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第81节

  “现在准备第86次地面测试。”航空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无疑是最复杂的。

  内部的冷却通道如同迷宫一般,有着成百上千的细微小孔。

  用以引入外部空气,对发动机进行冷却。

  因为无法模拟万米高空环境,R15-300发动机只能进行低速测试,因此也就用不到外置冷却箱进行冷却了。

  成功之后,便会进行到下一步的上机测试。

  到时就要根据在风洞飞行获取的数据,考虑对机身的设计了。

  其实研发一台航空发动机,要进行周密的参数统计,而后进行各种严苛的测试,还有高空测试台。

  但条件如此,只能不断地去克服了。

  “可以,开始吧!”白杨看着发动机上那密密麻麻的管道和线路,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得到允许之后,科研小组成员立即行动了起来,对发动机进行了点火。

  “点火!”

  “……嗡……”

  噪声越来越大,随着热车时间一过,立即开始加大马力。

  “轰!!!”巨大的轰鸣声响起的瞬间。

  发动机喷口,立即喷射出了炽热的蓝色火焰。

  犹如一台巨大的打火机一般,火焰直冲后面的黑洞。

  隔着一道墙的众人,也能够听到巨大的噪声从测试室内传出。

  等到测试完成之后,江望川立即带人进入了测试室内,开始统计发动机杠杠工作的各项数据。

  ……

  一周后,休息室内。

  江望川突然闯了进来,手中拿着份报告,神色激动的找到了白杨。

  “白工,成功了!我们第一台轴流式发动机研制成功了!”

  他握着报告的手有些颤抖,激动的喊道。

  “成功了?”

  “真的假的,江组长,你可别骗我。”

  “快快快,给我看看!”白杨还没开口,休息室内的科研小组成员们,便迫不及待的围了过去。

  “我去,八吨多的推力!”

  “我尼玛,八吨多啊,这还不算最大加力功率!”

  “这要是没调节器,什么机身能承受这样的推力啊!怕是要全钛合金制造了。”

  ……

  当看到他们最关注的推力之时,众人一脸的惊愕。

  以往他们测试到一半就出问题,因此也不清楚最终的推力数据。

  现在终于看到了,但那推力,只能说令他们感到瞠目结舌。

  休息室内闹哄哄一片,所有人都激动的看着那份报告数据,一次次拿起又放下,生怕是自己看错了。

  “钱助理,你去将数据复印一份吧,我一会去找余厂长。”白杨对此并未感到太意外,看完后就递给了钱文惠。

  “好。”看到研究成功,钱文惠当然也开心,这份研究中,她也参与了计算工作。

  这还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测试,可能还要进行一到两个月去实践测试,到时肯定会发现机身材料方面的问题。

  而白杨则是打算回四九城,将那两款“不锈钢”材料给研究出来。

第110章 你这个设计的……还真是极端(一更求订阅!)

  白杨拿着报告,找到了余厂长,刚好李科长也在。

  “白工,前几天路过你们会议室的时候,隔着老远就听见你们的欢呼声了。”

  “是不是研究上有什么关键性突破了?”李科长笑呵呵的问道。

  他们技术科,与白杨的科研小组,在一个研究室里。

  经常也会在车间里碰面,彼此之间都很熟了。

  “对,两位看看吧,这是我们这一周的测试报告。”

  “轴流式发动机的地面测试,一周内运转都很正常!”

  “为了进一步测试,我打算借用一下冰城的风洞进行测试。”白杨笑着将手里的文件递了过去。

  “什么!”闻言,李科长腾的一下从座位上站起,凑到了余厂长面前。

  白杨则是顺势悄咪咪的坐在了过去。

  余厂长办公室就两个椅子,人多了总归是不够坐的。

  “你们的研究成功了?”余厂长也无法保持淡定,拿起报告看了起来。

  压气机可不比整台航空发动机。

  轴流式发动机的成功,所带来的影响更是宏大,意义深远。

  额定推力:86.24千牛

  额定耗油率:0.881。

  干质量:2.6吨。

  总增压比:7。

  尾喷管直径:1.45m。

  涡轮前空气温度:1320度。

  ……

  当看到这一串串的数据,他整个人的呼吸也是一窒。

  然而当他看到发动机的推重比时,却是愣了一下。

  推重比:0.6

  “你这个设计的……还真是极端。”李科长也看到了这个参数,有些吃惊的说道。

  推力达到了八九吨。

  若是加力状态,甚至能超过十吨。

  这个数值在这个年代,无疑是恐怖的存在。

  而推重比只有0.6,也就代表着,这款发动机以后,只能适用于高空高速作战。

  在海平面飞行起步,甚至连一代战机都比不过。

  这种发动机设计,他只有在重型轰炸机或者导弹发动机上有见识过。

  若是装载在战机之上,对于飞机的气动布局技术也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好啊,好啊,你研究的这个发动机太棒了!”

  “尤其适合我们的航空发展。”余厂长拍着桌子赞叹道。

  虽然白杨一开始申请的研究方向,就是应用在战机上的轴流式发动机。

  但看到现在所研制出来的成果后,他觉得稍微改进一下,用在重型轰炸机上也没问题。

  ……

  “白杨同志,具体数据报告在哪?”李科长看着文件上的数据,还是感觉有些离谱。

  打算亲自去看看细致的数据报告,确认一下。

  白杨拿来的是汇总出来的结果报告。

  也就是最终参数,没有详细的测试过程数据。

  “在文件室放着,我带你们过去吧。”白杨站起身来说道。

  “走走,我们一会再去测试现场看看。”余厂长也站起身来跟了出去。

  很快,来到文件室,经过警卫的允许后,众人进入仓库内。

  查看起了最近这段时间,科研小组所统计计算的报告。

  报告文件几乎占据了两个大型的文件柜。

  “这些是这一周所统计的测试报告。”白杨指着其中一排的文件说道。

  余厂长与李科长按照日期,随手抽了几份出来,仔细的查看。

  很快,文件室便安静了下来,只有时不时的惊叹声,和纸张摩擦的声音响起。

  两人站着累了,就干脆蹲了下来。

  ……

  在看完了详细测试报告之后,两人又前往现场查看了一番,再看了一次点火测试。

  这才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办公室。

  “白工,你要在冰城测试,那边可能要专门改一下,需要一些时间。”

  “而且我觉得,咱们这些数据上报给领导之后,他们也不一定会信,肯定会来现场视察。”

  “所以我想啊,后续的测试先不急,你等我消息就行。”余厂长看着手中的数据,思索了一下说道。

  八九吨的推力,这要是用在飞机上全功率启动了起来,整个战机多半是要散架的。

  就是飞行员也受不了啊。

  因此,白杨研究出来的航空发动机无疑是先进的。

  但太先进了,对龙国后续的发展,也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总归来说,还是龙国在航空航天技术方面积累薄弱。

  即使有着先进的技术,但各项基础没打好,拿到手也只能看着。

  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却是有着几十上百年的积累,已经是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没问题,但还是要尽快了。”白杨点了点头。

  自己不可能在这待的太久。

  他还打算回去研制机身材料,还有就是推进电子管缩小化技术。

  对于米格25,白杨没打算运用先进的半导体设备。

  电子管雷达,无疑是最适合于米格25战机的。

首节 上一节 81/2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