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101节

  在等材料回来的这几天,他已经招呼人手把一号和二号大棚都收拾了出来。

  看着光秃秃的地,王建安心里还有点感慨。

  这第一个棚,可是他事业腾飞的地方。

  “来,先挖坑,埋地锚!”王建安指挥着。

  根据他画好的线,几个年轻人挥着铁锹,在棚的四角和中间位置挖深坑。

  然后把预制好的水泥墩子埋进去,露出地面用来固定钢架的地脚螺栓。

  这是棚架的根基,必须牢固。

  埋好地锚,等水泥稍微凝固一下,就开始立钢架。

  镀锌的钢管一根根闪闪发亮,看着就比竹竿气派多了。

  用卡扣和螺丝把主骨架拼接起来,几个人合力竖起来,对准地脚螺栓的孔眼,用大号扳手拧紧螺母。

  主骨架立起来,剩下的横梁、檩条就好办多了,像搭积木一样,按部就班地装上去。

  忙活了整整两天,一号棚的钢架主体总算立起来了。

  “嚯!这大家伙,看着就带劲!”张春城摸着冰凉的钢管,啧啧称赞。

  王建安也挺满意:“结实多了,刮风下雨都不怕了。”

  随后又开始安装王建安设计的自动收放膜系统。

  先在棚架两侧的檩条上,固定好农机厂加工来的轴承座。

  然后把那根长长的、用来卷薄膜的钢管穿进去,调整好位置,确保转动顺畅。

  接着安装传动部分,在钢管的一端,装上大小齿轮组,再装上那个带摇把的大轮盘。

  王建安亲自上手试了试,摇起来有点沉,但还算省力,齿轮咬合得不错,没有怪声。

  电机暂时先不装,王建安打算等整个系统调试好了再说。

  最后就是盖新薄膜了。

  好几个人一起帮忙,小心翼翼地抬起来,铺在棚架上。

  一边铺,一边把薄膜的一边牢牢地固定在那根卷膜钢管上,用卡箍卡死。

  全部铺好,薄膜的边缘用压膜线绷紧,固定在棚架底部的沟槽里。

  “快试试效果看看!”王建平有些兴奋地向王建安喊道。

  王建安走到棚的一端,抓住手摇把,开始慢慢地摇动。

  只见那根卷膜钢管开始缓缓转动,原本平铺在棚顶的薄膜,被一点点卷了起来。

  棚顶逐渐露出空隙,阳光直接照进棚里。

  “建安这个东西硬是(真是)可以哦。”围观的人都觉得新奇。

  王建安摇了大半圈,卷起大约三分之一的薄膜,停了下来。

  他又反向摇动摇把,卷好的薄膜又缓缓地铺了回去,严严实实地盖住了棚顶。

  “太好了!建安,这玩意儿真好用!”张泽安不知什么时候也过来了,看得一脸惊喜,“这以后早上揭膜,下午盖膜,一个人摇几下就行了,再不用那么多人费劲拉扯了!”

  王建安笑着擦擦汗:“等通了电,接上电机,按一下开关就行,更省事。”

  “还能用电机?”张泽安诧异的问道。

  王建安指着联动处说道:“那是当然,你看这里,有个活扣,可以把手柄取下来,把电机皮带安上去。”

  “好!这个好!想得周到!”张泽安听后笑得更开心了。

  一号棚的成功,给了王建安很大信心。

  紧接着,如法炮制,把二号棚也拆旧换新,装上了钢架和自动卷膜系统。

  合作社的人都跑来看新鲜,摸着光滑的钢管,摇一摇那卷膜器,个个赞不绝口。

  “建安,你这大棚用了好多钱?”一些人对王建安的新大棚是非常的意动,也想着换成钢管的。

  王建安:“差不多15000一个大棚。”

  “嘶……”人们倒吸一口凉气。

  意动的人也纷纷止住了念头。

  用竹子搭一个一亩的大棚,成本才不到2000块。

  这钢管大棚他们可用不起。

  王建安也没有劝他们更换的想法,毕竟这15000元算巨款了。

  他们虽然去年赚了一点钱,但现在就让他们花这么多钱来更新大棚,他们肯定舍不得。

  第二天,王建安通知了乡上的电工,来给两个新棚接上了电,装上了小功率的电机。

  主要是涉及到从电表拉电线,需要他们工作人员,要不然王建安自己都可以拉线。

  电线拉好后王建安把电机用个铁盒子罩了起来,防雨防尘。

  通电试机那天,也来了不少人围着看。

  虽然暂时没人考虑升级大棚,但看点稀奇还是都愿意来的。

  王建安合上电闸,按下按钮,电机嗡嗡地轻响起来,通过皮带带动齿轮,卷膜钢管开始自动转动,薄膜平稳地卷起或铺开。

  “啧啧,真方便!”

  “这下更省事了!”

  过了几天刚好下雨,王建安特地去观察了新的大棚。

  新薄膜表面很光滑,雨水落上去很快就流走了,果然不像以前那样容易积水。

  棚里的光线也明显比旧棚好,看着就亮堂。

  忙完大棚升级的事,王建安又去养猪场转了转。

  新猪圈已经投入使用,新买的小猪崽活蹦乱跳。

  一个星期前出生的小猪仔,除了两头死掉了,其他的都基本安然无恙。

  这99%的猪仔存活率,已经值得骄傲了。

  随着周边生产队养猪场合作社的成立。

  霍守义是越来越忙了,每天都在各个生产队奔走。

  畜牧站名义上是镇下属的机构,霍守义和乡上的畜牧站其实算合作关系。

  平时给猪看病那些收的人工费都是他自己的收入,只有药品收入需要上交到镇畜牧站。

  为此前段时间给母猪接生的时候,他还专门来感谢了王建安。

  虽然他没养猪,但他赚的也不少。

  考虑到以后霍守义不一定每次都有空来帮忙接生。

  王建安还建议合作社安排几个人学习给猪仔接生,以后就不用老师叫霍守义来了。

  经过一番商量,合作社成立的接生小组。

  张春城当仁不让的成了小组长,他家以前就养过母猪。

  晚上回到家,尹祥平炒了两个小菜。

  这段时间家里只有他们一家三口,昨天王太平和张玉清去了蓉城。

  小妹来电话了,觉得和周英华谈对象也谈了挺久,希望安排两家人见一见,讨论下婚事什么的。

  本来按规矩应该男方的人来李家沟的。

  不过王小英那边实在太忙了,抚琴的菜摊她已经交给了尹志。

  现在她主要负责棚鲜生的门店建设。

  王建安喝着稀饭,逗弄着已经会摇摇晃晃走路的儿子王刚,感觉胳膊上的伤疤都不那么明显了。

  尹祥平对王建安说道:“下半年房子就要修好了,该找师傅打点家具了。”

  那个年代农村的床,柜子这些都是请木匠师傅打造的。

  木匠也还是让大部分人都眼红的职业,直到几年后成品家具的大量出现。

  这才导致了农村木匠的职业终结。

  王建安点点头:“行,明天我就去请师傅。”

第131章 立体种植

  一号二号大棚换了钢架,安了自动卷膜器,一下子省了不少人工。

  这番升级,不止是材质的革新,更是将人从重复繁重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效率大增。

  但大棚升级不止于此。

  今年下半年,待夏收完毕,整个李家沟合作社范围内。

  除了坟山山顶那片离河太远、取水不便的边角地暂时搁置外,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将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成整齐划一的新式大棚。

  届时,李家沟的户均大棚面积将达到三亩半。

  在寻常人看来,这已是发展的极限,土地资源用尽,往后便是守着这份产业,维持现有的产出与收益。

  然而王建安还有办法,他知道土地的潜力远未被榨干。

  增加总收益的路径无非两条:一是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二是种植稀有品类。

  而现阶段他将目光投向了立体种植。

  若能成功,一亩大棚的空间利用率可抵两亩甚至三亩。

  尤其适合栽种周期短、植株矮小的叶类蔬菜、草莓或是矮生豆类。

  这无疑是突破土地瓶颈的一把钥匙。

  说干就干,王建安先去后边湾转了一圈。

  这片地现在可成了李家沟的宝地,专门用来堆肥沤粪。

  合作社的猪场规模越来越大,猪粪多得是。

  早就按王建安说的,挖了好几个大大的沤肥坑。

  每次猪粪池清理过来的猪粪就和稻草、杂草秸秆一层粪一层草地堆起来,上面还盖着旧薄膜保温保湿,让它自己发热发酵。

  这会儿天气热了,腐熟得快,靠近了还能感觉到里头冒热气。

  一股子酸腐味儿,但不是很臭。

  扒开外面一层,里头的粪肥黑黝黝,酥松松的,上面还有很多孔洞。

  王建安用铁锹铲了点出来看,满意地点点头。

首节 上一节 101/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