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341节

  现在听李龙说有这么个专家讲了怎么种,他自然会有兴趣。

  李龙把马车拉到棚里,提着袋子回到屋里。梁月梅正在纳鞋底,看到李龙进来,笑着说道:

  “事情都办好了?咋回来这么快?没在县里和晓霞多呆一段时间?”

  “七十六号没料了,”李龙老实的说,“从乌城买来了打瓜籽,又碰到一个专家,人家讲了咋种打瓜的,我就想着回来给我哥说一下。”

  “碰到专家了?咋恁巧?真是好事!”梁月梅听了也感觉很惊奇,“运气真好!”

  “是啊,人家是八一农学院的教授,过段时间回去教书哩,还给我留了名字,让我有事去找她。”李龙感叹着,“是个好老师。”

  李建国安顿好七十六号后进了屋,看着李龙脚下的那个袋子就问道:

  “这就是打瓜籽?”

  “嗯。”李龙解开袋口的绳子,掏出一把说道:

  “一亩地两公斤,这是二十一公斤,咱们省点种,也就是种十一亩。”

  “咋种?能用播种机播吗?”

  “最好不要,点播,一个坑一个坑播。”

  “那十亩地,要点的话可费时间了。”梁月梅有点发愁,“这可不是菜地,十亩地哩……”

  “没事,大哥,嫂子,我设计了一个点播器,打算到时做几个,点的可快了。”李龙把自己的设想说了一遍,“那个专家也说好,说让我找个农机厂看能不能生产一批,这个东西要生产出来,估计不少人都能用哩,不用躬腰去种东西了……”

  听着李龙的描述,李建国觉得也是可行的,不过他还是问道:

  “这玩意儿能做出来吗?”

  “能。”李龙前世是拆装过这玩意儿的,里面真的很简单,弹簧啥的,相信这年头虽然大件不好找,这玩意还是能找到的。

  李建国虽然存疑,但鉴于李龙这一年来的过往,让他基本上相信了弟弟的话。

  李龙又讲了怎么定苗间苗,怎么中耕起垄等等,包括最后摘瓜前停水,以及瓜摘下来后怎么取籽都说了:

  “以前都是人把瓜打开,把里面的籽掏出来,这个太费人了。简便一点的办法,就是找个大锅,下面用石头或砖头、土块把锅稳住,上面架一块木板子,板子比打瓜宽,然后再找一块窄一点的木板子,厚一点,把瓜往下面板子上一放,两个人抬上面的板子把瓜一压,就把瓜籽压出来流到锅里了。到时只需要把锅里的水淘掉把瓜籽捞出来晾干就行了。”

  “这么简单?”梁月梅还有点不相信。

  “就这么简单,这样免得手伸打瓜掏籽,就是费点力气,但瓜整体还在,去掉籽的瓜刚好喂猪,”李龙笑着说,“搞得快的话,一天弄一亩地的话没问题,十亩地,十来天就能弄完。”

  李龙还是挺乐观的,他还在想着等到时有空去石城拖拉机厂问问能不能合作。

  梁月梅说了一会儿,就去做饭了,李建国则和李龙商量着种打瓜的事情。

  “既然是沙地容易种的话,那明年开春真像你讲的那样,咱们就得承包一块沙土地,我想想啊……咱队后面大坝梁那边是沙土地,而且是熟地,没盐碱,那里应该能种。”

  要论对本队的各地方土地的熟悉程度,能比李建国多的人不多。

  “嗯,那可以在那里承包一份子地种打瓜。”李龙说道,“沙土地能种的东西多,红薯也能种,就是这东西收的人少,不然的话咱们还能种几亩红薯。”

  “不种那玩意儿。”李建国一脸的嫌弃,“那玩意儿吃够了!卖又没地方卖,存也不好存,等啥时候粮食局收了再说种的事儿……”

  李龙笑了,李建国是小时候吃红薯干红薯粉吃够了,所以才会这么嫌弃。

  其实把这个种出来弄红薯粉条也不错,主要还是费人工,这玩意儿以后再说吧。

  李建国把这一袋种子提到闲房子放好,李龙所说的种之前晒一天,还要用温水泡一天,他嘴里念叨了好几遍。

  一直到吃饭的时候,李建国还在问李龙关于那个点播器的细节。

  李龙就边吃边给他讲。

  李强似乎对机械也挺感兴趣,他爸问的时候他时不时的也提点问题,虽然幼稚,但李龙还是笑着回答了。

  饭吃过,李龙步行回到了马号,接下来他要休息几天。

  当然,只要回来,逮鱼和弄兔子的事情肯定是免不了的,想来只要陶大强和杨永强知道自己回来,肯定会来找自己。

  果然,天还没黑,这两个就找了过来。

  “龙哥你回来了。”杨永强推门进来的时候,李龙和老罗叔正在吃饭。老罗叔见李龙回来也挺开心,专门炒了个肉菜,弄了一小盆,足够两个人吃了。

  “来来来,坐着一起吃。”李龙招呼着。

  “不了不了。”杨永强和陶大强两个一起摆手,“吃过了来的。这天短,一天就吃两顿,下午这顿才吃过没一个钟头哩。”

  “那行,你们坐,我们先吃。这两天闲着了吧?”

  “还行,我们去小海子看了看,把冰窟窿往开的捅了一下。队里那几家还在逮鱼,不过这两天冷,天也短,他们逮的也不多。”

  “现在隔两天我们也溜了下兔子套,就只有一个兔子,我们觉得是该换个地方了。”

  陶大强和杨永强两个交替说着关于鱼和兔子的事情,间或说一下队里的事情,让李龙对这段时间队里的事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总体来说队里还是比较平静,有内地过来投亲的,找许成军想要落户,不过许成军明确说了,除了父子、家属这样的,其他的不给落。政策就是这样,要么去乡里找关系,让乡里给名额,要么就到其他地方落户。

  这让李龙想起来自己的老爹老娘,如果把老爹老娘接过来落户的话,队里不仅会给落户,而且还会给分地。

  第二次土地承包之后,也就是千禧年之后,队里才开始实施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

  也就是说,到时候就算落了户,也不会给分地,哪怕家里生了小孩,小孩也是不给地的。

  但这之前,只要是能落户的,生了小孩的,都会给分地——分的是口粮田,五亩地。

  李龙目前还不知道二哥和姐夫都打算全家过来,他只是想着把老爹老娘接过来在这边享福——至少比在老家生活的好。

  吃完饭,李龙和老罗叔一起收拾好,洗了碗之后,老罗叔去喂鹿那些牲口,李龙想要帮忙,被老罗叔给赶开了。

  “这活我还能干,到我不能干的时候,你想让我干我也不干了。”老罗叔把李龙给赶走了。

  李龙笑着回到屋里,杨永强和陶大强两个正坐在椅子上聊着,看着李龙进来,便停下了说话。

  “年前还有十来天,我打算这几天不干别的了,就是逮鱼弄兔子,攒点买年货的钱。”按李龙的想法其实他就想呆在屋子里休息。

  但年轻人嘛,想想顾晓霞,心里又痒痒的,忍不住总想往县里跑。

  “那好。”杨永强和陶大强两个正有此意,虽然先前赚了些钱,但谁嫌钱多呢?

  能在年钱再赚些钱,那到时过年就能多买些东西了。

  虽然他们达不到李龙那样,但至少比村里其他人强,过年多吃些肉,买身好衣服,再买点其他东西的想法还是有的。

  三个人约好明天一早去溜兔子套,顺便把兔子套取了换个地方,然后杨永强和陶大强两个就离开了。

第410章 平凡才是主流

  第二天一早,老罗叔还在做早饭的时候,李龙和陶大强、杨永强两个人就已经去往东大沟的路上了。

  天还是很冷,但几个人情绪都挺高,主要是杨永强和陶大强两个,感觉又有了主心骨。

  这时候整个村子,包括原野都是一片寂静,连鸟叫声都没有,李龙就只听到三个人踩在雪里的刷刷声。

  走到东大沟的时候,三个人都气喘吁吁的,帽子上都是白的一片,呼出来的气结成了雾,像是仙家吐息。

  李龙依着地形,开始寻找自己当时下的套子。

  他往一边走过去,那里脚印的痕迹很浅,虽然这段时间没有下雪,但每天太阳升高之前,风会把附近的雪粉吹起来,然后再飘落下来,类似于下雪,会掩盖痕迹。

  “咦?龙哥,那里你也下套子吗?”杨永强有些意外,“我记得那边没有啊。”

  “有,下了七八个套子吧。”李龙隐约记得,“好像下套子后第二天巡套子的时候,还逮着一个兔子哩。”

  这里其实已经没有新的兔子印了,老兔子印也已经被雪给轻微覆盖,看不明晰。李龙凭着记忆在一棵红柳边上找到了一个套子。

  上面没东西。

  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巡过那么多次,有的话大概率被拿走了,没有被拿走,那么可能就是不在兔子的必经之地,后面兔子没来这里就没套上。

  陶大强和杨永强两个没有跟着李龙过来,他们各自有分工,要把兔子套收起来,无论有没有兔子,收好之后拿到其他地方去下。

  不过他们时不时的看一看李龙这边,想看看李龙有没有收获。

  毕竟这边的兔子套他们都没有巡过。

  果不其然,第二个兔子套李龙就发现有一个大兔子被套中了,可惜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啃了,只余下半个身子。

  因为啃的乱七八糟,李龙没有要,只是把细铁丝给取了下来。

  “龙哥,那有兔子吗?”杨永强一直看着,看李龙的动作,隔了三四十米就开喊。

  “有半个兔子,让狐子还是獾给啃了,要不了了。”李龙回应着,然后继续往前。

  第三个和第二个距离有点远,十来米,这里又有一个兔子,小点儿,三公斤左右,冻的硬梆梆的,李龙抠了好几下才从冰雪里把它给抠下来。

  但有了收获总是开心的,李龙右手提着兔子左手拿着套子,笑着继续往前。

  这边的兔子套巡完,李龙的手里已经有了两只兔子,他提着兔子往那边走,看着陶大强和杨永强两个手里都只有套子,便喊着:

  “看来这套子的确是得换地方了,看我的这里!”

  三个人把一百来个套子都起出来,那边杨永强发现了一个兔子,个头不大,两公斤多。

  “呆会儿回去,三只兔子咱们一人拿回去一只。”李龙说道,“回去吃了,明天过来捋这些套子,说不定就多了。”

  “不不不,留着卖钱,一只三五块钱哩。”杨永强第一个不同意,“咱们吃了不少兔子了,不差这一个。”

  “对啊龙哥,不吃了吧。”陶大强也说道,“攒着卖了吧。”

  “行。”李龙从善如流,“那就攒着卖了。走,咱们顺着这大沟往南边走走,走远点儿,近了估计没兔子,都让队里人给撵完了。”

  三个人一路顺着东大沟往前走,走出一公里多的时候,李龙看这里红柳和白刺比较多,兔子印也不少,都踩出路来了,便说道:

  “行了,就下到这里吧。”

  三个人分头行动,各找一个方向开始下兔子套,半个小时后,三个人在最前面汇合,然后提着兔子往回走。

  “龙哥,你这一趟出去,弄到那个打瓜籽没有?”杨永强问道。

  “弄到一些,二十来公斤。”李龙说道,“听了一个专家的话,能种十亩地的。”

  “不多啊。”陶大强在旁边说道,“现在打瓜籽不好搞吗?”

  “是不好搞,这玩意儿本身就是小面积种植,就是原产地都没有大量种植的。”

  “那能给我们匀一些吗?”杨永强问了出来。

  “就是。”陶大强也想着,“一亩地的种子也行……”

  李龙看着他们俩人,笑了。

  “你们两个还是先回去和你们的老爸商量一下再说吧。种打瓜可不像跟着我抓兔子卖鱼,那都是额外的,你们要是能说通你们老爹愿意让你们试种,那也行。”

  杨永强不说话了。

  陶大强也低下了头。

  跟着李龙干,他们的家里人肯定不反对,毕竟李龙带着他们赚钱了,而且赚的不少。

  但要说跟着李龙改种打瓜这种队里从来没有种过的东西,那可就不一定了。

  打瓜啊,那可不是西瓜。西瓜的话,队里人就算没种过但至少吃过,至少这玩意儿夏天还是挺受欢迎的,产量也大。其实也不说队里人没种过,去年包产到户分了口粮口后,不少人家在地头或者地边都会点几棵各种各样的瓜。

  所以对于种西瓜还是有点了解的。

  但打瓜那是纯纯的不了解啊。

  农民,特别是老一辈的农民,对于接受新事物还是很谨慎的,愿意尝试、愿意改变和突破的并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李建国其实算是村子里思想比较先进的一批人,他在土地分配承包之初就已经有种经济作物的想法了——因为光种粮食,除非到一定规模,否则不挣钱。

首节 上一节 341/5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