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混社会 第211节

  说只要他高兴了,那钱就哗啦啦的投。

  让老辛不要顾忌什么狗屁面子。

  辛齐安心想面子才值几个钱?

  若只是不要脸,就可以像深大那样直接起飞。

  那辛齐安表示,不止他的脸可以不要,华南农大的脸也大可不要。

  这年头搞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

  只有三大要点。

  创收,创收,还是创收!

  只有创收,才有足够的经费来维持学校的科研研究,从而才能保证学校的学术地位。

  光靠农业部和省府拨款的那三瓜两子能干什么?

  给教授们发工资,给学生们补贴都够呛。

  更不用说华南农大这种农业大学本身就很难创收。

  总不能去卖鸡卖鱼卖鸭卖种子卖果子吧?

  先不说能不能卖得过集上、市场里的那些农民伯伯和摊贩们。

  就说这些东西是能卖的吗?

  那可都是教授和核动力研究驴们的心血啊!

  农业大学里,路边树上结的一个果子。

  路边随便跑的一只鸡或者猪羊鹅鸭。

  你手贱摘下来吃掉,手痒抓起来搞烧烤或者炖汤。

  那很可能就是毁了一位教授或者研究生数年的心血……

  所以虽然很仓促,但和吴清源关系很好。

  以前在逸仙大学读书当舍友时,就堪称臭味相投的辛齐安已经做好了一系列准备。

  “我听说贵校的水产业也很厉害?”

  “不瞒魏总,确实还可以。我个人觉得不输海洋大学。”

  陪同的辛齐安一脸“我也不是谦虚”的模样,一边走一边解释着本校的强势专业。

  作为本省最强势,同时也是岭南最强势——好吧,岭南就只有本省一个省。

  华南农大的专业水平还是很强的。

  听完华南农大最厉害的其实是作物专业,特别是水稻、玉米这方面之后,魏子俊好奇道:“那和大德鲁伊比,谁更强?”

  “大德鲁伊?”

  “就是杨龙平杨先生。”

  “杨教授那是开创性的。不过我们学校的华南香丝苗,也在全省多个地区,最高达到了单季亩产623.5公斤的实验室纪录。”

  “……”魏子俊看了看他,“很牛逼吗?”

  辛齐安怔了怔,一开始还以为土财主在嘲讽。

  但看极品土豪的清澈的眼神,和吴清源的交代。

  校长很快反应过来。这是土豪没文化,没概念。

  “杨教授最近的成果,最高纪录是单季亩产611.5公斤,比我们还要低一点。”

  “卧槽,真的假的,贵校比扬教授还要牛逼?”

  “那话也不能这么说。杨教授是在湘省和汉省那边做的实验。那边的光热条件比本省略差,产量上低一些很正常。”

  魏子俊扭头看了看,华南农大的高层们貌似都一脸淡定。

  很显然,他们对这个还挺自豪的。

  在业内应该不差。

  陆陆续续,按照辛齐安安排的“校内旅游路线”。

  华南农大各个实验室的负责人都出来走了走过场。

  老教授们多少都有点不耐烦。

  要不是看在据说前段时间多出来的研究材料,就是这个土财主捐的。

  那他们绝对是不会配合的。

  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做实验,或者出校去外面找点好吃的吃一下。

  应付财主什么的最讨厌了。

  见此,魏子俊马上施展了他最擅长的“起手三连”。

  所谓三连。

  即一百台电脑的微机室一个。

  这是第一连。

  十辆全新的夏利小轿车。

  这是第二连。

  全校助教级别以上的老师、教授,每人一台价值八百八十八元的五丰牌BP机。

  颜色任选,这是第三连。

  三招连在一起用,即所谓的“魏氏三连”。

  用在各种学习身上,每次都非常有效。

  比如现在。

  当魏子俊用出这一绝招后。

  教授们立马纷纷表示——

  丢雷楼谋!

  这样的财主还有没有?有的话请再来一打!

第142章 坑了人还要说好吃

  校长、校领导和一帮老教授们,围着一名年轻人打转。

  这种事情要是在深大,深大的学生们已经适应,多少有些见惯不怪的样子。

  一看就知道是“大佬俊”又来学校。

  华南农大的大学生们不知道啊。

  辛齐安安排的“校内旅游”路线上,看见这一幕的华南农大学生们反应都很惊讶。

  纷纷找人打听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难道是上面派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来学校巡视。

  连校长和几个副校长都围着。

  就差书记没跟上,最次也应该是省领导来人了吧?

  又或者是国家来人了。

  不会是市的,因为华南农大的级别摆在这里。

  只是市府来人,了不起派个副校长就能搞定。

  不需要上辛齐安校长这种院士级别的大佬—

  现在的华南农大有两位院士!

  科研硬实力方面,轻松吊打深大。

  就算是在全省的大学里,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

  也就岭南理工和逸仙大学,可以稍稍压一压华南农大。

  等到看见校领导们围着的是个帅气的年轻人,异论更是四起。

  对此魏老板本人毫无感觉,只是对华南农大的近海海洋养殖技术很感兴趣。

  因为靠着这套技术,华南农大弄出来了另一名院士级别的教授张汉勤。

  “张教授。”

  “魏总请讲。”

  “有没有兴趣在鹏城开个实验基地?或者去我的老家海陆安。刚才齐校长说,你现在带的学生在搞鳗鱼近海养殖的研究?鳗鱼可值钱啊,我们老家那边最喜欢吃鳗鱼了。你要是愿意,我专门给你配一个车队,机动船管够。刚好我在港岛那边订了一批船,过完年就能下海了。”

  “……”

  张汉勤听完忍不住瞪了眼辛齐安。

  因为他其实压根没有在搞鳗鱼养殖技术。

  鳗鱼养殖是辛齐安一直想搞,但他作为校长没时间也没精力做,同时科研方向也不符合。

  辛齐安希望张汉勤能出手搞这个科研课题。

  可是相比于其他海洋养殖的研究。

  鳗鱼养殖科研课题肉眼可见的麻烦和“贵”。

  没错,就是贵。

  就单单一个鳗鱼苗目前全世界都无法人工繁殖,只能靠在海上野捞的问题就很大。

  因为只能靠野捞,所以鳗鱼苗的价格堪比黄金——

  不,确切的说同等重量的鳗鱼苗,其价格相当于十倍重量的黄金左右!

  研究鳗鱼,光是买鳗鱼苗花的钱。

  估计就够几种淡水鱼整个科研过程的经费了。

  这个还是个世界级别的科研难题。

  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解决鳗鱼苗的人工繁殖。

  全球目前的鳗鱼产出,大部分还是靠的海捕成鱼。

  由于鳗鱼肉质鲜美,亚洲的小鬼子和欧洲许多国家国民都非常喜欢。

  堪称“软体黄金”。

  辛齐安一直觉得这有搞头,张汉勤也知道有搞头。

  可难度太高,需要的科研经费也很高。

首节 上一节 211/2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