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导弹研究所,电子制导研究室。
白杨换上无尘服之后,便走进了研究室内,查看起了最近的研究进度。
“刘组长,最近进展怎么样了?”他走到一台小型无线电设备前,询问道。
“惯性制导端已经完成,现在正在开展中端无线电指令修正。”刘组长走过来,拿着一份资料递了过来。
白杨接过来查看了一番,点了点头。
“进度挺快的。”
惯性制导的核心在于陀螺仪,通过对陀螺仪的测量,可以测出自身的角速度,而后再利用惯性原理,测量出加速度等数值。
将这些数据综合起来之后,就可以得到导弹的各种运动参数。
计算模块在处理了这些参数之后,再形成制导指令,从而控制发动机的尾翼或者发动机推力,改变方向与时间。
这种制导方式几乎是全程自主工作,因此在抗干扰性欲隐蔽性方面都非常优秀,也是制导导弹基本的导航装置。
而无线电指令修正,则是作为辅助,也是整个导弹的核心模块,通过各项传感器传来的数据,使用算法和逻辑来计算出合适的指令。
从而进行修正,调整导弹飞行的轨迹。
一般来说,惯性制导都是用在巡航导弹,打击大型目标上用的。
但在空战中,飞机体型较小,速度快,想要完成中距制导攻击,中途需要几十公里的滑行,这一阶段采用惯性制导可以更隐蔽。
等抵达目标之后,后端的多普勒雷达便会精确的检测到目标,从而传达指令给指令修正端,完成精确跟踪指导。
就如同一个搭载了多普勒雷达的战机一般,但在计算方面不再是飞行员,而是计算机。
除此之外,半主动雷达与红外制导都有一项缺点,那便是随着目标机动幅度过大,脱离照明波束之后,便会丢失目标,失去稳定飞行的能力。
惯性制导则是很好的解决了这点,并且能够延长导弹的有效射程。
“对了,与华先生那边说好了没?”白杨又想到了什么,放下手中的文件问道。
半主动雷达制导,还需要在机载雷达上加设雷达发射系统协调配合。
“已经说好了!”
“那就行,我去楼下的发动机那边看看。”白杨点了点头,随后离开研究室,朝着一楼的发动机研究室而去。
固体火箭发动机,对于田组长他们而言,显然并不陌生,钱先生既然负责教导,肯定是有过相关的指导。
有着成熟的方案在,他们的进度也并不慢。
……
在离开了研究室之后,白杨手中拿着惯性制导中,有关陀螺仪的资料,找到了钱先生的办公室。
不过这个时间点,他们都还在学部那边授课,因此他也没有例外的扑了个空。
但白杨也没离开,蹲在门口等了起来。
三月份过后,天气已经渐暖,站在走廊之上,倒是不太冷了。
在等待期间,白杨的大脑也没消停,望着外面生出绿叶的树丛,开始思索今后的发展。
光刻机那边,若是与蔡司公司合作,研究光学镜头,解决接触式问题之后,芯片的整体成本也会降下来,各个部队的武器装备也都能用得起。
毕竟无论是导弹模块,中心电子计算指挥,坦克火控等,都需要用到芯片模块为基础。
等到9-13战机整体完美列装,解决领空问题之后,下一步还要想办法发展轻工业,坦克的火控系统、与复合装甲也可以试着推进一下。
……
“白杨,你怎么在这?等了多久了?”不知过了多久,一道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转过头去,便看到一脸惊诧的钱先生。
“没多久,这次来找钱先生询问些问题。”白杨挥了挥手中的文件。
“行,快进来吧,你要找我去教室叫我一声就行了。”
“没必要在这等。”钱先生推开房间的门,让白杨跟进来,有些无奈的说道。
“我那边的研究暂时不用我,在这等等也没事。”
“教育任务同样重要。”白杨不在意的笑了笑,走进办公室后,就在对面坐了下来。
“这次找我什么事?”
“是强相干光源陀螺仪的事情。”
“是这个啊……”钱先生了然的点了点头。
采用环形光路干涉测量角度速度的原理,在13年的时候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并未有所发展。
大概会在60年左右,激光才会首次出现,之后的几年中,各国便相继展开了用激光,来探测角度变化的仪器,也就是激光陀螺仪。
“这个可就有些难了……”钱先生眉头微微皱了皱,转而问道:“戈登·布兰科的那篇论文你看了吗?”
“看了。”虽说西方对龙国实行封锁,但有关理论学术研究方面,想要获取到还是有办法的。
戈登·布兰科在今年发布了一则论文,指出了可以用光激发原子的理论。
这个时候,激光的概念还没有出现,还是以爱因斯坦的受激辐射概念为主。
“钱先生若是有想法,咱们国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研究。”
“资金方面我来想办法解决。”
钱先生闻言,开始思索了起来。
“可以,但具体的,我需要与上面谈一谈。”他最终还是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现在随着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等到风洞也建成之后,导弹研究的进展肯定会比他预计的要快很多。
因此,未来的导弹制导研究也可以提前铺路了。
第210章 这研究……就这么简单完成了?
时间飞逝,激光陀螺仪的研究,白杨只是提出个概念,毕竟激光本身具体的概念都还没确定。
但是强相干陀螺仪的概念却已经在很早有了,各国此时都在针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鹰酱,波斯猫,毛熊等一众国家的科学家,每一年都会提出新的概念理论。
直到60年,研制出了第一道激光出来。
而随着时间来到了五月初,空空导弹的研究在逐步推进之下,来到了第一项实验。
这天,白杨刚来到研究所,照例查看了一下今天的新闻。
今天是武术大会举办的时间,也是第一场选拔赛的开始。
这一个月里,全国各地的武术家,差不多能来的都来了,比赛现场也是空前热烈。
“白所长。”这时,霍助理的身影走了进来。
“怎么了,蔡司公司那边有消息了?”白杨放下手里的报纸,询问道。
“不是,是刘组长打来电话,红外制导已经有成果了,马上要去车间里进行地面试验。”
“问你要不要去看一看。”霍助理摇了摇头说道。
“有结果了……行,我这就过去!”白杨闻言,神色喜了喜。
制导系统完成,基本上空空导弹的研究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他放下报纸,也来不及查看其他的文件,快步离开了研究所,朝中科院研究所的方向而去。
等他轻门熟路的来到导弹研究所之后,刘组长与田组长两人就兴奋的迎了上来。
“白所长,红外制导系统的导弹模型已经制作完成了,今天要进行偏转控制系统的地面测试。”刘组长率先开口道。
在红外制导与气动布局都完成研究之后,今天要进行的地面测试,就是偏转控制系统的测试。
等到制导控制系统完成之后,接下来等到导弹发动机与炸药都完成之后,便会导弹无制导地面试射!
两次实验完成,等到最后的可行性实验完成之后,便会进入工程发展阶段,作最后的装机,进入跑道进行靶机试射。
“可以,准备开始吧。”
白杨进入车间现场,一枚细长的白色模型导弹已经准备就绪。
里面装载了红外制导感应器和中端指令修正,还有基础的机械陀螺仪。
试验场地是在宽阔的车间内,导弹的飞行速度并不会太快,主要是为了测试导弹的制导能力与极限。
研究所的人此时都聚集在了现场,双眼期待的看着那枚导弹。
“你说能成吗?可以自己追踪目标的导弹。”
“肯定能成啊,说起来,白所长负责的研究,还没有失败的。”
“若是真成了,那以后战机不是一打一个准了!”
……
在众人讨论间,刘组长也开始安排小组成员开始准备。
“报告,目标已经放置完毕!”
“报告,红外制导工作正常,无线电修正指令工作正常!”
……
等到一步步全部准备就绪之后,刘组长来到电子设备前,紧紧的盯着上面的数据。
“启动电子制导!”
随着制导引信的启动,在电子设备之上,一道道繁杂而急促的电子滴滴声随之响起,并且越来越响亮!
空空导弹的锁定是根据声音来判断的。
当声音来到最高之时,他深吸一口气,随即干脆利落的挥手喊道:“空01偏转控制系统地面测试准备……发射!”
“咻!”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导弹模型喷射出气体,朝着目标的方向弹射而去。
在所有人紧张而兴奋的注视下,导弹模型在发射出去之后,便迅速调整弹道,朝着目标的位置直射而去。
“更改目标方向!”刘永坦再次喊道!
紧接着,红外热源目标开始迅速上移,而导弹像是长了眼睛一般,再次调整方向,朝着目标移动的方向而去。
“继续!”
……
接下来,又进行了多次实验,导弹在导引头的传感器控制下,都精准的锁定了目标。
离轴发射角度也达到了六十度。
R40的最大中距射程距离是60公里,短距格斗距离则是15公里。
最高速度也可达4马赫以上,以现在的战机,几乎没有能够逃脱的。
在同期,他可能不是很优秀,但对于超音速都还未发展起来的各国,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