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 第21节

  王建安跑回灶房掏了一大筐烧透的草木灰,还提了一桶水过来。

  “草木灰拌进去,能补充钾肥,还能调节酸碱性,让土更松。”

  王建安一边解释,一边把草木灰均匀地撒在牛粪堆上,“再稍微洒点水,让这些东西潮点,捏起来能成团,一碰就散最好。”

  王建平跟着弟弟的示范,用锄头将牛粪,泥土和草木灰充分混合,搅拌。

  “好了。”王建安看着眼前这一大堆深棕色的营养土,满意地点点头。

  配置完后两人用塑料将营养土盖起来,等过几天就需要用到它们了。

  回到家,整个院子里堆满了王太平好的育苗盘,他正坐在旁边叼着烟休息着。

  “爸,辛苦您了。”

  王太平摆摆手,继续抽着烟。

  晚饭后,王建安再次取出装着种子的牛皮纸包,明天可以开始育苗了。

第32章 泡筒

  清晨,7点出头。

  王建安提着两只潲桶来到猪圈。

  圈里,猪仔听到脚步声,立刻“哼唧哼唧”地涌到食槽边。

  这批猪仔回来快半个月了,王建安忙着大棚的事,喂猪的活儿大多落在了母亲和大嫂身上。

  猪仔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喂养,猪仔明显大了一圈。

  今天去请兽医来打完疫苗,下周就可以分圈了。

  喂完猪,刚走出猪圈,张玉清的喊声就从厨房传过来:“建安儿,吃饭了。”

  王建安端起碗刚喝了一口稀饭,张玉清就开口了:“建安儿,今天和你大哥背点麦子去街上做点面回来,家里面要吃完了。”

  “哦,要的。”王建安咽下嘴里的稀饭,“对了,爸,妈,等会儿你们跟我去大棚那边帮个忙。”

  吃完饭王建安拿出来几个大簸箕,摆在街沿上的高板凳上。

  随后将黑籽南瓜和黄瓜的种子拿出来,留下300多粒南瓜种子。

  其余的全倒在簸箕里,均匀铺开,又从中挑出干瘪的坏种子扔掉。

  做完之后王建安叮嘱妻子,每隔一个小时给种子翻下面,不要让种子暴露在太阳下面。

  突然王湘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个鸡蛋:“二爸,我老汉儿问你好久去街上做面。”

  “等会儿就去。”看着侄女,王建安突然心中一动,“湘娃儿,今天你不出去耍,在这儿陪着二娘晒南瓜子好不好?”

  “王丽和张维英她们等哈儿要来找我……”

  “你们一起在这儿耍嘛,等我回来给你们买大白兔。”王建安用出最有用的一招。

  犹豫了一下,王湘说道:“好嘛。”

  说完便蹦蹦跳跳的回家给爸妈传消息了。

  尹祥平看着丈夫熟练地收买侄女,忍不住笑了。

  她摸摸肚子,心想,以后这孩子肯定也逃不过他爸这一招。

  看着微笑的妻子,王建安也是嘿嘿一笑。

  没办法,让怀孕的妻子一直守着簸箕翻种子太累,只能再招几个“小监工”了。

  不一会儿王建安带着父母和大哥大嫂挑着育苗盆来到大棚基地。

  王建安在大棚入口侧的角落里画出来两块地。

  “爸,妈,大嫂,今天你们就把那些牛粪土铺到这块地上,铺个5公分就是了。”王建安指了指大棚外的牛粪和其中一块地说道。

  然后又指了指另一块地:“然后再把育苗盆装上这些牛粪土,不要太满,装个8 9分就行,不要压这些土,自然装填就好。”

  说着王建安拿起一个育苗盆示范了一下。

  “懂了懂了,这个简单。”张玉清看明白了,挥挥手,“你们忙你们的去,这里交给我们三个,放心。”

  “记住啊,盆里的土和地上铺的土,都别压。”王建安不放心地又强调了一遍,才和王建平一起离开。

  两人一人背了一大袋面粉往街上走去,路过稻田,稻穗都沉甸甸的挂着,马上又得收谷子了。

  王建安感叹了一句真是片刻都不得闲。

  这个季节做面的人比较少,大部分都是收了小麦之后那段时间做。

  今年王建安家忙着建猪场,修大棚,一直没时间来做,直到现在家里的面吃完了才不得不来。

  两人没有排队,将小麦称重后交给工作人员,又付了工费,两人便离开了。

  面做好之后还得晾晒1、2天,才能切成家里煮的那种2、30公分长的端面。

  随后王建安又来到畜牧站。

  “霍兽医,走,给我们队的猪打疫苗哇。”

  “建安儿啊,这次要好多疫苗?”霍守义抽出两只烟递给王建安兄弟。

  王建安接过烟笑道:“48头。这次数量这么多,优惠点撒。”

  霍守义听到这么大的量也是一惊:“你养了这么多猪啊?”

  “不全是我的,我们队几个人一起。”

  看王建安一直盯着自己,霍守义迟疑了一下:“给你们算7毛5嘛。”

  “一言为定。”王建安拍了拍霍守义的肩膀。

  一头猪少五分钱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想想以后几百头猪,这是个好的开头。

  而且以后猪的数量多了,疫苗的种类还得增加,现在因为数量少,只最打最基础的疫苗也够用。

  王建安去供销社买了一袋大白兔,又去买了点肉,便和霍守义一起往李家沟走。

  刚走下回村的那个大垭口,就听见前面传来“突突突”的巨大轰鸣声,空气里还飘着一股诱人的甜香。

  走近一看,路边停着一台手扶拖拉机,后面拖挂着一个机器。

  两个人正忙活着,一个往机器顶上的漏斗里倒大米,另一个则守在机器出口处。

  一条长长的,雪白膨松的“带子”就从机器口慢慢的吐了出来。

  旁边的小板凳上,已经堆了好几大捆这种白花花的“带子”。

  是做泡筒的,王建安眼睛一亮。

  已经几十年没吃过这东西了,没想到今天遇到了。

  王建安当即决定给侄女买点回去,于是走到机器前大声喊道:“哎,师傅,你们这个咋个卖的哦?”

  “1角钱一根!”其中一人大声回应道,“自己带材料就2分钱。”

  这种走村串户的,一般都有两种价格。

  一种是直接购买他做好的,另一种就是自己带米来,他加工,自己付加工费。

  而这些做泡筒的师傅更喜欢客户用第二种方式。

  “给我来50根。”

  王建安掏钱付账,一点回去拿粮食来加工的意思都没有。

  他知道加工费不止给的那两分。

  到家时,王湘正和张维英、王丽在院子里跳橡皮筋。

  王建平领着霍守义去给猪仔打疫苗。

  王建安则举着泡筒和大白兔向王湘晃了晃:“来吃零食。”

  说着一人给他们分了一根,他自己也拿出一根吃了起来。

  “咔嚓。”

  脆脆的,甜甜的,还是那么好吃。

  这时尹祥平从厨房端着一杯水走出来。

  王建安赶紧又拿出一根:“来尝尝,好吃,垭口那儿今天刚好有人卖。”

  尹祥平看着他,有点好笑:“你都好大了,还吃这些。”话虽这么说,她还是接了过来,轻轻咬了一口。

  “嘿嘿,给湘娃儿买的,她今天陪着你辛苦了。”王建安笑着说道。

  随后然后转身对几个小朋友:“吃完了还有哈,这儿还有大白兔哦。”

第33章 温度计和湿度计(求收藏,评论,推荐票,月票)

  霍守义收拾好针管和药瓶,放进他那磨损严重的棕色药箱里。

  转身对王建安说道:“建安儿,你养猪真的是有一套哦,这些小猪儿长得真拽实,打完针还不会惊爪爪的。”

  “辛苦霍兽医了。”王建安递过去一根烟,“其他猪在春城两兄弟和泽安舅舅家,麻烦你跟我大哥跑一趟。”

  “要的,一家家来嘛。”霍守义接过烟,熟练地别在耳后,背起药箱走出猪圈。

  王建安看着他们拐过转角,转身向大棚走去。

  “爸,妈,大嫂,都铺完啦?”王建安走进大棚,见到三人正在收拾东西。

  “刚弄好。”王太平直起腰,用手捶了捶后腰。

  王建安挨个看了看牛粪土,确定没什么问题,便帮忙扛着锄头往家走。

  “妈,我买了肉回来炒,等哈我去摘点苦瓜回来炒哇。”

  “去嘛,多摘点,我再煮个苦瓜绿豆汤。”

  下午王建安午休起来,正准备翻晒种子。

  不远处的公路上传来一阵清脆的摇铃声和拖着长调的吆喝。

  “换苹果嘞……又脆又甜的苹果……”

  王建安心里一动,快速翻晒好种子后往吆喝处跑去。

  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停在堰塘边的公路上。

  车后座两边各挂着一个竹篓,里面装着拳头大小的青色苹果。

  一个看起来精明的中年男子站在车旁,周围围了不少人七嘴八舌地问着价,大人小孩都有。

  “老板,苹果咋个卖?”

  “4斤玉米或者2斤大米,换1斤苹。”

  这几年来村里卖货的一般都是用粮食交换,很少给钱,所以男子直接报出了粮食兑换数。

  今年粮站收新玉米是2毛一斤,算下来苹果要8毛一斤。

首节 上一节 21/1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