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07:开启学神殿 第206节

  相同的陷阱,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大家又上当了,气氛顿时尬住了。

  陆山深呼吸一口气,感觉状态好了一些,大度的摆摆手:“我也不为难你们了,我再问个问题,黎曼猜想是否被证明了?”

  “没有被证明!你的零点问题论文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最多只能算是证明黎曼猜想存在!”这一次有人抢答了,还顺带贬低陆山论文的地位,这是基本操作。

  陆山没有跟他过多计较:“没错,零点问题只是证明黎曼猜想存在。”

  “黎曼猜想存在,那么就能够被证明。”

  “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无限的接近证明黎曼猜想。”

  “我刚刚对此,有了一些想法,可以尝试证明一下。”

  台下顿时议论起来,黎曼猜想有多难?

  一个具体的问题就能停滞几十年没有进展,陆山说没人接近过黎曼猜想完全没有问题,迄今为止,大家都是在外围打转转。

  很多国家的数学水平还停留在黎曼猜想到底存在不存在的层面。

  台下有人不满说道:

  “这里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报告厅,不是外面的茶馆!”

  “今天来的人都是各个高校的专家和教授,没有时间听你在这里浪费时间!”

  “零点论文都不知道抄谁的,还妄想黎曼猜想?夏国人是疯了吧!”

  如此刻薄尖酸的讽刺,就连一些比较中立的西方人都听不下去了。

  就算是他们也不愿意承认夏国人在学术上的优秀,但是陆山的确是他们请过来的。

  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应该还是要给予的。

  主办方的主持人赶紧说道:“请各位安静一下,请大家安静一下。”

  随后主持人对陆山说道:“陆山先生,请你这边抓紧时间,我们的问题还是

  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

  但是主持人的劝说,并没有让大家安静下来。

  现在陆山说要证明黎曼猜想,众人嗤之以鼻的,静看陆山丢人。

  还黎曼猜想,零点问题才刚解决,想得真美。

  别说老外,就连陈启仪他们都开始焦急起来。

  很担心陆山刚刚有些晕厥,是不是状态不太好。

  对于陆山的能力,陈启仪,邱承同这些人都是相信的,但黎曼猜想是个巨大的工程,已经进展了百年都能搞定。

  陆山即便能搞定,也绝对不是现在,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步一步去实现。

  一个农业国家,突然间就能了星际旅行了,说出去谁信?

  台上的陆山笑了笑,立刻下台,将前排桌子上的A4纸收了好几张,然后回到台上。

  “实在不好意思,今天就在这里耽误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几分钟后,我下去。”说着,陆山开始推导起来,摄像机忙不迭的给上了特写镜头,过程在现场直播起来。

  台下的人什么反应?当然是不相信,可是随着陆山第一页纸写完,现场大半数学家脸色开始变了。

  第一页纸就是新思路,新进展,是前人从没有过的高度,那后面的推导会是什么样?

  第二页纸开始,逐渐有人掉队了,第三页纸一开始,已经只有区区五个人看得懂,全世界绝对不超过20个人。

  到了第四页,转变了个思路之后。

  陆山彻底将所有人甩出了自己的思维世界,就好似二维世界看三维世界,无法体会。

  可是在场的人似乎找不到问题,只能继续看下去。

  直到第十页纸写完,这个过程也宣告了结束,结局就是黎曼猜想彻底被解决。

  此时的陆山精力彻底透支,眼前一黑,彻底晕了过去。

  他本来精神就已经耗尽,为了完整书写黎曼猜想的证明过程,他不得不强打精神熬到了验算完毕。

  “陆山!”

  “陆山!”

  “快来人!快叫医生!”

  现场顿时乱作一团,跟着陆山随行的那些人立马实施了急救,进行了检查。

  “不要慌!陆山没事,似乎是精力和体力透支了!先送到医院观察!”随行当中的一人立马做出了决定,然后其他人立刻照办。

  这几个人是上面派来的,具体是什么门路,朱亚杰都说不上来,只是告诉陈启仪和陆山,一定要相信他们,有事情一定得听他们的。

  陆山被送到了最近的一家医院,随行人员立马分成三个小组日夜在外看着陆山,陈启仪和张灵溪则是呆在病房里面随时照顾陆山。

  如果有本医院的医生进去治疗,外面的人迅速跟上,盯着每一个步骤。

  还好,医院的医生只是定时检查一下,没有用药。

  张灵溪的眼神当中带着悲伤,惶恐,担心,虽然检查的医生说陆山一切都正常,只是睡着了而已。

  但陆山一时没醒来,张灵溪就一刻也不想休息。

  “休息去吧,我看着就行,你都熬了一夜了。”陈启仪中间睡了几个小时,想跟张灵溪换班,但是张灵溪摇摇头。

  “这小子,真是……”随即,陈启仪立马研究起了陆山的推导手稿。

  此时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厅内,人群根本没有散开,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在埋头演算,时不时看一看录制的视频。

  陆山的思路是全新的,他们反复的抄写,反复的寻找应用定理的合理性,看看可不可行。

  在他们能看懂的第一页,根本找不出漏洞,所有的条件都考虑到了,所有的不合理都被排除了。

  几个小时之内,这个学术厅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把自己搞数学的同事,朋友甚至是学生都喊了过来,当场进行头脑风暴。

  为什么不回到自己的大学进行研究?

  糊涂!这里有来自全米国乃至全世界的数学大拿,有什么问题不就近探讨,难道还要回去后邀请别人到自己的大学探讨?

  况且,越来越多顶尖的数学家正在朝着这里赶来,好似无数朝圣的信徒一般。这么一来,大家就更舍不得走了。

  “就算是菲尔茨奖颁奖现场,都未必有这里那么多的顶尖数学家。”陶喆轩不由得发出了感叹,他看懂了第三页,甚至第四页都听明白了一半,他没发现问题。

  所以陶喆轩觉得陆山大概率是对的,只是大家的水平不够。

  邱承同也是这么个看法,但他还是想尽量多理解一些,所以他带着团队一直不停的演算。

  陆山好歹叫过自己一声老师,邱承同最希望陆山的推导是正确的,他才会那么努力去理解,然后用其他人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陆山的推导。

  数学,会就会,一点就会,不懂的话,怎么想都没用。

  邱承同和陶喆轩的进度都卡在第四页的一半,其他顶尖数学家的进度也差不多在这里。

  他们抬起头,环视了下忙碌的四周,看到了彼此,这一刻互相也能明白了对方的水平。

  陈启仪在陆山的病房已经彻底放弃了这篇论文,他卡在第二页结尾就进展不下去了。

第267章 一锤定音,无法反驳

  陈启仪能坚持到第二页的结尾,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水平了。

  可是区分点就在这里,越往后面,每一页的难度都会呈非线性上升。

  由此可以想象陶喆轩,邱承同这类人的数学水平到底有多高。

  叹了一口气,陈启仪担心的看着陆山,心里面也开始没有底了。

  心里面隐隐开始有了个极端的想法,万一,陆山醒不来怎么办?

  “不!陆山一定没事!医生都说了只是太累了而已,搞黎曼猜想费脑子很正常。”陈启仪当即把这个想法甩出脑袋,然后专心钻研前两页内容,试图能够找到前往下一页的门路。

  根据陈启仪的推导,在自己能看得懂的地方,陆山的推导绝对没有问题。

  后面的事情他不知道,但是根据他对陆山的了解,后面应该也没问题。

  陆山大概率是真的把黎曼猜想给证明了,而且仅仅用了十页纸就搞定了这个历史难题。

  随着推导的进行,普林斯顿学术汇报厅内的数学家也渐渐触碰到了各自的天花板,不管再怎么思考,也很难突破自己的极限了。

  于是这些人开始联合起来进行研讨。

  既然要研讨,第一步就是互相通报自己的进度。

  毫无疑问,顶尖团队全都卡在第四页中间,极个别的人摸到了第四页下半截的线索,但那是自己想的思路,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并不能作为突破了的依据。

  能发言的全都是大佬,没有相似进度的人就坐下面老实听着得了,这水平赶出去都不过分。

  听了一圈,这群数学大佬明确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他们能看得懂的区域,陆山的证明没有问题,所以论文后半部分,应该,或许是没有问题的。

  并且,他们还发现了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陆山的推导简直就是一个区分水平的利器。

  前一个步骤或许还能明白,下一个步骤就开始有点迷糊,再下一个就直接找不到北了。跨度如此大,难度提升如此之明显,令人侧目。

  “难怪这推导只有十页纸,能在十页纸之内就证明黎曼猜想的步骤,凝缩到了可怕。”有个大佬不由得发出感叹。

  “别长他人志气,陆山后面说不定全是错的。”有个大佬反驳。

  “就算是如此,一个人手推到这个地步,难道还不够可怕?”后半截话没说,他们都是一个团队推了这么久,还用上了电脑模型,才堪堪理解了这么点。

  “别废话了,大家对后面的内容有什么检验的办法吗?如果没有且找不出漏洞的话,陆山就要拿下这个荣誉了!”

  此话一出,再次沉默了,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沉默,陆山自带沉默技能一般,时不时就给骄傲的白皮和摇摆的香蕉人来一次。

  思路?有个屁的思路,真有思路的话还在下面吭哧吭哧的推导着呢,还用得着在这里研讨?这会应该是所有人围住还在推导的人看了。

  张了张嘴,每个人都想说点什么,结果发现什么都说不出来,自己的思路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一算就错,根本靠不拢。

  本来,西方人没搞定黎曼猜想却让夏国人搞定了,这就够难受了。

  更难受的是陆山还这么年轻,推导过程还这么短,简直不让人活了。

  这是骄傲西方学术界最难以接受的事情,如果陆山的论文有争议,起码说明自己还有质疑的水平。

  现在倒好,说都说不上话!

  这时候,陶喆轩开口了,虽然他也是黄种人,但是他还有底线,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很高,所以众人都会听他说什么:“我们发展的技术不是解决黎曼猜想本身的正确方法。它还需要来自其他地方的一些重大想法,比如陆山利用解析数论意想不到的方式。”

  “这个是被称为弃子的方法,但陆山从这里找到了出路。”

  “如果令(σ,)表示实部至少为σ、虚部至多为的黎曼zeta函数的零点数量,黎曼猜想告诉我们,对于任何σ>1/2,(σ,)都会消失,当然我们不能无条件地证明这一点。但下一步,我们可以证明零密度估计,也就是(σ,)的非平凡上界。事实证明,σ=3/4是一个关键值。”

  “1940年,Ingham得出了一个结果——(3/4,)^{3/5+(1)}。在接下来的八十年里,对该界限的唯一改进是对(1)误差的小幅改进。陆山却直接设定了条件一步到位了。

  后面我也没看懂,但起码这个想法非常的了不起。所以我认为,陆山确实将黎曼猜想给破解了。”

  陶喆轩说得非常有条理,谁都没法反驳,到了这时候,即便不愿意,也都认为陆山确实搞定了黎曼猜想。

  “我同意!黎曼猜想应该是证明了。”邱承桐看着陆山的十页纸,意犹未尽。

  不少中立的数学家反反复复推导后,也赞同,赞叹说道:“没有想到,困扰数学界百年的问题,就是这十页纸!”

  “我也同意陶教授的说法,黎曼猜想应该是这样被证明了。”

  越来越多的数学家同意黎曼猜想的确被证明了。

  大家有些恍惚。

首节 上一节 206/3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