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 第181节

  “孙老师,高老师……”

  王青松进来以后,对着院子里的人纷纷打着招呼。

  初中的科目不少,但是老师其实没多少,基本每个老师都会带三个年级的课程。

  所以大部分还是认识的。

  “王青松,你怎么来了?”

  一个中年女人看着他问了一下。

  王青松见状笑着说道:“孙老师,我找杨老师有点事情!他在家吗?”

  对方正是他的数学老师。

  “哦,去吧,杨老师在家呢!”

  “哎,好!”

  打了个招呼,他这才向着边上的一间房子走去。

  来到门口,他探头看了看,堂屋里正有一个妇女在那里忙活着。

  “婶子新年好,杨老师在家吗?”

  对方扭头看了一下,“哦,新年好,新年好。老杨的学生是吧?”

  “嗯,我找杨老师。”

  对方点点头对着屋里喊了一声:“老杨,出来,有人找你。”

  没一会就从里屋走出来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副黑色的眼镜。

  “杨老师,新年好。”

  “哦,青松啊!新年好,找我有事情?”

  “嗯,找您有点事!”

  老杨点了点头,搬了一把竹椅子放在边上:“坐着说吧,我给你倒杯水。”

  王青松见状赶忙拒绝了:“不用了,杨老师,我就说一些事情,一会就走了。”

  听到这话,老杨顿了一下,扶了扶眼镜:“伱说,什么事情?”

  王青松闻言,总结了一下,这才开口说道:“那个……杨老师,我家里的情况,您应该清楚,我想上学校的二部制,在家学习!”

  “这……你要转班级?”

  老杨疑惑了一下。

  王青松摇了摇头:“不是,就是单纯的想上二部制,或者……我想休学。”

  因为前几年的解放农村和城里的劳动力,所以上学的人很多,学校教室不够的情况下。

  实行了“二部制”。

  (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62年,四九城的二部制中学达到了84%,不是班级,是学校,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两个班级是二部制的。)

  说白了,就是教室不够,大家轮流到学校上课。

  分批在上、下午时间内入学,其他时间则在家中预、复习或参加有组织的活动。

  学习的内容和全日制的一模一样。

  只不过这种上学的模式,不适合住校的王青松,所以二部制的班级不是他们班。

  至于休学,那一般情况下都是大病,这个卡的比较严一些,还得医院开证明。

  其实两个问题都不是很大。

  之所以这么决定,还是因为他现在还没想好后面的事情,只能先走一步算一步。

  都打算好。

  有这个时间,自己也足够学习了,他不信那边的教育没有初中的课程。

  老杨听到这话惊讶了一下:“你的意思是你还在我们班,就是平时上课不来对吗?”

  也只能这么理解了。

  王青松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嗯,我就是这个意思。”

  “那你的学习怎么办?还有一年半就考试了,你不是说你想上中专吗?”

  老杨一脸的为难。

  听到这话,王青松琢磨了一下说道:“杨老师,学习的事情,我这边在家看书,有不懂的,我去公社问问,现在家里的情况您也知道,我现在也没太多的办法。”

  老杨闻言在那里思索着。

  王青松家里的情况他自然是知道的。

  他一直以为对方可能开完学就不来了,毕竟家里已经没有壮劳动力了。

  这对于农村人来说的话,不亚于天塌下来了。

  想到这里,他还是迟疑的问道:“你这样的话,还得交学费呢!否则的话,你的学籍就保留不了,也没定量了。”

  初中一学期5块钱,对于农村来说也不是一笔负担了。

  可是交了不来上学,等于是放弃了。

  在家自学的,又有几个能跟上进度的。

  王青松见状点了点头,“这个我知道。学费肯定交的。”

  见他这么说,老杨也不再说什么了。

  每年因为各种困难不来上学的有不少的人。

  他也希望孩子们都来上学。

  可现实却不那么尽人意。

  看到他的表情,王青松笑道:“杨老师,我也不是说不来了,到时候也会看看情况,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会尽量过来的。”

  听到这话,老杨点了点头:“那行吧,到时候登记的时候我给你登记上。不过还是希望你能到课堂上来上课。”

  “嗯,好的!谢谢杨老师。”

  王青松见事情已经说完了,他这才站了起来:“那杨老师您忙,我就先回去了。”

  正常情况,这过年的时候,要带东西的。

  只是自己是农村的,带什么都不合适。

  说定好以后,打个招呼便出去了。

  来到门口和院子里的人打了个招呼,这才出了学校。

  看着门口路过的班车,他没着急过去,而是向着县农技站走去。

  他还得看看香菇菌种呢!

  地方不是很远,十几分钟以后,他就来到了地方。

  农技站就是一个大院,门口挂着一个白底黑字的牌子。

  此时虽然是冬天,但是农技站里还是一些人赶着骡子车从里面出来。

  因为距离春耕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些人都是生产队过来提前准备耕种物资的人。

  主要是来买农具。

  时间已经不早,这些人都已经弄好回去了。

  进了大院,里面是少量新盖的水泥房子,也有一些是以前旧的砖瓦房,混合在一起。

  来到正门这边的售货大厅,里面摆放着不少的农具。

  大农具在旁边摆放,小的农具,农药之类的都在柜台那边。

  此时大厅里一个中年男子,正对着一个三十左右的青年训斥着:“你还推广,上次的教训不够啊你?老百姓折腾了这么久,一点效果都没有,他们能愿意?”

  青年见状一阵的苦笑:“哎,站长,我保证,这次肯定能行,以前的培养基质是木头,我现在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您就相信我吧。这马上就开春了,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好了。”

  随后赶忙解释道:“您看。木头不吸水,水浇多了又容易腐烂,我想了个办法,用锯末……”

  中年男子赶忙摆摆手:“行了,别说了,什么鸡智不鸡智的,还鸭智呢。站里已经决定开会,取消你这个什么蘑菇的培养。你那房子赶快腾出来,每天还浪费那么多的柴火。”

  “站长,不能停啊!停了菌种会被冻死的,等开春,求求您了,等开春好吗?”

  青年在那里哀求着。

  “不行!!”

  男子说完,转身就离开了,留下垂头丧气的青年。

第151章 ,被忽略的小麦

  王青松听到这话停下了脚步。

  菌种?

  难道就是他们推广的种蘑菇?

  至于对方说的鸡智,应该就是书里说的培养基质了。

  想到这里,他悄悄走了过去。

  思绪间,一个中年的服务员大妈对着青年劝说道:“行了,小李,你别和站长犟了,农村人眼皮子浅,看不到效益的事情他们才不会干呢!你就好好在站里干其他的。再怎么说你也是个农业大专生,那也是大学生啊!”

  李岩闻言一脸的垂头丧气。

  想做点事情怎么就这么困难呢!

  不过想想,还是自己的技术不成熟啊!

  “伱好!!”

  思绪间,旁边传来了一道询问的声音。

  对方抬头一看,正是王青松。

  李岩刚刚被训斥,温房也要被拆掉,现在心情一点也不好。

  面无表情的回了一句:“干嘛?”

  “我想买点香菇的菌种,这里有卖的吗?多少钱??”

  听到这话,李岩眼睛一亮:“你们要种?真的假的?哪个生产队的?”

  “哦,我不是生产队的,我是自己要买点试试,能卖吗?”

  李岩闻言狐疑了一下:“你自己买?”

  王青松见状疑惑了一下:“嗯,是我自己要买,是不是不可以?”

  “那倒不是。”

  李岩说完,继续说道:“只不过你自己买的话,能要多少啊!一毛钱的?估计都用不了吧!”

首节 上一节 181/10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