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也觉得有趣:“如果真想搞活动,直接免费送给我们这些顾客不就行了!”
“人家网站肯定是要新用户注册呀,免费送给我们顾客吃,但公司最起码总得有些好处。”小芳替小红砍了一刀,一份17块钱的外卖,砍掉了9块钱。
其他同事亲眼见到这一幕,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于是便询问外卖公司名字叫什么,有没有注册条件。
邀请一个新用户注册是可以获得积分的,只要使用吃了吗网站,其实和现金也没什么区别,小芳立刻热心地教同事注册起来,然后填上了专属于她的邀请码。
在小芳和小红的交谈下,其他同事也逐渐的被感染,尤其是听到一些什么砍一刀,助力,天下第一快刀排行等等,都觉得这外卖网站还挺有意思——哪怕没有这些开学季活动的推出,在电脑上下单就能够把外卖送到自己手里,也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啊!
办公室的同事几乎全都注册了吃了吗账号,然后就这么互相之间薅起了李扬的羊毛。
原本吃了吗的订单数量,是每天300左右,但开学后大量的学生返校上课,这个数字几乎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第一天订单数量赫然达到了1000。
第二天1700。
直到第七天,差不多开学季活动渗透到了各个大学,不管是学生群体还是上班族,都知道了有这么回事,吃了吗的订单数量直接就超过10000单了。
客观来说,这个成绩已经非常的优秀,做什么事之前都要结合一下时代背景,甚至通过比较才能够更客观的展示出实力。
2009年,一天能有10000单外卖,可以说非常的耀眼。
根据新闻数据统计,李扬在重生之前,美团每天的卖订单数量大概是在9000万单,开通的城市大概是2000多个,算起来的话,每个城市一天的订单数量是45000单。
虽然10000和45000相比有了好几倍的差距,但时间已经过了十多年,而且45000还是一个平均数字,一些三四线的小城市,有可能连现在魔都的这个成绩都达不到。
再用另一个客观的例子做比较,前世2009年10月份,饿了么的月订单量才突破1000,而吃了吗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节点,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它近10个月才能够达到的成绩。
在每天照例开的晚会上,各项数字被不断的公布出来,赢得了这些核心成员一阵阵的欢呼。
“大家继续努力,还是那句话,只要签约了商户就有钱拿。和在洪城一样,要是拿下了大量的商户,你们这些人就会有额外的奖励。”
现在的李扬几乎处于一个旁听的角色,关于地推的一些活动,全权由周强来负责,听了周强的讲话,李扬就知道他进步了很多。
开晚会的目的是要对每天的工作进行总结,等周强结束了谈话,于是李扬便又给这群员工打起了鸡血。
“另外,如果能够把饿了么的客户抢过来,那就有双倍的奖励。你们做的很好,反正就是一句话,要对饿了么赶尽杀绝,不留一点生路。”
刚才这些比较核心的地推成员讲话时,都提到了关于饿了么的近期动向,得知对方现在的推广似乎变得松懈了,好几天都没怎么看到他们的身影。
要知道现在吃了吗和商户推广,几乎是将整个魔都完全覆盖的,不会像在洪城那样,先在某个区域进行试点,然后逐渐的向周边扩展。
现在非常直接,每人负责一个区域,然后带队把所有的商户都给拿下。
因此除非饿了么不再推广,要不然的话绝对会被吃了吗的人给碰到。
李扬听同事说最近没怎么见到对方,猜测张旭豪等人可能要换一个生存方式了。
但不管他们怎么蹦达,李扬对付他们的办法始终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对方去哪儿,吃了吗就会去哪里。
总之不给他们留任何的生存空间。
直到他们坚持不下去了,李扬才会出面收编。
至于半途会有其他机构对他们投资,这种事情李扬也想过,但可能性并不高。
从市场占有率来说,如果吃了吗现在的份额是90%,那么饿了么连10%都不到。
除非风投机构脑子冒泡了,才会对这么一家毫无前景的公司进行投资。
至少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饿了么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
活动又持续了几天,新注册用户果真有很多,但让李扬没想到的是,这群人的ip显示竟然来自全国各地……
看样子这些学生党和上班族为了能够邀请新用户砍一刀和助力,真的是绞尽脑汁的去拉人进行注册。
但没关系,李扬就是想要这个效果。
虽然其他城市暂时还没有开通外卖,但也算是为以后的市场开拓打下了基础。
除了新用户注册的数量增多,日订单量也达到巅峰,在第10天的时候突破了30000单!
速度,比在洪城时竟然还慢了一些……
第254章 豪哥,我不想干了
李扬分析原因。
有可能是吃了吗在洪城有名气加成,到了魔都什么都得从头开始。
毕竟经过小半年的经营,李记明厨这四个字在洪城的含金量还是挺高的,无形之中就替外卖网站背了书。
虽然目前魔都的外卖业务不如洪城,但最后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一线城市可不是浪得虚名。
李扬大概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总算将魔都大部分的市场全部给吃下,剩下一些商户和其他公司进行合作,很鸡贼的有了限制,导致只能在合作结束后,才能够重新和吃了吗签约。
但这小部分商户并不影响整体的业务,毫无疑问,最后魔都会成为外卖业务最好的城市之一。
打破洪城创造的各种纪录,也完全是时间问题。
除了魔都之外,蔡宇负责的帝都甚至更为顺利,连一个竞争对手都没有,而且各种宣传和网站是同步的,不管魔都推出什么样的活动,其他两个城市也有。
在这种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活动轰炸之下,帝都的商户差不多完全吃透了。
两个大城市解决后,接下来外卖的开通,会放在那种二三线城市,不是说其他的一线城市不开通外卖,而是重心会偏移。
没记错,再过几个月就要迎来千团大战。
说不定还会因为自己外卖网站和咏扬生活超市的配送服务,导致这一时间节点提前也有可能。
历史上最后的赢家是大众点评和美团,王老板这人极善于偷桃子,采用的就是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其他竞争对手在一线城市打得火热,他却在那些小城市慢慢发育,乃至一鸣惊人。
李扬决定这次也要偷一下桃子。
当然了,不会和美团一样把一线市场给放弃。
准确的来说,他是所有城市同步推进,要让一线城市的竞争对手没好果子吃,而美团也不能过得太安稳。
魔都的外卖市场已经彻底的解决了。
总体来说挺顺利,想想也正常。
毕竟有钱有经验又有人,没道理会被饿了么的团队给干趴下。
要不然的话,那就太丢重生者的脸了。
市场这一块接下来会直接交给周强去负责,李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实体店了。
咏扬生活超市开业在即,因为主营业务偏向于日常生活,所以把地址选在居民区比较集中的地方。
关于选址,其实也有一些小小的技巧,不能选在太高档的豪宅区别墅区旁边,有钱人家里会请保姆,吃的用的可能都比较高档,咏扬生活超市主打的是平民化,富人一般是不会进咏扬购物的。
原因非常简单,纯粹就是面子问题。
所以咏扬生活超市还是得选在平民区。
总不可能所有魔都人都有钱吧!
李扬去超市看了一遍,果真地方大就是好,各种各样的摊位摆起来显得非常舒服顺眼。
就是不少货源问题比较难解决。
但有钱的话总好办事儿!
李扬巡视了一遍咏扬生活超市,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生活服务区比较大,蔬菜水果的品种也比较多,猪肉也是生猪现宰,就是要把洪城那种低消费高品质的概念带到魔都来。
一切准备就绪,李扬便打算让飞骑公司开始宣传了。
……
退出最后一家商户,张旭豪深深的叹了口气。
哪怕心中充满着不甘,但面对这样的现状,真的是无可奈何。
饿了么发展才一年多的时间,期间哪怕遇到过无数的困难,他们也依旧没有放弃对这个创业项目的热爱。
可是大家甚至还没有尝到一点胜利的果实,就直接要宣告失败了。
张旭豪还在读研究生,为了能够让饿了么这个品牌生存下去,连书都不准备念了,他打算去浙省慢慢发展。
如今就这么离开魔都,他和几个创始人心中是真的很难受!
为什么自己的运气就这么不好呢?
他们几个创始人向所有答应合作的商户一家家进行了道歉,并且承诺虽然饿了么要退出魔都市场,可还是会负责他们这半年的送餐。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打客服电话还是会第一时间解决的。
张旭豪还表示,假如对方觉得饿了么的体验不好,那么也是可以选择其他公司进行合作的。
说这句话的时候,张旭豪也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大的勇气。
但不管是挫折还是失败,都要勇敢的去面对,逃避那是懦夫的选择。
他说的其他公司,自然就是指吃了吗。
很多商户都接受了他们这种诚恳的道歉,但商业竞争是残酷的,想要成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豪哥,我不打算干了!”从店铺出来后,康嘉犹豫片刻,最后还是说出了这句话。
张旭豪一愣,随即笑了起来,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你找到了其他的好项目吗?”
康嘉摇摇头,说道:“没有,当初我们成立饿了么,就是觉得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很大,而且要是能够解决部分不方便群体的用餐问题,那么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可是……”
后面的话康嘉没有再说了。
但张旭豪却明白是什么意思。
吃了吗几乎算是从天而降了。
而且以一种更大的优势做着他们想做的一切,那么自己几人再坚持下去的意义在哪里呢?
汪渊的嘴巴动了动,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
邓烨脾气比较火爆,几乎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眼见康嘉退缩,语气中很是生气:“老康,你这就没意思了,当时我们是怎么说的?一定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怎么如今遇到点小小的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
康嘉低着头,显然也是想起了曾经他们刚开始创业时的豪言壮语,现在退出团队的确不太合适:“我没忘记我们曾经的目标,但问题是现在情况有些不一样了。我们还是放弃这个项目吧!好好读书,中途如果发现了其他行业前景不错,大家还是可以聚集在一起的。”
邓烨的声音有些大了:“像你这种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就算以后找到了其他项目,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下去?”
康嘉不再说话。
张旭豪却笑着说道:“老康,我们几个就跟兄弟一样,你肯定也经过了深思熟虑,所以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想对你说一句话,那就是不管任何时候你想回来,大家都随时欢迎!”
第255章 饿了么退出魔都了?
就这样,饿了么创始人之一的康嘉,退出了团队。
其他几人面面相觑,显然也是没想到这个结果。
汪渊和邓晔沉默不言,另一个创始人李俊更是茫然无措。
张旭豪的心情最难受,那还是要表现出一个领头人的冷静。
“走吧,票我都已经买好了,我们明天就去温市。”
浙省的温市是轻工业的代表城市,密集的厂房和活跃的制造业,让其成为了民营经济的标杆。
张旭豪把新的战略地点放在了温市,主要也是看中了此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