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背篼装满了,我先把玉米背回去。”王建平对旁边父亲喊道。
此刻,王家院坝里也是一派热火朝天。
尹祥平挺着已经显怀的肚子,坐在一张矮竹凳上,面前堆着小山似的玉米棒子。
这是两头前掰回来的玉米,经过两头的晾晒,已经可以很好的“麻玉米”了。
只见尹祥平用一个改锥,将玉米的一排戳下来。
有了这个豁口,她再用手指抠住缝隙边缘,顺着玉米棒的纹路轻轻一掰,玉米粒轻松的被她剥了下来。
张玉清和冯彬蓉两人面前都有一个大澡盆,一个订着胶鞋底的木板斜放在澡盆里。
“唰唰唰。”
两人拿起玉米,在鞋底快速来回摩擦,几秒钟一个玉米芯就被扔到了远方。
王湘年纪小,力气不够搓玉米,只能二娘给玉米棒戳出一条空隙后再交给她。
“祥平,你不要太累了哈,不舒服就进屋歇着,这些活儿我们几个做得过来。”张玉清对着二儿媳说道,手上动作却丝毫不慢。
“没得事,妈,坐这儿动动手脚,比躺着还松快些。”尹祥平笑笑,又拿起一个玉米棒子。
话虽这么说,但坐久了,腰背还是传来阵阵酸胀。
她稍稍挪动了一下身子,想换个姿势,突然胃里一阵翻涌。
“呕……”
她赶紧捂住嘴,偏过头去,干呕了几声,脸色微微发白。
“哎呀,快,快喝口水压压!”
张玉清立刻放下手里玉米,把屋里的搪瓷缸递过去,里面是温热的淡盐水。
“早说了让你歇着嘛,建安儿回来又要说我。”
尹祥平接过缸子喝了几口水,那股恶心劲儿才勉强压下去。
她摆摆手,有些不好意思:“真没得事,妈,可能是坐久了,我起来走一哈。”
冯彬蓉一边麻着玉米,一边感叹:“妈,还好建安让多种了两亩玉米,要不然还要去找别个买。”
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王建平背着一大背篼玉米走了进来,汗水打湿了他的衣服。
冯彬蓉见状赶紧起身去帮他将背篼放了下来。
看着他肩头被背篼带勒出两道深红的印子。
“喊你垫张帕子的嘛。”冯彬蓉又气又心疼,忍不住埋怨。
她伸出手指,想碰又不敢碰那伤痕,最后只是凑近了,心疼地朝那红肿的印子轻轻吹了吹气。
“今天出门搞忘了,等哈我就带上。”王建平嘿嘿一笑。
喝了一口水,带上冯彬蓉找出来的厚棉帕子,王建平又向玉米地出发。
就这样连续忙碌了1周,玉米终于全部收完了。
……
8月4号上午,王建安沿着小路,向街上走去。
现在公路上都是村民们晒的玉米,王建安懒得去晒垫边蹭。
虽然村上的晒垫现在都是出自王太平之手,但被看到踩晒垫还是要被骂。
今天去街上主要是取信,本来30号就到了,这是三妹四妹约定的寄信回来的时间。
这段时间忙着收玉米一直都没去取,今天空下来了才去取。
不多时,王建安便提着肉和鱼回到了家。
刚进院门,就看到母亲张玉清正在翻晾晒的玉米。
“妈,等哈给祥平烧个鲫鱼汤哈。”王建安晃了晃手里的塑料袋。
“要得。”张玉清放下手里的耙子,接过塑料袋。
她走进厨房,将鱼连袋子里的水一起倒入水桶。
随后又从旁边的大水缸里舀了几瓢水加进去,让鱼儿能多活泛一会儿。
做完这些,她抬眼看向儿子:“信取回来没有?”
“取回来了。”王建安从兜里摸出两封信,拆开其中一封看了起来。
片刻后。
“这个是三妹儿的,她说她要回施镇了,可能8月10多号回来。”
“回施镇?”张玉清愣了一下,满是不解,“在蓉城不是多好的嘛?大城市,医院又好,啥子都方便。”
王建安继续看着信纸,解释道:“她说在城里面不方便,建华忙的很,回来生了娃儿建华他妈也好照顾她。”
他顿了顿,补充道,“三妹还问家里人都好不好,玉米收得咋样了,让您和爸多注意身体,别太累着。”
“这次不用你回信了,过几天我过去看她。你小妹儿的信又说些啥子?”
王建安拆开另一封信看起来,看着看着笑了出来,对着张玉清说道:
“哈哈,妈,小妹儿说她谈了个对象,金堂县的,就挨到蓉城那边。”
“真的啊?”闻言张玉清也是一喜,凑来盯着信看,虽然她不认识字,但似乎也想从信上看出更多的东西。
“还有喃?男方叫啥子?好大?”
王建安继续往后看:“男的叫周英华,和小妹同年的。
两人同一个工厂的,小妹还说他们打算今年早点回来,
到时候把那个周英华也带回来,让您和爸,还有我们大家都看看,认认门儿。
她还说,等过了年,就不打算再去外省打工了。”
“好,不出去好,跑那么远,写个信都要好几天。”张玉清高兴道。
午饭时尹祥平将一条鲫鱼端给王湘:“湘娃儿,吃鱼,慢慢吃哈,小心刺巴。”
“谢谢二娘。”王湘端着鲫鱼慢慢的吃起来。
王建安将两封信的内容给其他人复述了一遍。
大家都高兴的聊着小妹的对象以及三妹和祥平的孩子。
第25章 再买猪仔
转眼间到了8月10日,王建安带着大哥赶往镇上的农场。
到达销售科,王建安拿出之前的收据递给工作人员,并问道:“不好意思,我想问一下,我想再买24头肥猪崽,有没有卖的?”
工作人员接过收据,扶了扶眼镜,疑惑地抬起头:“咦?你之前不是已经预定了28头肥猪崽吗?这收据上写着呢。”
王建安一听,知道对方误会了,连忙摆手解释:“对对,28头是定好的。我的意思是,除了这28头,我还想额外再买24头。”
“哦,这样啊,等哈,我看看销售记录。”工作人员说着翻开笔记本查看起来。
片刻后,工作人员抬起来:“这一批只剩20头没卖了,不过下个月还有一批,这几天刚生出来。”
王建安思索了一下:“那这20头我都要了,一共好多钱?”
工作人员在纸上一边写一边念着:“肥猪45头,35块1头,共计1575块,母猪两头,55块1头,共计110块,种猪65块1头。一共是1750块,扣除定金100块,你还要补1650块。”
一旁的王建平听着这么多钱,暗暗咂舌。
王建安掏出钱,数了1650块递给工作人员:“诺,还是开个收据哈。”
工作人员接过钱数了起来:“那是必须的,我们可是国营单位,你等一会儿哈。”
“对了,送猪的王安国师傅在不?我们可没车拉猪。”
“这会儿不在,早上去送猪仔了。看时间快回来了,你们等一会儿嘛。”工作人说着将填好的收据递给王建安。
王建安将收据揣进裤兜,对王建平说道:“大哥,你就在这儿等着,待会儿和安国哥一起把猪仔送回去,我还要去县里面。回去之后给春城他们说猪仔不够,从我那儿一人匀一头给他们,他们一人8头,泽安舅舅那儿还是6头。”
赵老四收猪那天张泽安不在,晚上回来听到消息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找到了王建安。
提出他也准备把黑猪卖了养大白猪,希望王建安能提供帮助。
王建安当即答应了下来。
他巴不得多点人来搞正规养猪。
人多了买原料都要便宜一些,光是他们一家人养20多头猪,买酒糟的钱还没运费贵。
至于说猪多了挤压市场的问题,全生产队所有人都满负荷的养,也就只有几百头,给县里塞牙缝都不够。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地猪肉消费也会快速成长起来,以前一头猪要卖几天,再过几年几头猪只能卖一天。
王建平把分猪的方案重复了一遍。
王建安确认没问题后正准备去客运站,突然转身对王建平嘱咐道:“还有,大哥,记得猪仔入圈后先给他们配点电解质水喝,就昨天我给你说的配方,告诉春城他们也要喂,不清楚的话把我那个本子给泽安舅舅看,他看的懂。”
王建平点了点头:“要的,我记住了。你快走吧,等哈错过班车了。”
王建安这才放心,拔腿就往镇汽车站跑。
赶到车站门口时,正看见那辆熟悉的绿色老客车缓缓驶出大门。
“等一下!师傅!”他边喊边奋力冲刺。售票员探头看到,招呼司机停车。
客车在开出十几米后终于停下,王建安气喘吁吁地追上车,连声道谢挤了上去。
王建安没有直接坐到县里,而是在距离县城还有10多公里的地方下了车。
这里有全县最大的酒厂,宝莲酒厂。
王建安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解决酒糟问题的。
随着养猪的增多,张三娃那里的酒糟肯定不够了,而且上半年为了给王建安提供酒糟,他每次都多酿酒,然后自己挑着酒去镇上卖。
王建安也是后来才知道,本来想补偿他的。
不过张三娃拒绝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要不是这么搞一下,我都不知道我还能赚这么多钱。人呐,真的要逼自己一把才得行。”
王建安来到酒厂门卫室,说明了来意,很快被领到一个挂着销售科牌子的办公室。
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向王建安伸出右手并说道“同志,你好,我姓刘,刘建国。你是来买酒糟的哇?要买好多?”
酒厂的酒都是瓶装卖到市场,来这里谈的生意只能是买酒糟。
王建安和他握了握手,说道“王建安,我养了点猪,准备来买点,这次先买1000公斤。”
“个人养蛮?规模不小哦。”
“嘿嘿,还可以。”王建安笑着答道。
“有没有后续购买计划喃?,我们可以签合同,定期送货上门。”
“暂时不需要,第一次搞这么大规模。用料我们还在摸索,以后固定了再来签合同。”
王建安的初步设想是9月到10月喂酒糟青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