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控机就是程控数字交换机,全称是存储程序控制交换机。
在张建涛介绍它的作用功能,和使用用户前。
魏子俊甚至不知道这玩意干嘛用的。
他就是相信夏培书,相信倪广南这两个名字。
前者。
他现在已经知道这位的外号是“中国计算机之母”。
后者。
后世只要听说过柳家,都不可能没听说过这位的悲情传说。
等张建涛稍微介绍了这玩意儿的作用后。
魏子俊马上想起来,自己以前上过的MBA课程里就有提到这东西。
当时是介绍到两家企业的发家史。
说那两家就是靠做这个起来的。
还说当时有很多公司做这个东西。
最后却只起来了阿华和阿兴。
除了这两家确实能力比较强,产品力较好外。
还因为这两家里,阿兴本身就是国企。
而小非和小东、小石一样。
那都是娶到了好媳妇,人生少奋斗五十年。
换句话说,搞程控机想赚钱。
除了营销和产品力。
关系也相当重要。
这玩意儿的客户,一般主要是各地的官府和邮电局。
听到这里,魏子俊是立马醒悟到。
这东西对自己来说绝对是个刮金利器。
为什么他会这么想?
他正好在发愁用什么东西,从羊城和特区身上搞好处呢。
既然主要是靠官府大规模长期的采购。
那起码他有自信可以搞定特区和羊城。
比如完全可以和特区、羊城签合约。
规定在若干年内,两地官府需要采购电话交换机时。
只能从他的公司采购。
羊城和特区会妥协吗?
他们只要还想要四百米以上的高楼。
以及一系列投资。
那他们就会妥协。
这东西是消耗品,只要想发展电信产业就一定要用的。
采购谁的不是采购?
官府的钱反正都是要给人挣的。
有好处可以交换,对官府来说自然更好。
而在这个年代。
魏子俊有信心没人能给这两地官府,比自己更大的好处。
造价十几亿甚至二十亿起的400米高楼。
在这个年代有魄力和能力建这个的。
本来就凤毛麟角。
也就魏子俊这种自信能搞到钱,同时对国内前途无限看好的敢做。
其他人就算有能力挣到这个钱,他们也没有魏子俊这么看好国内。
事实上是这时候真正赚到大钱的一大批人。
都在想跑路。
新上来的也需要吃东西,而好东西一般给老家伙吃了。
那新人不得抢老人的东西吃?而那时候老人一般都无力反抗。
所以自然会有不甘心的老人,提前卷款跑路。
也就魏子俊这种重生者。
打从心里明白。
只要扎根于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便注定了与故土气运相生相伴。
看看香江资本的际遇便知——
纵使是横跨三大洋的物流帝国,年吞吐量逾五百亿的现金流堪称商界奇观。
当西方资本露出獠牙时,这位被《财富》誉为“东方奥纳西斯“的巨贾,也不得不将苦心经营四十载的码头王国拱手相让。
敢不卖吗?
那是真能全家富贵的。
这也是魏子俊起势以来,主动融入和贴近官府的原因。
他的想法很简单。
跑出去会被当猪,他自己又不是个甘心当富家翁的性格。
想发展又不可能真的完全和官府没关系。
既然如此,与其讳莫如深。
不如主动拥抱,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若成了,那自然是呼风唤雨不在话下。
若是不成,再不济也能当个大号的魏皮带。
处境再糟糕一点,那也是个大号红塔山——
人还在监狱里没出来,外面就有人帮他订几千亩山地种东西。
苗都还没种下,比市场价高十倍的预定金已经打到银行账户里了。
果树稍长,还没开花。
卖果子的利润已经快一个亿。
一出狱,直接就成为亿万富翁。
那还怕个卵。
魏子俊醒悟了程控机能给自己挣钱。
甚至是挣大钱——看阿为和阿兴以后的规模就知道了。
张建涛和夏培书则是才反应过来。
感情魏总刚才甚至都不知道程控机是干嘛用的。
什么都不知道,就敢直接说拿一百万投资。
这种人要么就是吹牛逼,光忽悠人不掏钱的。
或者说想要忽悠人让别人掏钱的。
比如名声在精英圈中越来越不堪。
在媒体和全国人民眼中,却越来越牛逼的牟老板。
要么就是真牛逼,真不差一百万这个钱。
由于魏海佑的原因,夏培书相信魏子俊是后者。
又由于夏培书的原因,张建涛也愿意相信魏子俊是后者。
后面自然是无比融洽。
张建涛表示回去就找倪广南商量卖公司的事情。
还说他过来倪广南是知道的,而且支持张建涛寻找新金主。
公司产品都快搞出来了,就差最后一哆嗦。
要是因为最后缺的资金没搞出来,前面的投资全打水漂也就算了。
公司七十几个研发人员,将近一年的时间被浪费。
那更为可惜。
最后魏子俊又邀请夏培书,当新公司的总工程师。
夏奶奶也是十分豪爽,直接就答应了。
那这新公司,更是只能开在京城。
没道理要老人家夫妻分离子孙分散,跑去特区吧?
老魏那种不算。
老魏是接了国家任务,退休的年龄了,却还是自愿去特区发挥最后一点光和热的。
那些已经过去特区的教授也不一样。
他们大多四五十岁。
在科研和教学这两个领域,属于正当年轻应该奋斗的年龄。
要不然退休的时候,连个院士职称都没有。
好意思不奋斗吗?
聊完大致事项,等从建国饭店的小会议室出来时。
外面都黄昏了。
建国饭店浸在琥珀色的暮光里,米黄色外墙投下斜长阴影,门童白手套上沾着使馆区飘来的梧桐絮。
夏培书要回家,张建涛和胡伟武、唐志敏他们兴致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