官员。”

朱棣一听,顿时皱了皱眉头。

他还以为那数百条船的番货,都是自己的东西,哪里想到其中一大半都是那些海外使臣的!

如此一来,变现可就麻烦了啊。

朱棣心中的喜悦瞬间消散了大半,现在不但番货有一半是别人的,还他娘的不好卖出去,这该如何是好?

“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好计策?”

话音一落,无人应声,大殿内静得有些可怕。

御书房中,寂静无声。

朱棣现在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没来由地感到疲惫。

好不容易等着盼着,总算是把郑和给盼回来了。

而郑和也不负众望,的确是满载而归。

只是他带回来的却不是一船船的银子,而是难以处理的番货。

而且这一船船的番货,还他娘的有一大半是那些海外番商的!

咋滴,你帮人帮到底呗,顺便帮他们运货来大明谋利?

一想到这儿,朱棣就有些愠怒,恨不得给郑和一脚。

然而眼见郑和那又黑又瘦的沧桑模样,朱棣终究还是忍住了,甚至都没说出些苛责话语。

正当此时,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联袂而来,顿时给了朱棣一丝希望。

在朱棣眼神提示下,夏元吉飞快地将眼下困境道出,以便太子与汉王了解此事。

片刻之后,朱棣便看向了大胖胖。

“太子,你怎么看?”

朱高炽斟酌了一下,这才小心翼翼地答道:“父皇,这个,儿臣想去码头看一看那些番话,再做决定。”

这个答案,朱棣并不觉得奇怪。

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一向老成,求稳是他的第一原则。

只是这个答案,朱棣并不满意。

眼下丢快火烧眉毛了,还等着你去一趟码头,看了之后再做打算。

无奈之下,朱棣只好将目光投给了汉王朱高煦。

“汉王,你觉得呢?”

朱高煦迎着众人的目光,先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个建议。

“爹啊,据儿臣所知,郑和率大明宝船,巡阅到西洋各国直到古里,一路上都看到了各国收银获利,那是因为他们多采用征税之法。”

他口中的征税之法,其实就是商税。

而大明王朝现在,却是根本没有商税这个概念。

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后,他大力发展农业,不断鼓励人们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帮助更多人脱离食不果腹的困境,成功使得大明的耕地面积扩大了上亿亩,养活了更多百姓。

但是,正因为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太祖朱元璋又制定了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大明商业发展,将商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商人流动性过强,为基层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甚至朱元璋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外贸易,也就切段了大明与世界各地的联系,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限制商品流通,也是为了重农抑商。

在这种大背景下,大明朝的税收主要是由农业支撑,根本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商税体系。

或者说,没有人重视商税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

朱高煦做出这次试探,就是想让朱棣重视起商税,以便充盈国库。

但他话音刚落,郑和却立马跳出来反驳。

“皇上,绝对不可!”

“我朝自洪武七年开始禁海,来朝贡使越来越少,眼下正是广加招徕、友睦邻邦的大好时机,臣以为眼下朝廷还是以暂不征税为好。”

朱棣听后,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毕竟在他的认知里面,还根本就没有商税的概念。

“怀柔远仁,才能万邦来朝啊!”

“郑和此意,深谋远虑,老二你这办法欠妥!”

朱高煦闻言摇了摇头,有些哭笑不得。

其实倒也真不能怪他们,即便是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也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局限。

“既然如此,郑和你可有什么办法?”

朱高煦将皮球踢了回去,毕竟是郑和自己惹出来的麻烦。

他倒是想要看看,这位如今大明朝目光见识第二远的人物,会给出什么良策。

郑和思索片刻,缓缓开口道:“皇上,臣奏请对各国国王和使团带来的私物,可以清点之后留下一半,允许他们在七天之内自行贸易。”

“那另一半呢?”夏元吉道。

郑和微微一笑,“另一半朝廷可用官价收购,再拿到市场上卖出,两相差价,利润定然不菲啊!”

朱棣听罢,连连点头。

“好!是个好主意!”

“既拿到了银子,又不失我大明礼仪,可谓是两全其美啊!”

只是有人高兴有人愁,太子爷朱高炽一张小胖脸就写满了忧虑。

“父皇,这主意虽然不错,可这一买一卖,由谁来经营呢?”

朱棣听了这话,也有些犹豫。

太祖禁令,朝廷不得使用番货。

那就只能把番货给变卖出去换成银子。

但是这买卖经营,该交给谁呢?

郑和突然灵光一闪,找死般给出了提议:“皇上,臣以为可交由户部派员代为管理经营……”

话音未落,一道讥讽声响起:“郑大人说什么?让我户部臣工都去做买卖?”

“一买一卖,如同商贾小人一样?郑大人可是在羞辱我户部臣工?”

夏元吉本就因为下西洋靡费甚众还不见收获,一直看郑和不爽,现在听到郑和这个提议,更是勃然大怒,就差指着他鼻子骂了。

首节 上一节 18/4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