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汉王 第731节

  “同时锦衣卫复杂这些个人的抄家之事.....”

  “但凡是参与这些个腌脏之事的人,与之有关系的人,都给本王拿下,打下诏狱、依照大明律例和律法处置。”

  “尔等可有异议和意见?”

  说罢,朱高煦半眯着双眸、饱含深意的环顾了场中的群臣一眼。

  闻之此言,感受着于自己身上来回巡视的目光,百官被吓得齐齐发颤,哪里还敢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死道友不死贫道,孰轻孰重谁能够不清楚?

  同时在场的人,都不是什么傻子,一个个都是人精中的人精,自是能够听的出,汉王朱高煦这看似轻飘飘的话语中,所蕴含的警告和威胁。

  说的再直白点。

  问他们这些个求情的人,是否还有异议。

  亦可以将此话给理解成为,这是在对他们下达最后的通牒,倘若在这个事情上面,他们能够适可而止,那么朱高煦可以选择对于他们之前求情的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此间既往不咎,将此事给翻篇,不追究他们的责任。

  但是要他们这些个人,还敢在这个事情上,闷头闷脑的不知好歹的话。

  那么此件事情上,怕就不是仅仅处理眼下这些个念到名字的人那么简单,而是要将他们这些个人给拿下,到查他们这些个人的屁股底下干不干净。

  还是那句话,为官者谁能够百分之百的清明?

  为此,被问着话的群臣,当下不敢有分毫的犹豫,于此间连连疯狂摇头示意,回道:

  “臣等无任何异议....”

  “一切全凭汉王殿下做主。”

  见着众人异常的识趣,没有在此事件事情上不知好歹,为之得寸进尺,朱高煦满意的点了点,亦算是对于他们这些人眼下表现的认可。

  之后,朱高煦也没有再浪费时间,冲着一旁找已经严阵以待的禁军将士和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此两方人马摆了摆手示意,道:

  “既诸卿也已经认同。”

  “尔等还愣着做什么?”

  “将这些个混账东西,给本王拿下去。”

  “看着这些个混账东西,想着这些个混账东西做的事情,本王就觉得恶心,为之觉得倒胃口。”

  此言落罢。

  收到御令的禁军将士,以及锦衣卫等人,两方势力配合的异常默契,没耗费多久的时间,就直接将一个个被记录在册的大臣给拿下。

  一个个群臣,见着向自己扑面而来的禁军将士和锦衣卫,瞬间被吓得面色煞白,近乎直到被禁军将士给上前架着,将这些个家伙给架到殿门口,一个个的人才从愣神和惊惧中回过神来,一个个不约而同的声嘶力竭的挣扎着,痛哭流涕着求饶、恳求。

  见着一个个挣扎、囧态毕现,凄惨哀嚎的臣子,朱高煦的面色中不见分毫的情愫变化,一切显得是那么的平静和淡然,仿佛完全没把当前的人和事情给当一回事。

  待到一个个臣子挣扎着被拖了出去,见着殿中一个个神情各异,陷入沉寂的剩余臣子,就这般过了好一会的时间,朱高煦将飘远的思绪给拉扯了回来,平静淡然的面庞,于此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笑眯眯的看着剩余的一众臣子,于此间主动开口打破了当下诡异的氛围和寂静,沉声道:

  “唔.....”

  “不错,不错,少了些许的苍蝇和蛀虫,整个太和殿倒是安静和令人舒心了不少。”

  “对了.....”

  “诸卿,本王今日大朝会的事情倒是该办的已经办完了。”

  “不知于诸卿而言,眼下可否有事情上奏?”

  “亦或者说,有要事需要与本王和太子爷两人相商呢!”

  听到汉王的这话,以及环顾当下略显有些许空荡的太和殿,剩余的朝堂巨头,皆是面色不由得变了变,下意识的吞咽了几下口水,眼皮子跟着跳了跳。

  还有什么事情要上奏?

  都这样的情况了,他们这些个人,哪里还敢有什么事情上奏?

  这不是妥妥的,厕所里打灯笼,完全就是找死吗?

  拜托啊!

  就今天所发生的事情上,哪一个那一句话,不是够他们消化和消磨半天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怕是半天都消化不完,怕是此件事情落罢之前,他们这些个今日上大朝会的官员,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应该是难以睡上一个好觉,或者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应该说是连睡都睡不着。

  因为今日所发生的事情,简直是真的全部超出了他们这些人的预料,完全就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为此。

  他们这些个人,哪里还敢再说什么,哪里还敢有什么样的语言呢?

  说多错多的道理,他们这些人谁人能够不懂,他们谁人能够不明白?

  当下的情况,能够明哲保身,已然是好的不能够再好的结果了,除非是脑子糊涂和想不开的人,怕是才会在当下的事情上,为之说话和给自己找不自在吧!

  想着,想着,跪伏在地上身子微微颤抖的群臣,不禁彼此对望了彼此一眼,皆于对方的神情和面色中,领悟到了对方的想法和心境。

  此后经过短暂的愣神,一个个从愣神中回过神来,半眯着的双眸猛然睁开,没有分毫的犹豫,没有分毫的迟钝,一个个皆是神情郑重的拱了拱手,面色恭敬的冲着高台上的汉王朱高煦和太子朱高炽两人行了一礼,沉声道:

  “回太子殿下,汉王殿下.....”

  “于当下事情上,臣等无任何上奏和异议,一切全凭太子爷和王爷做主。”

第584章 痛处

  “唔.....”

  闻之此言,朱高煦微微颌了颌首示意,意味深长的看了台下的群臣一眼,再次开口道:

  “别以为言之,什么事情都由本王和太子爷做主。”

  “本王就不知道,尔等心中真实的想法是为何,或者说尔等为何,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跟这些个人求情。”

  “既然今日话已至此,那么本王也索性就把有些话,给直接挑明了给大伙讲上一讲。”

  “功名利禄和优待,乃是你们这些个文臣最为看重的东西。”

  “但是本王想说一句话,尔等别忘了,所谓的功名利禄和优待,乃是何人赋与你们的。”

  “你们一个个遇是,说的冠冕堂皇,张口仁义道德,闭口儒家学说圣言,看似是在替这些个混账东西求情,实际上不过是在为尔等自己的求情,或者说维护你们自己和自身的利益罢了。”

  “为官者,就场中的尔等,本王敢说只要认真的查验,你们没有任何一人敢说,自己的屁股底下能够百分之百的干净,敢说今日被处理得这么多人,与之尔等利益和关系上,或多或少势必有着瓜葛和牵扯,对吧?”

  “本王可有说错分毫?”

  听了这话,下方一众被质问的群臣,脑袋于当下不由得埋得更加的低了起来,完全不敢与之对视,同时心中亦是暗暗的有些吃惊和惊惧。

  同时也让一个个文臣,却是全部都是眉头紧锁,面色阴沉阴翳到了极致。

  今日的大朝会,可谓是真正的给了今日参加朝政议事的文臣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和警醒。

  汉王朱高煦于朝堂上,所做的事情、所说的每一句话,想着都让一众文臣不由得心底发颤和惊惧,同时也让一众的臣子们脑海中不自觉的想了很多事情和问题,也明白了很多的事情。

  原来,汉王殿下什么都知道,看的比之任何人都清楚。

  见众人无话,近乎算是默认了,朱高煦冷哼了一声,半眯着的双眸环顾台下沉默不言的众人,继续道:

  “当然说到利益牵扯的问题上,本王知晓很多人想的,或者说怪的都是朝堂俸禄微薄,认为乃是朝堂俸禄微薄,让尔等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

  “甚至是不少的人,认为自己寒窗苦读数十载,此间经历何等的不容易,好不容易考取上了功名,紧跟着入朝为官了,难道不应该享受享受,不应该为之过几天舒服的日子,然后才会做出那些个腌脏的事情来,对吧?”

  “针对这样的想法,尔等难道不觉得可笑吗?”

  “就如同针对俸禄微薄的问题,本王亦很想问问尔等,朝廷有逼迫过尔等,必须入朝为官吗?”

  “尔等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难道尔等就是为了做官贪腐受贿,为了能够享受和过舒服的日子,压迫百姓吗?”

  “儒家的圣言和经典,难道就是这样的教导尔等,或者你们读这么多的儒家圣言,都学到狗肚子里面去了不成吗?”

  “就咱这个,在私下里面被你们称之臭丘八的人,不怎么看书的人,都知晓儒家的圣言和圣学,乃是教导尔等如何清廉为官,如何造福于民,如何给民谋福利。”

  “为此,尔等做出这些个事情,口中说的是一套,背后做的又是另外的一套。”

  “尔等此间的行为,自己都不觉得恶心吗?”

  “当然向往好的生活、舒服的日子,此间并没有任何的错,也乃是人之常情和人性使然的问题,但想要过好日子,则就不要选择为官,因为官者,首先想的不应是己身,应当为民想民之所想为先。”

  “且针对以往朝廷亦不可否认,国库空虚、则给尔等之俸禄微薄,但从前年开始,国库充盈之后,本王所记忆不差的话,本王就这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尔等的俸禄比之以往的俸禄,已然翻了两倍不止了吧?”

  “人要学会知足,知足者常乐。”

  “凡事万万不可过线,不然则势必不会有任何的好下场。”

  说到这里,朱高煦略微停顿了一下,瞳孔中眯着的双眸猛然睁开,直勾勾的盯着台下的群臣看了片刻,神情骤然变的凝重了起来,沉声道:

  “今日之言,朝会之事。”

  “本王言尽于此,往后当如何为之,尔等自己想清楚。”

  “机会给了,能否把握住,就看尔等之造化,今日之事本王绝不想看到第二次。”

  “胆敢有再向今日是非不分者,本王亦不会如现在这般好说话,同时于本王这里,可就不再是所谓的罢官那么简单,当以直接革除功名优待,三代以内不得任何一人,参与任何科举选拔考核,乃是真正的直接贬为庶民。”

  直接革除功名优待,三代以内不得任何一人,参与任何科举选拔考核,乃是真正的直接贬为庶民?

  此言落罢。

  整个太和殿中,所有群臣面色骤然狂变,原本寂静无声的群臣,瞬间变的哗然了起来。

  倘若之前,朱高煦的言语,乃是对他们的警告和警醒,那么现在的言语,以及后续重定的处理方式,则就是妥妥的要他们这些个人的命,或者说乃是直接要动他们的命根子的节奏。

  同时也让群臣明白,当下的局势这是,汉王朱高煦看似今日乃是处理,那些个为非作歹的人,实则怎么看、怎么都感觉,像是真正的意图,乃是奔着他们这些人来的一样。

  当下的行事,亦是伴随着朱高煦最后的三句话,给变的无比严峻了起来。

  这是要釜底抽薪,直接彼此撕破脸,要直接硬刚和对上的节奏啊!

  而且....

  就朱高煦最后的这三句话,则亦是无疑的告知他们,此时此刻的汉王朱高煦,乃是已经彻底摸清楚了他们这些个人底线和命脉,要动手拿捏他们这些个人的命根子。

  同时也让场中剩余的群臣,于当下的情况下,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寒窗苦读几十载,他们这些个人为的是什么?

  真的是为了做官吗?

  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做官,因为做官整个事情上,只能够说是来自权力的依托而已,并非是能够给予他们真正最大的利益。

  而真正于他们这些个人而言,最大的利益,则乃是寒窗苦读几十载,功成名就之后冠以他们头上的功名优待,说的再直白一点,则就是朝廷对于读书人的优待。

  其一是免役,只要进了学,成为秀才,法律规定可免户内二丁差役。

  明朝里役负担是很重的,要是有二十亩田地的中农,假如家里不出一个秀才,一轮到里役,便得破家荡产。

  以此,一个县里秀才举人愈多,百姓便越穷,因为他们得把绅士的负担分担下来。

  其二是可以有奴婢使唤,明制,平民百姓是不许存养奴婢的,《大明律》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

  其三是法律的优待,明初规定一般进士、举人、贡生犯了死罪,可以特赦三次,以后虽然没有执行,但是,还是受到优待,秀才犯了法,地方官在通知学校把他开除之前,是不能用刑的。

  如犯的不是重罪,便只通知学校当局,加以处分了事。

  其四是免粮,家道寒苦,无力完粮的,可由地方官奏销豁免。

  因之,不但秀才自己免了役,免了赋,甚至包揽隐庇,借此发财。

  廪生照规定由国家每年给膏火银一百二十两,不安分的便揽地主钱粮在自己名下,请求豁,“坐一百,走三百”,不动腿呢,每年一百二十两,多跑跑县衙门呢,一年三百两,是当时的民间口语。

  其五便是礼貌待遇了,顾公燮所记的大宾堂是有法律根据的,洪武十二年八月明太祖颁布法令,规定绅士只能和宗族讲尊卑的礼法,至于宴会,要另设席位,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

  和异姓无官者相见,不必答礼,庶民见绅士要用见官礼谒见,违反的按法律制裁。

首节 上一节 731/7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