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和冯国用都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文武丞相,不过政务院这边的许多尚书至今还是空缺,缺少专业人才,各个部门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设立起来的,估计起码得鲁锦这一代人的时间,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之后,才能把改制后的所有部门填满。
封完百官之后,鲁锦又在朝会上赏赐了渤泥国和占城国的使者,封前阵子刚屠了北孔的徐宋旧臣杨普雄为鸿胪寺少卿,命其出使渤泥和占城,代表新朝给两国国王册封郡王爵位,交换国书和礼物,顺便也是过去谈判,说明新朝对南洋的态度。
大明可以跟渤泥国一起联合打击苏禄国,但战后的战利品分配方面,那些土地和人口得归大明。
占城国方面,大明承诺不与‘大越国’通商,更不会与其建交,也不承认其合法地位,以此来打击大越,嗯,现在还没有安南,北越那地方他们自称叫大越国,对外也这么宣传。
至于之后对大越有没有军事行动,这等以后再说,起码要等大明收回两广,跟大越接壤了再说。
另外鲁锦给占城国国王的封号,是临邑王,享郡王爵位,我不管你叫什么国,想得到中国的册封,我只承认林邑的封号,不然就没得封。
林邑是汉朝时的地名,隋朝灭林邑国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个地名,鲁锦现在封占城国王这个封号,就是从官方态度表明,我现在可以承认你占据此地的事实,但这块地以前是我的,我对林邑国的领土仍然有宣称,什么时候打不重要,总之先把宣称留下。
还有跟两国通商一事,鲁锦可以让海商今后都去渤泥国和占城国停靠,但两国不许收太重的税,同时要允许中国商贾在渤泥和占城买地、建房,设立商馆和派人常驻。
且这些商贾不能被视为当地国民,渤泥国和占城国不能找这些华商收取入港税和交易税以外的其他税收,更不能从华商中征兵以及其他劳役。
而且今后大明要和两国互派大使常驻,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在经贸重镇设立领事馆,用来处理双方国民的出入境,以及法律纠纷和商业问题。
换句话说,鲁锦建立的大明不搞朝贡贸易,你逢年过节的送礼那叫朝贡,但贸易是贸易,和朝贡没关系,鲁锦就是要用自由贸易冲烂他们的市场,布置更多的眼线和人口,等时机到了的时候,就把他们灭掉。
当然这些玩法,别说渤泥国和占城国没见过,就连中国这边的官员也没几个见过的,他们暂时还不知道鲁锦的真正想法。
至于两国在对方首都互派大使常驻,这事虽然以前没有先例,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古代虽然没有使者常驻的固定制度,但那些小国来中国勤快的一批,像是历史上的朝鲜,一年往大明跑六趟!琉球国的使者在大明一待就半年,渤泥国和苏禄国的国王甚至带着全家上百口子人在大明常驻,甚至两个国王还死在了中国,连墓地都留在了大明,一个葬在了南京,一个葬在了山东。
就这种外交出使的密度,跟设使馆常驻也没啥区别了,上一批使者还没走呢,下一批就又来了,这跟常驻有什么区别?
杨普雄带着两国使者先去了杭州,手里还拿着两份‘睦邻友好通商条约’,能不能签成暂时还不知道,设使馆常驻也是等签完条约之后的事,他们要在杭州等到九月下旬,确定没有台风了之后再回去。
而在建康这边,初一的登基和开国大典结束之后,一众将领们立刻奔赴前线,准备参加这次的北伐战役,常遇春也带着第九集团军奔赴了山西旁边的怀庆府,鲁锦也在准备,这次北伐他也要跟着去。
御驾亲征倒是算不上,但北伐的四路大军互不统属,同时战线又距离建康太远,鲁锦必须要靠前指挥,以免贻误军机。
还有这次的目标小铁锅,到底也是个皇帝,前线的将领即便抓到他也不好处置,还是鲁锦亲自处理的好,另外鲁锦也准备趁这次机会考察一下北方的情况。
八月十五,水师的桑世杰和缪友珍,以及缪大亨第四集团军那边的一个禁卫火枪团,都被鲁锦调回了建康,在北伐期间,鲁锦不在建康的时候,就让他们负责保护中枢。
政务方面,因为没有合适的人监国,所有奏疏都跟着鲁锦走,鲁锦到哪,奏疏就送到哪。
另外文武两个丞相,这次留冯国用在建康看家,鲁锦带着李善长一起去前线,美其名曰是让李善长辅助处理政务,实际上是鲁锦对这家伙不放心,要把他带在身边亲自看着。
李善长在原历史上就有黑历史,在老朱灭掉陈友谅之后,立刻准备平定张士诚,但李善长却一直推三阻四,对这件事不支持,翻来覆去的说现在对付张士诚还不到时候,所以他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已知当时张士诚搞情报很厉害,接连策反买通了老朱手下的许多文官武将,所以有理由怀疑,李善长也可能拿了张士诚的贿赂,所以才向着张士诚说话。
在原历史上,朱元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像是能成事的征兆,当时在韩宋、徐宋、张士诚、元军几方势力的挤压和包围下,谁能想到发展最晚、规模最小的朱元璋最后能当皇帝啊,所以李善长在他手下三心二意其实也正常。
但是在这个时空,鲁锦一年平定淮西,两年平定浙东,三年平定南方半壁江山,完全一副天命所归的样子,李善长确实比原历史上要忠诚了不少,毕竟其他势力都很弱小,他就算想三心二意,想另投别家也找不到地方。
不过鲁锦毕竟还是主观印象太深,再加上李善长还有收受胡惟庸的贿赂,违规提拔胡惟庸的前科,这可是被鲁锦抓在手里的把柄,他不放心也很正常,但这个时候他又不能动李善长。
现在才刚登基,就处理功臣,你让其他功臣怎么看?所以这个人既要防备,又要用,那就只能带在身边亲自看着了。
八月二十五,前线的各方面军都已经准备妥当,刘福通的暂编第十一集团军,数万士卒全都换上了新铠甲,其他方面军的将士,之前打豫湘赣战役的时候还只有一半的披甲率,这又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全军的披甲率也又上了一个台阶,几乎达到了90%的地步,如此雄壮的大军,面对缺粮缺到人相食的元军,各路士卒自然是士气高昂。
鲁锦找来即将准备随驾出征的包毓最后确认一次,“小铁锅还在大都没走吗?”
“没走,臣在八月中旬的时候,让情报局以方国珍的名义,最后给大都送了一次粮草,只有五万石,当时是哈麻出面收的粮食,元帝确实还在大都,并且哈麻还在催要更多的粮。”包毓当即答道。
鲁锦满意的点点头,“没走就好,传令前线各军,九月初一正式出征!”
“是!”
第496章 平定陕西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给此次的北伐大军供应粮草,鲁锦专门设立了三个后勤指挥部,这时候鲁锦之前提出的占三湖而扫天下的战略,就体现出价值了。
湖南湖北,即洞庭湖周边,再加上江汉平原的粮食赋税,可以走汉水,沿荆襄进入河南南阳,再从南阳转运至陕西,专供俞廷玉的西路军。
整个西路军的粮草,由湖广行省右布政使詹鼎负责征粮,运至南阳,再由河南右布政使陶安负责从南阳运至陕州,最后由陕州到前线的这一段,交给方面军自己运输。
江西鄱阳湖平原,和江苏、安徽三省的粮食,先从长江进入京杭运河,在淮安设立大型粮仓囤积粮草,然后分成两路,一路走淮河、涡河等一系列中原水系直达开封,再从开封渡过黄河供给山西的中路军,这条线交给枢密院总后的尚书杨恒负责。
不过这条线太长了,虽然到开封是全程水路,消耗不大,但渡过黄河的难度太大,这就导致开封有粮,但是渡河运输到山西的效率太低。
没办法,鲁锦只能给廖永安的中路军拨发了二十万圆的盐铁券,如果粮食实在供应不上的时候,就用这些钱在山西就地筹粮,山西这些年没受灾荒,粮食还是有不少的,就看你能不能征收上来了。
虽然这种行为不免有强买强卖之嫌,可鲁锦好歹也给钱了,哪怕钱是他自己印的
另一路则是由淮安沿着京杭运河继续北上,送到东昌路(聊城)囤积,专门供给朱亮祖的南路军,负责河北战事,这一路由江苏右布政使秦理负责指挥。
而整个浙江的粮食,则是先在江苏太仓囤积,然后走海路直运山东,再从山东运往锦州,供应辽东的东路军,这一路的粮草供应,由山东右布政使汪广洋指挥。
三个大湖产粮区,分别供应三路主力,前线还未开始进军,后方的粮食就已经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前线。
而且为了麻痹大都的元廷中枢,让他们反应迟钝一些,鲁锦这次并没有像之前几次大战那样,在开战之前发布北伐檄文,反而通过情报局给元廷的丞相哈麻输送了一个假消息。
就说因为前宋几次北伐失利的影响,鲁锦对北伐十分谨慎,因此想趁今年先平定福建和两广,以及江西南部地区,至于北伐,鲁锦可能有意多准备两年,打造更多的盔甲,囤积更多的粮食,并无今年北伐的打算,以此来造成元廷的战略误判,使他们放松警惕。
不过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这个假消息最多也只能维持到九月初一,等九月一到,圣武军的大股主力出现在山陕两省的时候,估计就瞒不住了。
至正十四年,公元4051年,西历1354年,九月初一,刚刚登基还不到一个月的大明皇帝公输锦,就悄悄离开了国都建康,北上抵达山东的东昌府(聊城)。
这次北伐战役,因为出兵众多,且各路互不统属,鲁锦必须要靠前指挥,另外也是刷刷威望,皇帝亲临,也能给各军将士涨涨士气。
而且他很久没有亲临一线了,这次北伐可能就是圣武军最后一次‘倾国之兵’的大规模战役,以后打的更远了,用兵的规模也小了,鲁锦也不可能再亲临一线了,所以这应该是他自己亲自在前线指挥的最后一战。
枢密院的几人中,冯国用被留在建康看家,包毓这个情报头子和夏煜这个参谋倒是跟在鲁锦身边。
聊城的城墙上,鲁锦看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突然对身边的包毓问道,“你说山陕那边,他们能挡得住我们吗?”
包毓想了想才说道,“镇守陕西的是陕西宣慰使张良弼,字思道,这个张思道的祖父张泉是元廷的怀远将军,自其祖父那一辈,就一直是关中镇守将军,其祖孙三代,皆陕西世袭武将。
“张思道的父亲张袁育有七子,张良弼排行老大,其下还有良佐、良臣、张德、张山、张珪、张俊德、张顺德,七子皆在军中,故而又有关中七条枪的称号。
“不过这些年张氏部将并未参与战事,有几成真本事还未可知,但依臣之见,张氏诸将皆不足为虑。”
“哦,为何?”鲁锦好奇道。
“因为他们兵少。”包毓再次介绍道。
“陕西经过前宋、西夏、蒙古三方拉锯之后,人口早已十不存一,目前估计陕西行省人口最多也不超过百万,这还是元廷划分的陕西行省,是包括了甘州、肃州、凉州、以及兰州地区,再加上汉中这些地方的人口的。
“如果按照陛下所划分的陕西行省,那人口就更少了,可能就只有四五十万左右,就算十丁抽一,张氏最多也就只能凑出四五万兵力。
“但是据情报局侦察,现在张氏诸将手中的兵力大概只有三到四万之间,这也符合总参对其人口规模的判断。
“那么在只有三四万可战之兵的情况下,又要防守关中那么大的地方,关中可是有近百城池,这三四万兵如果均匀的撒下去,一座城最多几百人,那还守什么?所以他只能集中兵力守一两处重要关隘。
“而我军的西路军,两个集团军加两个禁卫师,还有两个骑兵团,全加起来足有十四万,且实战经验丰富,还有上百门大炮助阵,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十四万人先聚成一团,就不可能啃不下这关中七条枪。
“等灭掉其主力,这关中哪里还有兵能挡得住我军兵锋?其余地方皆传檄可定!”
鲁锦闻言点点头,确实兵力差距太大了,那张思道七兄弟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捻几根钉呢?
不过这时旁边的夏煜又说道,“张思道七兄弟在陕西最大的优势,就是张氏三代在陕西世袭为将,对当地地形及军政的熟悉程度肯定要高于我军,二来关陇地区自古便出产良马。
“其兵力虽少,正面无论野战还是城池攻防,都不可能挡住西路军主力,但如果张思道有一支敢战的骑兵,不需规模太大,只需几千骑,仗着熟悉地形的优势,完全可以放弃守城,保存有生力量,先将我军诱敌深入,拖长我军的粮道,然后再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四处迂回穿插,偷袭我军的粮道。
“一旦我军粮道被断,陕西本身又不产多少粮食,那我军兵多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十四万大军若被断粮,则成死军矣,除此之外,臣实在想不到我军还能怎么输?”
鲁锦摸了摸下巴,“放弃城池打游击战吗?这恐怕也难,游击战需要很高的士气,否则很难坚持,而且如果他们只有几千骑兵,那我们的西路军也有两个骑兵团,足够应对他们的骑兵袭扰了,除非他的三四万大军全是骑兵,且不要一城一地,专心用这几万骑兵跟我们打游击,这才有取胜的可能。
“但如果他真有几万骑兵的话,那我反而不会那么打了,我肯定会让西路军稳扎稳打,打下一城坚守一城,肃清残敌再继续缓步推进,挤压敌军的生存空间,拼国力对耗,他肯定拼不过咱们。”
夏煜和包毓都点了点头,然后夏煜才说道,“如果臣是张思道的话,那也只有这一个打法了,若这还不能取胜,不投降的话就只能逃,逃去兰州一带,或者远遁河湟西域,但臣估计他应该不会逃的太远,最多也就到兰州。”
“为什么?”鲁锦突然问道。
“因为他是汉人。”夏煜理所当然道。
鲁锦咂了咂嘴却没接话,在原历史上,张思道确实打不过徐达,然后退到了兰州一带,但他是个死硬分子,拒不投降,也不愿意为朱元璋效力,不过他也确实没跑去西域,于是在后来明军继续进攻青海的时候,张思道干脆悄咪咪的润了,直接跑回祖籍沛县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改名换姓回乡务农,从此再没了他的记录。
鲁锦这时又问道,“那山西呢?”
包毓再次介绍情况道,“据大都那边的消息,负责镇守山西的守将是元廷中枢的知枢密院事,搠思监,此人是怯薛军出身,曾担任过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后任江浙行省参政,负责督理海运,至元六年升福建右丞,负责整治福建盐法。
“前年跟着脱脱打过徐州,脱脱被贬后,其与雪雪退回大都,去年搠思监被封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今年又被召回大都任知枢密院,被调去镇守山西。
“此人作战倒也愿意身先士卒,也有些方略,毕竟是怯薛军出身,不可能不知兵事,但其为人有个缺点,那便是十分贪婪。
“情报局查到这厮可能盗刻了元廷的宝钞印版,并且在山西大肆印制假钞,借机敛财,导致如今山西跟河北假钞泛滥,通货膨胀严重,山西军民度日艰难,物价一日三涨,百姓怨声载道,导致其军心不稳。
“我军可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山西军民的政治宣传攻势,揭露元廷和搠思监的恶行,再辅以推广我朝的盐铁券,稳定山西的货币,军事上再有一两次大胜,则山西可定矣。”
堂堂一国知枢密院,如此高官,居然在山西大肆印制假钞敛财,最离谱的是,鲁锦居然相信,因为在原历史上,这货本来就这么干过.
历史上哈麻联合奇皇后政变失败后,哈麻与其兄弟雪雪被小铁锅庭杖处死,接任哈麻的新丞相就是搠思监,这位也是个权臣,不仅在朝中排除异己,权倾朝野,还对外拉拢孛罗帖木儿这样的将领,最离谱的是,堂堂一国宰相,居然从户部偷来宝钞的印版,拿回家里自己印钱。
谁说搠思监印的假币?人家明明印的是真钞
鲁锦闻言不禁莞尔笑道,“都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今日也算是长见识了,这胡元的高官一个比一个不似人样,这大元亡的不冤啊。”
“陛下明鉴。”两人连忙拱手恭维道。
鲁锦摆了摆手,话头一转,“不过你提的建议还是很好的,立刻草拟一份军令,发给廖永安的中路军,以及山西右布政使甯安庆,让他们注意利用此事,以政治攻势瓦解山西军民的斗志。
“再让甯安庆注意山西的盐池和铁冶,让廖永安留一部兵马负责看守运城的盐池,想用盐铁券稳定货币,前提还是要先控制盐铁啊,否则盐铁券在山西也会沦为如废纸一般的存在。”
“是!”夏煜应了一声,当即开始草拟军令。
鲁锦则是又说道,“另给印钞厂的刘璋发一封命令,让他加大盐铁券的印制,用于今明两年在北方的投放,山西河北二省的券钞兑换业务,一定要等摸清了元廷究竟滥发了多少宝钞和假币之后,再行制定兑换价格,此事让甯安庆务必注意。
“这次不比以往,朝廷现在缺钱,不可能像在江浙那时一样向百姓让利那么多,在山西河北兑换券钞时,我们一定要少吃点亏。”
“是。”包毓也在一旁赶忙记录起来。
与此同时,就在鲁锦分析前线可能的胜败以及对策时,随着九月初一的太阳逐渐升起,天光大亮,西路和中路的圣武军四个集团军的主力,也同时向山陕两省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俞廷玉和华高率领的第四方面军14万人西出潼关,向着当面第一座城池华阴,浩浩荡荡的杀了过去。
而包毓分析的也果然没错,由于张思道的兵力过少,满打满算也只有不到四万人,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分散防守,处处皆防等于处处无防,因此他只能集结重兵防守重要关隘。
而在潼关已经失守,被圣武军所占的情况下,那么潼关西面紧邻的华阴便成了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华阴城北临渭水,南倚华山,在这一山一河之间夹着一条狭窄的通道,而华阴就坐落在这条狭窄通道的中间,算是除了潼关之外,关中东部最好守的地方。
如果华阴这里守不住,那后面也基本不用守了,华阴后面一马平川,地形开阔,根本就挡不住西路军的十四万大军。
更何况张思道本人便是在华阴县出生的,这里算是他的老家,也是关中张氏三代经营的重点区域,如果连自己老家都一仗不打,就直接撤了,那军心士气基本也就散了,后面就更不用打了。
于是张思道将手中的大半兵力,两万五千人放在华阴守城,并且城池也专门加固过,还在城里布置了投石机等重型武器,他听说圣武军火炮厉害,也打算用投石机以砲制炮。
另外五千精锐,由其二弟张良佐率领,被他部署在了华阴北面几十里外的朝邑县,也即山西永济的黄河对岸,古代黄河重要的渡口蒲板津所在地。
把这五千人放在这里,是因为蒲板津有唐朝建造的黄河铁牛浮桥,此时浮桥还未毁坏,张思道担心圣武军会仗着兵多,从黄河下游渡河,然后绕道山西永济,从蒲板津的浮桥渡河,迂回到自己身后,到时自己被前后夹击,那就难受了。
所以他才让自己亲兄弟领五千精锐来守浮桥,只要圣武军敢在这里迂回,他就能在蒲板津打一个半渡而击,挫败圣武军的锐气,那么自己这边的守城战也就好守了,而且守桥打半渡这个任务,也不需要太多的兵,有五千精锐足矣。
最后他还有五千骑兵,算是他手中的王牌,但是守城战几乎用不到骑兵,于是他就把这五千骑兵交给三弟张良臣率领,驻扎在华阴后面的渭南。
如果自己能够凭借坚城,挫败了圣武军的锐气,到时再让自己兄弟带着骑兵突袭城外圣武军的侧后,以此来逼圣武军撤兵。
他的这套兵力布置确实挑不出毛病,能想的也几乎都想到了,可他唯独没有料到的是,俞廷玉根本不屑于从山西迂回,而是十四万人抱成一团,一起来到了华阴城下。
这是典型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打法,可因为圣武军有大炮的原因,且披甲率超高,再加上有大量的火枪,这就使圣武军极为擅长攻坚,最不怕的就是攻城战。
野战的话,十几万人抱成一团,有火枪火炮,还有九千骑兵,说实话,就这个阵容,放在古代基本没有任何兵团能够将这支西路军一口吃下,不说全歼,就算只是想击败都难,面对这种呆板的战术,本就处于兵力劣势的张思道还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华阴城头的元军守军,看到城外这密密麻麻,联营十几里的大军,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双腿发颤起来,就连张思道自己都忍不住怀疑,鲁锦这到底是派了多少兵来打自己,这兵也太多了吧.
然而进攻华阴这样的小城,根本就用不了那么多兵,于是大军刚来到华阴城下,俞廷玉和华高就进行了分兵,俞廷玉亲率第七集团军和两个禁卫师围攻华阴城,华高则是带着第八集团军和两个独立骑兵团继续向西面的华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