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款人地址写的是张师父的单位,虽然他退休了,可单位还在啊,啥啥啥部队机关,又是这么大一笔款子,谁敢马虎?!
办好手续,陈凡回到作协,何青生三人竟然早已等在他的办公室。
陈凡看了看三人,绕到办公桌后面坐下,“你们在我这儿干嘛?”
许启珍笑得格外和气,“回来啦,取钱还顺利么?”
何青生竟然不抽黄金龙了,也没开白金龙,直接丢出一包过滤嘴中华,“抽这个。”
陈凡拿起来看了看,再抬头看看他,“怎么个意思?”
谭庸也走了过来,拉开椅子坐下,“咳咳,小陈同志,今晚有地方吃饭不?没有的话,咱就去野味饭馆,我请!”
陈凡看看他、看看桌上的过滤嘴中华,再看看笑得跟姨母似的许秘书长,不禁有些心里发毛,“你们有什么目的,直接说就行,这样子我害怕。”
三人相视一眼,最后何青生和谭庸的目光集中在许启珍脸上。
许启珍眼角微抽,转过头看向陈凡,笑容愈发夸张,“那个,小凡,我还是你姐不?”
陈凡呵呵干笑两声,“姐,你有事儿说事,再不说我走了啊。”
“不许走!”
许启珍一拍桌子,顿时吓了陈凡一大跳。
她赶紧换了个笑容,“小弟别害怕,姐就有个事想问你一下。”
陈凡捂着心口,“你说。”
许启珍趴在办公桌上,看着他问道,“取钱的时候,领了多少侨汇券?”
一听这话,陈凡终于反应过来。
闹了半天,原来就是想要侨汇券啊?!
他当即换了个姿势坐好,干咳一声,看了看三人,脸上露出笑容,“怎么着,何叔、谭叔、许姐,你们都想要侨汇券?”
三人齐齐点头,“想!”
陈凡忍不住呵呵直笑,“何叔,之前你不是说作协买东西很容易么,怎么还要侨汇券呢?”
听到这话,何青生就忍不住黑了脸,“你还好意思说……”
刚开了个头,就想起自己还有事相求,便赶紧换了个脸色,满面笑容地说道,“小凡呐,上次你可把我和你许姐坑惨啦。我让你自己去买纪念品,好嘛,你在百货公司那不是买商品,是供销社进货啊!
你是便宜的不买、尽挑贵的,国产的不买、只要进口的!为了补这些票证,我是到处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才求到足够的侨汇券,好几百块啊!”
陈凡嗖地一下,从口袋掏出一把票子,看着他问道,“几百?”
何青生看着他手里的侨汇券,眼睛都直了,“不多,也就两千。”
(侨汇券,按省发行。外汇券则是全国发行)
陈凡看着他满脸无语,“叔,我买了多少东西我自己知道,最贵的就是两块梅花表,带日历25钻的,430元一块,加起来只有860,再算上其他东西,也到不了一千块啊。”
何青生瞪大眼睛,“不用利息的吗?”
许启珍突然一拍桌子,“你怎么这么自私呢?”
陈凡转头看向她,正想说话感谢一下仗义执言,便听见这位姐姐继续说道,“你怎么只顾自己,不顾我们呢?”
谭庸也在一旁点头,“就是,你自己要2000,我们的不算吗?”
然后两人一起看向陈凡,“再加两个两千!”
何青生赶紧补救,“这就是利息!”
陈凡咂咂嘴,默默数了6000块的侨汇券,分成三份推到各自面前,抬起头叹道,“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个侨汇券我给了,其他人还想要,你们得帮我挡回去!”
三人不禁面面相觑,这么容易就到手了么?
下一秒,许启珍一把将侨汇券抓在手里,看着陈凡说道,“好弟弟,再拿6000块的侨汇券出来,姐姐保证没人再找你!”
谭庸也二话不说,掏出两扎钞票扔到他面前,“不白要你的,按照一比一的价格跟你兑换。”
许启珍和何青生也同时掏钱,放在他面前。
陈凡眨眨眼,看了看桌上的6扎现金,心里暗想、还有这种好事?
当即把包里大部分侨汇券都拿出来,放在桌上按着,呵呵笑道,“我这里有50000块的券,还有谁要?!”
第556章 大家一起麻
说到年代文里的结婚套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三转一响”。
其实呢,三转一响也不是一开始就有。
最早在5、60年代,那时候就不讲究要这个,而是要“腿”。
28条腿:一张床、一张衣柜、一张桌子、四把椅子。
32条腿:多一张五屉柜。
36条腿:多个写字台。
后面还有42条腿、48条腿……
腿越多,代表家具越多;家具越多,代表房子越大。
毕竟房子小了可放不了这么多家具。
以此类推,腿越多便可以证明这个家里的条件更好。
像结婚彩礼这种事,永远都是农村跟着城里跑。
当城里流行32条腿的时候,农村有12条腿就够了,也就是一张床、一张衣柜和一张方桌,低配版的甚至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
等农村开始比拼谁家结婚腿更多,城里已经开始流行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等到70年代,才正式有了三转一响的口号。
而等农村将三转一响视为结婚标准时,城里已经开始流行起了“三大件”。
即:电视、冰箱、洗衣机!
那时候已经是80年代中后期。
到了90年代,三大件之外再加上“三金”,也就是金项链、金戒子、金耳环。以及“五金”……可不是五金交化,而是再多两样:金镯子和金吊坠。
诶,就是金项链下面还得挂个大的。
再往后大家都知道了,房子才是“正礼”,其他不过是房子里的东西、附加的彩头。
不过话说回来,虽说大趋势是农村跟着城里跑,但是在城里面,也要分个三六九等。
就70年代末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城市家庭,瞄准了“三大件”,早早地领先普通工人家庭。
可是如今商品供应紧张,这昂贵的三大件,真不是一般的难买。
就在78年,我国全年共生产家用电冰箱2.8万台、彩色电视机总共3800台。
对,就是3800,后面没有万。
黑白电视机倒是有不少,一年产量在50万台的样子,好歹也能供应上一些,也把价格打下来一点,400左右就能买一台九吋的黑白电视机。
再说到洗衣机,那就更加离谱。
这一年的全年产量仅仅只有400台!
所以之前云湖机械厂奖励给陈凡的洗衣机和空调是怎么弄来的,他是怎么想也不明白?
又不好问,要不然大家都尴尬怎么办?
需求大、产量低,便造成这些商品的紧俏。
于是理所当然,国产不足、进口来凑。
进口电器,便成了市场上的宠儿。
而且相比目前粗糙的国产电器,进口电器的质量更高、也更气派,尽管价格更贵,却更受欢迎,于是在市场上比国产电器更难买。
如果没有侨汇券或外汇,基本上别想买到进口货。
当时进口电器紧俏到什么程度呢?
李宗仁的亲戚想买一台彩电,还要西苑机关打报告特批。
(李宗仁亲属买彩电特批单)
就家庭条件来说,何青生、谭庸和许启珍都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估计家里最次也是个万元户。
要说有钱人的烦恼,那就是揣着钱却花不出去。
因为要票啊!
如果平时也就算了,没有进口的买国产的、没有电视买收音机,日子怎么不是过?
可遇到关键时刻,少了这些东西还真不行。
比如:结婚!
隔壁老王家娶儿媳妇买了台12吋的黑白电视机,咱儿子结婚,不买个14吋的大彩电,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
说到底,还是个攀比。
只要能把面子撑起来,用一比一的比例换侨汇券算得了什么?
不怕换得多,就怕没人换!
紧急时刻连1比2都有的是人愿意换。
于是顺理成章,陈凡手里的50000元侨汇券,还真就被包圆了,而且除了文化厅、宣传部这两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捡了点便宜,其他都是被作协内部人换走的。
这一次也让陈凡见识了作协会员们的实力。
平时一个个看着不起眼,好多都抽着3、4毛一包的烟,穿着便宜的布鞋、棉布衣服,戴一块只要80块钱的老手表,没想到掏钱换侨汇券的时候贼利索。
差点连陈凡兜里仅剩的1750元都给掏走。
陈凡将全部钞票清点完毕,一扎扎的放进背包里,心里美滋滋。
寄出去38万,没想到手里还有7万7,哎呀,钱多了也是烦恼呀!
这些钱他就不准备给张师父寄过去了,之前的38万已经足够表态,应该不会有人再想打他的主意。
至于这点兑换侨汇券的钱,他准备留着以后办出版社用。
等到今年年底,开完会之后,他就可以用这个作为理由,提出挂靠办出版社的要求。
有条件就办杂志社,条件暂时不成熟的话,就办出版社,专门出版自己的书,那才是纯赚!
稿费?
算个屁。
……
将钱收好,转头看了看眼睛都红了的许启珍,陈凡无奈地说道,“许姐,我这儿就剩1750的侨汇券了,你总得给我留点儿吧。”
许启珍叹了口气,“本来吧,我那表妹看中的是一台14吋日立彩电,价格是1200,可是后来不知怎么滴,她就想要另一台18吋的大彩电,那个就贵了400块,这不侨汇券就不够了吗。”
说话的时候,眼睛还盯着他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