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你看,是咱家的白雕!”
这日已经是赵志敬一行人离开襄阳城的第九天,之前黄蓉领着白雕一路来到绝情谷后,便让它回转襄阳。
此时听见女儿呼唤,知道应是丈夫担心众人安危,才让白雕飞来传信。
“赵道长,咱们离开襄阳也有段时间了,虽然除去了金轮法王这个心腹大患,但宋蒙战事如何尚未可知。”
“又或逃走的霍都等人说出绝情谷位置,引得忽必烈率大军来攻,到时想走可就来不及了。”
赵志敬点头道:“黄帮主所言甚是,如今情花已除,也该是回返襄阳的时候了。”
主意已定,众人当即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经过这三日的时间,裘千尺也猜到那天是赵志敬救自己脱困,因此便由公孙绿萼送一行人出谷。
等到众人原路离开,回头再看绝情谷已经消失在山水之间,虽只短短数日,却都有恍如隔世之感。
一路返回襄阳,比来时可要顺利的多了,途中偶遇宋军派出打探消息的斥候,才知蒙古大军又后撤三十里。
“看来马光佐已经将金轮法王的尸首带到忽必烈面前了。”
黄蓉本来还有些忧心,万一忽必烈要为金轮法王报仇,不计代价全力攻打襄阳,那就又是一场死战。
可现在看来,无论怎样的绝顶高手,在朝堂人眼中也无非是把用着顺手的刀罢了。
众人日夜兼程,两日之内已经赶回襄阳,原来自上次打退蒙古大军后,至今未再动刀兵。
郭靖亲自率人迎出城外,虽不知这次去往绝情谷究竟是何结果,但忽必烈已然再次撤军,就说明此行必有重大收获。
“赵道长,辛苦了!”
第211章 万寿道藏
“命人在西域金刚宗修建高塔,以国葬之礼厚葬法王!”
当时金轮法王提议,要为忽必烈招揽绝情谷高手,于是连着潇湘子、尹克西等五人一起出发。
没想到只短短数日时间,潇湘子、尹克西、霍都三人不知去向,只有马光佐带回了金轮法王的尸首。
而金轮法王不只是当今蒙古国皇后亲封的第一护国法师,更是忽必烈麾下武功最高之人,这次攻打襄阳本就出师不利,现在法王一死,势必更加动摇军心。
“四王爷,那日霍都叛师逃命,实在是最卑鄙无耻的小人!”
马光佐感念赵志敬饶了自己性命,而且双方各为其主,战败身死再正常不过,因此对赵志敬没有太多怨恨,简单两句便草草带过。
而霍都则不同,马光佐可不会替他隐瞒,连带着潇湘子二人都被他一通大骂。
忽必烈听后,虽然认为其中细节处有待商榷,但也相信马光佐所说大半都是实情,不然霍都等人就早该返回复命。
霍都既然叛师,肯定不敢再露面,否则无论金轮法王是死是活,以达尔巴为首的金刚宗弟子都不会放过他。
至于潇湘子与尹克西,想来是自认绝非赵志敬、郭靖二人敌手,再要相助蒙古攻打襄阳,只怕一个闪失就丢了小命,所以才会不辞而别。
“马英雄,多谢你将国师尸身带回,本王必要重重赏赐!”
忽必烈也知马光佐在一众高手之中,仅能排在末尾,但如今正是需要千金买马骨的时候,因此对他大加赏赐,好让旁人看个明白。
哪知马光佐坚持拒绝,只想要返回西域老家,他为人虽然愚钝,看不出忽必烈的手段,但对赵志敬承诺过的话,却是一定要做到。
“罢了!”
忽必烈暗暗叹气,自己麾下原本人才济济,高手如云,谁能想到会有今天这种惨淡局面。
眼下如果还要继续硬攻襄阳,万一郭靖与赵志敬两人不顾后果,打定主意要来军中取自己性命,身旁又有何人能挡?
因此大军再撤三十里,与襄阳城将近百里之遥,另作打算。
“王爷,赵志敬武功绝顶,小僧以为只可智取,不可力敌。”
忽必烈手下谋士中,有一个汉人和尚法号子聪,深受信任,这时上前献策,想要为忽必烈分忧。
“据小僧所知,那赵志敬虽然在华山另立门户,但还属全真教门下,想必重阳宫中可没有如他一般的高手。”
“当年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曾深受成吉思汗敬重,所以王爷不妨向大汉陛下讨要一道旨意,再派人前往终南山敕封如今全真教掌教。”
子聪和尚见忽必烈频频点头,便接着往下说道:“重阳宫就在蒙古治内,由不得他不受,到时再以全真教掌教的名义命赵志敬归降,则大事可成!”
“没想到这次绝情谷一行,居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
赵志敬与黄蓉等人安然无恙回到襄阳,郭靖自然如释重负,之后听众人说起这几日里的遭遇,郭靖也是颇为感慨。
绝情谷中的情花奇毒,还有公孙止与裘千尺的恩怨,再到金轮法王与李莫愁双双伏诛,每件事都让人难以忘怀。
“有劳赵道长!”
郭靖抱拳拱手道:“金轮法王一死,忽必烈跟着又撤军三十里,看来此次襄阳之危已解。”
“不敢,绝非贫道一人之功,周师叔祖与黄帮主出力更多。”
黄蓉见两人谦让来谦让去,莞尔笑道:“自然每人都有功劳,但如果没有赵道长破了那鱼网大阵,咱们可未必能离开绝情谷啊!”
几人想起那日石屋中的大战,都觉得黄蓉所言非虚。
程英也赞同道:“师姐说的对,而且除了那渔网大阵,还有李莫愁的冰魄银针,若非赵道长与天竺神僧配制的解药,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赵志敬见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夸个没完,自己也不好插话,干脆转移话题道:“郭大侠,不知你可曾听闻过明教?”
郭靖看眼妻子,当年在桃花岛偶遇被黄药师囚禁的周伯通时,确实听他提起过明教。
不过当时主要还是为了说明九阴真经的来历,对明教一事只是匆匆带过,不知道赵志敬为何会突然提起。
“李莫愁死前,曾经说了两句怪话,什么焚我残躯,熊熊圣火,赵道长认为是出自明教,因此才会问你。”
听见妻子解释,郭靖才明白此事还是与公平教有关,不可轻视,当即便仔细回忆那天周伯通说过的话。
“这事说来话长,我从未与明教打过交道,只知他们的教义传自西域波斯,而且与中原儒释道三教大不相同。”
“周老前辈说他们不尊神佛,反而信奉外域魔头,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将他们定性为魔教。”
黄蓉在旁补充道:“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本朝徽宗年间,自称圣公的方腊在青溪一带起兵造反。”
“不过等造反失败,方腊被处死后,江湖中就极少能听到关于明教的消息了。”
郭靖点头道:“没错,当时负责剿灭明教余孽的官员,就是后来创出九阴真经的黄裳。”
“周老前辈说这些事情,也是听他师兄重阳真人讲的,言语中对编纂万寿道藏,居然领悟出九阴真经的黄裳十分推崇。”
郭靖接着将还能想起的细节一一讲了,其中对黄裳和九阴真经提起的最多,明教的事情却只有一星半点。
“黄裳亲自去向明教挑战,靠着悟出的古怪武功杀了几个法王使者,但后来自己的满门老小也都被明教杀害。”
“为报大仇,他找了处极为隐蔽的地方修炼武功,哪知一练就是四十多年,才终于神功大成。”
说到这里,郭靖微微叹气道:“但是等黄裳重新出山,想要找明教报仇的时候,却发现当年那些仇家都已不在人世。”
“生老病死,那是谁也逃不过的,黄裳也不再执着于报仇雪恨,因为他自己已经是百岁高龄,同样没几年好活了。”
第212章 三年之期
等郭靖将自己所知,关于黄裳与九阴真经的事情全部说出后,赵志敬虽然仔细推测了一番,奈何线索还是太少,终究只有一个大概轮廓。
“周老前辈最后点明,他师兄重阳真人之所以会知道这些陈年秘辛,是因为黄裳撰写九阴真经时,把自己的经历一同写了进去。”
赵志敬问道:“郭大侠,方才说黄裳著成九阴真经后,将经书藏在了一个极隐秘的地方,可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地方吗?”
郭靖认真思索片刻,最后还是摇了摇头,“不知道,按照时间推算,九阴真经该是数十年后才在江湖中出现。”
“至于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可没有人说得清楚,只知道当年江湖中人为了争夺这部九阴真经,死了数百人,因此受牵累的更是不计其数。”
“说来也奇怪,无论是谁得到了这本经书,最长不过半年时间就会被人发现,各路人马你争我抢,巧取豪夺,没有一日停歇。”
黄蓉想起娘亲为了默写这部九阴真经劳神费力而死,心中不免难过,叹道:“爹他老人家曾说过,真经中的武功玄妙无穷,只要是学武之人都会为之神魂颠倒。”
“天下英雄都想将经书据为己有,因此事情越闹越大,重阳真人、七公、段皇爷还有我爹便约定华山论剑,能者得之,才算将这场祸乱平息。”
这段往事赵志敬是知道的,重阳真人虽然得到了九阴真经,却不许门下弟子修炼,仙逝前吩咐周伯通秘密藏好,但后来几经展转,终于还是被郭靖等人学去。
“在贫道看来,以黄裳的聪明才智,真想要藏起两本书,绝不至于被人找到。”
“就算机缘巧合之下流入江湖,得到经书的人也不该半年时间就被发现,除非”
黄蓉心思敏捷,已经猜到赵志敬要说什么,接道:“赵道长的意思,是有人故意在暗中操纵,为的就是让江湖中人自相残杀?”
赵志敬先是点了点头,跟着又摇了摇头,“几十年前的事,如今说什么都只是猜测罢了。”
“但如此行事作风,很像公平教的手段,如果黄裳当年闭关的所在就是西域一带,那被公平教的人盯上也不奇怪。”
黄裳虽然是徽宗年间的官员,但活了一百多岁,那时就该是哲宗在位,所以丁春秋从少林寺逃脱的时候,黄裳肯定尚在人世。
不过如今的明教总坛是否在西域昆仑山还未可知,与远在星宿海的公平教一样,想要找到蛛丝密集都是大海捞针。
“赵道长也不必太过介怀,没准李莫愁是故意分散咱们的注意,打算祸水东引,好为公平教掩饰。”
眼下忽必烈虽然没有彻底停战的意思,但蒙古大军后撤将近百里,襄阳城之危已经算解了大半。
宋蒙战事不起,公平教有再多的手段也只能在江湖中兴风作浪,无法像当年一样祸及天下。
“这次大战之后,蒙古再次兴兵攻打襄阳,就该是蒙哥即位大汗,将近二十年后的事了。”
赵志敬心中盘算,想要在离开前将公平教彻底铲除恐怕是不可能了,但只要把他们牢牢压制在西域一带,也就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
明教与公平教的事至此告一段落,众人又商议一阵接下来的战事走向,都觉得只要稳扎稳打,不主动犯错,那不管忽必烈如何用兵如神,襄阳城都是万无一失。
当晚郭靖就在府中设宴,为赵志敬等人接风庆功,朱子柳、鲁有脚等人悉数到场,宾主尽欢。
之后半月内,蒙古方面只有小股骑兵偶尔前来骚扰,而且绝不恋战,更多是试探与诱敌。
郭靖自然不会中计,从不主动出击,只稳稳在城中坚守。
他深知蒙古兵多将广,而襄阳城能够屹立不倒除了军民上下一心外,倚仗的就是各路江湖高手,别说一换一,哪怕一换十忽必烈都会欣然用人命去填。
因此守住襄阳不失已经是极限,北复中原终究是痴心妄想。
随着夏去秋来,天气也逐渐转冷,只等再过一个多月天降大雪,忽必烈就不得不撤军了。
助守襄阳的英雄豪杰,这几日纷纷来与郭靖夫妇、赵志敬辞行,蒙古大军偃旗息鼓已经有段日子,襄阳城中粮草军械得以补充齐整,足以应敌。
“我等能与二位盟主共抗蒙古大军,实在是生平一大快事!”
“郭大侠,赵道长,黄帮主,日后鞑子若是再来犯境,只需一个口信,我雷猛不管身在何方,必然万死不辞!”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日重相逢,当浮一大白!”
郭靖极重情义,这时尚能前来辞行的豪杰之中,也有人为了守城断手断脚,又或是身受重伤,但从没有人叫苦退怯。
至于为国捐躯的壮士,便要长埋于此,护佑襄阳城屹立不倒,永保大宋河山。
郭靖、赵志敬等人与众英雄依依惜别,郭靖更是数度落泪,赵志敬稍好一些,但是眼角同样有泪光。
“师父,咱们也要回山了吗?”
十月中旬,赵志敬师徒三人离开华山已经半年时间,蒙古大军久攻襄阳不下,眼看又要入冬,终于退兵。
杨过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无论武功还是阅历,都有十足长进。
在绝情谷得到的君子剑更让他如虎添翼,今年虽还未满十八岁,但已经可以跻身江湖一流高手之列。
至于关蛮儿,收获也是不小,数场大战之中拼尽全力,内功修为不减反增,确是天赋异禀。
杨过与关蛮儿一正一奇,相得益彰,无人不夸赞名师出高徒,想来年轻一辈中,已经无人能出其右。
“嗯,是时候回山了,你的那些师兄们,说不定也已经在回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