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梅也一脸疑惑。
“从小没见他学过表演啊,而且《斗牛》里的男主角不是牛二吗?也不适合他啊?难道他演那头牛?”
刘筱莉当然知道婆婆是在开自己老公的玩笑,但还是忍不住一乐。
次日。
刘筱莉在公公婆婆的陪同下,去银行确定了账户上的余额之后,回到家也提笔给陈浮生写起了信。
前头同样是先问候。
接着才写道:
‘今天爸妈陪我去银行确定了,六千块钱已经到账!但是你把钱都打回家来了,你那边要钱用怎么办?’
‘另外,今天爸妈还带我去医院给宝宝做了一次检查,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我再给生哥你分享一件喜事,昨天我在拆信的时候,对着肚子说了一句爸爸来信了,然后你猜怎么着?ta竟然踢了我一下,妈说这是胎动……”
‘最后一件事,《北方文学》杂志给生哥你寄了一封信,我帮你看了下,说的是他们上周的杂志销量突破了30万册,这周京津沪地区的不少书店也朝他们下单了,预测接下来他们的杂志销量还会迎来一个爆发期,所以特意写了一封信来感谢你。’
‘我好像变傻了,我为什么要转述呢,我直接把信一起寄给你不就好了吗?看到这的时候,生哥你不许笑。’
‘哼,还笑?’
刘筱莉放下笔,自己的嘴角先忍不住的上扬了起来。
……
峨影厂。
《斗牛》剧组。
今天剧组在给所有演员设计定妆照,方便后续服化道的人员给演员定制衣服。
陈浮生的妆造已经弄了一上午了,化妆师也给他换了好几套装扮,但都总感觉差点意思。
“浮生同志,这次你感觉怎么样?”
陈浮生起身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蓬松且杂乱的头发,暗黄色的皮肤,满是补丁的做旧棉袄……倒是附和那个年代贫困农民的气质,可还是无法直观的将书呆子的感觉一下子传达给观众。
韩弎坪也走进来瞧了瞧,说不上哪里好,也说不上哪里不好。
不断有人进来,陈浮生惊鸿一瞥之间,无意中留意到了一个人鼻梁上的眼镜,忽然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同志,快把你眼镜给我一下。”
那名戴眼镜的同志还有点懵逼,但是韩弎坪第一时间就明白了陈浮生的意思,并且他也感觉这个方向是对的,于是主动将他眼镜要了过来,转手递给陈浮生。
陈浮生也没客气,接过来就戴在了自己的脸上。
顿时,他一直觉得差的那种书呆子的气息立马就有了。
而且不仅是他这么认为,韩弎坪,化妆师,以及其他来看热闹的同志也都感觉这次成了!
“好!”
韩弎坪带头鼓掌,然后拥挤的临时化妆间里响起了一阵噼里啪啦的掌声。
等掌声停止后,陈浮生摘下眼镜道:
“这度数有点高了,我才戴了一会儿就有点头晕了。”
说着,他把眼镜还给了它的主人,并用感谢的语气问了一句:“同志,你有多少度?”
“500度。”
“难怪呢。”
既然已经确定陈浮生的角色需要一副眼镜,韩弎坪也没耽搁,立马就喊来道具组的人吩咐道:
“去弄一副眼镜来,要没有度数的。”
陈浮生在旁边补充道:“要黑框眼镜,镜框选大一号的,这样反差效果更好。”
“听他的。”韩弎坪对道具组的人说。
搞定这件事后,韩弎坪松了一口气,感慨道:“没想到困恼一早上的问题,一副小小的眼镜就解决了。”
“谁说不是呢,其实早就应该想到的。”
“这就是思维盲区,简单来说,就是思维被惯性给困住了,需要一个外部出发点才能打破这种局限。”
韩弎坪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了一下这种现象,然后话锋一转,道:“下周三就开机了,你这边是不是要提前和你的奶牛培养一下感情?”
“那我明天就去‘石头村’放牛去。”陈浮生道。
他这话还真不是开玩笑,因为这次要饰演的角色挑战难度还是比较高的,哪怕陈浮生对自己的演技足够自信,他也需要提前找找状态。
而他口中的石头村也不是真正的石头村,只是剧组‘租了’别人的村子,正在搭的外景。
第27章 开机
3月26日,星期三。
今天是《斗牛》剧组开机的日子。
前面几天都在下雨,就今天晴朗了,不然开机时间还得推迟。
或许,这是一个好的兆头。
这个年代的电影开机仪式不像后世那么复杂,讲究一点的可能会放挂鞭炮,不讲究的最多也就是导演站出来喊个加油,大家就开始干了。
而后世,不仅摆猪头,剧组所有人轮流敬香,完了后有的剧组可能还要搞个开机发布会啥的。
其实开机发布会都还比较合理,毕竟是为了电影宣传嘛。
但是那些求神拜佛,完全就是从香港娱乐圈传过来的陋习。
嗯,至少陈浮生是这样认为的。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电影的拍摄顺序不等于它的播放顺序,因此接下来剧组开机之后要拍的第一场戏并非电影的开头。
实际上拍的是陈浮生和奶牛相依为命的一场两句台词的镜头。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这场戏比较简单,一遍过的话,相当于开门红,可以图个好彩头。
当然,哪怕这场戏很简单,陈浮生也有信心演好,还是需要先空镜排练个几次,确定没有问题和瑕疵之后,摄影师才会打开摄像头。
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年代拍戏用的是胶卷摄影机,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胶卷很贵,但这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一部电影的胶卷并不是无限的,它是有限的,以他们《斗牛》剧组为例,因为该片计划拍摄的时长是120分钟,实际可能没那么长,但峨影厂还是按照1:3的比例给他们配备了360分钟的胶卷,同时在这个比例上,大导演可能会有些特殊,反之,一些不被看好的戏,可能还拿不到3倍电影时长的胶卷份额。
正因为胶卷很珍贵,所以后来有个叫姜炆的小子拍戏经常浪费胶卷,才会在行业内遭人诟病。
“我觉得差不多了,下一遍开镜吧。”
又排练了一遍后,陈浮生对韩弎坪建议道,因为他怕继续排练下去,他反而找不着状态了。
“可以,那准备一下,下一遍正式开拍。”
韩弎坪其实也觉得差不多了,将越凑越往前的一堆围观群众赶远了一点后,见演员和摄制组都望着他,于是果断下令道:
“《斗牛》剧组正式开机,场记打扮。”
早就恭候多时的场记拿着他的场记板在镜头前重重的按了下去,两块木板相撞之后顿时发出了一声清晰的咔。
同时,场记嘴里也跟着报幕道:“第193场,一镜一次。”
韩弎坪接着行驶导演权利:“3、2、1、开始!”
镜头里,陈浮生饰演的牛二和他的奶牛一个坐着,一个趴着,相互靠在一起,目光都眺望着太阳升起的东边,虽然一人一牛都灰头土脸,但是太阳光照在他们的眼睛里,就好像他们的眼睛里也出现了光。
一秒,两秒,三秒后,陈浮生,不,牛二忽然回头,摸了摸奶牛的脑袋,苦中作乐的感慨道:
“你说,咱这才叫男耕女织是吧?”
见奶牛没给任何的回应,牛二又对着天边说:“咱这才叫人过的日子!呵呵,哈哈哈~”
“好,咔!”
韩弎坪在监视器上看到这里,及时喊了咔。
接着在陈浮生投来的目光当中,比了两个大拇指,并说了一声:“过!”
陈浮生也走到监视器后面,看了一下自己刚才演出来的效果,发现没什么太明显的瑕疵后,又看了看天色,发现离午饭时间还早,于是看向韩弎坪问道:
“我看时间还早,要不要提前把下午的那场戏给一起拍了?”
韩弎坪今天一共就安排了两场戏,他甚至还担心这两场戏会拍不完,毕竟这个年代的拍戏效率真的不高,而且剧组又是第一天开机,还需要磨合,但是现在看来,貌似两场戏不够拍的。
不过韩弎坪也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觉得陈浮生说的有道理,就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
于是今天光一个上午,《斗牛》剧组就拍了两场戏。
原本剧组众人以为这效率已经够快了,没想到的是,下午竟然还翻了一倍,拍了四场。
所以这一天下来,总共就是拍了六场戏。
这相当于其他剧组两天的工作量了。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只有陈浮生拍完之后在心里抱怨效率太低了。
因为在他的眼里,很多的时间,其实都是可以节约出来的。
不过总体而言,他也好,剧组也好,或者其他演员也好,都还需要磨合。
他相信,后面剧组的拍戏效率是还可以提高的。
至于陈浮生为什么这么注重拍戏效率。
为什么不入乡随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为什么一定要‘卷’?
原因其实很简单,陈浮生想早点杀青,早点回去陪怀了孕的媳妇。
他可不想等老婆都快生了,这戏还没拍完,然后火急火燎的请假回去,待不了两天,又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的跑回来。
那情况简直想想都太折磨人了。
“浮生同志,我能找您帮我对一下戏吗?”
明天就有和陈浮生的对手戏了,原本斯琴高娲对于自己的演技还是挺自信的,毕竟他也演过两部女主了,但是这两天在看完了陈浮生的演戏风格之后,她感觉自己明天恐怕接不住陈浮生递来的戏,所以这才鼓起勇气来找他对戏。
“可以的,斯琴高娲同志。”
陈浮生饰演的牛二和斯琴高娲饰演的寡妇九儿虽然在戏里有不少对手戏,但是两人到今天,还真没有认真的交流过,顶多是见面打个招呼。
“谢谢,您的演技太牛了,我这几天就只是在旁边观摩,便感觉受益匪浅。”斯琴高娲这话自然有吹捧的意思,但也不是完全说的假话。
因为前文介绍过,她是从内蒙古歌舞剧院转入八一厂的,在内蒙古歌舞剧院期间,她其实和刘筱莉一样,是一名舞蹈演员。
所以要说有多好的演技,那还真没有。
只是她比较能吃苦,肯学,天赋不错,加上机会多一点,所以后来成就才那么高。
陈浮生发现斯琴高娲好像称呼自己的时候,都是用的敬语,或许她真是自己的书迷。
但是这种尊敬,不利于他们接下来的对戏,所以陈浮生首先要把两人的关系,变成朋友,或者平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