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完之后,两个人躺在床上,准备睡前运动一番。
“孟德,咱们要不早点要孩子吧。”捉住他不老实的手,何胜男一脸红润的说道。
沉吟了一下,王孟德知道这是双方父母都开始给压力了,便说道:“行,那咱们明年就要。”
结束后,两个人搂在一起快速的入睡。
明天上午,他们约好了,要一起坐铛铛车去天桥那边逛一逛。
第61章 铛铛车
东四。
二路有轨电车的黄色站牌旁边。
王孟德和何胜男两个人,正站在那里等著车来。
今天,他们准备趁著假期,坐有轨电车,去天桥那边逛一逛。
有轨电车,又叫‘铛铛车’。
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有轨电车车顶上的接线设备,在电车行驶中会发出一种特有的当当的“磨电”声;再加上司机用脚踩喇叭按钮的时候,车前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所以,全京城的老百姓都管有轨电车叫“铛铛车”。
“妈妈,为什么这个站牌是黄色的呀?”挨著他们旁边不远,一个年龄大概在四五岁的小姑娘,冲着她的妈妈问道。
那位妈妈三十来岁的年轻,听到闺女的话,明显愣了一下。
坐了这么多年的有轨电车,她还真不知道原因。
看到妈妈不说话,小姑娘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抬头继续望著站牌出神。
“孟德,你知道吗?”何胜男小声的问道。
“这个我还真的知道原因。”王孟德笑著说道,然后他凑到媳妇的耳边说了几句。
何胜男听了恍然大悟,接著她走到小姑娘的跟前,蹲下身柔声的道:“小妹妹,这个黄颜色的站牌,代表的是二路有轨电车,还有红牌是一路,蓝牌是三路。。。”
“为什么使用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啊,为了方便不识字的人乘车,让他们能辨别出来。”
“原来是这样,谢谢大姐姐。”小姑娘道了一声谢。
这时,一辆上半部分为米黄色,下半部分为深红色的52式8轮有轨电车带著当当的“磨电”声,头上顶著‘大辫子’缓缓的驶过来了。
在站台等候的人,连忙排起了队。
有序的上了车,这时候车上的人还不算多,王孟德和何胜男找了一个座位坐好。
有轨电车的座位,都是顺著车窗一边一排,椅子面都是用木条做成的。
等大家都上了车,一名女售票员,朝著外边仔细的看了看,然后吹响了脖子上挂著的铜哨,发出一高一低两种柔和的声音,提醒司机可以关门开车了。
关于吹铜哨提醒司机这个事情,还诞生了一个京城特有的歇后语,叫“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车辆启动后,售票员开始挨个对刚上车的人收车费。
轮到何胜男的时候,她拿出了乘坐公共汽车的月票,售票员仔细的核对了一下,发现无误后,便又还给了她。
京城的月票,市区职工月票是每月三块五,可以乘坐市区的任意线路公交。
而她的月票,因为要坐车去清河上班,则是买的郊区专线月票,一个月是四块钱,除了市区线路公交外,还可以多选一个固定线路的公交乘坐。
至于王孟德,他平时基本上不做公交车,也就没有办月票,所以只能掏出一毛钱,递给售票员。
现在的电车票价,跟后世一样,都是阶梯式的,分别为五分、一毛、一毛五,五分钱的票最多可以坐六站,一毛五则是全程的价格。
车辆顺著轨道慢慢的往前行驶,司机时不时的踩著脚下的按钮,车头挂著的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提醒著前方的行人注意规避。
车头窗框两边,分别有两个跟铅笔盒差不多大小的设备,在拐弯的时候,一侧的‘铅笔盒’里就会伸出一个‘小胳膊’,提醒后边的行人,自己要转弯了。
何胜男身边,正好坐著刚才的那个小女孩。
“姐姐,您和旁边的大哥哥,长得都好看。”小姑娘歪著脑袋,打量了一下两人,突然开口说道。
“谢谢小妹妹,你长的也非常可爱。”何胜男笑著说道。
小姑娘头上扎著两个小辫子,包子脸,大大的眼睛,笑起来一侧还有一个大酒窝,长的确实可爱。
“嘻嘻,姐姐,您们去哪里呀?妞妞和妈妈一起去前门的外婆家。”被夸了一句,小姑娘高兴极了,她身子往这边靠了靠,笑著问道。
“姐姐和哥哥一起去天桥那边玩。”
“天桥呀,妞妞也喜欢去那边玩。”提起天桥,小姑娘眼前一亮,接著转头看向了身旁的妈妈一眼,然后小声的说道:“可惜爸爸妈妈太忙了,没时间带我去。”
一路上,两个人凑在一起,开心的聊著。
等车辆在东单路口转弯的时候,小姑娘无意间向窗外看了一眼,然后指著外边说道:“姐姐,快看,这是交警在指挥交通,还有好多汽车排队等著呢。”
王孟德转头往外一看,路口中间的位置,有一个圆形的台子,一个交警正拿著指挥棒站在高台上指挥交通,旁边不远处,停著好几辆轿车和的士在等候通行。
的士基本上都是‘胜利20’、‘华沙’等品牌,高档轿车则是‘吉姆’、‘吉斯’,这些车都是老大哥那边赠送或进口过来的。
“哇,妞妞好厉害,连这个都知道。”何胜男故作惊讶的说道。
“嘿嘿,这些都是我在幼儿园学的。”小姑娘得意的昂著道。
“姐姐,幼儿园老师还教我们唱歌了呢,我唱给您听一下。”说著,她就唱起来《让我们荡起了双桨》,清脆的声音,配合著有轨电车的铛铛声,居然意外的和谐。
《让我们荡起了双桨》这首歌,今年一经推出,就成为了京城每个孩子必唱的歌曲。
周围的人都一脸笑容的看著那个小姑娘。
车辆顺著灯市口、东单、王府井一路往前,很就到了前门站。
临下车前,小姑娘拉著妈妈的手,依依不舍的挥著手跟何胜男告别,同时嘴里嘱咐道:“姐姐,有空一定要去东四找我玩呀。”
刚才,两个人已经知道了对方住在哪个胡同里了。
“妞妞真可爱。”等车辆重新启动,看著外边还在跟她挥手的妞妞,何胜男一边冲着车窗外挥手回应著,一边小声的感慨道。
“是啊,以后咱们也要生一个这么可爱的闺女。”想到刚才小姑娘可爱的样子,王孟德觉得,有一个女儿也不错。
“嗯。”何胜男点了点头。
她在心里想著,以后和孟德一起,最少要生四个孩子,三个哥哥一个妹妹。
很快,天桥站到了。
第62章 天桥
有人说过,凡是京城人,就没有不知道天桥的。
提起京城,就绕不开天桥。
在六十年代之前,天桥,可谓是京城最大、最全、最繁华热闹的娱乐场所,是低档商品买卖最火爆、最集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里汇集了众多的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是各行业民间身怀绝技的艺人表演场,是京城的一个标志。
在天桥,吃、喝、玩、乐那是应有尽有,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艺应有尽有。
娱乐的如说书、唱戏、拉洋片、相声快板、卖艺耍把式、武术、戏法、皮影戏、电影等等,都能在这里找到。
吃喝这块也不逊色,不仅有几十家茶馆,还有数不尽的各种京城特色小吃,有豆腐脑、炒肝,卤煮小肠、扒糕、灌肠、锅贴、焦圈等上百种小吃。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几十家的小酒馆和小饭馆。
这些小酒馆,一般在上午的九十点开门,一直到下半夜才会打烊。
两个人从公交站慢慢的往三角市场走去。
三角市场和公平市场,这两个地方,是天桥艺人聚集地最多的地方,也是最热闹的地方。
还没走进市场,何胜男看到外边有个人扛著一根木棍,木棍一头绑著麦秸,上面插著几十根糖葫芦,眼睛就不由自主的被勾了过去。
看著她的馋模样,王孟德心中好笑,拉了拉她的手,就走了过去:“来两串糖葫芦。”
“好嘞,两串糖葫芦,一串六分钱,一共一毛二。”卖糖葫芦的吆喝了一声,麻利的取出两串糖葫芦递给他:“您拿好喽。”
接过糖葫芦,付了钱,分一根给何胜男,看著她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王孟德也咬了一口。
顿时,一股酸酸甜甜的味道在口腔里散开。
这糖葫芦,没有用冰糖,而是用山楂裹的糖稀,也就是麦芽糖制作而成的。
一边走一边吃,顺著人流,两个人进了三角市场。
刚进市场里,就感受到了天桥的繁华和热闹,各类民间艺人汇聚在这里,在各自固定的位置‘撂地’。
熙熙攘攘的人群,吆喝声、表演声、阵阵的叫好声不绝于耳。
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其中杂技、戏法表演最吸引人。
随便选了一个摊子,顺著人群的缝隙往里看,就见里边正在表演吞剑,看著一柄长长的剑被慢慢的吞进了肚子,何胜男和围观的人都发出了一声惊叹。
王孟德在前世了解过这种戏法里边的门道,但他还是不由自主的跟著众人鼓起掌来。
看了一会儿杂技表演,王孟德和何胜男接著往里走,一路走马观花的看了口中吐火、吞铁球、仙人摘豆、大变活人、空中飞人等杂技。
还有平剧、梆子、评书、大鼓、相声、快板、双簧等表演,这些也都极为引人入胜,两人看的直呼过瘾。
能在天桥这边表演的,基本上都是某个行业里顶尖的存在,没点真本事,在这边是站不住脚的。
两个人一边看著稀奇,遇到小吃摊,感兴趣的就会顺手买一点,拿在手里边吃边看。
快到中午的时候,终于逛完了三角市场,接著又往公平市场走去。
进了市场没走几步,就看到了一个豆汁摊子,名叫“豆汁舒”,摊主在邻街的位置摆放一溜长条凳和木板条桌。
还有一张桌子,桌边围著蓝布围子,桌上大盘里摆放著好几种时令小咸菜,以及新炸出锅的焦圈和新出炉的芝麻烧饼,十来个食客正坐在那里吃著焦圈烧饼,就著咸菜,喝著豆汁。
“胜男,咱们去吃点东西吧。”王孟德提议道。
他知道自己媳妇比较喜欢喝豆汁,只是从认识到结婚这几个月来,俩人只在外边喝过一次豆汁。
“好啊。”何胜男眼睛亮晶晶的说道。
要了一碗豆汁,还有两个焦圈,两个芝麻烧饼,又夹了一碟小咸菜。
对于豆汁,王孟德并不喜欢,他一直喝不惯这种‘刷锅水’的味道,所以只给何胜男要了一碗。
吃完后,两个人接著往前走,很快,就来了一个表演武术绝活的场地。
只见场地中间,一位身材壮硕的汉子,正上下翻飞的舞者一柄重达一百多斤的大刀,让人眼花缭乱,忽然,他用手握著大刀,身体快速的旋转,顿时围观的人群都不由自主的往后退去。
看完“大刀张”的表演,何胜男脸色红扑扑的,她冲着王孟德问道:“孟德,你说他和我爷爷年轻的时候比试,谁会赢。”
“难说,这位‘大刀张’偏向表演的性质,但他力量很大,有没有实战也不清楚。爷爷年轻时则是走江湖的,偏向于实战厮杀,练的又是八卦掌,谁输输赢还真不好说。”
王孟德想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说道。
据他了解,何有余年轻的时候,出手就是致命的招数,手底下曾经有过十多条人命,至于受伤致残的数量,更是连何有余本人都不记得了。
在公平市场中心地带听了一会儿相声,这时,东南方向一阵锣鼓和说唱的声音,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到了近前一看,原来是子承父业拉洋片的‘小金牙’。
就见他嘴里一边唱著一边用手拉绳转换著画面,还时不时的操弄著锣、鼓、镲等乐器。
几个孩子趴在箱子的侧面,通过镜头津津有味的往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