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07:开启学神殿 第210节

  奇怪的是,陆山的脸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张灵溪看着陆山也沉住气了。

  陆山扫了一眼,心里觉得好笑,这些米国人想拿这些东西吸引自己,却不料暴露了自己的底子。

  这样底子确实丰厚,可是陆山有信心再过几年一定能追上来。

  离开了实验室和产线,校方带着陆山去吃饭,餐桌上有几个夏国过来的人,他们已经是米国各所大学的终身教授,早没了多少家国情怀。

  找这样的人过来就是想跟陆山说,看吧!

  米国绝对不会亏待人才!

  大家聊了好一会,陆山对这些人也还算客气,但是陈启仪的脸色就不太好,因为这些人的身份很特殊,基本上都是改开之后的几批公派留学生。

  国家花钱让他们到米国学习,学成了之后不回国也就算了,现在都这样的年纪了还是不愿意回国贡献一生所学,打算老死在米国。

  这就是认知的问题,陈启仪认为这些全是数典忘祖的玩意!

  陆山也明白这些人的身份,保持着最基本的礼貌应付而已,还一直照顾着陈启仪的情绪,别让场面太过难看。

  好在陈启仪也识大体,知道陆山的苦心,他就勉强配合着,场面看起来倒也和谐。

  这样和谐的场面让普林斯顿大学的副校长非常开心,他非常得意,自己的办法还真是不错啊,陆山能留下来的概率不小。

  合作签约的资格授权给了陈启仪,他将合作的进展及时反馈给朱亚杰校长,再由校长牵头开会讨论具体的操作。

  “目前已经有普林斯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纽约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积极接触,提出的条件都差不多,陆山需要在学校平均要授课一个月。对于陆山留下来这一点,米国的大学还是非常坚定的,说是陆山离开了米国不方便带米国的学生。”

  陈启仪比较担心米国这边的态度,实在是统一过头了,好似打了招呼一般。

  朱亚杰发信息过来:“陆山什么态度?”

  “坚决不留下,还说让米国人派学生到江州大学,这样方便一起指导,因为他会考虑跟多所大学合作,全米国跑的话效率太低,还不如回到江州,把项目带回来研究,让米国学生过去集中指导。”

  “真是个好青年!多注意陪着陆山,不让他单独出去,明白吗?”

  “明白!团队的其他人也是寸步不离的。”

  交流很简短,到了这一刻,陈启仪才明白上面的人到底有多明智,早早就做了准备,如果陆山跟米国人谈崩了,只怕后手都准备好了。

  对于陆山这样的人才,如此的保护手段,陈启仪觉得一点都不过分。

  江州大学里面,朱亚杰皱着眉头,他很担心米国这边会恼羞成怒。

  突然间他笑了,陆山是真的聪明啊。

  这小子一定是看到这些问题,所以才会拉这么多大学下水,要跟那么多大学合作,这么一来,无论是谁要动他都要考虑考虑了。

  况且,让米国的学生到江州大学接受陆山的指导,更符合米国各大学的利益。

  他们也不怕陆山耍滑头,因为夏国更需要到米国留学,如果因为陆山耍滑头导致夏国其他高校不能派学生去留学,江州大学和陆山都不能在夏国混下去了。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权衡,陆山拿下了五家大学进行合作,江州大学每年可以往这些学校各派二十名留学生,总计一百名,具体的专业不好说,但是总人数要有保障。

  这个数量其实很优厚了。

  江州大学不能跟人家燕京大学和水木大学相比,也就一个内陆没多大国际名气的学校,一年派出一百个学生去留学,很给面子了。

  要是严格来筛选,陆山甚至都不能保障这些学生有能力去留学,不管怎么样,名额肯定多比少要好,先争取下来才行。

  不是陆山看不起江州大学的学生,想想看,燕京和魔都的大学能面对多少外国人?

  城市的开放性和繁荣性决定了当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别的不说,江州大学的学生外语水平肯定比燕京和魔都的要差不少。

  并且由于长期没有多少留学名额,江州大学里面的学生把重点放在国内,雅思,托福什么的都没几个人准备。

  所以陆山估计,第一批能凑出五十个人就不错了,以后的情况肯定会慢慢好起来。

  学术没有崇洋媚外,只有谁强谁弱。

  目前,西强东弱的局势还没有扭转,那么夏国的人才就要去西方吸收先进的科技。

  学习的科目也是陆山精心挑选过的理工科,那些学习内容都是陆山以后发展用得上又很通用,以后他们找工作不成问题,如果实在找不到,自己还能给这些学生兜底。

  有了国外学习的经历,想必就业都不会很难。

  米国大学之所以能签署这样的合作协议,纯粹是看在陆山的面子上,为了搞定合作,陆山是做出了一定牺牲的。

  除了给交换生做指导,还要参与一些具体的项目研究,贡献自己的智力。

  陆山虽然答应,但也不是盲目出力,该做的事情他会做,不该做的事情他就不会做,主要还是在基础理论这一块,太过具体的搞产品拉大两国差距的事情,陆山肯定不会答应。

  消息传回来,江州大学顿时沸腾了。

  这所学校已经太多年没有发生如此重大的良性事件,对于江州大学以后的发展都是个巨大的利好!

第272章 光荣归国,却杂音不断

  陆山主导签订的协议如何能让江州大学有更好的发展呢?

  首先是学校在学校的就业方面有了更好的选择。

  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后多了米国这么个去处,能去深造一番,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显著了。

  这人就业之后,就能进入行业更为核心的部分,有了话语权之后就有了关系和人脉。

  接着后续的毕业生就能进入相关的行业就业。

  大学生那么多,大家的能力还都相差不大的前提下,谁的人在这个行业或者头部公司抢占了位置,就能为学弟学妹们创造好的就业岗位。

  其实在大厂,都有内推机制。

  比如阿狸,白度,狗东等互联网大厂都有着内推制度。

  高层愿意相信跟着自己起家的人,起家的人愿意相信自己的学弟学妹,因为这些学弟学妹进来后天然就会站在自己这边,增加自己山头的实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种现象避免不了,只能恨自己没有抢到好位置吧!

  江州大学在这方面的话语权就相对很少,传统的行业都不太行,更不用说新兴产业了,主要都集中在燕京与沿海地区。

  可以期待的是,若干年之后,江州派的留学生就会在各行各业拥有话语权,学校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都有保障。

  其次,江州大学跟米国的大学有合作,就有了更多的留学名额,那些好学生就会考虑填写江州大学作为志愿。

  之前是个什么情况?

  除了江州本地人,很多江阳省的好学生都没有报江州大学,而是选择了燕京大学和水木大学,要么就是魔都的大学。

  那些地方留学的机会多,就业机会也多。

  有了好学生选择江州大学,江州大学以后的毕业生质量就会提升,到了那时候将会提升出去留学的学生质量,然后又能在各行各业中占据更多的位置,反过来又能助推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

  第一个好处是长期的,第二个好处是中期的,而短期的好处也肉眼可见,那就是人才的引进。

  江州大学一口气跟五所米国知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以后还可能有其他的米国大学加入,带来的科研机会和项目难以想象。

  其他地方的优秀科研人员就会想办法加入江州大学,凭借这样的平台搞出自己的成果。

  况且,江州大学以前真的存在感不算高,高端人才不算多,自己现在抢着过来还能喝到头汤。

  自从江州大学宣布了合作消息之后,各学科都有高端人才申请来江州大学就职,学校自然是开心笑纳。

  陆山做出这样的成就,做出那样的牺牲,却不是人人都能够看得懂。

  因为合作是陆山牵头的,陆山也没明确说自己拒绝留在米国,网上的网友们又开骂了,这背后依旧是水军在蹭热度,米国那头都没打算凭借这个机会继续给陆山增加压力了。

  陆山干嘛不宣布自己拒绝米国的邀请呢?

  因为没必要,自己一天之后就回到夏国,哪有辟谣的必要?

  结果就是这短短的一天,陆山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水军就是要抓这种时机,挨骂吃屎得趁热嘛,一旦陆山回国了,这种屎就吃不上了。

  又是十几个小时的飞机,陆山终于落地,团队随行人员的表情也终于难得轻松了一些,在陆山看不见的地方,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事情,具体的事情他们不会跟陆山说,只要陆山安全就行。

  “累死了!以后再也不出国了!还是家乡的空气香甜!”陆山舒服的伸了个懒腰,心里吐槽了一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好了不少。

  到了机场的出口,已经有一群人乌泱泱的在等陆山了。

  仔细一看,是极越,泽梦,伴矽的员工,还有学校的诸多领导,同学,老师,将出口堵了一半。

  “干嘛呢这是?怎么来的这么齐?”陆山一脸的诧异,这样的阵仗自己还真没见过。

  这时候陆山已经走到了公共区域,大家全都涌了过来。

  乔薇薇担心的问:“你身体好了吗?怎么听说你突然晕倒了?”

  “我没事,就是那边的床睡得不舒服。”陆山自然不会说实话,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隔着大洋担惊受怕,自己也很不好意思。

  朱亚杰亲自到场,握住陆山的手:“陆山同学,米国之行辛苦了,感谢你为江州大学做出的贡献。”

  说到这里,朱亚杰压低了声音:“那边有很多记者要采访伱,小心应付,如果不想接受的话可以拒绝……”

  一边走,朱亚杰用十秒钟就把网上的事情说清楚了,陆山再次无语,夏国人就这么好骗的嘛。

  “看来这采访不接受都不行,要不然我都成卖国贼了。”陆山自嘲的一笑,走向路边。

  记者们早就想蜂拥过来,由于员工和老师的缘故,他们被隔在外面,已经开始发生了一定的冲突。

  “你们怎么能这样!采访是记者的权利!”

  “再不让开我们就曝光你们!凭什么不让我们采访陆山?”

  “什么素质啊!”

  “让开!采访总得经过别人的许可吧?”

  “你以为你们是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场面开始有点混乱,陆山急忙安抚好大家的情绪,然后就地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

  “请问证明黎曼猜想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所有理学学科基础理论都有推动意义,并且对于现实产业的应用也很有启发。具体的意义在网上就能搜到,下一个。”

  “请问您证明黎曼猜想花了多久?”

  “小学开始学习数学,到今年,一共十几年吧。”

  “我说的是你开始这个课题,不是从头准备的。”

  “半年吧。”

  “攻破了黎曼猜想,会让夏国的数学地位提升到什么层次?”

  “最顶尖的层次。”

  “这一次的合作达成,请问您在其中做了什么努力?”

  “喝喝咖啡说说话,没做什么努力。条件都是江州大学给出的,争取到的优惠也都是江州大学出面的,我跟着沾光。”

  陆山回答问题滴水不漏,也不枯燥,虽然简短,可是效果非常好。

  突然间,采访的画风就变了。

  新井报的记者提问:“请问陆山先生,您是否打算移民米国或者长期留在米国?”

  陆山愣了下,随即回答:“我这都回来了,问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了吧。”

  “请正面回答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10/34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